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地处梅州市与广州市之间,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那么河源市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怎样的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希望大家喜欢!
河源市工作报告2021年篇1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突出困难和重大挑战的一年,也是我市经受严峻考验取得新的可喜成绩的一年。一年来,我市先是在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碰到了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融资困难、生产成本上升等突出困难;接着又在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遇到了出口订单减少、企业亏损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下降、房地产市场低迷等突出困难;同时,在我市被省列为生态发展区的大背景下,承受了节能减排力度加大,一批在县区工业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钢铁、小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企业被关停的巨大压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各种困难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及市委五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咬定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注重抢抓各种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措施,着力发展难题,依期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94.13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80亿元,分别增长5.4%、12.8%和9.1%。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3.4∶33.2调整为13.4:54.9:31.7。人均生产总值达13860元,增长8.9%。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99.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46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6.2%;完成税收总收入36.45亿元,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96亿元,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18亿元;外贸出口额12.47亿美元,增长39.3%,增幅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3.22亿美元熏增长10.1%。城镇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分别增长6.7%和7.0%;人口自然增长率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4%。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重大进展。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经过竞标成为全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并成功获得省政府5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规划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目前正在进行三期征地工作。全市产业转移园全部列入省认定范围。先后在广州、深圳和东莞召开投资环境推介会,举办了2008年中国CDMA产业发展论坛,组团参加了省首届新粤商大会和第五届“中博会”、2008粤港—欧洲(西班牙)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和第五届“山洽会”。全年新签约进园区项目61个,投资总额67.82亿元;园区新开工项目112个,投资额98.39亿元;竣工项目80个,投资额82.43亿元。我市手机基地被认定为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移动通讯产学研战略联盟等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市高新区手机年产量达706万台,产值40.5亿元。和平钟表产业、紫金光学眼镜产业、东源新型材料产业、连平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源城和龙川电子电器制造产业等主导产业培育也取得新进展。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行动方案和配套政策,出台“暖企工程”7条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克服困难,营造与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良好氛围。产业转移园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显现。全市“一区六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入库税收分别为374.41亿元、105.15亿元和6.31亿元,分别增长19.2%、20.4%和45.1%,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42.9%和29.5%。
(三)城乡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拉开新格局。城乡规划全面铺开。全面启动了《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修编扎实推进;灯塔盆地开发的规划论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河源市中心城区概念规划》、《河源市城区干线道路网规划》、《河源市东城中片区、东片区及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河源市近期建设规划》等四个重大规划;基本完成了《河源市公路网规划》和《河源市水路岸线及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市区有关区域和相关专项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编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争取省批准新增紫金临江镇为中心镇。18个省级中心镇近期建设规划、20个重点镇总体规划和150个村庄规划试点的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可喜突破。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市政府分别与深圳、东莞市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省发改委正主导开展项目可行性咨询论证;河源电厂一期工程顺利推进,1号机组已正式投产发电;提前启动《河源市“十二五”电网专项规划》,加快推进“1.8.28”电网工程和农网改造工程。广河高速公路已于去年全面开工,汕湛高速公路河紫段、汕昆高速公路龙川至连平段已完成工程可行性论证评审,大广高速公路连平段开工在即,粤湘高速公路连平段正进入设计阶段,龙川至汕尾铁路纳入了国家和省的规划;市区七条市政重点道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全面启动;改造国道13公里、省道110.5公里、县乡公路99公里。
(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86.14亿元,增长5.2%。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种粮综合直补1.26亿元、能繁母猪补贴686万元。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粮食考核指标。市、县财政安排5000万元贷款贴息重点支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争取国家连续三年每年支持4000万元规划建设15万亩、改造2万亩的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成功举办河源市首届现代生态农业推介暨农产品展销会。全市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辐射带动15.3万农户,促进农户户均增收2300元。创办新农村建设示范点98个。加快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完成了畜牧兽医、种子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农村清洁工程”试点工作。建成城市防洪堤113.43公里,完成中型水库加固工程2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48宗、省人大农村机电排灌议案工程30宗,防灾减灾工作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为一等奖。在全省率先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筹资6000万元在市高新区筹建富民工业园C区;全面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快库区移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移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5.3%。“千村脱困”政策全面落实,1117个贫困村共获得投资分红款2600多万元。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减少到6.67万户、21.85万人,分别下降6.7%和6.9%。
(五)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市政府与省旅游局签订了《共建“广东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合作协议》,全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通过召开全市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现场会,成立市规划委员会旅游规划分会,制定出台系列管理规定等,进一步加强了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建设和管理。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万绿湖国际会议度假中心施工进展顺利,市区商业中心、恐龙文化公园、一批五星级酒店及大型旅游项目招商步伐加快。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举办了第二届广东自驾旅游节暨第五届河源市客家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加强了粤赣闽三省十个客家地级市区域旅游合作。全年接待入市游客72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02亿元,分别增长16.2%和15.1%。商贸流通、运输仓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食宿餐饮以及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全市共筹资近6亿元,全面启动林业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速生丰产桉种植和木材加工企业管理。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9.04万亩,新营造生物防火林带306.2公里、面积393.7公顷。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过江管网正在加快铺设,市城南污水处理厂成为全省产业转移园首个建成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县区11座污水处理厂全面动工,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设备安装,并与省环保局正式联网。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关停、淘汰落后炼钢产能225.5万吨、炼铁产能3万吨,关停小水泥企业2家。开展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活动,坚决查处违法采矿死灰复燃现象,矿产资源开发进一步规范。对万绿湖水面养殖和污染环境的规模养猪场进行专项清理整顿,组织整治市区东埔河专项行动,并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
(七)财税金融运作稳健富有成效。在税收政策调整、税源发生变化、税收增长难度明显加大的情况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强化税源管理,加强有效引导,挖掘增收潜力,财税增收保持了较高的增幅,国地两税收入分别增长33.3%和12.7%。面对各种建设任务繁重、改善民生要求不断提高、新增硬性支出项目越来越多,而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注重开源节流、科学理财,基本实现了保运转、保发展、保民生的目标。用足用好上级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财力支持,去年争取省级资金支持比上年增加12亿元(含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竞争性扶持资金)。加强土地储备和开发工作,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加强审计监督,对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同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加强与金融机构协作,完善政银企沟通合作机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签订了资金额度48亿元的合作协议,促成广东发展银行河源分行与我市中小民营企业签订了11亿元的银企合作协议。获得工商银行河源分行、农业银行河源分行、中国银行河源分行、农业发展银行河源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项目贷款。注重统筹兼顾,科学调度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全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建设。去年用于推进“十项惠民工程”和“十件实事”资金达18.1亿元,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上年增长21.9%;安排涉农资金6.62亿元;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9.9亿元,增长17.7%;消化上年度贷款3.5亿元,偿还历史债务2.2亿元;完成了路桥收费站的撤并整合,核准了交通建设还贷基数,获得6.5亿元还贷资金,有效解决了长达十几年的交通建设历史欠账;市级一般预算补助县区支出1.82亿元,比上年增加31.5%。全市金融业健康发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4.8亿元,贷款余额201.3亿元,分别增长16.8%和19.6%。金融改革继续推进,城市信用社退市工作进展顺利,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八)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成效显著。扎实推进“十项惠民工程”。全市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新增高中阶段学位9746个,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9.76%,提高了7个百分点;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全面提高教师待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基本持平。统筹城乡就业,新增就业岗位3.91万个,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67万人。全市新增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各险种51万人次,其中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5万多人,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参保任务。城乡低保居民实现应保尽保,低保救济面达7%。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3%。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工作,4709户全倒户元旦前全部迁入新居。募集资金3636万元,积极支援汶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创“两无”活动,计划生育率91.46%,三类县、镇转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任务。加强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五小”专项整治经验在全省推广。加强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扎实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和问题奶粉处置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打击“三违四抢”行为,拆除市区及高新区征地控制范围违法违章建筑9.54万平方米。开展交通秩序及运输市场秩序联合整治“百日行动”,并出台了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道路交通和运输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组织开展“清洁河源百日大行动”,理顺了市区环卫管理体制,市区和各县城的环境卫生明显改善。扎实有效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19.6%、20.9%和9.8%,直接经济损失减少25.1%。公安“三基”工程扎实推进,政法系统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平安奥运”等专项行动,刑事立案数下降7.8%,破案率上升10.7个百分点,其中“两抢一盗”立案数下降7.9%。积极推进“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双拥、信访、打私、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有效推进。举办了建市2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和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成功获得了第23届世客会承办权。举行了第二届市运会,激流回旋运动项目获得1个世界冠军、7个全国冠军,实现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零的突破。投入资金9.4亿元,完成年内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其中,全面完成95个行政村600公里水泥硬底化建设,全面完成35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市财政拨出专款430万元、社会筹集资金约500万元,设立了市扶困助学基金;总投资4亿多元的市人民医院新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新院顺利竣工,市中医院搬迁改建顺利启动;投入3900万元对28所农村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建设;筹资9725万元,解决了农村20.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市民一度反映较多的市区用水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市区新增高中阶段学位3075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802个,首期投资3.3亿元的市工业技术学校正式动工;市广播电视中心、市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将在今年第一季度竣工,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和龟峰塔修缮工程顺利进行;客家文化公园、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8万人;完成13224户贫困户(其中移民7224户)危旧房改造任务;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任务全面完成;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年人均增加津补贴5000元,住房货币补贴全面实施,新建经济适用房和新增廉租房任务如期完成。全市1405个村(居)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物价、供销、人事编制和信息化工作,科普、知识产权、档案、史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民兵预备役等社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与此同时,市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向县区延伸,行政复议和行政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廉政建设、行政效率和执行力得到增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全年共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99件,市政协提案114件,办结率和办理质量都有新的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深圳、中山等兄弟市和省直挂钩帮扶单位、海内外投资者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向积极参与河源建设的海内外客商和外来务工人员,向驻河源解放军和武警、消防官兵,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我市在国际经济危机、国内经济增长下滑的大环境下取得以上成绩,殊为不易。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千方百计做大经济蛋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河源经济总量小、财力薄弱的现状;只有注重打基础、谋长远不动摇,坚定不移践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才能不断提升河源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只有坚持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不动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知难而进的勇气、脚踏实地的作风,善于抢抓机遇谋求发展,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善于灵活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善于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才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只有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办事不动摇,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会、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自觉廉洁从政,对事关河源核心利益和发展大局的事情敢负责任敢抓敢管,才能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政府执行力;只有坚持执政为民、关心民生不动摇,扎实推进各项惠民工程,实实在在为百姓办实事谋福祉,不断提升老百姓幸福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基础仍然薄弱,经济总量仍然太小;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经济效益不够好;招商选资力度不够大,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不够多;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财源税源不足,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生态环保、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机关作风不够扎实,政府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当前形势和目标任务
2009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进一步扩大内需政策,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一年。纵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市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影响持续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正进一步加剧,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仍将在“低谷”中运行。就河源而言,今年全市外贸出口增长将较大幅度放缓,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将出现较大回落,房地产市场仍将在低迷中徘徊,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将继续减速,工业经济面临新的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将碰到更多困难。另外,随着生态发展区产业发展要求的细化,我市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可以预计,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比去年更突出的困难。但是,在看到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许多好的机遇。从全国来看,中央最近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决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项措施,将为今年全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全省来看,省将投入2.37万亿元启动“新十项工程”建设,其中今年投资3030亿元建设重点项目200项,并陆续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具体措施,将为全省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纲要》上升至国家战略,既为珠三角地区提升发展水平创造了更好条件,也为粤东西北特别是环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从我市来看,随着工业园区规划水平提升和开发建设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园区内投产项目增多,经济效益将逐步显现;随着广河高速公路动工建设和汕湛高速公路河紫段、汕昆高速公路龙川至连平段、大广高速公路连平段等开工在即,河源至珠三角城际轻轨有望纳入规划建设,我市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随着万绿湖水资源等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河源电厂一期机组全面并网发电等,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市区商业中心的建设,我市将崛起“商业航母”;随着市区七条市政重点道路建设的启动,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计划的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的全面启动等,我市经济发展将出现许多新的亮点。因此,对今年经济工作,只要我们认清形势,趋利除弊,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就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就能够化危为机,就能够营造河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小气候”。
综合以上分析,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的要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坚定不移践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打造一流发展环境;立足“保增长、促需求、优结构、增后劲”,更加注重承接产业转移,更加注重扶持企业发展,更加注重抓好重大项目,更加注重加强统筹谋划,更加注重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我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持平;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我们相信,只要全市上下同心同德,真抓实干,我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就能够依期实现。
三、2009年工作安排
为依期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今年着力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主战场,全力加速发展壮大工业经济
着力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步伐。以增强园区接纳能力为重点,以建设效益园区为目标,用足用好省“双转移”政策,提升园区规划水平,扩大园区面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加大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要加快二期项目竣工投产,加快三期征地和开发建设步伐,启动中远期建设规划,力争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园要加快整合升级,提升档次,发挥效益。其它转移园区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切实增强接纳能力和竞争力。要把全市各个产业转移园真正打造成做大河源经济蛋糕、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着力提高招商选资质量。充分发挥我市区位、资源、生态和低成本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力度。紧紧围绕培育和做强主导产业,瞄准国际国内名牌企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着力引进高效益、高科技,有品牌、有研发,少用地、少污染的大项目和好项目。全力引进大规模、高科技的通信制造业龙头企业,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水平,做大做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全力引进国内太阳能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利用我市丰富的石英石矿产资源,建设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力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参与优势矿产资源开发,打造矿产资源加工基地和冶金基地。充分发挥招商小分队的作用,修订招商奖励政策,鼓励单位、企业、个人参与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营造全民便商、亲商的良好氛围。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工作,全面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竣工投产达产率。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争创国家和省名牌名标。鼓励企业申请技术专利,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工程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推进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源分园的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移动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钟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移动通讯产学研战略联盟、市高新区产学研孵化器等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抓好LED节能照明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争取把LED产业培育成我市新兴主导产业。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杰出人才奖评选办法,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
着力扶持企业发展。大力实施“暖企工程”。落实对企业相关税费实行减缓免的扶持政策,协调解决中小企业用地难、融资难、招工难等具体问题,及时帮助指导企业化解劳资纠纷。重点扶持高增长、有品牌、内销型、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工业企业渡过难关。帮助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主导产业上下游分工合作,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帮助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销市场。进一步提高出口通关效率,鼓励企业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开拓新兴出口市场,扶持民营企业办理进出口权,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全面实行市、县区领导班子挂钩企业责任制,及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加快国有劣势企业全面退出市场。整合国企资源,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二)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有效需求和发展环境优化
加大交通路网建设力度。力促汕湛高速公路河紫段、汕昆高速公路龙川至连平段、大广高速公路连平段在年内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粤湘高速公路连平段建设前期工作,配合加快完成东环(市区)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继续抓好国省县道升级改造。全力推进市区七条市政重点道路建设。加快东江航道河源至惠州段100公里整治,更新改造全市渡口15个。配合做好龙川至汕尾铁路规划建设工作。全力争取珠三角城际轻轨延伸河源项目纳入省的近期建设规划。推进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市汽车客运南站建设,推进全市国有汽运企业改革。
加大电力电网和通信设施建设力度。确保河源电厂一期工程2号机组今年上半年并网发电,全力争取二期工程立项建设。加快东江干流梯级电站开发建设。全面推进“1.8.28”电网工程和农网改造工程。筹划建设与抽水蓄能、太阳能相协调的电力输出网络,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加快通信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进程。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全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认真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流失治理,各县区全面启动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继续实施省人大面上水库移民安置、农村机电排灌工程建设、农村小水电建设等水利议案工程。采取积极措施治理地质灾害。加快市区水源工程建设。
加大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商贸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和知名物流企业。全面动工建设市区商业中心。加快市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肉菜市场、工业原辅材料物流中心、龙川编组站集装箱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并向县城和乡镇延伸。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供销社在农资销售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提升通讯、网络、传媒、法律、金融、财会、价格评估、工程监理等服务水平。
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力度。按照建设“公园城市”、“岭南水城”的目标和“三规合一”的要求,认真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尽快完成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加快编制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切实加强规划审批,完善规划公示制度。组建市区规划建设监察大队,调整充实源城区土地规划监察大队,坚决依法查处违法违章建筑,确保规划严格实施。加强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和执法监察,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市区公园、绿地、路灯、排水排污管网、垃圾中转站、公厕、公共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的改造建设。严格治理乱倒垃圾和建筑废料、乱占道、乱摆卖行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净化水平。加强对户外广告、燃气、自来水行业监管。加快城市公交建设,完善公交站(场)布点,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加大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力度。
加大重点项目的谋划推进和协调服务力度。抢抓有利机遇,简化审批程序,融资和用地难题,千方百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精心谋划、积极上报一批重点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和省拉动内需的“盘子”。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对列入今年全市年度投资总额137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全面落实挂钩单位和领导责任,确保按计划建设和竣工。
(三)以巩固提高生态环境水平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大力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严把新上项目环保准入关,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环保前置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加快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县区11个污水处理厂、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推进市区、各县城、中心镇、东江沿岸万人以上镇、工业园区的污染防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整治重点污染和重点行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畜牧养殖业的规范管理,组织开展整治污染环境的规模养猪场专项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建设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继续开展“生态示范村”、“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继续淘汰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抓好对县区及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检查考核工作,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大力推进万绿湖直饮水工程项目。全面深化与供水目标城市的合作。积极配合省发改委和科研机构加速项目可研论证,全力争取早日批准立项。着手研究项目投融资模式,组织项目开工建设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加强万绿湖集雨区环境保护管理,加大库区内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万绿湖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扶持发展优势农产品,推广良种良法,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专业镇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跟踪落实市首届农展会签约项目。组织实施好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现代标准农田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和省名牌产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包装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现代生态渔业和畜牧业。构建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村市场和信息服务等四大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服务能力。继续抓好各级政府“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农机补贴、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和保险补贴等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按照建设旅游强市和广东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目标,积极配合广东率先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着力提升“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的旅游城市形象。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注重挖掘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和建设水平。抓紧引进战略投资者,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全面提升万绿湖景区规划开发水平并争创国家5A景区。进一步提高桂山、野趣沟等市区重点景区建设管理水平。抓紧恐龙文化公园招商工作和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万绿湖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高星级酒店的招商工作,力争3年左右市区有5间五星级标准酒店,每个县有1间四星级标准以上酒店。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抓好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的开发。开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的试点工作,不断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大旅游促销力度,精心办好第四届广东国际温泉旅游节、河源市第六届客家文化旅游节。
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实施“森林围城”和“万村绿”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的规划、管护和种植工作,加快培育森林资源。推进景观林、林分改造、生物防火林带、受损林木恢复和商品林基地建设。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违法采矿、违法采伐林木、违法毁林、非法占用林地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深入开展“无森林火灾乡镇”及“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县区”创建活动。基本完成全市林业体制改革任务,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根本,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注重培植税源,加大依法征管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按照“保运转、保民生、保发展”的原则,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严格控制公务购车、会议经费、接待经费、出国出境经费和办公经费增长,把更多的资金投到公共服务领域。市财政今年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加大对民生事业支出,并确保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加大土地储备力度,提高经营城市水平,有效增加民生建设的财力。进一步理顺市区关系,调动县区抓发展和加大民生事业投入的积极性。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支付、财务集中监管试点、资产管理、支出绩效评价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加快建立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健全完善财政监管机制,强化会计监管和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促进就业有效增长。落实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工程,支持返乡农民自主创业,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大力推进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智力扶贫、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民工在岗转岗培训,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增强转移就业能力。加大劳动法律的宣传力度,建设劳动保障维权网络,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应急预案。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深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逐步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争取社会保险省级统筹。认真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城乡低保、自然灾害救济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福利服务。巩固双拥工作成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加大城乡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稳妥推进价格和收费改革,加强价格调控和管理。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五改”工程及卫生站、文化室、农村信息网、清洁工程等建设。加快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改善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市高新区富民C区建设,继续落实“千村脱困”政策,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扶贫力度,建立“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新机制。全面落实后扶政策,做好水库移民工作。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制定并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加快推进市、县级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医疗服务业务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城乡清洁水平。
促进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认真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以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尾矿库、消防、建筑施工等为重点,全面排查安全隐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药品质量检测和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传销、走私贩私活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保障产品安全。继续抓好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深入开展扫除“黄赌毒”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全面维护社会稳定。实行严格考核问责,强化交通秩序管理。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积极为农民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加强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预案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建设,在全市组建5支矿山救护队,推进市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应急专家组作用,提高公共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扎实推进“十项惠民工程”和办好“十件实事”。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全面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社会保障、生态环保、城乡清洁、农村饮水安全、文化卫生体育提升、城乡安居、城乡水利防灾减灾、新农村建设、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十项惠民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同时,今年继续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加快市区七条市政重点道路建设,其中河源大道(二期)工程竣工通车,万绿旅游大道、桂山迎客大道、滨江大道和西环路(首期)力争基本完成路基工程,东江西路开工建设,东江东路启动前期工作;二是启动市区城南(一级)汽车客运站建设,完成400个行政村候车亭的建设工作;三是动工建设客家文化公园,完成笔架山公园改造建设,新增市区公共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四是完成市博物馆、市工业技术学校首期工程、市技工学校三期工程、河职院实训楼和综合楼的建设,以及河源中学等市属学校的扩建工程,动工建设市图书馆、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市委党校教研楼、市特殊学校;五是全面启动市区肉菜市场建设和改造升级;六是搬迁改建市中医院,完成22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启动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七是解决农村3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3万户(其中移民7000户);八是完成26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建设,完成市儿童福利院建设;九是完成3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十是全市新增廉租房503套,全面解决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住房货币补贴问题,提高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0%。
(五)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培育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意识教育,不断提升市民整体素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行业活动,推进城乡“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启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今年秋季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5%以上。推进河职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工作。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学前教育,发展特殊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理顺市区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将义务教育学校下放给源城区管理,全面落实国家助学政策。积极解决中小学代课人员问题,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市区购书中心、图书批发中心、电影院建设,全面完成市广电中心建设。组建市歌舞团、市合唱团和市少儿合唱团等艺术表演团体。鼓励文艺创作,促进文艺繁荣。加大对紫金花朝戏、龙川杂技等地方传统优势剧种和艺术的支持力度。扎实开展“扫黄打非”、网吧整治等专项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送戏下乡和送书下乡工程。抓好电影公司、电影站等文化经营单位的改制工作。切实推进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企业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继续开展创建体育先进社区、先进乡镇活动。办好第十届市体育节和“百镇千村篮球赛”,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积极备战第13届省运会、第11届全运会。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加快计生后进地区转化工作,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统计分析工作。继续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科普、史志、档案、人防、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民兵预备役等工作。
精心做好第23届世客会筹备工作。加快客家文化公园、客家艺术博物馆建设;全面增强市区接待能力;深化客家文化研究,编纂《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丛书;加强与海内外客属社团联谊,扎实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把第23届世客会办成弘扬客家文化、连结客家乡情、提升河源形象、促进河源发展的一次盛会。
(六)以加强自身建设为抓手,打造人民满意政府提高领导发展能力。
在新的突出困难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期望殷切,政府责任重大。必须坚持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增强加快河源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提升河源人民生活幸福感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改革发展中碰到各种难题。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吃透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切实增强驾驭大局、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化解危机的能力。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各级政府及公务员服务意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社会安全风险的预警、防范、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加强“公仆信箱”的建设与管理,继续构建大信访格局,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整合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完善市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提高行政服务中心行政许可事项进驻率。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努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认真编制推进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2009-2013)。抓好《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建立完善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健全完善依法行政首长问责制度和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坚持依法核准界定行政执法职权,推进行政执法职权公开透明运行。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听取意见和听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确保行政决策依法、科学、民主。加强行政复议工作。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会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向人大及其会报告工作,主动加强同人民政协的联系并向其通报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提高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质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提高行政执行能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抓落实作为推动工作的中心环节,使今年成为全市各项工作的“落实年”和“园区建设年”、“项目推进年”、“交通建设年”。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对群众反映突出、社会关注的有关工作,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坚决查处和整治“吃拿卡要”行为,坚决查处和整治行政不作为现象,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启动事业单位改革,规范机构编制管理,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
提高廉洁从政能力。加强政府领导班子廉洁自律,加强政府系统公务员教育和管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作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审计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规范从政行为。完善政府采购、产权交易、项目招投标等制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违法违纪行为。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我们既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又充满新的机遇和希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进取的工作姿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为依期完成今年各项任务,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下一页更多关于河源市工作报告2021年
上一篇:餐饮会计实习报告范文3篇
下一篇:养殖用地申请报告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