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二年级平均分说课稿

A+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编写和使用说课稿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平均分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二年级平均分说课稿 (精选篇1)

一、说教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面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为平均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紧接着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由多次经历的“平均分”的过程,找出平均分的方法,并在头脑中由感性思维而形成抽象思维,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建立表象——动作思维——抽象思维, 这是一个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而设置的螺旋式的知识上升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情感发展目标:

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索、情境演示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红花

学具:小棒

六、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实践操作情境等。

5、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结合班情、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就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的例题、练习都作了处理。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

第一流程: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蛋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猴子妈妈给猴子兄弟俩分桃的故事。想不想听?”

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课件。(从前有座山,山上住着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双胞胎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到山那边摘了6个红红的桃子,她一进门,就给了猴哥1个,把剩下的5个全给了猴弟弟。猴哥一看,可不高兴了:“妈妈!妈妈!你偏心!你不公平!”猴妈妈笑了笑,从猴弟弟那儿又分给他一个,可猴哥还是不满意,说:“妈妈!妈妈!你还是不偏心!”猴妈妈看了看,说:“好好好!从弟弟那再分给你一个。”猴哥看着自己眼前的3个桃子,高兴地笑了,说:“妈妈!现在这样分才公平!”

听完故事,学生思考:为什么猴哥说现在这样分就公平了?由学生回答找到答案——同样多。

“对,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研究研究“平均分”好吗?”

师板书,“小小研究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表现好老师可要发奖品哦!”

(设计意图:这样用故事引入,既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又让他们明白数学与生活有联系,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来。用上小小研究员的称呼,更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第二流程:建立表象 理解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师:“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瞧,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了!”

师出示课件,请小朋友观察他们买了哪些食品。(①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

2、观察食品的分法(任意分——平均分)

提问:看了大屏幕,你们想说什么?(如:面包每份都是2个也就是每份的数量相同。可让学生自由地说)

3、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由面包或矿泉水再次引出平均分。

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读,找出关键词。

师:“你还能从图中找出哪些东西是平均分的?”

判断练习,分得同样多的打“√”,不是同样多的打“×”。

(设计意图:本节注重让学生在春游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完整地叙述平均分,在学生意识中形成一个平均分的表象。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谁能比它说的更好?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流程:实践操作 提升新知

把全班学生分成每4个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研究。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小组汇报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小组合作时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教师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

2、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把16根小棒平均分,有几种分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后,做课件中的填空练习。

这是一道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

(设计意图: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操作,通过分实物,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法多样化。 )

第四流程:评价总结 深化应用

1、学生总结(教师一边补充一边展示课件)。

2、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老师要奖给你们每组12多小红花。来!小朋友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师:“请你们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分好小红花!”

3、思想教育

师:“嗯!小朋友们确实表现不错!那,还记得老师刚开始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要是你是我们故事中的猴哥哥,你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生活中并不是处处都要平均分,小朋友们要互相礼让。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互相谦让,我们的周围、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二年级平均分说课稿 (精选篇2)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二年级平均分说课稿 (精选篇3)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加强了“平均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通过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随后回归教材,观察配图,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探究“平均分”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教学时,我由帮助小狗分苹果这一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随后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练习“平均分”

在学生对平均分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设计练习题,逐步加深难度,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四)联系生活,应用“平均分”

联系生活,引出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兴趣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再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二年级平均分说课稿 (精选篇4)

一、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是建立的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知道及二年级上册学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另外,我校正在进行“先学后教”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课本传递信息的功能,尽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乃至整个学习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

鉴于以上原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为了解决重难点,能较好的利用媒体资源,我对教材略作调整,舍去了春游图,只借用了例1。

四、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学课文,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这样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放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 “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

课件出示3只小猫正在吵架的情境:

劳动节到了,猫妈妈交给三只小猫的任务是浇12盆花。

小花猫说:我浇离我近的两盆,其余的你们分。

小白猫说:小黑猫个儿大,多浇点儿,浇6盆,其余的我们浇。

小黑猫说:我们还是一人四盆吧!

叫学生当裁判评评谁有理,谁的方法最公平。

在这个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很天真,可能不同的人会认为不同的猫有理,但一抛出“公平”两字,自然的会想到是小黑猫,那为什么公平呢?原先凭学生的旧知可能会有个模糊的表述,但学了新知就会更清晰明了,从而由此导入了新课。

(二)、自学课文,探索新知。

解决重点:

指导学生自学例1,找出新知,汇报交流。

这里我先让学生带问题看例1:他们在干什么?看着他们分的你有什么要说的?你有办法比他们分的更好吗?你睁大眼睛找找,你能从例1中找出今天老师要教给你们的新知识是什么吗?

之后汇报交流。

怎样分是平均分是一个重点,这里我借取了我们学校在搞的“先学课教”这个实践性课题的一部分精华,把“先学”变为让学生“先看图”、“先理解图”,“后教”变为“后点拔”,同时把揭示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自豪的体验,这样在看看学学找找中更容易接受这个“平均分”这个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其实已经接触较多的知识,并把它抽化成一个概念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概念体系的升华,让学生在脑海中深深烙下:每份同样多,才叫平均分。

突破难点:

课件出示劳动节第二任务:美化校园。

小花猫:把10棵树种到5个花坛里,每个花坛几棵树?

小白猫:15朵共插到3个花盆里怎么分?

小黑猫:12张画贴到三个走廊里。

叫学生到电脑前把自已的分法一一演示。

这里主要解决平均分的分法: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这个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借助了直观的媒体演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所以直观的感知清晰的看清平均分的过程,让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判断题(叫学生判断这样是不是平均分)

检验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学生摆学具:师出题,叫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平均分了。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分法,要求速度的原因是为了让学生选到最为有效的分法。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哪问题?

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最后的小结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平均分的概念,还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平均分找出来,把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1、2、3或课堂作业本。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反馈于教师,让教师了解本堂课、本班学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二年级平均分说课稿 (精选篇5)

《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 认识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第一层:创设情境 感受平均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观察猴妈妈怎样分你觉得最公平

2、观察问题

通过让同学们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同样多。

3、揭示课题

第二层:实际操作 认识平均分

1、提出小兔搬8个萝卜,可以平均分几次搬?

2、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认识理解平均分。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分法的机会。

第三层:拓展应用 理解平均分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别做练一练的第1、2、3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每份分得的结晶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均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