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与关于满族的由来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一
满族的由来:
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满族之所以能统一东北,最后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并维持268年的统治,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明朝末年政权的腐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另一重要原因是满族的八旗制度,加上稍后组建的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大约十万铁骑,形成一支能征惯战、斩关夺将的威武雄狮。努尔哈赤初创时期并没有满族一词,从明朝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还称女真人。
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公元12世纪,黑水靺鞨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
早期八旗满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女真人在氏族制时期“凡出兵围猎……各随族党屯寨而行。”这里说的族党就是血缘关系,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屯寨讲的就是地缘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寨子、一个屯子、一个村子或更大一些范围的地方的族群。其基层组织叫牛录,管理人叫牛录章京,译成汉语就是佐领。女真人编入旗藉后,工作生活永远要归佐领管理,这个制度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清朝退位灭亡。
族党、屯寨是自然形成的,而旗藉佐领是依政府法令编制而成的,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清代满族人严格固定在佐领之下。住,则居于一处;行,则统一行动;打猎、出兵作战都由佐领管理,调到新地仍聚居一处。公家的事听佐领的,家庭的事婚丧嫁要听族长的,哪支、哪辈、老姓是什么都由族长管,生男育女都到族长处登记,不会近亲结婚,也不会乱伦。辛亥革命以后,废弃了八旗制度。佐领和族长(满语叫穆昆达)相继逝去,典籍记载大多丢失烧掉,所以现在许多满族人难以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努尔哈赤去世后,其第九子皇太极于1635年登基称帝,将农历10月13日定为颁金节,改后金为大清,把女真族改为满珠或满洲族,但满族一词仍未出现。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为号召推翻清朝。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改定五族共和制:汉满蒙回藏,始有满族一说,但仍为较含糊的说法,社会大多称为旗族或旗人。人们聊天谈话,问您在旗吗?回答在或不在,并不问是满、是蒙、是汉。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才开始正式称为满族。
清末民国初年时有过一次统计,北京作为满族的第二故乡有人口60余万人。张勋复辟时,一些上层亲贵到摄政王府,动员载沣支持复辟,再度出山。遭到载沣严辞拒绝,说复辟是不得民心的,其结果或是人头落地,或是60多万人被驱逐回东北老家。
1949年,北京满族登记人口为2万人,占北京人口的1%。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满族为11.6万人,占北京人口的1.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6%,是北京少数民族中的第二位。回族为18.5万人,位居第一,占北京人口的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7.8%。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满族人有982万,仅次于汉族和壮族,居全国第三位。
2000年,北京市满族人口有25万人,仅少于汉族,居全市第二位。那时,北京满族仅占全国满族人口的2%。
北京是满族的第二故乡,北京满族的显著特点是,大都是有家族谱可查的老北京人。他们大部分跟随顺治皇帝和多尔衮进关,在北京住了多少代,历代祖先做过什么,家在哪城、哪个族的,坟地在什么地方,一翻家谱,清清楚楚。北京满族也因此成为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历史沧桑变化的见证人。
满族多年来与汉族全面同化,淡化了本民族的语言,许多语言已成为北京话,文字也已成了死文字。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新朝推翻旧朝,大多禁毁前朝宫殿并迁都,而清朝则是全面接受、继承(多尔衮祭孔大礼,康熙六下江南祭朱元璋陵),我想其中道理在于满族统治者从根本上已经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不是外人,是兄弟。历代帝王庙中,康乾多次为历代帝王排序,康熙生前最后一次上谕对明崇祯帝还是宽容政策,让其进入了历代帝王庙。乾隆皇帝也曾强调指出:不绝如“中华统序,不绝如线”。
北京满族从1644年进关,至今已三百多年。那时,驻全国各地的满族八旗将士大多也是从北京派出去的。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二
满族的舞蹈
满族人民能歌善舞,隆兴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秧歌舞:又称“鞑子秧歌”。多于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长两圆木,边 击边对舞。常由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扮持伞灯者,饰卖膏药者为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是化妆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礼互敬。
莽式舞: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故也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腰铃舞: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
庆隆舞: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三
抚顺满族风情节主要以抚顺丰富的满族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努尔哈赤最早的都城??赫图阿拉城,目前旧址已基本按原样恢复;距赫图阿拉城1000米之遥就是清代的“关外三陵”之首的永陵。同时,抚顺新宾县是满族的发祥地,数百年来形成了奇特的满族民俗风情,清前史迹集中,是开发满族民俗的胜地之一。
满族风情节上,有对满族文学史及萨满教的研讨,有丰富的满族文化和民俗展览,有满族历史文化长廊的展出。在这里还可观看到努尔哈赤“祭祖”和“登基”大典的盛况。此外满族美食、民居、音乐、舞蹈等满族民俗系列活动,令游人耳目一新。同时还有旅游与经贸洽谈会,专场的文艺演出等。开展这些活动对于弘扬满族文化,树立抚顺旅游城市的形象意义深远。
上一篇:雷锋故事班会优秀范文
下一篇:盲目追星班会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