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小学数学评课稿:认识吨评课

师小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追求有效的体验学习­——“认识吨”教学片断及赏析

教材内容: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48—50页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而体验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前,笔者有幸参加了盐城市2006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有幸观摩了我市优秀青年教师王平同志执教的《认识吨》一课。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笔者愿意与同行一起分享王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学习的数学课堂。
一、情境创设,体验数学生活化。
师: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历史上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名人有哪些?
学生有的说孔融,有的说骆宾王,还有的说曹冲。
师:那么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会讲这个故事的同学来给我们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故事。
师:那么你们知道小象的体重到底是多少呢?
生:不知道。
师:其实那次曹冲一共称了四次,每次称得的情况图下表,你能根据这个表知道大象的重量是多少吗?
 

称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石头的重量(单位:千克)

300

280

300

120


学生列式计算后回答。
师:大象的体重是1000千克,怪不得那么多人想不出办法来。其实很重很重的物体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河马体重3000千克,鲨鱼体重4000千克,集装箱能装20000千克,轮船载重量是80000千克,火车载重量是120000千克。
师:看了这些事物,你觉得还用千克作单位怎么样?
生:太麻烦了。
师:那怎么办?
生1:用一个比千克大的单位。
生2:用吨作单位。因为1吨=1000千克。
师:哦,你怎么知道吨的?
生2:我在书上看到过。
【赏析】
王老师积极开发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一资源,提出了一个让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那么这个小象到底有多重呢?王老师创设了四次称小象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就知道了小象的体重是1000千克。然后王老师用课件展示了河马、鲨鱼、集装箱、轮船等很重的物体,却以千克为单位,学生从那些很大的数目的数据中感觉到这样很麻烦,自然的提出能否用一个比千克大的单位呢?在思考中体验到“吨”的必要性。王老师创设故事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从生活中的轮船等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在对生活信息的比较中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 动手实践,体验概念的形成。
活动一、体验一1千克的重量
学生在小组内一次掂一千克的洗衣粉。
师:有什么感觉?
生:太轻了!
活动二、体验10 千克的重量
师:10千克你们抱得动吗?
生很有信心的:能。
学生依次抱10千克的大米。
师:有什么体会?
生1:有点沉!
生2:我有点抱不动了!
活动三、体验100千克的重量
师:10袋这样的大米有多重?
生:100千克。
师:100千克搬得动吗?(搬不动)估计要几个人才能搬得动?
有的说3人,有的说5人,还有的说10人。
学生先后由3人、5人、6人、7人、8人、9人直到10人合作才将100千克的大米搬起。
师:对于100千克有什么体会?
生:太沉了!
生:很重!
活动四、体验1吨
师:一吨需要几袋这样的大米?(10袋),搬得动吗?(搬不动)
学生小组内互相背一下,继续感受重量。
师:像你们这样体重的小朋友,大约多少人的体重是1吨?
生:我的体重是30千克,大约需要33人。
生:我的体重是40千克,大约需要25人。
生:我的体重25千克,大约需要40人。
师:据国家统计显示,我们这样的小朋友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也就是说40个小朋友的体重大约是1吨。
师:老师的体重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生:50千克。
师:是啊,那么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呢?
生:20个。
师:想象一下,一吨重的物体从天而降,会是怎样的感觉?
请教室里40个同学一起跳跃。
师: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脚下的地板在颤抖!
生:我感觉像是一声惊雷!
师:看来1吨真的很重。
说一说:
一头奶牛重500千克,几头这样的奶牛重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几桶这样的油重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几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赏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体验学习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书本中接触过吨,但是1吨到底是多少,学生并不清楚。对于小学生来说,“吨”是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1吨有一个感性认识,王老师特意创设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分别体验1千克、10千克、100千克的重量,然后通过想象、推理、计算,学生在25个他们这样的小朋友的体重,20个老师的体重,2头500千克的奶牛、5桶200千克的油、20袋水泥的重量都是1吨,学生在那么多生活信息中实现了吨的概念的建构。王老师巧妙分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体验,整个教学活动都让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