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同学想要了解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是什么的,一起来看看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讲解。
1、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遗骸 蟾蜍 褶 皱 鸟臀目 两栖 追溯 劫难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癫蛤螺。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
一点破绽。
3、了解相关常识。
1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关于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悄悄地在地球上灭绝了。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一是气候变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龙为生的食肉恐龙也自然随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纪后期,地壳活动频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也相继肆虐,动作笨拙的恐龙们因来不及逃脱而大量死去,侥幸剩余下来的却又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最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纪后期,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很多恐龙及其他一些同时期的生物都杀死了;四是在白垩纪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3阿西莫夫(1920—1922),美国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本文选自《新疆域》。
二、课文内容讲解。
(一)、《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1. 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砂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3. 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作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有》:
§ 5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提出问题)
§6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作出假设)
§6-14(推理论证)
§15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作出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
§ 1恐龙为何灭绝?(提出问题)
§4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作出假设)
§5-16(推理论证)
§17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作出结论)
4、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是作者在《恐龙无处不有》开头提出的观点。也就是说每一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可见,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5、揣摩语言。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重要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有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在地球的历毕竟发生过。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净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质。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二)、对偶和反复
1、什么是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联的两个词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这种词格叫做对偶。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和“长河”都是都是偏正短语,“孤烟”和“落日”也都是偏正短语,“直”和“圆”都是形容词。这两句符合对偶的定义,所以我们称它为对偶句。
2、 对偶有几种类型?
对偶就上句和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大致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
(1)正对。是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战乱,都城破坏,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这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事情。所以称正对。
(2)反对。上下句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对敌人和对人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所以称为反对。
(3)串对。也称为流水对。上下句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上下为因果关系。再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上句表示原因、条件,下句表示结果、目的。所以称为串对。
3、 运用对偶有什么作用?
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它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特有的表现力,便于记诵,因而在抒情、叙事、议论等文章中广泛使用。
4、 运用对偶时要注意什么?
(1)、我国古代的骈体文、律诗运用对偶很多,对仗工整, 节奏鲜明,音律铿锵,上口悦耳。这种对仗规定很严,不仅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词性一致,而且平仄也要协调。这是严格的对偶。现代诗文使用对偶,为了适应内容需要,冲破了上面的一些限制,只要结构大致相同。声韵基本协调就可以了。
如:“啊,盐都,一座丰碑崛起来了,那是祖辈之魂呀!晨云为之增色,日月为之凝神,山川为之举红托绿,生命为之雀跃欢欣。”
(2)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把一句话硬对成两句,也不要把三五句话强缩成上下句。总之,不要单纯追求形式工整,以致出现轻重不当,大小失宜,内容空洞,以辞害意等毛病。
5、 什么叫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如“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反复说了这么多的恭喜,表现了长妈妈过年图吉利的既善良又迷信的思想感情。
6、 反复有几种类型?
(1)连续反复。是连接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它词语间隔。如,列宁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运用反复,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间隔反复。是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如“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间的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这句话的“一天比一天”是间隔防纳福,写出自然条件虽然艰苦,但人们的劳动干劲更大。
7、 运用反复有什么作用?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因此它被运用到各种文体当中。在说理文、记叙文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中,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现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8、 反复与排比有什么不同?
同: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例如《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的矮矮的坟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这里,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
异: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修辞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
9、反复与重复有什么不同?
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运用反复,是为了突出意思,强调感情,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而一味采用反复的形式,那只能造成重复累赘,这是应该努力避免的。
(三)作文
语文新教材第四册中说明文的选编和以往有所不同,比较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介绍,特别是侧重于大家比较感兴趣的科学事理的介绍。而且选材范围极广,有建筑学(园林建筑:《苏州园林》;桥梁建筑:《中国石拱桥》);生物学(《日本平家蟹》《万紫千红的花》《蜘蛛》《食物从何处来》),气象学(《看云识天气》《气候的威力》);地质学(《时间的脚印》《恐龙无处不有》);天文学(《漫话小行星》《被压扁的沙子》)……
在介绍科学事理时,作者多采用逻辑顺序,或由果到因,或由果到因,或概括到具体,或一般果到特殊,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总到分,总而言之,顺序的安排都能有助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虽是介绍复杂的科学道理,但作者能尽量地做到既严谨准确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可以采用多种修辞和多种说明方法。
本次作文采用开放形式,个人根据自己感兴趣,确定一个话题,查找资料,占有资料,分析资料,提取信息,整理成文。
要求:(1)安排好恰当的说明顺序。
(2)尽量做到通俗易懂。
(3)请在文章末尾注明你所引用的资料。
【一周一练】
一、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褶皱____ 追溯______ 着实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_
2、下列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遗骸(尸体) B劫(打劫)难C.致密(精密) D.蟾蜍(青蛙)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被压扁的沙子》运用了物理知识,而《恐龙无处不有》主要运用了_____ 知识。
(2)两栖动物是指在水中与陆地均能生存的动物,请举出一种:_____
4、选择正确的两项。
A被称为“生物的疑案”的事件是恐龙的灭绝。
B从生物学上讲,鸟臀目恐龙是恐龙的一个纲。
C假设这两篇短文的论断属实,那么如果不发生撞击,恐龙就能在南极生存下去。
D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与“漂移说”。
二、修辞知识。
1、 看上句,写出对偶的下句。
①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下面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D.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3、指出下列各句哪些运用了对偶,哪些运用了反复。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飞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
(3)、雄鹰展翅冲霄汉,家雀蜷身恋屋檐。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6)、横眉冷对千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谦受益,满招损。
对偶: 反复:
4、根据对偶的特点,为下列成语接写下句。
(1)、逢山开路,( )。
(2)、_者迷,( )。
(3)、兵来将挡,( )。
(4)、看菜吃饭,( )。
(5)、兼听则明,( )。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被压扁的沙子》第2自然段。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 l)请给“薄层”的“薄”注音:_____。
(2)文段所指的“潮汐”主要发生在()。
A江B河c.湖D.海
(3)“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句中的“可能”可否去掉?
(4)概括本节内容 。
(二)
①我叫爬山虎,在植物分类中属葡萄科。我的卷须顶端长有吸盘,使我成为爬山爬墙的好手。
②我占地少,生长快,覆盖面积大。我国不少城市绿化覆盖率较小,房屋毗连,空地较少,大量开辟庭院的可能性较小。例如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目前只有0.96平方米,绿地覆盖率只有11.7%。而我只需利用围墙一角,便能生根发芽,攀墙生长,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2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爬满。
③我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我的叶片较大、呈广卵形。宽10至20厘米。炎夏,从根部吸收的水分经叶片蒸腾,可带走空气中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我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又可以使空气在叶片与墙面之间流动,因而降低室内温度。我的卷须式吸盘能吸收墙上的水分,有助于潮湿房屋的干燥;而干燥季节,有我遮蔽墙面,又可以保持房屋的湿度。我的绿叶能制氧,是空气中氧气的一个重要来源。我的枝叶攀缘在围墙,房屋的墙面上,可以吸收环境中的噪音,还能吸附飞扬的尘土。
④[ ]我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我喜阳,又较耐阴,耐干旱,种植后一般不需管理,只是在夏委久旱不雨、土壤过干时,浇些水就可以了。我既可地栽,又宜盆植、播种、压条、扦插都能繁殖生长,但最简单的是扦插。早春时剪取藤枝一段,直接插入土中,5月中旬就能生长发芽,倚墙攀缘。不久,我便能送给您一片绿荫。
1、 爬山虎善于爬山爬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要写出爬山虎能降低室内温度的两个原因:
3、 对第②段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例子 下定义 B 作比较 打比喻
C 举例子 列数字 D 分类别 作比较
4、 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1)降低温度;(2)______;(3)_______;(4)_____噪音;(5)_____尘土。
5、 第④段[ ]内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话是:( )
A 我耐干旱。 B 我的繁殖方法多种多样。
C 我生性随和,适应性强。 D 我能给您送上一片绿荫。
6、 第②段“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中的“至”不能改为“或”?为什么?
【一周一练答案】
一、1、略 B 2 、C 3、地理 青蛙 4、AD
二、1、潭影空人心;雪拥蓝关马不前;月有阴晴圆缺;蜡炬成灰泪始干
2、D 3、对偶: 1 3 4 6 7 反复: 2 5
4、遇水架桥;旁观者清;水来土掩;量体裁衣;偏信则暗
三、(一)(1)báo(2)C(3)不可,“可能”表示推测,说话留有余地,不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1、 卷须顶端长有吸盘
2、(1)茎叶遮挡阳光(或"遮挡强烈的阳光")(2)使空气在叶片与墙面之间流动
3、 C
4、调节湿度 制取氧气 吸收 吸附
5、 C
6、 不能。因为用 “至”表示从30到50平方米之间的任何一个数;改成 “或”,只表示“30平方米”与“50平方米”二者中的一个数,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学好语文的方法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学好语文的技巧
多诵读,可以形成语感,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多背记,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多见识,超越课堂,走进社会生活,通过观察、调查、访谈、上网、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多写作,可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下一篇:中考语文现代文《紫罗兰》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