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小山村已经许多年了,但无论走到哪里总时时地记起她。
我的小山村在大巴山脉南麓米仓山系的深山里。二三十户人家零星地散落在长扁形的山坡间,有聚居成三合院、四合院的,有一字形列成长排的,也有单家独户的;有的靠山,有的近水。村后一脉青山,对岸一脉青山。村后的青山相对平缓,坡坡坎坎间有田有地。全村人就一年四季年复一年地耕耘收获在这些田地里。对岸的青山险陡俊伟,几处悬岩凸露;除了二三条纵横曲折的山径外,再无耕种的痕迹。虽是“两岸青山相对出”,但地势并不促拥,天空也不狭窄。就在两山对行的脚底,巴河蜿蜒流淌而来,又蜿蜒流淌而去,潺潺湲湲的,不舍昼夜。两岸青山古树参天,青藤蔓绕,修竹茂林,郁郁葱葱。无论阴晴,百鸟啼鸣;一年四季,群芳吐艳。整个小山村就掩映在这青葱翠绿里,沉浸在鸟语花香中。天上不时飘过几朵轻悠悠的白云,河里偶尔飞来几声唱晚的渔歌。几缕炊烟,几处篷帆。村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累了,坐在石板上,倚在大树下,男人们抽一袋旱烟,女人们纳几针鞋底。情绪起来,对着青山,面向巴河,小伙子们吼几声开山号子,大姑娘们哼一曲绣花小调。
我家是全村离巴河最近的,房子就座落在巴河岸边的一块地坪上。先前是两间竹篱茅舍,后来变成三间土墙瓦房。房后稀疏几根柏树和一大片斑竹杂生成林。柏树枝和斑竹梢上总常年住宿着一群白鹤。白鹤起起落落,吵吵嚷嚷。清晨沐着朝晖排成横队一字儿向巴河上游飞去;黄昏乘着晚霞三三两两地映着清波归来。屋前几株梨树、几株李树,还有两株香樟。梨树、李树一到春天便开满白色的花,淡淡的随风散发着些微清香。我们家没有水井,就在巴河吃水,在巴河淘菜,在巴河洗衣、洗澡。那时的巴河水流充沛,十分清澈澄净,不含点儿杂质。
我出生在竹篱茅舍里。在这个小山村度过了整个少年时代和少半的青年时代,直到我被安排到外乡去做小学教师。
幼时,我跟村里其他一般大小的孩子经常去河边玩耍。从上游五里处险陡的风滩跌落下的巴河水,经过一连串的跳跃扑腾,到我们家门前的河段开始变得温顺平和,慢慢儿徜徉着,形成一湾深沱。紧靠深沱的上口,有一片浅滩,干枯季节,中流最深处仅没过人的腰部,人们可以涉水而过,被叫做“踩水滩”。踩水滩滩底和滩边,铺满了大大小小浑圆或椭圆的鹅卵石,在鹅卵石和河岸之间是一大块厚积平展的沙坝。我们就在沙坝和铺满鹅卵石的浅滩上玩耍。我们在沙坝上用手或者用脚胡乱地画房子,画人,画水牛,画山羊,画鸟儿、画鱼、画乌龟······有时在沙里打滚,翻跟斗,互相追逐,相互扬沙嬉戏。我们脱光衣裤,在浅滩里寻找色彩鲜亮的小石子,捡拾蚌壳,搬起鹅卵石砸鱼虾。有时跑到上游去顺水漂流,我们叫“冲滩”。一会儿将头潜入水里“钻迷逗”,一会儿相互激水打仗。有时跑上沙坝,抓起大把大把的干沙粒往湿漉漉赤裸的身上揉搓,头上、脸上全不放过,只露着两个黑眼珠,直搓得周身泛红,然后又扑进水里。就这么轮番地折腾着。累了,便四仰八叉地躺在沙坝上,朝着天穹挤眉弄眼。和风轻拂,暖阳斜照,流水潺鸣。无瑕的童心、纯真的童趣,与天象、天籁自然相谐,“天人合一”。
村里人冬天一般不洗澡,也不在家里洗澡,只在巴河里洗澡。春暖花开之后,河水开始升温,先是男人们下水试水温,再是女人们下水。在码头下游一块背弯处,有一方不深不浅的水域,很安全。那是“特区”,专属女人。任何男人,包括小男孩,也绝不允许侵犯。否则,会遭到全村人最严厉的谴责,甚至处罚!女人们通常是在傍晚时分,穿着衣裤下水。洗完澡,躲到大岩石背后去换衣服。男人们却放得很开,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赤条条地在水中窜动翻腾。
稍大,我就跟着哥姐们一道为家里做事了。我们去对岸山上攀折枯枝,捡拾落叶,然后打成捆儿,或背或抬或拖,弄到岸边堆成一堆。父亲就用小木船把我们和柴火一块儿渡过去。我们在树林里穿梭,经常刮破了手脸,划破了衣裤。回家后,母亲没有埋怨,默默地给我们洗脸擦手,用红药水抹伤口,用针线缝补衣裤。夏秋之交下雨后,我们提着竹篮爬上后山的松林里去寻找野菌。那里有“松菌”、“三百菇”、“荞面粑”、“马皮包”等各种名目的野生菌。有时别的人家还没来得及上去,我们会运气很好地捡满一竹篮,然后提到巴河边去,清洗干净,掐掉根蒂,撕成碎块。回家来,用清水煮,加上盐巴,滴几滴菜籽油,一大盆鲜美可口的野菌汤便上了席桌。我们家门口台阶下到河边是一面斜沙坡,斜沙坡向上下游横开去连成一片,有上百亩。洪水时常淹没,但洪水退后总会沉淀一层厚厚的淤泥沃土。村民们就在这面沙坡地上种上高粱、包谷、小麦、大麦,有时也辟出几小块种上些燕麦、宾豆、花生等低产作物。庄稼每年都长势很旺,在巴河一边牵扯起一张阔大无比的“青纱帐”。我和村里的小顽童们常常钻进“青纱帐”里玩家家,捉迷藏。有时偷折一两根高粱杆、包谷杆解渴,高粱、包谷在开花长穗后,其杆很甜,有点儿像甘蔗。有时也刨几颗半生不熟的花生吃。庄稼收获后,我们背着小背篼,去捡掉落的麦穗,清理漏下的包谷棒子,也去采猪食,割牛草。因为怕水淹,这里的地一般只种一季。过后把秸秆拔掉,便留作牛羊的牧地。我们差不多每天都把牛羊赶到这块地里,就让它们各自找草吃,或者自由自在地打斗、调情。小伙伴儿们便呼啦啦一窝蜂地跳到踩水滩去了。
小山村静静隐居在大山的怀抱。山僻路远,要到方圆任何一个场镇,都得翻山越岭,爬坡上坎,走上几十里山间小道。但水路却很方便,巴河贯穿南北。上游可以分别到达两百里外的通江或南江,只是滩多流急,通航困难。下游可以顺水千里直下,经渠江、嘉陵江而达合川、重庆。就在那湾深沱边,有一个水码头。那些长途运载货物的大木船,常从这儿经过。上水时竖着高高的粗壮桅杆,扬起硕大的风帆,列着长队被纤夫拉扯着,从下游慢慢驶来。在这儿稍事休息,又向上游风滩行进。大木船下水行驶时一般不会靠岸。在码头上,只有一只渡船和四五只短途运输船经常停泊在那儿。这些船很小,最多只载得下十来个人,都是竹篷木船,非机动的,靠木桨划动。划船的人叫“驾长”,有三个是我们村的,其他是别村的。这里渡河的人不是很多,一天就十几个或七八个的,逢年过节时会多一些。渡船的驾长是一位童颜鹤发,须髯飘逸的老人。他很慈善,总是笑眯眯的,对小孩特别友好,常给我们抓瓜子、花生吃。闲时,他坐在船头,给我们讲“猴子掰包谷”、“老鼠偷鸡蛋”、“狐狸哄乌鸦”的故事。我们光着屁股站在水里,聚在船头两边,听得如痴如醉。短途运输的船,村里人叫做“揽载船”,意思是拉生意,装人载货的船。“揽载船”有个严格的行规——“前船开后船挨”,也就是生意来了,一个一个挨着轮次开船。几人都很遵守规距,而且团结。他们没生意时,常常打酒买鱼在一起“打牙祭”。之后便三四个人坐成一圈,打长牌,谁输了谁下次“打牙祭”出钱。他们偶尔也允许小孩子到船上去围观,只是不许喧闹。他们中有两人还置有渔网,有时邀我们去帮忙划船,他们自己放网。高兴时,他们还会教我们游泳、潜水,跟我们一块儿打水仗。我们和所有的驾长都要好,成了“老少和三班”的朋友。
小山村人口不多,总共不到两百人。但大家都很亲善和睦,鸡犬之声相闻,朝夕相处,形影相吊,多有往来。特别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栽秧打谷,全村老少总是礼尚往来,互贺互助。有几年的正月十五,大家组织在一起,还耍了火龙,唱了山歌,表演了“莲花闹”。大人们笑逐颜开,小孩们跑前跑后、跟上跟下,好不热闹!古朴的民情、纯洁的村风,自然的山水,一切都原生态。
这就是我的小山村——我深深热爱着的小山村,我深深眷恋着的小山村。
我遗憾地长大了,遗憾地走出了小山村。先是去了县城,后是到了省城。这一别就是几十年的光阴。
现在渐近老年,已经离岗待退了,生活开始闲散,趁着还有点儿体魄和精气神,我必须回小山村去看看。于是,我坐了火车又坐汽车,一路上非常兴奋。旧时的一些情景不时地浮现在脑海里,那山、那水、那人,一直牵动着我的情思。原想走段水路,但因风滩修了电站,早已断绝了航道。我只好继续坐汽车,幸好小山村已经有了公路。
我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小山村。
但眼前的一切却让我大吃一惊:今非昔比,面目全非!山,还是那两岸的山;水,还是那条巴河水。然而,山已不再葱绿,水已不再明净。两岸山上已经没有了古木青藤,只是在累累创伤的间隙残留下几片小山林,在住家户房子的周围支撑着几棵大树和簇聚着一些竹木。几处山场正在取石,一道山梁已经挖掉多半而还在被继续取土烧砖,两条公路各自出现在两岸的山间。村后山上的公路从山顶盘旋而下直达河边。我就是坐车从这条路回来的。对岸的公路,沿着巴河岸边的山脚长蛇般的横陈在那儿。巴河已经变得瘦弱干枯。风滩电站截断了“巫山云雨”,除开涨大水开闸外,平时只由泄洪管道排出少量的水,基本处于断流状态。沙砾卵石又被淘取粉碎运走,用作了建筑材料。河道坑洼凹凸,一些积水细流,浑浊不堪。那湾深沱,也早被冲下的泥土填淀为浅池了。上游化工厂、造纸厂和城市的生产生活废水,将其污染成墨绿色。码头废弃了。无须渡船,人们不用脱衣裤就可以绕几步走到对岸。没有船只,也没人在再这里“揽载”了。我和小伙伴们曾经的乐园——浅滩、沙坝消失了。就连那上百亩的沙坡地,也被因风滩电站形成梗塞而在洪水期掀起的滔天巨浪卷走,无影无踪。我们家老屋基也不复存在了。
我默然,也木然。
这,是我的小山村么?是我一直深情眷恋着的小山村么?
就在这时,一位老头向我走来,杵着一根竹棍,步履蹒跚。“哟,这不是老三吗?”他老远就对我招呼。我在兄弟中排行第三,“老三”便成了我的代号。我有些迟疑,心想谁呀?他已走到我面前:“我是虎子呀!”哦,原来是虎子。我赶紧握着他的双手,扶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虎子是我的小伙伴之一,比我大一岁半,应该过六十了。按说过六十也不该如此苍老,而且腿脚还不利索。他似乎看出了我的意思,说这是去年在河里给人装沙石摔倒留下的后遗症。我心头有些伤憷。
那天我没有走,就住在虎子家。他家只有他和老伴儿两人在,三个儿女全都到广州一带打工去了。虎子和我摆龙门阵一直摆到深夜。我的另几个小伙伴儿,有两个已经去世,剩下的全都被各自的儿女接到城里去了。村里只留下了虎子一人。他不愿意离开,舍不得这片山水,他说儿不嫌母丑。现在村里实际居住的人已经很少,只有百吧人,多数是一些老头老太婆。村里的田地,被修路开石烧砖占了部份,余下的很多被抛荒了。虎子去睡了,可我睁着眼睛躺在床上怎么也难以入眠。
我可爱的小山村呀,你怎么变得这样苍老?这样衰落?这样满身疮痍?你的清秀、你的鸟语花香、你的自然天真和本份纯净呢?
我至今仍然深深眷恋着的小山村呀,你离我已是那么遥远,遥远得我再也没有机会一睹你当年的绰约芳姿了。
难道你只储藏在我的心底,只存留在我的梦中?
啊,我那可爱的小山村,我那遥远的小山村哟!
我的小山村在大巴山脉南麓米仓山系的深山里。二三十户人家零星地散落在长扁形的山坡间,有聚居成三合院、四合院的,有一字形列成长排的,也有单家独户的;有的靠山,有的近水。村后一脉青山,对岸一脉青山。村后的青山相对平缓,坡坡坎坎间有田有地。全村人就一年四季年复一年地耕耘收获在这些田地里。对岸的青山险陡俊伟,几处悬岩凸露;除了二三条纵横曲折的山径外,再无耕种的痕迹。虽是“两岸青山相对出”,但地势并不促拥,天空也不狭窄。就在两山对行的脚底,巴河蜿蜒流淌而来,又蜿蜒流淌而去,潺潺湲湲的,不舍昼夜。两岸青山古树参天,青藤蔓绕,修竹茂林,郁郁葱葱。无论阴晴,百鸟啼鸣;一年四季,群芳吐艳。整个小山村就掩映在这青葱翠绿里,沉浸在鸟语花香中。天上不时飘过几朵轻悠悠的白云,河里偶尔飞来几声唱晚的渔歌。几缕炊烟,几处篷帆。村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累了,坐在石板上,倚在大树下,男人们抽一袋旱烟,女人们纳几针鞋底。情绪起来,对着青山,面向巴河,小伙子们吼几声开山号子,大姑娘们哼一曲绣花小调。
我家是全村离巴河最近的,房子就座落在巴河岸边的一块地坪上。先前是两间竹篱茅舍,后来变成三间土墙瓦房。房后稀疏几根柏树和一大片斑竹杂生成林。柏树枝和斑竹梢上总常年住宿着一群白鹤。白鹤起起落落,吵吵嚷嚷。清晨沐着朝晖排成横队一字儿向巴河上游飞去;黄昏乘着晚霞三三两两地映着清波归来。屋前几株梨树、几株李树,还有两株香樟。梨树、李树一到春天便开满白色的花,淡淡的随风散发着些微清香。我们家没有水井,就在巴河吃水,在巴河淘菜,在巴河洗衣、洗澡。那时的巴河水流充沛,十分清澈澄净,不含点儿杂质。
我出生在竹篱茅舍里。在这个小山村度过了整个少年时代和少半的青年时代,直到我被安排到外乡去做小学教师。
幼时,我跟村里其他一般大小的孩子经常去河边玩耍。从上游五里处险陡的风滩跌落下的巴河水,经过一连串的跳跃扑腾,到我们家门前的河段开始变得温顺平和,慢慢儿徜徉着,形成一湾深沱。紧靠深沱的上口,有一片浅滩,干枯季节,中流最深处仅没过人的腰部,人们可以涉水而过,被叫做“踩水滩”。踩水滩滩底和滩边,铺满了大大小小浑圆或椭圆的鹅卵石,在鹅卵石和河岸之间是一大块厚积平展的沙坝。我们就在沙坝和铺满鹅卵石的浅滩上玩耍。我们在沙坝上用手或者用脚胡乱地画房子,画人,画水牛,画山羊,画鸟儿、画鱼、画乌龟······有时在沙里打滚,翻跟斗,互相追逐,相互扬沙嬉戏。我们脱光衣裤,在浅滩里寻找色彩鲜亮的小石子,捡拾蚌壳,搬起鹅卵石砸鱼虾。有时跑到上游去顺水漂流,我们叫“冲滩”。一会儿将头潜入水里“钻迷逗”,一会儿相互激水打仗。有时跑上沙坝,抓起大把大把的干沙粒往湿漉漉赤裸的身上揉搓,头上、脸上全不放过,只露着两个黑眼珠,直搓得周身泛红,然后又扑进水里。就这么轮番地折腾着。累了,便四仰八叉地躺在沙坝上,朝着天穹挤眉弄眼。和风轻拂,暖阳斜照,流水潺鸣。无瑕的童心、纯真的童趣,与天象、天籁自然相谐,“天人合一”。
村里人冬天一般不洗澡,也不在家里洗澡,只在巴河里洗澡。春暖花开之后,河水开始升温,先是男人们下水试水温,再是女人们下水。在码头下游一块背弯处,有一方不深不浅的水域,很安全。那是“特区”,专属女人。任何男人,包括小男孩,也绝不允许侵犯。否则,会遭到全村人最严厉的谴责,甚至处罚!女人们通常是在傍晚时分,穿着衣裤下水。洗完澡,躲到大岩石背后去换衣服。男人们却放得很开,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赤条条地在水中窜动翻腾。
稍大,我就跟着哥姐们一道为家里做事了。我们去对岸山上攀折枯枝,捡拾落叶,然后打成捆儿,或背或抬或拖,弄到岸边堆成一堆。父亲就用小木船把我们和柴火一块儿渡过去。我们在树林里穿梭,经常刮破了手脸,划破了衣裤。回家后,母亲没有埋怨,默默地给我们洗脸擦手,用红药水抹伤口,用针线缝补衣裤。夏秋之交下雨后,我们提着竹篮爬上后山的松林里去寻找野菌。那里有“松菌”、“三百菇”、“荞面粑”、“马皮包”等各种名目的野生菌。有时别的人家还没来得及上去,我们会运气很好地捡满一竹篮,然后提到巴河边去,清洗干净,掐掉根蒂,撕成碎块。回家来,用清水煮,加上盐巴,滴几滴菜籽油,一大盆鲜美可口的野菌汤便上了席桌。我们家门口台阶下到河边是一面斜沙坡,斜沙坡向上下游横开去连成一片,有上百亩。洪水时常淹没,但洪水退后总会沉淀一层厚厚的淤泥沃土。村民们就在这面沙坡地上种上高粱、包谷、小麦、大麦,有时也辟出几小块种上些燕麦、宾豆、花生等低产作物。庄稼每年都长势很旺,在巴河一边牵扯起一张阔大无比的“青纱帐”。我和村里的小顽童们常常钻进“青纱帐”里玩家家,捉迷藏。有时偷折一两根高粱杆、包谷杆解渴,高粱、包谷在开花长穗后,其杆很甜,有点儿像甘蔗。有时也刨几颗半生不熟的花生吃。庄稼收获后,我们背着小背篼,去捡掉落的麦穗,清理漏下的包谷棒子,也去采猪食,割牛草。因为怕水淹,这里的地一般只种一季。过后把秸秆拔掉,便留作牛羊的牧地。我们差不多每天都把牛羊赶到这块地里,就让它们各自找草吃,或者自由自在地打斗、调情。小伙伴儿们便呼啦啦一窝蜂地跳到踩水滩去了。
小山村静静隐居在大山的怀抱。山僻路远,要到方圆任何一个场镇,都得翻山越岭,爬坡上坎,走上几十里山间小道。但水路却很方便,巴河贯穿南北。上游可以分别到达两百里外的通江或南江,只是滩多流急,通航困难。下游可以顺水千里直下,经渠江、嘉陵江而达合川、重庆。就在那湾深沱边,有一个水码头。那些长途运载货物的大木船,常从这儿经过。上水时竖着高高的粗壮桅杆,扬起硕大的风帆,列着长队被纤夫拉扯着,从下游慢慢驶来。在这儿稍事休息,又向上游风滩行进。大木船下水行驶时一般不会靠岸。在码头上,只有一只渡船和四五只短途运输船经常停泊在那儿。这些船很小,最多只载得下十来个人,都是竹篷木船,非机动的,靠木桨划动。划船的人叫“驾长”,有三个是我们村的,其他是别村的。这里渡河的人不是很多,一天就十几个或七八个的,逢年过节时会多一些。渡船的驾长是一位童颜鹤发,须髯飘逸的老人。他很慈善,总是笑眯眯的,对小孩特别友好,常给我们抓瓜子、花生吃。闲时,他坐在船头,给我们讲“猴子掰包谷”、“老鼠偷鸡蛋”、“狐狸哄乌鸦”的故事。我们光着屁股站在水里,聚在船头两边,听得如痴如醉。短途运输的船,村里人叫做“揽载船”,意思是拉生意,装人载货的船。“揽载船”有个严格的行规——“前船开后船挨”,也就是生意来了,一个一个挨着轮次开船。几人都很遵守规距,而且团结。他们没生意时,常常打酒买鱼在一起“打牙祭”。之后便三四个人坐成一圈,打长牌,谁输了谁下次“打牙祭”出钱。他们偶尔也允许小孩子到船上去围观,只是不许喧闹。他们中有两人还置有渔网,有时邀我们去帮忙划船,他们自己放网。高兴时,他们还会教我们游泳、潜水,跟我们一块儿打水仗。我们和所有的驾长都要好,成了“老少和三班”的朋友。
小山村人口不多,总共不到两百人。但大家都很亲善和睦,鸡犬之声相闻,朝夕相处,形影相吊,多有往来。特别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栽秧打谷,全村老少总是礼尚往来,互贺互助。有几年的正月十五,大家组织在一起,还耍了火龙,唱了山歌,表演了“莲花闹”。大人们笑逐颜开,小孩们跑前跑后、跟上跟下,好不热闹!古朴的民情、纯洁的村风,自然的山水,一切都原生态。
这就是我的小山村——我深深热爱着的小山村,我深深眷恋着的小山村。
我遗憾地长大了,遗憾地走出了小山村。先是去了县城,后是到了省城。这一别就是几十年的光阴。
现在渐近老年,已经离岗待退了,生活开始闲散,趁着还有点儿体魄和精气神,我必须回小山村去看看。于是,我坐了火车又坐汽车,一路上非常兴奋。旧时的一些情景不时地浮现在脑海里,那山、那水、那人,一直牵动着我的情思。原想走段水路,但因风滩修了电站,早已断绝了航道。我只好继续坐汽车,幸好小山村已经有了公路。
我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小山村。
但眼前的一切却让我大吃一惊:今非昔比,面目全非!山,还是那两岸的山;水,还是那条巴河水。然而,山已不再葱绿,水已不再明净。两岸山上已经没有了古木青藤,只是在累累创伤的间隙残留下几片小山林,在住家户房子的周围支撑着几棵大树和簇聚着一些竹木。几处山场正在取石,一道山梁已经挖掉多半而还在被继续取土烧砖,两条公路各自出现在两岸的山间。村后山上的公路从山顶盘旋而下直达河边。我就是坐车从这条路回来的。对岸的公路,沿着巴河岸边的山脚长蛇般的横陈在那儿。巴河已经变得瘦弱干枯。风滩电站截断了“巫山云雨”,除开涨大水开闸外,平时只由泄洪管道排出少量的水,基本处于断流状态。沙砾卵石又被淘取粉碎运走,用作了建筑材料。河道坑洼凹凸,一些积水细流,浑浊不堪。那湾深沱,也早被冲下的泥土填淀为浅池了。上游化工厂、造纸厂和城市的生产生活废水,将其污染成墨绿色。码头废弃了。无须渡船,人们不用脱衣裤就可以绕几步走到对岸。没有船只,也没人在再这里“揽载”了。我和小伙伴们曾经的乐园——浅滩、沙坝消失了。就连那上百亩的沙坡地,也被因风滩电站形成梗塞而在洪水期掀起的滔天巨浪卷走,无影无踪。我们家老屋基也不复存在了。
我默然,也木然。
这,是我的小山村么?是我一直深情眷恋着的小山村么?
就在这时,一位老头向我走来,杵着一根竹棍,步履蹒跚。“哟,这不是老三吗?”他老远就对我招呼。我在兄弟中排行第三,“老三”便成了我的代号。我有些迟疑,心想谁呀?他已走到我面前:“我是虎子呀!”哦,原来是虎子。我赶紧握着他的双手,扶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虎子是我的小伙伴之一,比我大一岁半,应该过六十了。按说过六十也不该如此苍老,而且腿脚还不利索。他似乎看出了我的意思,说这是去年在河里给人装沙石摔倒留下的后遗症。我心头有些伤憷。
那天我没有走,就住在虎子家。他家只有他和老伴儿两人在,三个儿女全都到广州一带打工去了。虎子和我摆龙门阵一直摆到深夜。我的另几个小伙伴儿,有两个已经去世,剩下的全都被各自的儿女接到城里去了。村里只留下了虎子一人。他不愿意离开,舍不得这片山水,他说儿不嫌母丑。现在村里实际居住的人已经很少,只有百吧人,多数是一些老头老太婆。村里的田地,被修路开石烧砖占了部份,余下的很多被抛荒了。虎子去睡了,可我睁着眼睛躺在床上怎么也难以入眠。
我可爱的小山村呀,你怎么变得这样苍老?这样衰落?这样满身疮痍?你的清秀、你的鸟语花香、你的自然天真和本份纯净呢?
我至今仍然深深眷恋着的小山村呀,你离我已是那么遥远,遥远得我再也没有机会一睹你当年的绰约芳姿了。
难道你只储藏在我的心底,只存留在我的梦中?
啊,我那可爱的小山村,我那遥远的小山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