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教案岳麓,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历史教案岳麓(精选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课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知识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捕获信息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3、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案:
(1)、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方案: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
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通过出示阅读蒋介石的密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很快沦亡的原因。
(2)、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方案:通过观看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西安事变。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意义。通过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
二、说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使他们融于家乡、融于历史、融于国家的命运,并以此产生共鸣。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现象分析实质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视频、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音乐片段。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东北发生了变化?是谁使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学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日子,是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日子。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九一八”的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捕捉这样的信息: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
教师:引导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教师: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4个多月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东三省沦亡)
教师: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图片)
教师引导分析: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教师: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军和当地人民组成了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时涌现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谁能讲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迹。出示嫩江之战材料。
二、西安事变
教师指图说明:东三省沦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长春建立什么政权?有什么企图?
教师:动画演示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侵占东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下面我们开看一段,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教师:西安事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发生于什么时候?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结果和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山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大屏幕展示)利用图来进行小结,将知识落实到图中简化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而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英勇抗敌,涌现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日军侵占东北后,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将东三省从祖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接着又向华北进攻,华北危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学习了本课内容,有没有哪些历史事件让你印象深刻的?有没有哪些历史人物令你感动的?我们能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吗?
学生回答。
教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课堂练习。创新与探究练习册
五、说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东北沈阳
3、过程:①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②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5、结果:东三省沦亡
二、西安事变
1、背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八年级历史教案岳麓(精选篇2)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和前几课联系紧密。中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强迫打开,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课主要从“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这三个题目介绍清末民初社会的变迁,突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对生活习俗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对其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术,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出现的原因。
3. 了解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确定社会发展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汇报会,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2、 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表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学目标理解及学生实际的了解,我将本课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知道照相,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理解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基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确定此教学方法。)
六、教具选择:
多媒体
七、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组:科技组、礼仪组、服饰组。
2、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提纲。
3、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4、推荐资料:《老照片》丛书、电影《西洋镜》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检测学习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并总结深化。
(四)、归纳拓展:
学生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纠正或补充、深化,提升学生的认识。
九、练习:中考链接。
强化训练中考考点。
十、小结和板书设计相结合。
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梳理知识的能力。
十一、反思:
优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不足:时间安排前松后紧。
八年级历史教案岳麓(精选篇3)
一、说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1)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特点;
(2)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3)选用典型事件,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此框题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就教材的内容及地位而言:《礼乐文明的确立》阐述了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的内涵和影响,通过讲述西周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下一课的“变革与争霸”做了知识铺垫,因此,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分析
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对学生有较大的兴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在不存在,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可以捕捉到受其影响的不少影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可引用一些图片、资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这一热门话题,以期学生能够感悟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感悟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容以及作用、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探究精神与分析能力,提高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评价史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提高其对初中社会开卷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能力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能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教学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大家一定看过《封神榜》,请大家说说其中你比较感兴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2、教授新课
(1)西周的建立
教师:周朝改革了周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礼乐制度。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成。并在中国历史年代尺上画上西周起讫时间段。
(2)分封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第二自然段,观察西周形势图,理解分封制的内涵。
教师提问: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通过读图、学生了解了西周的疆域、远远超过前代。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周武王,你将如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通过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与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宗法制
投影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图和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与作用。
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提问: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形成了西周的等级制,这种等级制度又以什么形式来体现呢?读图册P32页《西周分封与宗法关系图》,阅读P70第三自然段,理解宗法制的内涵。尝试用形象的图示表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
讨论:西周的等级制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画图形象揭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礼乐制
投影有关“鼎”、“编钟”的图片(并伴奏编钟音乐,了解编钟是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乐器),教师结合图片补充周朝礼乐制度的内容。强调礼乐制度的作用。
评一评:哪一组活动效果好?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P71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欣赏音乐。当代音乐与周朝音乐的社会作用有哪些不同?
2、西周的礼乐制度有什么作用(积极的、消极的)
设计意图:通过文物图片和音乐伴奏,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周朝的礼乐制度,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助学生对礼乐制的理解。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会共同探索,学会通过个别现象去分析问题。
3、小结新课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是构造周朝礼乐文明的三大基石,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方位地维护周朝奴隶制社会的等级秩序,最终构建了一个对中华文明有悠久影响的“礼乐文明”。
六、说板书设计
略
八年级历史教案岳麓(精选篇4)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商人的地位变了》。
一、说教材和课标
本课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所以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与本课对应的课标是: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对工商业的兴起改变农业社会的面貌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因而本课教学应温故知新、复习导入;同时创设思辨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模拟历史情境,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和比较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理解不断深入。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因而本课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和思绪状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学生虽已经历过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小组思想概括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教学应注意将合作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培养其小组思想概括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学的实际以及学情设计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重商政策,理解其重商政策对商人地位的影响;
2、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3、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早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入小说《威尼斯商人》、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图5-5以及“富格尔写给国王的信”、寻找伊丽莎白一世的措施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理解商人地位的提高。
2、通过温故知新、问题思考、材料分析、歌谣感悟,知识小结,课外拓展、课堂小结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产力的提高对人类生活变化、社会地位改变的过程;领悟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四、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商人地位发生改变。理由是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商人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最终导致了贵族和农民阶层的变化。
难点是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理由是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和对比教学法等,采用前两种教法的理由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问题,使教学有的放矢,顺利达成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2、学法指导
合作讨论法:小组成员在一定的合作任务的指引下,通过发表和交流个人观点,达到经验共享,提升问题解决的水平。教师提供四个任务情境,小组可任选其中一个,突现小组讨论话题选择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要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六、说教学环节
1、教学思路:本课教学落实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内容,运用模拟历史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富商的“牛气冲天”,理解西欧各国君主“力排众议,牛力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体会贵族”无力回天、走向衰落,只好吹破牛皮”的尴尬,,感受农民做牛做马的无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社会各阶层发生的深刻变化。
2、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出示问题:西欧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出现新产品。还促使整个社会的阶层、阶级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在师生讨论中引出课题。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愿望。
多媒体导入莎士比亚著名小说《威尼斯商人》;让学生谈谈书中对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及小说、剧本对商人怎样的态度?
多媒体提供任务情景后问:国王欠富格尔巨额钱款没有及时归,请你扮演16世纪欧洲的富商富格尔,要写了一封信给国王讨还欠款。写好后要求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把信读出来?然后回答为什么能用这种语气?
出示材料:英国、法国和中国对工商业所采取的不同政策的材料
要求学生回答:
1、不同的商业政策对商人的地位有什么影响?
2、商人地位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商业政策会导致怎样不同的影响?
多媒体出示:
商人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经营方式的变化
政治地位的变化
经济地位的变化
学生阅读情景材料并回答。
学生思考后写信,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思考并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阅读课本后进行归纳,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观看表演并体会贵族地位的变化。
学生阅读感悟农民地位的变化,自由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原则,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获得知识和共同进步,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结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予以表扬,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出示阅读卡内容没落的贵族。
要求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女房东和贵族太太。
出示一则歌谣。
从这个民谣中,你能感受到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小结
板书三变的内容。问:
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吗?
通过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解题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进行查缺补漏。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重视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1、商人地位的改变
2、贵族地位的变化
3、农民地位的变化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4、社会结构的变化
生产关系变化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评价能力及正确的历史观为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情境中升华,在交流中感悟,培养多种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说课安排,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
八年级历史教案岳麓(精选篇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四运动》。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堂课的教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它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发展、迁移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把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目标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体验中开拓思维。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过程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为实现教学目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通过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创设情景,引出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设定的,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望,从而揭示课题。紧跟着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考虑到声音和图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通过播放《五四回声》的视频,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2、抢答探究培养双基。
这个环节以小组竞赛、知识抢答的形式推动,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选项进行抢答,选项是老师根据知识结构设置的,与一般的选择题的呈现模式不同,老师只给选项,不给题干,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地选择,选出认为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如:屏幕打出(1920 1917 1919 1918)这四个年代,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1919,理由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我引导学生从口号入手屏幕给出四个选项,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理由是:这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之一。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外争国权”是向谁争?争哪些国权?“内惩国贼”是惩处哪些卖国贼?他们代表哪个阶级?通过层层设问,学生逐渐明白五四运动的性质,即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由于八年级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理性认识上是不足的,所以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新”。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突出了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个重点。
在抢答探究中,老师会通过链接一些图片资料来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果说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那么即兴演讲就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
3、即兴演讲真实体验。
在学生了解了五四运动之后,我播放电影《我的1919》剪辑片断,在学生被当时人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和感动时,我让学生开放思维、畅所欲言,进行即兴演讲,同时学生在自己渲染的爱国氛围和营造的真实场境中体验历史。为下面感悟历史,情感升华奠定基础。
4、迁移拓展情感升华。
当学生还处于激昂的情绪中时,通过设问:五四运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让学生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五四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老师先现身说法:“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把我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育工作中去,爱岗敬业,为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贡献我的青春和力量。”并提供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和自身情况谈感想,在学生的开放式回答中,课堂达到一个高潮。最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后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策划一期主题班会,从而将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我就是通过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的。
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创设了多种学习情景,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设疑导学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思维空间,学生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中参与课堂,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占有有效资料和信息,以解读者、研究者的身份学习历史,变被动的“听课”、“接受”为主动的“感知”、“建构”、“体验”、“探究”。
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设计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使学生从“体验、探究”中,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并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体验。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学历史,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历史,在感受和交流中学历史。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双能用历史视角来审视现实的眼睛,有一个能用历史思维来思考现实的头脑。
上一篇:2023八年级历史教案
下一篇: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