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高中说课稿范文:高中人教版地理说课教案《地质灾害》

学习委员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人教版地理说课教案《地质灾害》 篇1

(一)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的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讲述,主要是突出它在人类活动中的不利影响,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二)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四)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我们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导入新课时,一般我都是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25~30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播放视频——印度尼西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片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直接进入新课的轨道。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入手,在有丰富的视听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7页~118页,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老师只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就可以较顺利地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加以归纳总结,学生便可以较好地掌握教材对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即从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以及危害,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本人认为教材的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述。而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容量,从而补充了不少资料和知识,如“我国的地震”、“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和注意事项”、“世界火山的分布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扩大学生的视野。其中“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和“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两个问题,有较重要现实的意义。

通过以上学习,在了解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归纳出地质灾害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的结论。

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讨论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法,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按照地质灾害本身的发展规律,抓住本质的东西,每一步讨论有根有据,使学生分析、讨论复杂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中养成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求经“技术”、“教师”之外化,促使学生自身之内化,达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创新。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课本120页的活动题1和2,从而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地质灾害的防御方面,因这部分课文较简单且通俗易懂,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作出评价的方法。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板书的知识内容,接着完成课堂作业。(附课堂作业)

4、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学生课后还要仔细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题略)

(六)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

(七)说课综述

以上是对《地质灾害》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

高中人教版地理说课教案《地质灾害》 篇2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教版地理说课教案《地质灾害》

(一)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的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讲述,主要是突出它在人类活动中的不利影响,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二)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四)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我们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导入新课时,一般我都是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25~30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播放视频——印度尼西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片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直接进入新课的轨道。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入手,在有丰富的视听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7页~118页,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老师只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就可以较顺利地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加以归纳总结,学生便可以较好地掌握教材对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即从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以及危害,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本人认为教材的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述。而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容量,从而补充了不少资料和知识,如“我国的地震”、“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和注意事项”、“世界火山的分布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扩大学生的视野。其中“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和“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两个问题,有较重要现实的意义。

通过以上学习,在了解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归纳出地质灾害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的结论。

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讨论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法,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按照地质灾害本身的发展规律,抓住本质的东西,每一步讨论有根有据,使学生分析、讨论复杂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中养成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求经“技术”、“教师”之外化,促使学生自身之内化,达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创新。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课本120页的活动题1和2,从而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地质灾害的防御方面,因这部分课文较简单且通俗易懂,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作出评价的方法。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板书的知识内容,接着完成课堂作业。(附课堂作业)

4、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学生课后还要仔细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题略)

(六)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

(七)说课综述

以上是对《地质灾害》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