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
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五、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3、(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说课稿篇3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说课稿篇4
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分》棚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通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来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习中。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比较各类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五、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辩析、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身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①让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且上台讲解,实现兵教兵。
②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③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
④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总结的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课时安排说明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近似数和精确数;第二课时,掌握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等相关知识。
二、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较小数据以及近似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并且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任务分析
在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近似数;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近似数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取近似数;结合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照要求取近似数,并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中所采用的问题情境尽可能来源于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素材,使他们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精确度及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2.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本节的教学重点:掌握精确度及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本节的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数据的有效数字。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回顾复习、学习新知、例题讲解、课堂练习、拓展提高、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个环节:回顾复习
活动内容:
1.阅读报道
中国是世界面积第3大国;中国有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中国共划分34个省级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人口约12.9533亿,占世界人口的21.2;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万人。
2.回答问题
你能找出这篇报道中的精确数据和近似数据吗?
3.知识回顾
1.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明确近似数产生的原因。
2.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并能进行合理比较。
活动目的:改变原有的直接复习知识模式,通过阅读一篇报道,找出其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达到复习上一节内容的目的。其一可以改变枯燥的概念复习,使复习环节变得更加有趣;其二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此报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祖国。
活动注意事项:(1)复习过程中虽然不直接的对概念进行复习,但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仍应对上节所学概念加以巩固(2)复习一方面是对上节课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应为新课的学习和探究作和铺垫和作准备工作。
第二个环节:学习新知
活动内容:学习新概念
(1)精确度: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2)有效数字: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digits).
活动目的:通过学习精确度和有效数字两个新的概念,为下面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工作。
活动注意事项:(1)对于精确度概念的理解,要做到把精确度和四舍五入法有机的统一。让学生明确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2)对于有效数字的理解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从那个数字起,到那个数字止;(3)这两个概念是这节课的基础和关键,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才能更好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个环节:例题讲解
活动内容:
例3按要求取右图中(见教科书)溶液体积的近似数,并指出每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四舍五入到1毫升;(2)四舍五入到10毫升
解:(1)四舍五入到1毫升,就得到近似数17毫升,这个数有两个有效数字,分别是1,7;
(2)四舍五入到10毫升,就得到近似数20毫升,这个数有一个有效数字,是2.
例4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__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0000人。请按要求分别取这个数的近似数,并指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精确到百万位;(2)精确到千万位;(3)精确到亿位;(4)精确到十亿位。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3的学习让学生对精确
度和有效数字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例4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近似数。
活动注意事项:(1)在例3的学习中,第二个问题得到近似数20毫升,部分学生会误认识有效数字的个数是两个,这时,教师一定要对该知识分析透彻,从定义的角度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的判断有效数字。(2)例4中对于较大数据,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例如:例4中,若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近似数据,则(2)和(3)的结果均可表示为1300000000,除非用文字加以注释,否则难以区分,因此,教师最好要求学生对于某些数据要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第四个环节:课堂练习
活动内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03精确到百分位,有一个有效数字B.1423精确到个位,有四个有效数字
c.87.4精确到十分位,有三个有效数字D.5.670×10精确到百分位,有三个有效数字
2.下列各近似数精确到万位的是()
A.35000B.4亿5千万c.3.5×104D.4×104
3.0.03296精确到万分位是,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4.近似数0.8050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5.近似数4.8×105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6.近似数5.31万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7.一箱雪梨的质量为20.95㎏,按下面的要求分别取值:
(1)精确到10㎏是㎏,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2)精确到1㎏是㎏,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3)精确到0.1㎏是㎏,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活动目的: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落实学生对精确度和有效数字这两个知识点的应用。
活动注意事项:(1)前六个练习题是没有实际背景的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应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第七题是实际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学会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间的互相转化。(2)例如近似数4.8×105精确到哪一位的这类判断精确度的题目要强调先还原数据,再判断精确到哪一位。
第五个环节:拓展提高
活动内容: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可以粗略的看成是一个长方体,撒哈拉沙漠的长度大约是5149900m,沙漠的深度大约是3.66m。已知撒哈拉沙漠中沙的体积约为3345km3。
(1)将沙漠的沙子的体积表示成立方米,并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2)撒哈拉沙漠的宽度是多少?(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3)如果一粒沙子体积大约是0.0368mm3,那么,撒哈拉沙漠中有多少粒沙子?(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解:(1)3345km3=3345×109m3=3.345×103×109m3≈3.3×1012m3
活动目的: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精确度及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要通过数据的计算,再按要求取近似数据。
活动注意事项:(1)要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换算,数据计算必须在单位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进行;(2)计算过程提倡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运算;(3)对于能力达不到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不做过高要求。
第六个环节:知识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1.掌握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2.会按照要求利用科学记数法取近似数。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畅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活动目的:一方面通过小结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概括和升华,对学生易错的知识加以强调和补充;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活动注意事项:在总结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仔细聆听,对于学生的错误和漏洞要及时作出纠正和补充。
第七个环节: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
教材习题3.3知识技能1,2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圆柱体物品大量存在于幼儿周围,幼儿在生活中、建构中经常接触它们、使用它们,是幼儿熟悉的,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大班幼儿认识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活动内容认识圆柱体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通过圆柱体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
(二) 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要求“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结合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个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目标。
1、认知方面: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会辨认圆柱体。
2、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发现圆柱体与球体的不同,并乐意讲述自己的发现。
3、情感态度:养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 重难点
根据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会辨认圆柱体。通过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体验,再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引导发现,运用课件条理归纳,最后再分组操作,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中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四)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球体。
2、物质材料准备:
(1)教具:若干圆柱体形状的物品、小球;课件,多媒体设备;“圆柱体家”。
(2)学具:每人一块小圆柱体积木,一个圆形纸板;笔、记录纸;棉线;硬币每人10个。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幼儿外,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交流讨论法,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学习上的支持。
三、说学法
同时,我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学习,即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记录、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从感知入手,以感知体验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行动,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发现圆柱体的特征,与教师、同伴交流圆柱体的特征,并通过判断、练习等一系列过程,不断获得圆柱体的知识和经验。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0页例1。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习分数知识。
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分、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二、说教法
1、转变角色 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 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 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帮助八戒分月饼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意义建构。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创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和几分之一,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合作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合作学习,认为“合作”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过折纸探究几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真正实现“1+1〉2”。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辨析能力,倾听的习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数学不是符号游戏,而是现实世界中人类经验的总结。数学如果脱离了这些丰富多彩而错综复杂的背景材料,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探索新知之前,创设秋游学生让月饼情景,让学生思考:当只有一个月饼,两个同学互相谦让,都不肯吃时,该怎么办呢?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对新知的探究。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节课而言,感悟分数的含义和理解“是谁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此,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1、认识二分之一
当结合学生的叙述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后,激疑:半块月饼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整数还能表示吗?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同时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法。并引导学生理解: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图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进一步深化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也为后面对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应有的知识准备。
2、认识四分之一
由于有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作为基础,在对四分之一教学的处理时,我主要采用迁移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自选长方形,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多种方法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能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创造几分之一
在揭示课题后,回到主题图,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再次用正方形的纸,创造出更多的几分之一。让学生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深化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并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创造的乐趣。
(三)应用辨析 深化认识
通过“观察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看图填分数”“看分数涂色”“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呢”“说出四个动物住的房间各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等几个生动活泼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深化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自觉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身体中存在着一些分数的一段小资料,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上一篇:2023年动物儿歌说课稿
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