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小学语文说课稿:《童趣》说课

老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童趣》说课 篇1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了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第五课《童趣》的教学方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导语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m.ijianli.net)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总之,我认为这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秉承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其指导思想与新课改的目标完全相吻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当然其中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童趣》说课 篇2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了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第五课《童趣》的教学方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导语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m.ijianli.net)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总之,我认为这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秉承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其指导思想与新课改的目标完全相吻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当然其中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童趣》说课 篇3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了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第五课《童趣》的教学方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导语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总之,我认为这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秉承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其指导思想与新课改的目标完全相吻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当然其中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童趣》说课 篇4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了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第五课《童趣》的教学方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导语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总之,我认为这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秉承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其指导思想与新课改的目标完全相吻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当然其中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童趣》说课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童趣》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一篇充满奇思妙想、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生动地描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达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

本文是七年级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充满童真童趣,是一篇很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散文。如果教学成功,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抓住文眼“趣”字设计成“趣读课”,分为三大板块:译读激趣——析读品趣——想象创趣,以一个“趣”字为线条统领全文。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朗读训练、积累词语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落实,也有结合学生体验和经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教材特点并依据本年级学生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童真童趣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说教法

1、点拨法。

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文中充满着天真烂漫的气息,吸引学生阅读的目光。学生结合注释,基本能够理解课文。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以学生自学、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法,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2、 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学生自由读、声情并茂的诵读、配乐诵读等方法,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回味课文的深层内涵。

三、说学法

1、自主讨论法。

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设计的学法为自学讨论法。以朗读为突破口,步骤如下:

一读: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做好批注。

三议: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讨论有疑问的地方。讨论后没有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四想:边读课文,边想作者写的趣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所理解的趣事。

这样在读、译、议、想、说的过程中,运用“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还有利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童年》自然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布置任务,明确方向。

心里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的关键,开头明确任务,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我设置了以下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积累字词,疏通文义。

3、品味趣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译读激趣。

学生诵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积累字词,疏通文意。通过小组和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四)理解课文,析读品趣

1、课文写了哪些趣事,你是如何理解的?

2、本文在写法上最值得你借鉴的地方是哪里?

(五)拓展延伸,想象创趣。

1、你的童年生活里有哪些趣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作者身处尘世,却超然物外的恬淡,理解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好。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永葆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即时春天远去,我们眼里也到处生机盎然、春暖花开的春天!

五、最后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

童趣

沈复

观蚊成鹤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2、 时间分配: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1分钟)

(二)布置任务,明确方向(2分钟)

(三)疏通文义,了解内容(15分钟)

(四)扣住“趣”字,品味童真(15分钟)

(五)拓展延伸(5分钟)

(六)课堂小结(2分钟)

《童趣》说课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童趣》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一篇充满奇思妙想、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生动地描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达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

本文是七年级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充满童真童趣,是一篇很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散文。如果教学成功,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抓住文眼“趣”字设计成“趣读课”,分为三大板块:译读激趣——析读品趣——想象创趣,以一个“趣”字为线条统领全文。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教材特点并依据本年级学生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童真童趣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说教法

1、点拨法。

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文中充满着天真烂漫的气息,吸引学生阅读的目光。学生结合注释,基本能够理解课文。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以学生自学、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法,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2、 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学生自由读、声情并茂的诵读、配乐诵读等方法,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回味课文的深层内涵。

三、说学法

1、自主讨论法。

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设计的学法为自学讨论法。以朗读为突破口,步骤如下:

一读: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做好批注。

三议: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讨论有疑问的地方。讨论后没有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四想:边读课文,边想作者写的趣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所理解的趣事。

这样在读、译、议、想、说的过程中,运用“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还有利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童年》自然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布置任务,明确方向。

心里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的关键,开头明确任务,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我设置了以下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积累字词,疏通文义。

3、品味趣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译读激趣。

学生诵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积累字词,疏通文意。通过小组和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四)理解课文,析读品趣

1、课文写了哪些趣事,你是如何理解的?

2、本文在写法上最值得你借鉴的地方是哪里?

(五)拓展延伸,想象创趣。

1、你的童年生活里有哪些趣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作者身处尘世,却超然物外的恬淡,理解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好。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永葆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即时春天远去,我们眼里也到处生机盎然、春暖花开的春天!

五、最后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

童趣

沈复

观蚊成鹤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2、 时间分配: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1分钟)

(二)布置任务,明确方向(2分钟)

(三)疏通文义,了解内容(15分钟)

(四)扣住“趣”字,品味童真(15分钟)

(五)拓展延伸(5分钟)

(六)课堂小结(2分钟)

《童趣》说课 篇7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二、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四、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⑵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⑶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⑷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⑸ 果如鹤唳云端。

⑹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⑺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⑻ 以草为林。

⑼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五、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2、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⑴ 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⑴ 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⑵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三、体验与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六、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思维方式→联想和想象

自然景物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说课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童趣》,作者沈复,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作品。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2、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本课的要求是反复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标“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的要求,本课安排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并积累文言词汇,如“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翻译方法,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者纯净的童心和纯粹的心灵,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正确翻译全文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培养生活情趣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难点:抓住本文的文眼“物外之趣”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把课文的几件趣事用图画想象出来。

三、说教学方法

(1)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文言语感培养的关键在于朗读背诵。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情趣”并当堂成诵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想象法,本文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件趣事,是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的,因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文中的内容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并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

四、说学法

(1)培养学生反复吟诵、潜心涵咏的学习习惯,我主要指导学生应通过朗读、翻译、积累和运用来学习文言文。

(2)侧重指导学生在翻译文言文词汇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等),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合作探究法: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准确领会文意。

五、说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导入课文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解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己的童趣。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作品 :导入课文之后,我便请学生根据课文注释介绍作者,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生平的主要方面(生辰字号、所处的时代、文学地位以及代表作品等)进行识记。

(三)朗读感知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的学习侧重于朗读,为此,我主要采用先听课文的范读,然后再师生竞赛朗读法落实课文的字音,把握节奏与停顿。在朗读的形式上,我力求做到个别读与集体读、小组读与全班读相结合,从而力争读准字音,读好。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童稚 藐小 拟 项为之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 / 一癞虾蟆。

(明确这些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自然体会出感情了。)

(四)疏通文意

在把握字音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翻译理解。第一步是翻译,在课文翻译这一教学环节当中,我先引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并结合翻译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等,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其间老师进行点拨,师生一起合作解答疑难;点拨的重点字词句有:

第一段:余、能张目对日、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私拟作、或千或百、项为之僵、徐喷以烟、青云白鹤观。

第三段:使与台齐、以丛草为林、神游其中。

第四段:见二虫斗草间、二虫尽为所吞、鞭数十、驱之别院。

接着再请学生翻译全文,这样便使学生能够大致地了解课文内容;当然,在整个教

学环节中,我还是注重朗读,在读中翻译,在读中理解。

(五)品味童趣

进行集中性学习:讨论三个问题:

(1)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美丽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体验吗?

这些问题的设计

1、帮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联系生活,引导体验并获得情感的熏陶。

3、同上

(五)课堂训练

1、 指导背诵。

2、检验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情况并积累词语。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达到朗读成诵。

检验学习成果,积累文言词语。

(六)课外延伸 以“童趣”为题,写一篇的短文,突出“童趣”。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能突出课文中心和本文的写作思路)

蚊 联想 鹤唳云端

草丛 想象 林兽丘壑

蛤蟆 庞然大物

物外之趣

《童趣》说课 篇9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童趣》说课 篇10

二. 重点、难点:

《生命 生命》

1.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

1. 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2. 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4. 感悟生命的永恒。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l)学会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童趣》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 新课讲解

《生命 生命》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

杏林子,本名刘侠,中国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中国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中国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 生命》一文,选自《杏林子作品精选》。

(二)整体感悟:

1. 作品《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参考]三个事例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一截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主题词分别是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三点思考的主题词分别是a、意义。 b、价值。 c、奋斗。

2.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又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

3. 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b、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

注意: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合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三)深入剖析:

1. 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什么目的?

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意在说明: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2. 如何理解“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3. “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有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这表现了作者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四)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1.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比较强。

《紫藤萝瀑布》

(一)字词积累:

1. 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出(bèng) 忍俊不禁(jīn) 仙露琼浆(qióng) 盘虬卧龙(qiú)

2. 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看花——忆花——悟花。

(三)深入剖析: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1)色: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2)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3)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2. 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色——形——香)

先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朵花。先写花趣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然后写花的形状,“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最后写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3. 作者在描写时,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写花儿一串串“挨着”、“挤着”,花儿彼此“推着、挤着”、“叫着”“嚷嚷”“我在开花!”“我在开花!”,以拟人手法写出花的童稚般的欢乐,让人觉得花在骄傲而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笑嘻闹。

以“瀑”为比喻,赞美花之茂与繁。以“欢笑”、“挑逗”等拟人手法,突出花具有人的灵气,这样将比喻、拟人交替使用的还有用“帆”、“舱”喻花朵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4. 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里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

5. 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6. 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而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而死,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 提问:本文的倒叙第二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含义?

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这些花也正如人,人类社会也正如花一样由每一个个体组成,虽然某些花或某个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8. 提问:“本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作者从花中得到感悟,心中的失弟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和前进的动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小结: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中心思想)

文章写景抒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童趣》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 怡(yí)然 凹凸(āo tū)

为壑(hè) 癞(lài)虾蟆

(二)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三)篇章理解:

1.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凹凸、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虾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虾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4.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故时有物外之趣——是观察的收获。

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5. 下列三件趣事,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蚊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虾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虾蟆。

这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凹凸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虾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附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 )立 níng( )视 bèng( )溅 休qì ( )

xuān( )腾 miǎo( )小 gū( )负 lín ( )峋

伶dīng( ) yòu( )惑 训jiè( ) 庸lù( )

2. 给加点字注音

啜泣( ) 目眩( ) 挑逗( ) 擎天撼地( )( )

忍俊不禁( ) 一瞬间( ) 沉淀( ) 短暂( ) 内疚( )

3. 成语连城(可任选一组)

要求:把下面成语中缺少的字填上,使前后都构成完整的成语。(前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是后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

a. 日方 生不 生常 笑风 龙活

b. 以轻 花怒 任自 芳百 外桃 远流长

4. 根据所给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1)形容枝干回旋盘绕,弯弯曲曲。( )

(2)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 )

(3)眼力好得能看见非常细小的东西。( )

(4)形容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5. 下列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辉煌”指盛开的紫藤萝花气势非凡,一片灿烂)

b.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前途茫茫”指人生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难,举步维艰)

c. 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光彩”的意思是指活得体面,取得一定的地位,受人尊敬)

d.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漫湿”指心灵得到理想的滋润,不再枯干)

6. 下列各项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b.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c. 紫色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d. 每一朵盛开的花……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7. 下列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山的那边》中,诗人借助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b. 《生命 生命》抒写由寻常小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表达顽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c. 《紫藤萝瀑布》从多侧面多角度来描写一树紫藤萝的生动形象,赞美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d. 《童趣》回忆童年时代的种种情趣,作者将人生哲理寄寓在小事中,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8.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这支动人的歌声,同学们百听不厌。

b. 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c. 参加课外活动的同学比昨天减少一倍。

d. 有没有崇高的理想,是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9. 当同桌向林君要练习本抄答案时,林君最得体的回答是( )

a. 你自己不动脑筋,老是要抄袭,不借!

b. 抄袭行为不好,但我们是同桌,要抄就拿去吧,下不为例。

c. 抄袭总比不做好,你抄一遍也好,但你要弄懂。

d. 别忙,等会儿我给你讲讲,你一定会弄懂的。

10. 填空:

(1)《童趣》选自 ,作者 是 代文学家。文中总提全文的关键词语是 。

(2)《紫藤萝瀑布》选自 , 作者是

(3)《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 , 国作家。

11. 用楷体默写诗句(要求正确、规范)

(1) ,志在千里。 , 壮心不已。

(2)《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

(3) ,把酒话桑麻。

(4)

12. 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 ; , 。

二. 阅读理解

(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做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丛草为林( )(2)徐喷以烟( )(3)果如鹤唳云端( )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5)项为之强 ( )(6)鞭数十( )

14. 区别下列加点的“之”“为”的意思。

(1)观之,兴正浓( ) (2)驱之别院( )

(3)以虫蚊为兽( ) (4)二虫尽为所吞( )

15. 填空

(1)出自选文三、四段的两个成语依次是 和 ,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它们的意思分别为 和

(2)与文中“观之,兴正浓”相呼应的文字是

(3)“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话中“庞然大物是 ,所拔之“山”是 ,所倒之“树”是 。

16.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译:

17. 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趣事”。

(二)

①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③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⑤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8. 第②段中作者回忆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这一内容从记叙的顺序看是属于 (a、顺叙 b、倒叙 c、插叙),其作用是 。

19. 品读第③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划线的“又”、“遮住”等词语用得非常准确生动,请具体说说它们的妙处。

答:“又” ;“遮住” 。

(2)划线句中连用两个“流着”,表现了紫藤萝花 的特点,说它“流向人的心底”是说 。

20. 选文的主旨句是:“ ”,其含义是 。

(三)感谢贫穷

贫穷这个字眼,似乎总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到了七岁,我瘦得风能吹倒绝不是夸张。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小的我。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父亲的请求感动了老师。就这样,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地跋涉,成为我平生最大的乐趣。小学毕业之际,我以优异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声中送我进校。因为交不起住宿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北风呼号的冬季,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没有垫絮,一床半新半旧的棉被折成两半——一半垫底,一半做盖,偶尔山顶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我不禁颤抖着赶紧蒙上被子。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

天道酬勤。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贫穷的山村沸腾了。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00元学费。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地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支援”。我的父亲很惊奇我的经济来源。

舞厅不敢进,录像厅与我无缘,我仿佛超出了那个热闹喧嚣的世界。当然,图书馆中又多了一个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的我。读书、写作、打工,这就是我大学的全部生活。

当我接过那张本科学位的证书时,我的眼圈湿了。我很庆幸在大学四年里,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羡慕的成绩。菁菁校园中,掌声时常为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响起,我生活在光环之中。

当我穿着用稿费买来的球鞋寻觅工作时,我敲响了一家家条件苛刻的用人单位的大门。进门时一身自信,出门时满身轻松,我就这样潇洒地战胜了一个个“包装”潇洒的同龄人。当我毅然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他们都觉得不可理解。我说我喜欢那份清贫中的个人追求。

仔细回想过去的路,我时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围着。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我的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已经脱离了贫困。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个字——“感谢贫穷”来概括。在我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谢贫穷这所最好的学校,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跨过一道道山,追求应该追求的。

21. 第1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2. 找出文中最能突出作者家庭贫穷的语句,用波浪线划出。

23. 第3段“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一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从这句话能看出作者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贫穷,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作文(任选一题进行习作)

(一)以“我战胜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要求:

1. 补足题目中缺少的内容,可以填“自己的弱点”“骄傲”“胆怯”,也可以填“饥饿”“困难”等;

2. 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写出真情实感。

(二)你进入初中一个多月了。这一个月来,一定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你选取一件写出来。

要求:

1. 题目自拟,力争醒目、新颖。

2. 记叙具体、清楚,有真情实感。

3. 不少于500字。

【试题答案】

一.

1. 伫 凝 迸 憩 喧 渺 辜 嶙 仃 诱 诫 碌

2. chuò xuàn tiǎo qíng hàn jīn shùn diàn zàn jiù

3. a来 长 老 谈 生 虎b掉 心 放 流 世 源

4. (1)盘虬卧龙 (2)怡然自得(3)明察秋毫(4)小心翼翼

5. c

6. a

7. d

8. b

9. d

10. (1)《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沈复 清 物外之趣

(2)《铁箫人语》 宗璞

(3)莫顿·亨特 美

11. (1)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开轩面场圃

12. 例如:如果一颗星代表一份快乐,我送你一条银河;如果一棵树代表一缕思念,我送你一片森林。

二. 阅读理解

(一)

13. (1)把 (2)慢慢地 (3)鸟鸣

(4)安适、愉快的样子 (5)通“僵”,僵硬 (6)鞭打

14. (1)代二虫 (2)它,代虾蟆 (3)当作,作为 (4)被

15. (1)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体积极大的东西

(2)方出神 (3)癞虾蟆 土砾凸者 草

16. (1)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在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17. 以蚊为鹤,昆虫家园等

(二)

18. c 以物喻人,紫藤萝的遭遇,也是动乱年代家庭和国家的真实写照。

19. (1)“又”准确说明是“再一次”,表达了紫藤萝重现生机后作者的欣喜之情;“遮住”形象地再现了紫藤萝花的“盛”和“密”,说明紫藤萝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2)开得繁盛浓密的样子 紫藤萝花引发作者对生命深沉的感悟。

20.“花和人……无止境的。” 个体的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当我们遇到不幸时,不能被厄运压倒,要保持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三)

21. 总领全文,将“贫穷”作为全文故事的线索。

22. 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

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地跋涉。

23. 因年龄小而产生的恐惧感,突出求学的艰难。

24. 是一个面对贫穷毫无畏惧,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人。

25. 略。参考文章最后两段,言之成理即可。

三. 作文(略)

《童趣》说课 篇11

五、童趣

沈复

知识目标: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言词句,背诵,翻译全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

能力目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情感目标:感悟“物外之趣”,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式:精讲、研讨、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 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虾(há)蟆(ma)

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方式: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合作研讨第1—2段。

1、 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2、 词语积累:

余 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藐小 之 其 故 时 物外

成 私 拟 于 之 则 或 项 强 素帐 徐 以 作 观 如 唳 为 怡然

3、 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

2、注音10个,每个5遍。

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1—2段。

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于,在。)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喷以烟。(以,用。)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二、合作研讨第3—4段

1、齐背1—2段,试背3—4段。

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3、词语积累:

其 为 怡然自得

斗草间 兴 盖 方 尽 鞭 驱

4、“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5、反复读3—4段,背诵。

三、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小组合作研讨:

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教师点拨: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投影显示: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同学自己畅谈启发。

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练习巩固:

试解释下列词。

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4、以草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3、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4、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全文。

2、 “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五、童趣

沈复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八、教学反思: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强调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童趣》说课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成语、省略句)。

3、翻译文言文,把握大意。

4、反复朗读,熟读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6字法):

1、读——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趣”

2、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

3、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体认作者的“趣”。

4、积——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子,以及背诵达到积“趣”。

5、联(延)——培养学生自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

6、练——训练是为巩固课堂所学,也是为知识积淀、能力养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2、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赏析作者的“情趣”并创造情趣。

教学方法

读议结合法、评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依据:

1、学情分析:学生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心灵较为麻木;又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并发现生活中的情趣;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2、文体分析: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基础是理解大意,因此重点多是“读”“译”“析”。

3、文本分析:《童趣》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能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抓住文眼“趣”字设计成“趣读课”,分为四大板块:译读激趣——析读品趣——理读积趣——想象创趣,以一个“趣”字串珠,线条比较单纯。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朗读训练、积累词语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落实,也有结合学生体验和经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4、教师分析: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他讲《春》,几乎查阅了有关教学文章80多篇。我查到的有关这篇文言文的资料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xx年第8—9期第58页,20xx年第5期第51页、8—9期第35页、《初中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第7—8期第45页,以及有关教案等。吸取特级教师的亮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本教案。担心眼高手低,不切合学生实际;但我仍要坚持,因为可以放慢速度学生就能理解,毕竟学生是可以培养的。还有积累词语与下个环节的自然过渡,还没有想好。

第一课时

一、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2、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3、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二、第一板块:译读激趣

1、简介作者、作品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2、一读(指名4生读),读准字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3、二读(齐声读),读得流畅

(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老人回忆往事的恬淡、悠然;饱含愉悦)

(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

4、三读(译读),读懂文意。 第一次合作探究

(1)教师布置:一篇文言文的翻译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下面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翻译一段,要注意三点:(多媒体展示)

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

②你是怎样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③你还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3)小组接龙翻译(组内接龙)。教师巧妙插话、点拨,进行组间交流。

(4)教师引导之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加字法、换词法、推断法、查注释法等。

5、四读(放声读),读好停顿,体会情感。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方法: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虚词放开头领起下文的。(多媒体展示)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虾蟆。

明确这些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自然体会出感情了。

三、第二版块:寻读品趣

1、刚才理解了文意,下面进行第二次合作。第二次合作探究

注意的问题是:(多媒体展示)

①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

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③沈复童稚时的“趣”在哪里?(可从内容、写法、修辞等方面赏析)

2、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向全班展示。

教师准备: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两眼能受强光刺激,又视力极佳,更善于观察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作者创设了美妙的意境,表现他的好奇心和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小小素帐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

(5)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小孩的眼光,在前面想象的基础上,看癞虾蟆自然是庞然大物了,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这是大词小用;观二虫斗兴趣正浓,忽被蛤蟆破坏,岂有不怒之理,写出心情和神态;惩罚癞虾蟆,可能是为小虫复仇,也可能破坏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4、五读(想象读),读懂心情。

在以上想象画面、体会感情的基础上,读出趣的心情。

5、小结(板书):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整理重点字词句

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如:观、为、之、其等

③成语并解释大意(参考习题二)

④省略句并翻译。

⑤书下注解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

二、第三板块:理读积趣

1、所谓理读,就是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对文章进行输理、整理式阅读。从下面几个方面寻找梳理,已经在作业中完成了一部分。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④通假字

⑤成语

⑥省略句

⑦其它重点词语

2、整理内容大致如下(可以小组接龙、竞赛回答):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鹤——壑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主谓间,取独。)

驱之别院(代词,它。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其: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所观察之物)

蹲其身(代词,指自己)

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④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⑤成语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⑥省略句

蹲其身,使与台齐([我]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省略主语、谓语)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省略宾语)

见二虫斗草间([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省略主语)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为之怡然称快([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⑦其它重点词语

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三、第四个板块:想象创趣

1、六读(读出感情)

文中的“我”之所以感觉到“趣”,全在一颗充满纯真的童心。让我门练习读出感情,可上台展示。

2、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第三次合作探究:

(1)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板书:

物——平淡无奇

趣——其乐无穷

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

果——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的乐趣、心灵的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

(2)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如: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块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3、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四、布置作业

1、七读(背诵读)

2、课外阅读一篇表现童趣的文章,摘抄部分内容。

3、写一则自己的“童趣”,300字左右。

《童趣》说课 篇13

刚刚编发了本栏目第一期(2003年第5期)的稿子,就收到了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先生的《童趣》(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教学案例稿。在编第一期稿时,我当时想说的一句话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尤其感慨于湖北省年轻一代语文教师的成长。读过了胡先生的案例稿后,我更感动于“姜还是老的辣”了。

《童趣》,是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体会这种新的语体,是又一新的问题。

胡明道先生的课,从创设情境、入境发问——分工解读、合力释难——赏文解“趣”、体验对话——评价激励、拓展延伸,真正是环环相接,丝丝入扣。可以想见,在课堂上,胡明道先生的《童趣》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一种童趣!

“自主、合作、探究”,它不是标签,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应景的摆设。在胡先生的教学案例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感悟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很希望听到对本栏目以及所刊发文章的意见和建议。

执教:胡明道

师 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问吧!

生1 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 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3 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y

生4 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 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 这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生7 这个孩子用烟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吗?

[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予,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前经验激活了(烟熏蚊子也熏人,砖头无趣,读文要识背景等),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师 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强了,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整理一下:

①这孩子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这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思?

③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

哦!刚才还有人间这是哪个年代的,问得真好。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出示板书:课题、作者),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是否认为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请找我。(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 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宇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师 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对了,而且还初步有了一点感情,

超标了。

师 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吧。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师 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师 (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译出的?

生8 “张目”的“张”可译为“睁大”。

生9 “故”可译为“所以”。

师 那么,你们发现的方法是——

生10 (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换”。

师 (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是“脖子为这都僵硬了”?

生11 书下有注释呀!

师 哦,这可叫“查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2 我们读“夏蚊成雷”时,起初不知“雷”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下文有“飞呜”及“鹤唳(书下有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说的是“声音”,“成雷”是“像雷声”的意思。

师 太聪明了!你这可叫做“反推法”吧!

师 (第3段接力译完后)文中只有一个“常”,你为何译为“常常”?“定神细视”为何译为“定下心来细细观察”y

生13 我按今天的习惯,给它加了字。

师 哦!又发现了一个“加字法”。

刚才,大家在合作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换词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虽有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却丝毫不入传授、灌注的框束;虽有“方法”的预设,却让它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当然 “插言”、“拨问”在这里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师 刚才的交流,让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到底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让我们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合作:①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③他的“趣”在哪里?

(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师 现在向全班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14 我最欣赏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小孩抓住了癞虾蟆,随手捡了几根草拧成绳子,十丁了它几十下,可能又捡了块石头,打了它几下,才解恨,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师 哦!你比原文想像得还要丰富。

生15 我喜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这句话用小孩的眼光,把癞虾蟆形容为庞然大物,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师接言:对!只见那“庞然大物”踢翻了“山石”,踩倒了“草树”向这边横压过来了!)

生16 我喜欢“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一句。(师:这不是很无聊吗?)不,我觉得作者很独特,他创设了意境,表示作者很有好奇心,还有孩子的趣味。

生17 我也喜欢最后一句,不过我补充一点,他鞭打癞虾蟆,还表现了他的天真、单纯、善良。

生18 我也喜欢“徐喷以烟……”一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这还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幼稚。

生19 我喜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一句,这句既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又写了神态。 (师:怎样的神态?眼珠动了吗?)他出神地盯在那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也不动,后来突然一惊。

师 真不简单,大家自主地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原文,又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着作者的想像”。让我们带着想像的余兴,再读一遍课文吧!

[作品的乐趣是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字世界里的,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与还原,由文字引发想像;体认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善弥补,这是阅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师 还有新问题吗?对了,“这两幅图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我们还未解决哩!这样吧,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去与有关人员对话,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

从以下的活动中任选一项,在小组内探究探究。

①苏州出版社要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②如果苏州沈复研究小组或人教社编辑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生20 我想对沈复说,我很羡慕他,他有闲情去观察,虽然他没有现代玩具,但他能亲近大自然。(师:你不能吗?)我们功课很多。

生21 当年他觉得很有趣,但我想我们长大了,我们这种年龄,觉得这很无聊,蚊子很讨厌,我们有自己的爱好。

生22 我要问沈复两个问题:一、按他这种爱好发展下去,他应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成了文学家?(师:哦!他是热爱生活的文学家。)二、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23 我想对沈复提一点意见,第一段是统领全文的,但他把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仅仅归为“细察纹理”,其实他更多的是用了是想像,(师:不简单!那你觉得要加写什么?)可在“细察纹理”后加“私拟想像”。

生24 我不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我们都应保留一点童趣,有一点想像力。

生25 我提一点反对意见,我们每天在家做作业,不可能有这种“趣”。

生26 想像力可发现趣味,小时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渍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师:你可能还会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妈妈。)

生27 小时候,我看见墙上有很多蚂蚁抬一大块食物,我很奇怪它们怎么抬得动,我就去一压,结果压死一些蚂蚁。(师:现在是否很内疚?不过你的好奇心还是可嘉的!)

生28 一次,我在同学家玩,看见湖里有倒映的树、草,我们以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吓得把玩具都扔进了湖里。

生29 我还想谈刚才那个问题,我认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的,如果我们有情趣,那么在家写作业也应该会感到有趣味。作者的两幅图实际有联系,这就是他觉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及情感的沟通:翻检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原作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着的文本,是与他人的对话沟通。]

师 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观蚊飞想像为“鹤舞”,视土墙想像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像,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边总结,边板书)

童趣 沈复

物外之趣 视蚊飞作鹤舞 想像联想

观察想像 观土墙拟山林 文外之趣

时间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还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童趣》。

与教者的对话

史 您能为我担纲的栏目写稿,我真是十分感谢!我想要问您的是,《童趣》作为“初中第一篇文言文”,您是怎样认识它的价值的?

胡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有的认为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理解,让它起到“初中第一篇文言文”的作用;有的主张让它为“发展想像能力”服务;有的认为这是记童年趣事的,可引发学生回忆童年生活,增加语文学习的亲和力等等。但我却认为尚未抓住其最重要的内核。如果在教学本文过程中,能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让已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麻木了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本文将产生它的最大价值: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与升华。

史 您说让学生体认作者“情趣”、“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这在一般意义上还是好理解的。当课程走向“生本”,阅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活动,语文教学就是主张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这恰恰是您的教学所一直实践和倡导的。令我感到震动的却是,您强调“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读文本了。这种对生活、对生命的体认,这种“意识”上的觉醒,已经是文本解读的超越和提升了。那么,您是怎样将一种“能力”升华为“意识”的呢?

胡 本节课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者以“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凸显了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原则:问题性,情境性,合作性,体验性,过程性。整节课就是这样一个活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置身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以文本为基础,在与作者、编者、教师、同学进行对话中,经过联想、想像、欣赏、怀疑、整合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调动积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从而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生成”。

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先期策划”中,教者(学长)要能创造性地先学一步,敏锐地抓住文本对于“生命对话”的价值内核,并在“问题情境创设”、“探究问题设计”、“合作交流形式”及“视野拓展链接”等方面进行策划及预设。虽如此,在现场实施应对中,教者还要不僵守,不固化。如,在整合师生问题的过程中,能不露痕迹地加入了先期策划中的设问:“他‘看’到了什么”、“这有什么意思”等。同时,也机智地接下了先期策划中未设计的问题:“这两幅画面有何联系”。在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要以参与者身份进入,常常以一句话作为点拨或回应,如听到有小组一同学讲参观旅游景点的洞内石头时,我似乎无意地插言:“对,下雨天看玻璃上的水迹,都是想什么,像什么。”同时又能在巡回之中敏锐地搜索“反对”的声音,如听到有同学持“无趣论”,便鼓励他到大会交流。

史 您很在乎教学的“先期策划”。而我,则更欣赏您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的新的“生成”。这才是教学的全新创造。您教学的令人痴迷之处也正在于此。最后,就您自己的这一堂课,您还有要说的吗?

胡 由于教室太小,人太多 (72人),听课教师塞满了走道,因而教师对小组讨论的参与、指导、了解尚有空白区域。加之学生手中无书本,复印文本临上课前1分钟发放,因而时间显得稍紧张,最后的“无趣论”与“应有情趣论”的“辩论式”发言尚不充分。先期策划中的“自我评价”一节,未能如期进行。如果在常规实验班教学,学生预先接触了课本,想来这一环节是可以完成的。

史 再一次地向您表示谢意,尊敬的大姐。

《童趣》说课 篇14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 的要求。

《童趣》说课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词语,感受语言特点。

2、培养语感,丰富语言仓库。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常用词。(第一课时)

2.能把言和意融合在一起。(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培养语感。

关键点: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习清朝作家沈复所写的《童趣》【1分钟】

二、作者简介:沈复,清朝常州人,工诗画、散文。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分钟】

三、默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3分钟】

四、生齐读。【2分钟】

五、师范读。【2分钟】

六、生自由朗读【3分钟】

七、找单个同学读。引导学生们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并及时在投影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引起

学生们的注意。然后强调句子的停顿。(用个别示例,使学生明白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

同。)

如: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

鹤/观(/表示明显停顿,·表示极短停顿)【6分钟】

八、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10分钟】

措施: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学生老师共同解决。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关键词

关键词:细(仔细),察(观察)昂(抬)首(头)项(颈项,脖子)果(果真)驱(赶)

强(同“僵”僵硬。是通假字)

2、出示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表判断)

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九、翻译全文。【10分钟】

措施:几个学生试译全文,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随时提出来,大家一同探讨。最后老师

用投影出示译文。

十、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目的:加强理解课文)【2分钟】

十一、进行背诵比赛。【5分钟】

十二、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二.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出示投影片)【3分钟】

1.本文选自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__,作者字________,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或词

昂首观之见藐小之物项为之强凹者为壑作青云白鹤观

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蹲其身,使与台齐。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三.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3分钟】

四.问题探究【15分钟】

问题一: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明确:群鹤舞于空中的青云白鹤图)

问题二: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的乐趣

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三件物外之趣。)

问题三: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问题四: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三件事在程度上是加深的。)

问题五:作者年幼时的想象合理吗?为什么?(围绕联想与想像来答)

问题六:本文的主旨是怎样的?(写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

问题七: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语体简约、含义深刻、用词准确。)

(措施: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五.同学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回答的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提出疑问我们大家共同解决。【10分钟】

六.再次请同学们背诵课文。【3分钟】

七.请问同学们,学了此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7分钟】

八.小结: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吧,不但要善于观察,而且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1分钟】

九.作业:写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1分钟】

《童趣》说课 篇16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学习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节奏欢快;童年是一首诗,浪漫多彩;童年是海边的贝壳,五色斑斓。想起童年,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甜蜜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分钟,把自己心中最美的那一段童年与大家分享一下。

请一学生讲讲。

自主预习:

一、看书自学(默读),重点是文下注解,读熟课文(朗读),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二、做下面自学检测(做完后,小组合作学习可互相讨论订正。)

1.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童趣》节选自《 》,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

2.《童趣》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在文中作者叙述了 、 、 等童年趣事。

3、根据注音写出下列汉字或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童zhì( ) nǐ( )作 miǎo( )小 鹤lì( ) yí( )然 土lì ( ) 凹者为hè ( ) 项为之强( ) 虾( )蟆( )

4.结合注释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 项: (2)徐喷以烟 徐:

(3)鹤唳云端 唳: (4)以土砾凸者为丘 砾:

(5)以丛草为林 林: (6)兴正浓 兴:

(7)方出神 方: (8)驱之别院 驱:

(9)鞭数十 鞭: (10)明察秋毫 秋毫:

5.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项为之强 通 解释为

6.本课中有的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三个。并记住其现在的意思

(1)成语:( )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2)成语:( )意思是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成语:( )意思是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

7、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神定,捉蛤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三、讨论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

(2)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2)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四、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主预习情况,师生集体讨论订正自主预习学案(10分钟)

二、读一读。(多种方式展示朗读情况,老师作文言文朗读指导)5分钟

三、译一译。(借助课下注解自行翻译课文,译给自己的同桌听)5分钟

四、合作探究:(在老师指导下思考并回答)10分钟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写5个)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六、拓展提高:

1、童心童趣令人忍俊不禁,收集有关童趣的古诗词。

例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

2、想一想自己小时候的有趣的故事,撷取一两个,记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童趣》说课 篇17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