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2023秋季开学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篇

学习委员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小编整理了“秋季开学初中历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秋季开学初中历史教案第一篇:《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一、冷战政策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它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告终,美国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它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意志和巨大力量。60年代,越南战争也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

二、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5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通过“四五”计划,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的领导人,他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秋季开学初中历史教案第二篇:《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秋季开学初中历史教案第三篇:《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秋季开学初中历史教案第四篇:《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秋季开学初中历史教案第五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清政府册封--、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政府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本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班禅的册封以及驻藏大臣的设置,从而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地区的统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则进一步展现了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班禅和驻藏大臣”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布达拉宫图片。复习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的情况。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

西藏宗教主要是佛教。它有许多派,其中的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他们是西藏佛教地位最高的两位领袖。

顺治帝赐予五世--以“--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以后,历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联系刚才学生复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1)回部。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

(2)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回部上层的叛乱,他们分裂祖国,残害维族人民,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

(3)清政府讨伐大小和卓叛乱,注意政策,得到维族人民支持,终于平定了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

清政府在平叛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播放《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录像。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

2、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1年)

四、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的疆域

巴尔喀什湖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葱岭

太平洋

南海诸岛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喜马拉雅山

总结:

清政府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雅克萨之战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2020秋季开学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篇相关文章:

★ 2020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总结5篇

★ 秋季开学七年级历史教案上册

★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2020最新多篇汇总

★ 2020年秋季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

★ 初中历史教案参考

★ 2020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经典范文大全

★ 精选人教版初中历史文化教案3篇

★ 初中历史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优秀范文合集

★ 人教版初中历史改革开放教案总汇

★ 秋季开学初中生八年级数学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