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牢牢捉住“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整体到局部,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教学这篇课文计划要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准确读写本文生字词,并解释生字词意思。能找出作者笔下苏州园林的特征。通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教学重点
作者抓住什么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有审美条件的审美艺术,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对园林的认识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增强教学效果。
2.问答式教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设计精辟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指导。通过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动笔勾画文中关键词句,筛选文本信息。
2.合作、探究指导。鼓励学生交流信息,在思维碰撞中质疑,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计用时2分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能与天堂媲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一批能体现江南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苏州园林图片)这些图片让我们看到苏州园林的美,而有一位作家更是用他的慧眼写下了一篇文章,用他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去探访苏州园林之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设计目的:俗语加上图片展示的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给予学生以苏州园林的直观印象,为课堂学习创设氛围。
(二)整体感知:(预计用时8分钟)
1.作者介绍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请学生准确读出并解释)
3.学生自读,教师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设疑引导(要求: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圈画关键词句)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美是怎样的美?(提示:可用文中的句子,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设计目的: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能抓住要点,因此,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完成教学目标1、2。
(三)品读课文:(预计用时20分钟)
1.学生听第1、2段录音
2.请学生朗读第1、2段
3.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
(1)为体现“图画美”这一特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操作的?
(2)他们的设计成功了吗?
4.学生自读第3—9段,要求:画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5.请学生展示自读、合作的成果
(1)请学生朗读体现图画美的段落,并以“我看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美”在”的句式来概括。
(2)教师根据学生所读段落,展示相关图片,并归纳学生所说,逐步补充板书
6.对照板书,结合文本,思考:
(1)第1、2段与第3、9段从结构上分析是什么关系?(总分)
(2)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局部→逻辑顺序)
设计目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此外,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为学生创设没的情境,文字与图片的结合,让给学生充分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完成教学目标3。
(四)拓展练习(预计用时6分钟)
1.多媒体出示学校相关图片,请学生观察并写几句话。(要求: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五)课堂总结(预计用时2分钟)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处处都突出“图画美”这一特征,作者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知道写说明文就得紧紧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并且要善于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这样才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这也是下一节课中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预计用时2分钟)
1.完成《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的练习
2.回顾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一.总特征:图画美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说明顺序:整体局部(逻辑顺序)
设计目的:这一板书直观的体现本课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2
《苏州园林》说课稿周崇典 黄发莲
一.说教材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一单元是说明文教学的的起始单元,教材选编的五篇课文内容有别,形式各异,但都从具体事物写起,或说明事物的外在特征,或揭示事物的内在原理,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教学本单元,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另一方面要着力帮助学生领悟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次序、运用怎样的方法和语言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2.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本文层次分明、表达灵活、语言简洁的特点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1.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在简要的导入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3—4分钟内读完全文(本文共1551字,每分钟约读400—500字),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文章1、2段总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出可以概括这个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是全文的纲)
(2)下面请同学们提取3—9段的中心句,并抓住这四句话理解课文内容:先从布局(第三段)、配合(第四段)、映衬(第五段)、层次(第六段)这四个角度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接着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角落的布置(第七段)、门窗的雕琢(第八段)、油漆彩绘的调配(第九)所体现出的图画美。
第十段欲言又止,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3.可视阅读,学会鉴赏
准备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比较鉴赏,感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4.句段品读,学习语言
(1)文章用语典范,简洁精美,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例加以品析。如: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技术仅仅是长期重复劳动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③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
④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体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善于注重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2)文章段式规范,结构严谨,教师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设计练习,指导阅读(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指出下面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相间: ②阅兵式: ③不感到寂寞:
2.文段的中心句是:
3.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4.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的特点是:
5.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的特点是:
6.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7.文段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参考答案:1.①一个隔着一个;②整齐划一的;③一年四季都开花 2.第一句 3.总分 4.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5.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6.打比方、摹状貌、作比较、举例子 7.着眼在画意)
5.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组织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或是其它途径查找以“苏州园林”为“话题”的美文,比较阅读,感受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对层次较高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写“话题作文”鼓励他们大胆表达、积极创造。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 这三个部分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前两个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联系自己的视觉感受,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美、鉴赏美。对于层次较高的班级,还可以组织同学们畅谈审美体验。
2.合作学习。
句段品读,学习语言 主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味词语这一块,可先让同学们用“我发现文中词用得好,好在……”说话,然后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整理上述发言,共同探讨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精段阅读这一块可以先由老师给出示例,并指出说明文拟题的常规考点,之后让同学们相互自选美段出题,相互检测,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学习。
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这个环节可以课前完成,也可课后去做。主要锻炼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勤思索、善探究、常积累的习惯。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3、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本文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特点的名篇佳作,因此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初步培养是本课的学习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与课文相配合,更方便学生理解和同时教给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二、说教法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课标要求激励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和培养提取、筛选、概括、梳理信息的能力。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有机的教,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学法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理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传统语文教学本着知识本位的语文观,常常从说明文的文体入手来解读课文。而新课标更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文体知识,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本文的解读,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的把握。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布置预习:
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利用网络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布置预习的目的是为了使整堂课进行得更加顺畅,使学生提早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教学:名言、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3、解 题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苏州园林不是指某一处园林,而是全城的一百多处园林的统称,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4、作者简介
作者的原籍是江苏苏州,故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又因为作者有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发现了苏州园林的美。
5、预习检查,扫除语音障碍。
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夯实字词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生字词。
6、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作为苏州人的叶圣陶认为苏州园林有一种怎样的美?(即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为体现图画美设计者是从哪几方面设计的?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感受画意美的同时,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理清文章说明的思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7、结合图片,品位鉴赏图画美。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请同学分别读课文3—6段,划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结合图片再读一读。或者是教师先给出图片,然后请同学找出文中的哪句话与图片表现的美相吻合。
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三个自然段?结合图片,说说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
讲究色彩的搭配(9段)
请你用所学的知识来鉴赏下面的图片(任选一张)。说说美在本环节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突出了教学重点,也能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8、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自主选择课文内容,精读课文中的一段,然后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苏州园林的某一特点。提示:注意介绍的条理
注意介绍的方法
用上重要的词语
在这里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将表达能力训练与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让学生自信、有主见。
9、布置作业
好的作业是对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我布置的作业是:
试以“我爱我家”为题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不实写哪一处景或哪一件事,而从总的印象写起,引出对事物总的特点的概括,然后围绕中心多方面说明。
学文与作文成为一体,意在指导学生注意作文的条理性。
10、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附:板书设计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理念和教学程序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4
一.说内容
1.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知识,主要是明白什么是说明的对象;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本文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二.说教学法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教学,情境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通过教师有机的教,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一)阅读教学法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在导入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读完全文,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文章信息
通过定向阅读,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即总分结构。文章总体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说明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总的方面。
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多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这是分说的方面。
这里既要有教师的教,更要突出学生的学,由学生有目的`的读,找出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之作,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种方法主要是在欣赏、品味苏州园林的美的时候所采用。先让学生找到表现美的句子,然后共同探讨苏州园林的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说教学理念:
1、摒弃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快速自由式阅读——定向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初次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四、说教学程序
本文采用分课时,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导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含英咀华,夯实基础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夯实字词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生字词。
如:1、注音:轩榭嶙峋丘壑
重峦叠嶂
2、结合课文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三)心系园林身感其美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多形式的阅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高潮。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好阅读提纲,使文章层次分明。
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项特征:
A、(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B、(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C、(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D、(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E、(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F、(门和窗都是高度的图案美)
G、(极少用彩绘给人以色彩美)
2、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3、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贯穿语言准确性的教学,让学生仔细体会。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4、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前面学过的课文对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文要进一步的理解。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举例子等。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都使说明的事物给人留下更深刻、具体、生动的形象,使人对事物有了更精确的理解。
(三)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尽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锻炼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完本课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去参观,然后完成写作任务,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要求根据学生知识层面合理的提出。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3苏州园林(方案A)。
理清总说、分说的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
体味文章语言的多样性,揣摩用词的
准确性。
0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叶圣陶的资料,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自己和家
人的照片。有去过苏州园林的,就依照课前布置所做的准备,向大家作介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
的景色所陶醉的。下面请到过苏州园林的同学向我们展示一下照片,并加以介绍。(学
生的介绍大致是支离破碎的、局部的。)苏州园林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跟随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一同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那如诗如画的园林艺术世界。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大屏幕展示苏州园林风光片,配上古筝曲,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a.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7 .
b.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3苏州园林(方案A)》。
学生听读思考后,讨论明确:
a.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游园”“如在画图中”是本文的总纲。其总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讲究”上。
b·全文共10个段落。各段段意:◆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介绍建筑物的布局;◆介绍假山池沼的艺术;◆介绍花草树木的画意;◆介绍花墙廊子的层次;◆介绍细小角落的图画美;◆介绍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介绍屋室的色彩装饰;◆结束语。
教师小结:
如此来读文章,就把长文章读“短”了,再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简单了。我们来看看
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衅生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第2段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因为这一段点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以下段落都是
围绕这一特征展开逐一进行说明的。第2段与第3~9段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从全文看,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
顺序。
教师小结:
本文准确地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把事物说明得有条不紊、井
然有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重点研读,品味本文多样性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
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务必使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对!仔细阅读课文,看全文从此处开始,共有几次提到“图画”“画图”“画”,用圈点法圈出这些句子。
■重点研读
学生圈画出九处。总结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展开,先总体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然后具体展开分别说明,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且开阔视野,体验园林背后所体现的独特文化内涵。
二、说学情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方法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
其次,我会在让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
3.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通过这四个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思路,感受说明文的严谨性。
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由浅入深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关键字的含义,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苏州园林的了解。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首先,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其次布置作业:做一名小导游,介绍一下最近去过的一个景点;写300字左右的说明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展开,先总体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然后具体展开分别说明,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且开阔视野,体验园林背后所体现的独特文化内涵。
二、说学情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方法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
其次,我会在让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
3.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通过这四个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思路,感受说明文的严谨性。
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由浅入深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关键字的含义,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苏州园林的了解。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8
《苏州园林》说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
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
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附板书二:
地 势 高 低 起 伏
楼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满 城 璀 璨 星 灯 辉 映
灿烂辉煌
庆 漫 天 星 汉 瑰丽 壮 观
夜 依 依 两 江 环 抱 道 道 彩 虹 飞 跨
立体图画
景 桥 灯 明 珠 串 串 车 河 宛 如 游 龙
江 城
万 家 灯 火 满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辉 流 光 溢 彩
重庆育才中学 孙成霞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也有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能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枯燥。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不仅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二、说学情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于说明文本身文体特点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同时,他们的年龄段心理特点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尚有待发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四要素有初步了解,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说明顺序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初一学生来说,“逻辑”还是一个新名词,如何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呢?
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多给学生看苏州园林的照片,甚至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觉得应该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交流法:在问答法中结合采用讨论法。其优势在信息交流量更大,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民主气氛更浓。同时在学法上,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朗读法。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课时计划为两课时,这里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本课时主要目的是明确说明对象特征,理解文章总分结构。
(一)激趣导入,新课教学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天下”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多媒体放映图片)有一位从小在苏州长大的著名作家,他以一双欣赏美的慧眼,以对故乡的丝丝眷情,写下了一篇质朴又典雅的文字,引领我们去探访苏州园林之美。这就是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设计依据: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1.作者介绍
2.检查字词预习
3.设疑引导速读课文,我让学生读后考:为苏州人的叶圣陶认为苏州园林具体一种什么样的美?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为一个词。
4.学生速读全文,教师佐以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
5.提问并引导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并概括为“图画美”
设计依据与目的:本环节主要是以问答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用一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扫视法”这一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读课文,交流探究美与思路
1.提问式引导过渡,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①为实现“图画美”设计者和匠师们是从哪几个方面考虑的?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他们的愿望达到了吗?
(“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③文中哪句话是为此证明?
(“浏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想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你读了作者的文章,也有同样的感受吗?
设计依据与目的:这四个问题紧跟第(二)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导,答案都在第二自然段,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紧跟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本环节。
2.自读课文3-9段,划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互读。
3.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用刚才从文中找到的句子里所表现的“美”去鉴赏图片,说说“美在……”
4.归纳学生所说,逐步补充板书
设计依据与目的:充分展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魅力,并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发现美,领略美,并学着鉴赏美,以图片和文字互相配合补充,深刻地领会苏州园林“图画美”特征,同时在让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
5.对照板书,思考回答
⑤3-9段与第2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2段是总说,3-9段是分说,他们之间是总分关系)
6.小结本文结构:总-分-总
设计依据与目的:对照板书,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识一目了然。
(四)小结拓展,引申练习
1.小结: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从主要设计到次要的细节都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2.拓展练习
多媒体出示本校多角度照片,让学生说说,如果写一篇关于我们的校园的说明文,你会抓住它的什么特点,用什么说明顺序去写。
3.作业:完成写作提纲,结合下节课说明方法等知识的学习后完成写作。
设计依据与目的:继续运用情境教学法,并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集中体现本课说明对象的特征,并充分展示文章结构特点和说明的顺序,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直观的认识,深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10
《苏州园林》说课稿周崇典 黄发莲
一.说教材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一单元是说明文教学的的起始单元,教材选编的五篇课文内容有别,形式各异,但都从具体事物写起,或说明事物的外在特征,或揭示事物的内在原理,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教学本单元,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另一方面要着力帮助学生领悟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次序、运用怎样的方法和语言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2.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本文层次分明、表达灵活、语言简洁的特点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1.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在简要的导入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3—4分钟内读完全文(本文共1551字,每分钟约读400—500字),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文章1、2段总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出可以概括这个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是全文的纲)
(2)下面请同学们提取3—9段的中心句,并抓住这四句话理解课文内容:先从布局(第三段)、配合(第四段)、映衬(第五段)、层次(第六段)这四个角度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接着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角落的布置(第七段)、门窗的雕琢(第八段)、油漆彩绘的调配(第九)所体现出的图画美。
第十段欲言又止,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3.可视阅读,学会鉴赏
准备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比较鉴赏,感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4.句段品读,学习语言
(1)文章用语典范,简洁精美,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例加以品析。如: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技术仅仅是长期重复劳动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③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
④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体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善于注重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2)文章段式规范,结构严谨,教师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设计练习,指导阅读(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指出下面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相间: ②阅兵式: ③不感到寂寞:
2.文段的中心句是:
3.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4.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的特点是:
5.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的特点是:
6.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7.文段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参考答案:1.①一个隔着一个;②整齐划一的;③一年四季都开花 2.第一句 3.总分 4.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5.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6.打比方、摹状貌、作比较、举例子 7.着眼在画意)
5.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组织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或是其它途径查找以“苏州园林”为“话题”的美文,比较阅读,感受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对层次较高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写“话题作文”鼓励他们大胆表达、积极创造。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 这三个部分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前两个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联系自己的视觉感受,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美、鉴赏美。对于层次较高的班级,还可以组织同学们畅谈审美体验。
2.合作学习。
句段品读,学习语言 主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味词语这一块,可先让同学们用“我发现文中词用得好,好在……”说话,然后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整理上述发言,共同探讨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精段阅读这一块可以先由老师给出示例,并指出说明文拟题的常规考点,之后让同学们相互自选美段出题,相互检测,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学习。
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这个环节可以课前完成,也可课后去做。主要锻炼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勤思索、善探究、常积累的习惯。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11
《苏州园林》说课稿周崇典 黄发莲
一.说教材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一单元是说明文教学的的起始单元,教材选编的五篇课文内容有别,形式各异,但都从具体事物写起,或说明事物的外在特征,或揭示事物的内在原理,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教学本单元,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另一方面要着力帮助学生领悟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次序、运用怎样的方法和语言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2.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本文层次分明、表达灵活、语言简洁的特点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1.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在简要的导入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3—4分钟内读完全文(本文共1551字,每分钟约读400—500字),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文章1、2段总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出可以概括这个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是全文的纲)
(2)下面请同学们提取3—9段的中心句,并抓住这四句话理解课文内容:先从布局(第三段)、配合(第四段)、映衬(第五段)、层次(第六段)这四个角度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接着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角落的布置(第七段)、门窗的雕琢(第八段)、油漆彩绘的调配(第九)所体现出的图画美。
第十段欲言又止,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3.可视阅读,学会鉴赏
准备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比较鉴赏,感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4.句段品读,学习语言
(1)文章用语典范,简洁精美,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例加以品析。如: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技术仅仅是长期重复劳动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③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
④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体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善于注重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2)文章段式规范,结构严谨,教师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设计练习,指导阅读(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指出下面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相间: ②阅兵式: ③不感到寂寞:
2.文段的中心句是:
3.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4.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的特点是:
5.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的特点是:
6.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7.文段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参考答案:1.①一个隔着一个;②整齐划一的;③一年四季都开花 2.第一句 3.总分 4.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5.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6.打比方、摹状貌、作比较、举例子 7.着眼在画意)
5.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组织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或是其它途径查找以“苏州园林”为“话题”的美文,比较阅读,感受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对层次较高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写“话题作文”鼓励他们大胆表达、积极创造。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 这三个部分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前两个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联系自己的视觉感受,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美、鉴赏美。对于层次较高的班级,还可以组织同学们畅谈审美体验。
2.合作学习。
句段品读,学习语言 主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味词语这一块,可先让同学们用“我发现文中词用得好,好在……”说话,然后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整理上述发言,共同探讨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精段阅读这一块可以先由老师给出示例,并指出说明文拟题的常规考点,之后让同学们相互自选美段出题,相互检测,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学习。
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这个环节可以课前完成,也可课后去做。主要锻炼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勤思索、善探究、常积累的习惯。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也有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能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枯燥。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不仅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二、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说明顺序,体会画意美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重难点突破方法: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多给学生看苏州园林的照片,甚至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城市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学生主要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快速提取信息,语言的品味也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对于图片的欣赏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合作学习:品味语言这一方面,可以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整理好派代表发言,共同探究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探究学习: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探究本文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画的艺术,从而设计校园公园的园林,提高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园林的美。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景色所陶醉的,但很多的学生没到过或没看过苏州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了解甚少,因此在导入部分我通过播放介绍苏州园林四大名园的视频录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自主式阅读课文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给学生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由阅读,圈划不理解的词句,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子。老师不要包办,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努力做到自学文中的生字词,自悟文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生字词通过事先设计的预习达标来检查)。
(二)合作式解读课文
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在设计时做到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是主要的方面,除此之外还从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等细微方面进行介绍。
四个讲究在第2自然段有明显的说明,学生容易把握,但这四个讲究对应3—6自然段的内容,学生稍难理解,这时老师就要带着他们简单分析一下每一段所写的内容,并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每段的中心句,梳理文章的结构,突出本课的重、难点。对于文章结构的梳理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合作列出提纲,选一代表回答,不足处其他组同学补充,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结构之间的总分关系写提纲,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动手的习惯。
(三)体会画意美课件显示苏州园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然后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达到如诗如画的效果的,体会画意美这是文章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品味,然后学生讲,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悟、自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接着老师结合课文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比较鉴赏,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学生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有关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在此环节学习,因前面已学过说明方法的知识,此处稍作点拨。
(四)详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这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是通过抓住几个重点的词句的揣摩品味,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精练。
为此,设计以下的问题:
1.“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他沼,全引用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表达效果为何不相同,并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三个同样的例子。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这三个问题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问题1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问题2通过比较两个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说明准确恰当的使用词语,可以更准确的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并通过找课文中同样的例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问题3也是用词准确的典型例子。语言的品味,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把时间交给学生,反复诵读自主品味,然后小组讨论,整理好后派代表发言,共同探究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合作精神和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新课,回顾小结学生谈学习的收获,交流心得,目的是使学生自己学会梳理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总结所学知识,并提供相应的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资料,更全面地去了解苏州园林。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作业
倘若聘请你为学校的园林设计,你将会如何设计,让同学们也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此题的设置主要是考查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从而进行迁移运用,使他们逐步养成勤思考、善探究的习惯。可结合课文中的“亭台轩榭的不对称”、“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花草树木的映衬“、景色的层次性”等方面,畅谈自己的设计思路,自由发挥,不拘一格(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能使学生体会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整体结构。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文章结构的体现,层次清楚,各种关系表示准确,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堂小结时看出知识的系统和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整体性的体会中,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苏州园林》叶圣陶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分
整体特征:完美的图画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
四个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整体特征
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
角落的图画美
三个注意门窗的图案美细部着眼
色彩的搭配美
六、对本课的开发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通过上面的教学过程不难看,教学中,我把与苏州园林有关的音像资料、挂图开发出来作为本课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层面,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源,为学校园林设计等环节,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七、说得失
我的教学设计,有意避免了给学生讲解很多名词注解,在我看来,学生还没有成长到用美术的眼光去欣赏山、石、水以及各种建筑小品赋予苏州园林的精、气、神。所以,我降低难度,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准备了充足的相关图片、视频、网络资料,吸引学生去听、去看、去思考、去体验,满足了学生感知方面的要求,从而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说明文这种文体本身的相关知识可能涉及少了,使学生缺少了在说明文阅读中应掌握的技巧,这一点会在课后的练习中得到弥补。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13
《苏州园林》说课稿周崇典 黄发莲
一.说教材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一单元是说明文教学的的起始单元,教材选编的五篇课文内容有别,形式各异,但都从具体事物写起,或说明事物的外在特征,或揭示事物的内在原理,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教学本单元,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另一方面要着力帮助学生领悟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次序、运用怎样的方法和语言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2.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本文层次分明、表达灵活、语言简洁的特点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1.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在简要的导入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3—4分钟内读完全文(本文共1551字,每分钟约读400—500字),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文章1、2段总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出可以概括这个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是全文的纲)
(2)下面请同学们提取3—9段的中心句,并抓住这四句话理解课文内容:先从布局(第三段)、配合(第四段)、映衬(第五段)、层次(第六段)这四个角度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接着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角落的布置(第七段)、门窗的雕琢(第八段)、油漆彩绘的调配(第九)所体现出的图画美。
第十段欲言又止,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3.可视阅读,学会鉴赏
准备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比较鉴赏,感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4.句段品读,学习语言
(1)文章用语典范,简洁精美,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例加以品析。如: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技术仅仅是长期重复劳动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③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
④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体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善于注重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2)文章段式规范,结构严谨,教师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设计练习,指导阅读(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指出下面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相间: ②阅兵式: ③不感到寂寞:
2.文段的中心句是:
3.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4.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的特点是:
5.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的特点是:
6.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7.文段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参考答案:1.①一个隔着一个;②整齐划一的;③一年四季都开花 2.第一句 3.总分 4.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5.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6.打比方、摹状貌、作比较、举例子 7.着眼在画意)
5.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组织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或是其它途径查找以“苏州园林”为“话题”的美文,比较阅读,感受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对层次较高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写“话题作文”鼓励他们大胆表达、积极创造。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 这三个部分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前两个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联系自己的视觉感受,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美、鉴赏美。对于层次较高的班级,还可以组织同学们畅谈审美体验。
2.合作学习。
句段品读,学习语言 主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味词语这一块,可先让同学们用“我发现文中词用得好,好在……”说话,然后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整理上述发言,共同探讨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精段阅读这一块可以先由老师给出示例,并指出说明文拟题的常规考点,之后让同学们相互自选美段出题,相互检测,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学习。
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这个环节可以课前完成,也可课后去做。主要锻炼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勤思索、善探究、常积累的习惯。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
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
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15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因此不仅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更方便学生理解和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领
(一)、情景导入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天下”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浏览一番一起来感受苏州的园林之美。
(二)、作者简介,背景提示
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背景提示:《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应香港一家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
(三)、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自渎课文,查工具书,字词难点
2、阅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自主探究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
2、明确说明对象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二)、跳读课文,具体探究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2、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_______及总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
(三)、赏读课文,交流品析探究
1、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美。
2、品析你认为能体现苏州园林美的语段、词、句,说说美在哪里?
3、自主品读,你认为美的语句、段,用铅笔圈点勾画。(高声朗读)
4、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在小组内开展读、辨、析、究、悟)
方法指导、欣赏园林美的方法(图画),读感受、体会、心情、想象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5、练习。本文说了苏州园林的哪些美呢?
小黑板演示:亭台轩榭布局的_____美,______美,花草树木映衬的_____美,_____美,每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________的和谐美。
第二课时
一、品析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①回顾学生学过的几种表达方式②到文中找表达方式,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2、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①举例“大多引用活水”“及少采用彩绘”的好处?
②学生找类似的词语,并品析其好处,然后师生交流。
3、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①回顾学过的修辞方法
②学生找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好处。
二、学习说明方法
①回顾说明方法
②找出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其好处。
③师生交流
三、置疑探究
说说学习本文后你还有那些困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解疑。
四、谈收获、感悟
①自我完善
以“我”了解了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悟。
领会了______________
体会了______________
学习了______________
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
②学以致用
仿照课文,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学校的一处风景。
要求:①抓住学校的特征②学习本文语言特点,运用一定说明方法。
五、教法说明和学法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1、教法说明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法”通过教师创造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借助课文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的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2、学法说明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阅读说明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园林欣赏法,在赏析苏州园林的.美时我就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味园林美这一块,可先让同学们用“我发现文中表现美的句子是,美在……”说话,然后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整理上述发言,共同探讨苏州园林的美,来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鉴赏园林的美和学会阅读说明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课题
课题: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景
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欣赏苏州园林的美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精心设计了一段情景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听录音,让学生从语言上感受苏州园林的美,然后观看苏州园林照片从直观上感受它的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最后在欣赏美的基础上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行。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16
《苏州园林》说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
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
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附板书二:
地 势 高 低 起 伏
楼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满 城 璀 璨 星 灯 辉 映
灿烂辉煌
庆 漫 天 星 汉 瑰丽 壮 观
夜 依 依 两 江 环 抱 道 道 彩 虹 飞 跨
立体图画
景 桥 灯 明 珠 串 串 车 河 宛 如 游 龙
江 城
万 家 灯 火 满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辉 流 光 溢 彩
重庆育才中学 孙成霞
《苏州园林》说课稿 篇17
各位老师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的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苏州园林》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上课之前老师和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老师说诗句,同学们来说一说里面包含的地名。请听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哦,你说,庐山。好,让我们继续勇攀高峰,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恩,你说现在繁荣的西安就是以前的长安。看来同学们不仅对诗句记忆深刻,更对地名了如指掌!让我们来看看最后一道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哦,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了,苏州!是啊,上有苏杭,下有天堂。在苏州不仅有优美的诗句,还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苏州园林》。
二、初读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那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预习成果呢?嗯,第一排中间的女生,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叶圣陶叶老先生,他的原名是叶绍钧,字秉承,他的代表作有《稻草人》,还有长篇小说《倪焕之》,而且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爬山虎的脚》,读起来生动有趣,让你印象深刻,嗯,你是从作者入手来进行预习的,还有同学想要补充,恩,就请你来说吧,你发现这是一篇说明文,我们之前也曾经学习过一些说明类的文章,比如说《中国石拱桥》,就让我们敬佩劳动人民的智慧。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现在大家5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文章,并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嗯,你已经举手了,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那你知道说明顺序除了逻辑顺序,还有哪些吗?恩,还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恩,你对说明顺序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
三、析读
师:同学们,课文从七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那其中最能让你感受到图画美的方面是什么?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一会呢,老师请小组代表来进行汇报。
师:老师听到大家的讨论声渐渐小了,相信大家都有一定成果了。
师:第一组已经全员坐好,就请你们先来汇报
师:哦,你们说亭台轩榭的布局最能让你们感受到图画美,那你能说说苏州园林的布局是怎样的吗?
师:嗯,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是故意避免似的。那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谁讲究对称呢?哦我国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都讲究对称,那老师有一个小问题想问问你,既然是说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布局,那么删掉开头的宫殿和一般住房可以吗?
师:你的头都快摇成拨浪鼓啦,快说说理由。
师:非常好请坐,因为这里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的与众不同,不讲对称美的特点,删掉的话就不明显了。
师:那现在呀请同学们看一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幅图片,一幅是古代宫殿,一幅是苏州园林,怎么样布局上区别是不是非常明显。所以作者称苏州园林为什么画?
师:嗯,我听到我想要的答案了,就是美术画
师:第二组呀已经跃跃欲试了,小组代表快站起来汇报吧。
师:嗯,最让你们感受到图画美的是假山池沼的配合,那苏州园林的假山是什么样的?
师: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那你能带着同学们区分一下技术和艺术吗?
师:嗯,技术是可以被大量复制的,艺术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非常好,诶,你先别坐下,请你再来说说苏州园林池沼又是怎样的?
师: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那句中的“大多”能否删掉呢?
师:嗯理解的非常准确,请坐,不能删,删了的话与事实不符,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假山池沼配合这一部分,进一步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四、小结作业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最后一排举手的男生,哦,你说,你知道了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还能找出一些说明方法作比较,还通过朗读体会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呀,我们的语文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认真倾听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那请同学们在课下完成这样一个小任务,找一找叶圣陶老先生的其他文章,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朗诵给大家,下节课我们来找出我们班的最美朗读者。
上一篇:高中语文说课稿:《赵州桥》说课稿
下一篇:高中语文说课稿:《太阳》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