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见识》的读后感,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见识》的读后感【篇1】
最近的忙碌程度有点一觉回到解放前的感觉,要不是见客户,要不是谈业务,有点空闲时间,还得打电话,玄姐安慰我说,万事开头难,静下心来,自己还是蛮享受这样的状态,可能是爱不觉累吧。
我也一直坚信村上春树的话:尽管眼前十分困难,但说不定日后会开花结果。
前天忽然觉得心里发虚,每每这样的状态,我就知道,有时间没看书了,转身看后面的书架,一看就看到吴军老师的《见识》,不知道啥原因,可能是因为觉得进入酣客后,自己又长了不少新见识的缘故吧。
这好书,一上手就放不下,这两天忙里抽空的粗读一遍,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记得原来看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就有这样的感觉,这次更加明显,看完后就像遇到一个智慧通透的大哥,娓娓道来他的见识,这本书的内容繁杂,有点像东北乱炖,味道厚重,里面特别多的认同感,当然也有不感兴趣的东西来供我走神用。
前两天翻看自己前十几篇读书笔记,难怪阅读量低,这样的风格也是有问题,大而全的介绍,走马观花的感慨,所以这次适当调整一下。
书中我比较大的感触就谈到每次演讲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多讲,其实台下的人至多能记住我们讲过的三个主要主题,多了就是少。
我联想到这次在济南报告的用力过猛,对比在内蒙的简单扼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希望在南宁的会议上有所改善。
我从小学习一般,也不太懂学习的奥秘和关键在哪里,现在慢慢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记住什么,其实要学会忘记什么从而真正的领悟,再实践,不断磨练和实战,才能塑造更好的自己。
我最近直接参与业务开拓,再次深刻理解人都是算得过账的,而且都是为了自己经济利益而奋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看似是智商,情商和知识上,其实是在智慧上,而智慧的核心则是对人性的理解。
今天看完这本书最后的感觉是,好书和好知识真的有用,第一,它们能让人真正的感到快乐,会有一种与宇宙同频共振的颤抖感和快感;第二真正有价值的书和知识以及实用的常识,可以沿着时间的维度帮助我们看清未来。
再次感谢吴军老师的无私奉献,看他的书真是能感受到书里传递他的生命状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见识》的读后感【篇2】
对于读书,不仅要有输入,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容上的输出。
关于寒窗苦读,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因为寒窗苦读所以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寒窗苦读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能抱有这些付出就必须要有什么回报,更要树立的是终身学习的态度,实实在在的学到有本领,才能坦然面对生活和社会。所以,不能抱有读书无用的思想,这个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改进方式和方法去提高自己。
关于家庭教育,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而父母更多的都同时在上班,对于家庭教育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常常被淡化,没有真正意识到“父母在子女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成熟,首先是自己要不断进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养成好的习惯,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才是给孩子有了一个好的起点。有时候,我自己在倒立,结果2岁的儿子也时不时的在床上做出这样的动作,所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你不经意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如果你常常在玩手机,而要求子女去学习,我相信不是他主动去学习的,一般都是拒绝去学习或者学得心不在焉。就像儿子对我说“不要玩手机了,我都不玩,带我玩玩具”,说的自己都内疚的不行,便只有行动起来。
关于“向死而生”,对于死亡,都是会产生恐惧的,不过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结果。“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我就想,没关系,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除死无大难”等的想法,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有轻生的念想,死亡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点,虽然是终点,但是在人生中只占一个过程或节点,所以要珍惜和利用好其他节点,“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最后的一两周,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在健康的几十年里,浪费的时间又何止两周呢”。读后感·而且,今年我对死亡这个词语感受更深更贴近,身边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有不到10岁的侄儿因突发病夭折,有30多岁的亲戚患病早逝,有五十多岁的熟人患癌离开,有六十多岁的身边人不慎落水溺亡,也有80多岁的亲戚安静的离开。所以死亡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不一样,留下的也不一样,对于他的评价也不一样,人生的长河中需要在过程中的每一天都要活得健康活得精彩。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不断审视自己,读后感未完待续,写在阳光明媚的秋季早晨。
《见识》的读后感【篇3】
庄子曾悟道“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虽然上学的时候学习过,但是没有什么印象,也不知道是什么含义。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了更好的理解。知识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不能什么事情都做,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学会取舍,学会做减法,把最关键和最该做的那几件事情做好。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有了如此高的境界,胸径之开阔,此乃大家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关于运气,运气就像正弦曲线,有波峰和波谷,也有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所以说一个人不可能一直运气好也不能一直运气差。在运气不好的时候,不是抱怨,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慢下来思考,有耐心的做事情。在适者生存的社会里,在不同的阶段总会有适合的一套方法。
关于阅读的意义,“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这应该是对终身学习,向死而生最好的诠释。一本好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弄清楚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阅读不仅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而且重启了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还能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的支配。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书籍,开启自己的人生路,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
以上只是个人的理解,《见识》读后感最后一期明天见。
《见识》的读后感【篇4】
这本书是吴军博士对自己职场经验和人生经历的总结或者说是从他的视角看到的世界本来这本书是“得到”app上硅谷来信的基础上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写成的。
全书围绕个人的精进这个主题,是个人认知升级类著作,就像封面所说:“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第二章的一个观点:“人生需要做减法。”
其实我曾经也有一个困惑的地方:李笑来老师《财富自由之路》里面提到:多维度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就是做好自己最好的维度之外,多拓展几个维度,多学一些东西。这里好像就有一个矛盾:一个教我们少做、一个让我们多学?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现在我想分三个方面讲述自己的理解:①不要老想着抓紧时间同时做很多的事情,而是少做事情,②做重要的事情;③把重要的事情做好。
①有时候我们老想着同时做很多的事情。计划安排的满满的,然后可能被各种事情打乱计划,或者对计划的事情低估难度,老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感慨计划跟不上变化。
然后归因于没有抓紧时间,下次还是重复这样安排,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这本书第64页一个观点非常有精髓,很好解释了这个现象:“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思维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要去做他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
这个概念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所以我觉得这个观点真的让我长了见识,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然后我也推荐一个忙忙碌碌总有做不完事情的朋友看了这本书,特别是这个观点。
②再看一下书中提到的生活中捡芝麻丢西瓜的行为:为了省一块钱出租车在路上多走十分钟,为了抢几块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微信(当然这个观点小编保留意见,有时候抢红包只是希望和亲人朋友多一些互动,目的是增进关系而不是抢几块钱红包)等等,这是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时间利用的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它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的心智变的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得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其实,很多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我们要懂得舍弃一些,专注于做重要的事情,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老做捡芝麻丢西瓜之类的事情,”人生需要做减法”。
以前我什么都想学,时间也经常安排的满满的才甘心,对知识的焦虑、对浪费时间的恐惧,让我整个人都处于慌乱的忙碌中,捡芝麻丢西瓜,导致不擅长的事情没做好,擅长的该做的事情也没有做好。现在我开始懂得取舍,只学对我有用的、必需的,在我能力范围之内做好做专几个事情就可以了,贪多嚼不烂。不做那些消耗我宝贵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少玩手机、少看视频、不玩游戏等等。
③这里我还想到一个词:专注。就是做事情的时候要专心,在看书的时候就专心看书,在开会的时候就专心开会。其实很多人包括我,在看书的时候一会儿整理一下东西,一会儿玩玩手机,或者开会的时候想的是某个还没有做完的事情,等到时间快到了,惊觉书没有看多少页,看书好慢,或者开会讨论了什么问题宣布了什么事情自己错过了,然后再去问别人。其实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专注做完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呢?
《深度工作》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专家研究发现,人一旦习惯不断分心,当他想专心的时候,很难摆脱分心的恶习。所以我们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深度工作》里的“专注”、《见识》里的“做好事情”这两个观点和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里面的一个观点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把一切可能性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见识》的读后感【篇5】
最近读了吴军的《见识》,被书中的多个观点刷新了三观。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作者分别以投资人和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对商业本质的洞见和人生智慧的领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写几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O2O这个概念流行很久了,直译就是从线上到线下,将线上的流量导入到线下的实体经济中去。这个概念很容易让人觉得线上才是消费主体,在这个主体赚到盆满钵满后,再分一点流量给线下门店。一句话描述就是线上是吃肉的,线下只能喝汤。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互联网化了,基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的日常需求。比如肚子饿了可以去饿了么点外卖,日用品可以上天猫买,无聊了可以打开爱奇艺看电影。本质上来说,这些互联网服务都是帮我们省钱、省时间,再免却一些体力上的劳累。而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闲钱后,却往往又会将它们花在一些线下的娱乐和享受上面,获取线上生活无法比拟的消费体验。当《头号玩家》上映时,虽然我知道等个把月就能在网上看免费的高清版,但还是会忍不住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巨幕,感受酷炫的3D效果,而不是省下这些钱来买爱奇艺会员,看更多的电影。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大部分线上的服务是帮我们省钱,而线下才是真正花钱最多的地方。当经济繁荣到了一定阶段,现实生活会被虚拟化,搬到线上。而随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又会纷纷回归到升级后的线下生活。这就是一个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
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线下实体经济,将思想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升级线下的消费体验,就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见识》的读后感【篇6】
在寒假读了这一本吴军的《见识》你能走多远 取决于现识,吴军老师说,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这句话吸引了我,更而让我带着兴趣去读它。 读到序言“命”和“运”决定人的一。吴军老师是这样说的:“那什么是命呢?对我来说它取决于两个困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环境的因素是外部因素,我们艰难改变,只能适应。你的选择会影响你的一生, 这就是第二个因素:我们对未来走向划定 的方向。 在第二章中,“人生需要做减法"。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我也是如此,读完这一章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奔会让我们过得更好,在这一章里面讲了《红楼梦》琳黛玉的故事、黛玉是作诗,宝钗是做人,黛无是灵性,,宝钗是美德,做人与做事,我们需要林黛玉,人生不仅要做人,也要做诗,让自己快乐,我的人生格言:不要鹤立鸡群,而是要努力的离开那群鸡!读完第二章,其实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拉芝麻检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读到这句话时,头脑中第一个闪现出的观点是"选择要大于努力”面对生命中的"芝麻”的“西瓜” 你要做出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
接着第三章谈谈见识, 作者说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子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首先我们和天才相差多远, 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和他们善距可能不是生理上的差距,而是在其他方面。所以我们不如学习他们的做事方法,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缺受见识, ,缺乏爱,缺乏规矩, 是比缺战更可怕的事情。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可以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难读书也是很重要的。围绕作看写的阅读的意义,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让人丰富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真的,书越读就会觉得读得少,越读,就越觉得有读不完的书,读书可让人修身养性, 因为书中有看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
最后我想讲的是第九章"好好说话"语言能力是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区别于其他人类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而如何做好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听众”听进去呢?说话是很重要的,所以吴军老师会把它放在最后一章讲。讲话做事都要达到日前。吴军老师先讲了个牧师和野蛮出租车司机的笑话.也从而得知很多人讲话只考虑怎么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 而根本不考虑听众是否听进去了。
从这本《见识》我学到了很多,所以我们想要见识更广, 就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见识》的读后感【篇7】
一本书,希望给年轻小伙伴们带来更多的点的知识“传道”,涉及面包括了对父母、对同事、对职业规划、对理财、对三观,如果是我,我宁愿把这些内容再嚼细一点后分开几本书写,不是为了拼稿酬或者拼数量,而是大家过去20多年学习生涯过程中习惯了分门别类地学习,对比过来人前辈般的经历教诲在没有自身亲身经历下很难取得共鸣,这也是这本书外界褒贬不一的原因。
说回本书,几点比较印象深刻的内容,重点分享:
1、圈层的突破。十年寒窗苦读后出来社会竞争并不意味着能赢在起跑线,只是意味着你能有资格跟别人一起跑而已。逆变突破圈层往往不是一代人能解决处理完的,所以需要有基因传承的一代一代人持续努力下去才能有机会突破,别忘了,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更努力呢。这个逻辑类似于,通过上一代努力,从农村突破到城市,咱们这一代通过努力从四线城市突破到一线城市,咱们就需要在努力和奋斗过程中,培养下一代从一线城市往一线城市中心区域突破甚至是全球化突破,这已经花费3代人的光阴和努力了,而且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努力并不一定能逆袭圈层,但是至少能喂下一代的逆袭积累足够的筹码。
2、人生需要做减法。这一次疫情已经让大家知道,其实工作中少了谁也一样能继续落实,不一起工作也能解决问题,所以咱们没必要给自己徒添一圈又一圈的障碍,还不如找准目标,集中全力解决问题。试想一下,一个人精力有限,如果100%精力分配到3件事情上和90%精力分配到1件事情上,你觉得谁会走得更快走得更轻松呢?别以为成功的路很难走,因为大家都会走前者,以为多线程走法才能更容易触达成功,实际上因为鲜有人愿意走后者路,所以一旦你走上后者路,反而速率更快成功更容易。
3、巴菲特的午餐。跟巴菲特一起吃午饭,不是能从他口中得到几个股票的名称数字,反而更多感悟在于,知道他的人生底线是如何守住,以及用什么方法持续发展。太多的内容其实外面已经有很多自媒体和书本描述过,我不重复。反而有1点值得大家关注,就是关注风险,就是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下,绝不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领域,人生苦短,别让自己有太多的起伏,虽然说起伏后你还能重新东山再起,但是别忘记了,起落之间,你的时间精力浪费了,你的心态改变了很多,你的家人朋友也变化了好多,所以能稳就别起伏,纵使不是大幅攀升,也总比大起大落好。
4、拒绝伪工作者。一切不是以公司利益发展的工作都是伪工作,别给自己套上10000小时就能成功的谎言,如果10000小时都是做重复简单的工作,一点意义都没有。就像前阵子关于10年经验的说法,其实很多伪工作者是用1年的经验重复10年罢了,所以为什么这些人一直没有升迁机会,老板是很清楚的,毕竟公司发展业务推进利润增长都是可以有目共睹的,既然这样,自己是否应该按照自己努力的方向,首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换位思考,如果公司都没得到好处,自己凭什么能拿到更好报酬呢?而且自己浪费10年光阴后随便可以被一个毕业生KO了,余生怎么办?还可以靠什么持续赚钱养家?
5、让父母成熟起来。农耕社会时代的父母很多观点虽然很有用,但是对于日新月异的新世纪商业社会时代来说,很多经验也已经不可取甚至是倒退的了。所以咱们作为子女,应该通过分享阅读书本、设置好各自界线等原则办法来放手双方的压力和约束,想要孩子成为精英,首先自己要成为精英;想要孩子有出息,首先要让父母成熟放手。
6、拒绝玻璃心。人生虽然苦短,但是确确实实是一个长跑,不要因为自己一开始处于劣势而怨天尤人,很多事情很多人一辈子很多时候都是厄运连连苦不堪言,但是别怕别灰心,只要每一次“机会”来了你都愿意努力并抓住它,其实,最后的结局通常都不会太差甚至更美好些,这个不是鸡汤,因为人的信念往往能体现出很多内涵气质来,人与人之间交往,感觉很重要,如果你给人感觉很有魄力很阳光,人家也会愿意主动帮扶你,众人捡柴火焰高,不一定特指是火本身。
《见识》的读后感【篇8】
遇见一本书,是缘份。
有位朋友送了《见识》这本书,随手翻看,就笃定地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枕边书,书中的观点清晰明了,且无论从哪页翻起,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再次遇见这本书,是今年过年的时侯,无意间从书架中看到这本书,便拿出来细细研读,不知不觉,用了一周的时间重新温习了一遍,心中充满了欣喜。同时,做出决定,在自己的学习群中原文诵读这本书,然后购买了3本,送给自己部门的同事。
本书是依据吴军博士在得到《硅谷来信》中汇编而成,分为九个篇章,每个篇章独立成篇,都有鲜明的观点,整体上又相互关联。感觉像是一位智者,在答疑解惑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娓娓道来,从理论到故事到感受,让人有茅塞顿悟之感。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见识是生活及工作中的底层逻辑,换言之,也就是价值观。举个例子,序言中,指出“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什么是命运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作者提出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人生的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运气等不过是让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接地气地理解一下,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如何看待生活和做事,用了九个篇章进行一一阐述。每读一个篇章的时侯,就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有一篇,题目是《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具体内容是针对一则新闻现象进行深度的剖析。这则新闻激起千层浪,一些银行公开表示给予高端客户的子女提供实习的机会,于是社会大众觉得三观尽碎。作者提出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结果的价值观,表明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的竞赛,寒窗苦读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经济条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长得美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一段话言简意赅地表明了社会成功的要素,回想自己刚刚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真是天真地以为努力工作是全部的变量,在职场浸润二十年之后,渐渐明白很多因素都会和成功息息相关。
有一篇,对于职场工作也非常有帮助。《做好最后的1%》,篇目中提到了一些小案例,比如开会的通知,比如送朋友到酒店等,都是工作中的小事,但是折射了在面对每一件小事的时侯,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对结果有所要求,所以这十几年的职业道路比较顺畅,但是仍然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比如在与人的相处中,还有太多的1%没有做。
书中的内容,旁征博引,从红楼梦到地心说,从古时李广到今时拉里.佩奇,字里行间传递着一种信息,在看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智者,各种被命运垂青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见识》的读后感【篇9】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见识》。它包含了吴军老师大量的关于人生,关关生活,关于投资,关于职场,关于智慧的看法。很多案例来身来源于吴军老师自身或者是身边。
前序中对于命运进行了解读,命与运决定了人的一生。吴军老师提到,很多中年人会被两条线给框住。一是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条是,如果按部就班的做事,也差不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命。
一时的好运可以让你小富小贵,但不可能大富大贵。人很难一辈子都交好运,运的随机性很强。命才是影响人的一生,起决定性作用。
学会认命和信命。认命就是知道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信命就是不超越命给我们的底线。命的影响因素有两个:环境,以及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环境因素。作者举了美国一百多年前工业革命时期的发展,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这些都是大好时机,个人掌握了这个时机,就是把握了影响命的大环境,你的努力都会事半功倍了。
关于个人做事情和看问题的方法,老师举了他朋友的例子,每一次的改变都把握的很准,都是他朋友看问题的角度不一般。
反面例子举了一个大家都认识的演员,努力一辈子,最后还是白忙活一场。历史上李广得不到封侯,孙策被小人所杀,等等这些都是缘于这些人做事的方法存在问题。
那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命运呢?当别人扇你一耳光,怎么会回应?
有三种情况:扇回去;认了;冷静分析,接受教训,或报警,或日后报仇。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一段话:
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决定命运的还有习惯,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
全书主讲的是吴军老师对人生的看法,思考怎么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第一章讲的是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人的幸福感来自于哪?有多种来源,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男欢女爱,财富,成就,影响力。学者认为,幸福感本源只有两个,基因的传承和影响力。
基因的传承不只人类拥有,其它动物也一样有。影响力是人类独有的。当我们的行为给这个世界产生影响力时,我们才会有发自内心的高兴。给予比拿更容易产生快乐。一些伟人、名人,当他们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回报这个社会。比如诺贝尔,比尔盖茨等。他们利用自身的财富正面影响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吴军老师举了莫扎特的例子,他的音乐受众并不大,但他的影响力具有深度。对于普通人来讲,我们需要有每天踏踏实实做好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
我们想要幸福,想要成功,但我们需要认清这个社会,现实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虽然有少部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逆袭了自己从前的状态。但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要承认这个社会是有层次的,这是现实。社会的金子塔不会过两年就重组,那样的社会是不稳定的。这个社会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也不是说寒窗苦读十年,一朝就能翻身。寒窗苦读只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庆幸的是,绝大多数人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松懈的,这就给了逆袭者机会了,但想要真正逆袭,也是需要时间的。美国前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当选华盛顿州长用了他们家族整整两代人的时间。
普通人要想往金子塔上面进步几层,要做的不是抱怨社会的公平,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花时间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书中提到,人在年轻时要懂的投资。这个投资绝不是买股票和买房子,而是投资自己和事业。另一个很重要的投资就是找到一个好的伴侣。
作者提到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要首先成熟起来,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有时会适得其反。张靓颖的母亲干预她的婚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婚姻更多的是两个人的事,而不是一大家的事。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放大了的自己。因此想要孩子成为什么人,首先父母要成为那样的人。
这一章还提到了关于死亡的看法。好死不如赖活着,对于死亡要有正确的认识,有生必有死。古代有些皇帝总想长生不老,结果弄巧成拙,反而寿命不长。
从哲学层面讲,死亡并不可怕。如果只有生,没有亡,这个社会就没有生命力了。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讲就是宝贵的,我们要将宝贵的时光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不浪费时间,不苟且偷生,这才是对于我们自己有限生命的敬畏。
《见识》的读后感【篇10】
看完《大学之路》后对这个作者评价不高,从此对他怀有戒心,在同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打算再给他一次机会。
如果《大学之路》是百度汇编,这本《见识》就是长微博汇编,是他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一个高表达型的人,虽然通篇大白话,还是有干货的。
吴军博士对时间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我现在也是这么做的,我跟吴博士一样的有见识。
自从有了俩娃从来没有感到时间如此宝贵,属于自己的时间屈指可数,除了上班和带娃,我只能把时间分配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两件事:每天中午健身一小时,每天晚上读书一小时。从春节后到现在,除了出差和一些极特殊情况,我基本都做到了。
而其他的事情,比如追美剧,看综艺,刷手机,逛街,出去吃饭,大多都舍弃了。前天因为没有一次把衣服买好大老远跑去南山退换花掉一个大晚上的时间,把我心疼得要死。
我现在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不是看自己喜不喜欢,而是值不值得花时间去做。
用时间去衡量一切。因为时间实在是太宝贵了。
上一篇:骆驼祥子读后感周记300字
下一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