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核舟记》说课稿设计 篇1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学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有畏难情绪,思维不够活跃。
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法: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
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归纳)
(三)细节探究:(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课件)
1、导入: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落)
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4、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涉及问题设计: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⑥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⑧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原文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flash课件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
说明顺序的把握,若按传统教学,会很枯燥,而由学生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之后,结合课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
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⑩(归纳小结,情景再现)
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flash课件的情景再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在"船头"可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迁移训练(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说明: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可由学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个人感受有三:
⑴当用则用,能用就用;
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应该会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的运用。
初中语文《核舟记》说课稿设计 篇2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二、学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法: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
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归纳)
(三)细节探究:(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课件)
1、导入: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落)
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4、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涉及问题设计: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⑥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⑧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原文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flash课件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
说明顺序的把握,若按传统教学,会很枯燥,而由学生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之后,结合课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
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⑩(归纳小结,情景再现)
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flash课件的情景再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在"船头"可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迁移训练(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说明: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可由学生探究完成。
⑴当用则用,能用就用;
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应该会一些,最好是精通;
初中语文《核舟记》说课稿设计 篇3
桐乡第十中学 吴晓华《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概述《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三)课时 两课时(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4难点:目标3(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从而提高这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集中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单元。《核舟记》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第三册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们前两册所学的文言文主要是记叙性的文章,第三册却以说明性为主,因此这篇文章可说是两者的过渡,对于学习古代文章的文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来看,《核舟记》是前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祖国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所以确定了目标2、3、4。二.说教法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具体做法:(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说学法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实践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四.教学程序(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2.做核舟模型。(二)新课导入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三)新课学习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此时完成目标1)3.齐读课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4.动手做(课外)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5.解说(教师板书)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6.讨论(教师板书)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体积小、容量大)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船舱——船头——船尾——船背)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总——分——总)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此时完成目标2,3)7.教师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文道统一)(此时完成目标4)8.作业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类。(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9.教学小结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附板书:尝贻余核舟一 (总)核 ② ① ③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记 ② ① ③ ② ①通计一舟 (总)(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嘉兴市说课比赛一等奖 东营市实验中学王永刚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学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有畏难情绪,思维不够活跃。
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法: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
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归纳)
(三)细节探究:(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课件)
1、导入: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落)
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4、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涉及问题设计: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⑥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⑧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原文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flash课件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
说明顺序的把握,若按传统教学,会很枯燥,而由学生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之后,结合课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
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⑩(归纳小结,情景再现)
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flash课件的情景再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在'船头'可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迁移训练(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说明: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可由学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个人感受有三:
⑴当用则用,能用就用;
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应该会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的运用。
初中语文《核舟记》说课稿设计 篇4
《核舟记》说课稿
东营市实验中学王永刚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学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有畏难情绪,思维不够活跃。
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法: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
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归纳)
(三)细节探究:(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课件)
1、导入: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落)
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4、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涉及问题设计: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⑥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⑧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原文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flash课件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
说明顺序的把握,若按传统教学,会很枯燥,而由学生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之后,结合课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
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⑩(归纳小结,情景再现)
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flash课件的情景再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在"船头"可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迁移训练(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说明: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可由学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个人感受有三:
⑴当用则用,能用就用;
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应该会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的运用。
初中语文《核舟记》说课稿设计 篇5
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的说课稿能够为自己出色说课做准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核舟记》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将从教材、教学重难点和学情、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的布置、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核舟记》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
《核舟记》全文仅400多字,却细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是八上的一篇说明性很强的文言文。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我认为理解《核舟记》要抓住四个“一”:
抓一个词:奇巧。 以“奇巧”为线,一线串珠,无论是核舟的构思还是雕刻技艺都体现出“奇巧”一词。
抓一句话: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句话具有总括性,在全文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抓一个例子:以雕刻奇巧的核舟为例,说明王叔远的雕刻技艺高超;
抓一处照应:首尾照应。开头的“能以径寸之木……各具情态”与结尾“而计其长曾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相呼应,突出材料之狭小,雕刻者技艺之奇巧。
第二、说教学重难点和学情
文言文教学要“两手抓”:既抓言,又抓文。言,即文言词汇、句式,文言语感;文,即文章的结构和艺术形式。
初二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可借助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因此,我摒弃字词串讲,以诵读为切入点,“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及积累常用文言词,领悟文章内容”是教学重点。
学生已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以及理清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教学难点。
第三、说教学设计
常规的《核舟记》教学模式是:介绍作家作品——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老师把翻译放在第一位,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整堂课没有学生的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教学的流程机械、刻板,言与文分离,缺少美感。
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要回归语言、回归文学,我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三个讲究”:
1、讲究导入的趣味性。学生美术作品《大苏泛赤壁》的展示和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知文本的欲望。
2、讲究板书的新颖性。我的板书将文本内容和文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强调“言、文融合”。
3、讲究合作学习的高效性。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了两个人的思想。”我充分发挥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释疑。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激趣导入
1.实物投影学生美术作品《大苏泛赤壁》(事先请美术特长生将核舟上的内容画出来)。
生在欣赏之余,师顺势问:请你数一数画上有几个人、哪些物、多少字?如果将这幅作品上的全部内容刻到一只桃核上,你觉得可以完成吗?
(此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趣味十足,且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读中思,思后读,朗读中促成理解(此环节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1、初读、正音。
2、小组合作:组内成员互读,读懂文意。不懂处组内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在教师引导下交流。
(此环节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为我师,小组成员都是老师,合作学习中解决“我”的难点;同时我为人师,我组再给其它小组答疑。这个环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突出了教学重点。)
3、理解文意后再读,读准节奏、重音。
4、撷取片段,读出疑问。
师引导学生回顾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研读第2--5段
1、小组合作: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它的特点是( )。
(此问题的设计旨在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内容,各小组交流时互相补充,彼此完善。师提示学生注意《赤壁赋》里的诗句、人物神情及舟楫的状态)
2、对比阅读。读图:学生画作《大苏泛赤壁》有没有体现“各具情态”?
读文:《核舟记》中各个人物“各具情态”体现在哪些地方?
思考:小小一核舟,却雕刻了如此多的物、人,并且人物还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切感受到核舟雕刻之奇巧)
3、全班诵读2—5段, 5名学生边听读,边表演,大家点评。(此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强化学生对“峨冠、比、诎、卧、属”等文言词语的理解。)
研读第1、第6段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王叔远雕刻之奇巧体现在何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时“因势象形”?
2、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此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5、再读课文,读出惊奇、赞叹之情。(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三)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第五、说作业的布置
1、熟读全文,背诵2—4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落实教学重点)
2、比较《核舟记》和《口技》在结构组织和内容表达上的相同点。(旨在引导学生不要孤立地学习文言文,要学会总结归纳。)
第六、说板书
板书: 总说:奇巧
↓
体积小
明对象 抓特点 人、物多 理结构 分
《核舟记》————→核 舟————→ 神态活 ————→ 说
意境出
↓
总说:灵怪
初中语文《核舟记》说课稿设计 篇6
《核舟记》说课稿
东营市实验中学王永刚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m.ijianli.net)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学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有畏难情绪,思维不够活跃。
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m.ijianli.net)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法: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五、教学过程(m.ijianli.net)
(一)课文导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
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归纳)
(三)细节探究:(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课件)
1、导入: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落)
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4、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涉及问题设计: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⑥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⑧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原文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flash课件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
说明顺序的把握,若按传统教学,会很枯燥,而由学生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之后,结合课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
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⑩(归纳小结,情景再现)
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flash课件的情景再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在"船头"可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迁移训练(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说明: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可由学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个人感受有三:
⑴当用则用,能用就用;
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应该会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的运用。
初中语文《核舟记》说课稿设计 篇7
桐乡第十中学 吴晓华
《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m.ijianli.net)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m.ijianli.net)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从而提高这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集中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单元。《核舟记》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第三册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们前两册所学的文言文主要是记叙性的文章,第三册却以说明性为主,因此这篇文章可说是两者的过渡,对于学习古代文章的文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来看,《核舟记》是前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祖国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所以确定了目标2、3、4。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m.ijianli.net)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m.ijianli.net)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m.ijianli.net)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
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m.ijianli.net)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
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四.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m.ijianli.net)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 (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
嘉兴市说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语文《核舟记》说课稿设计 篇8
《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
第二部分
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从而提高这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集中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单元。《核舟记》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第三册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们前两册所学的文言文主要是记叙性的文章,第三册却以说明性为主,因此这篇文章可说是两者的过渡,对于学习古代文章的文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来看,《核舟记》是前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祖国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所以确定了目标2、3、4。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
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
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四。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 (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
初中语文《核舟记》说课稿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二)教学设想: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
1、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
2、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五)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集体朗读课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2、思考并讨论。
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
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③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
④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总结全文:
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
(七)作业布置:
介绍一事物
五、说板书设计:
舟(正面)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
核
舟(主体部分)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
记舟子(船尾)一人仰面啸呼状,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
初中语文《核舟记》说课稿设计 篇10
桐乡第十中学 吴晓华
《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从而提高这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集中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单元。《核舟记》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第三册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们前两册所学的文言文主要是记叙性的文章,第三册却以说明性为主,因此这篇文章可说是两者的过渡,对于学习古代文章的文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来看,《核舟记》是前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祖国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所以确定了目标2、3、4。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
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
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四.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 (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
嘉兴市说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语文《核舟记》说课稿设计 篇11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积累一些重点文言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章大意。
②把握课文结构,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③熟读课文,能背诵一些自认为好的语句。
2、能力目标:领悟雕刻者的巧妙构思,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目标的①、②、③
难点:③
三、教学步骤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赏宝、说宝、雕宝五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学法:自主、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四、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
上课开始,通过听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学会断句,为后面一遍又一遍的读做准备,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文探究:
受中央二台“鉴宝”节目的启发,我在课文探究上,把师生互动的过程分为“赏宝——说宝——雕宝”三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精神。“赏宝”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深入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诵读课文打下基础。“说宝”环节把过去单纯的翻译课文和背诵该为活泼有趣的抢答形式,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介绍核舟时,教师通过投影文字和形象的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第三个环节是“雕宝”,也就是迁移训练,它是作为课后的一种仿写练笔,通过新颖的方式提出来,我想学生会很愿意尝试的。
以上是我在设计《核舟记》时的几点想法,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