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边城》教学实录范文

老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精心设计好一个课堂,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城》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边城》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教学难点:由文本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湘西大家”——边城之范

1、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所谓边城就是靠近两个地区交接处的城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茶峒。那里有小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里有凭水依山的小城,那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那里有浓翠逼人的细竹,那里有恬静幽美的山村,那里有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湘西世界。

2、作家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3、写作背景。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质朴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二、“不悖人性”——边城之事

1、《边城》故事简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爷爷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顺顺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一年前的端午,翠翠初识傩送的哥哥天保,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在唱歌之时,让弟弟先开口,为了成全弟弟,自己没有唱歌,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爷爷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怅惘。

补充翠翠父母的故事

翠翠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翠翠的母亲却关心腹中的孩子,不忍心死,拿不出主张。老船夫知道后,只当做没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一面怀着羞惭一面怀着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喝了许多冷水死去了。留下翠翠,由老船夫一人抚养。

2、课文节选故事内容。

(认真细读课文,对照了解故事情节)

三章,又到端午,民风民俗: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端午节,边城的人们用自己独特而古老的方式欢庆节日,活动丰富,官民同乐,生活安乐祥和。

四章,两年前端午,初遇傩送: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到城里看龙舟,爷爷因担心替自己守渡船的老朋友,先回去了,因为朋友喝醉没有再返城找翠翠,翠翠一直在河边等爷爷,等到天黑,遇上在河里捉鸭子的傩送,两人一番“拌嘴”后,傩送请人把翠翠送回家。回家后的翠翠心思有了些“异样”。

五章,一年前端午,初见天保:翠翠回想一年前的端午节,带着“异样”的心情,又去城里看龙舟,却遇上下雨,到顺顺吊脚楼避雨,没见到二老傩送,却认识了大老天保,天保慷慨地送了翠翠鸭子和粽子。回家的路上,爷爷试探翠翠,被翠翠回绝。

六章,回到现在,花轿情思:小说再回到现实中,老船夫与卖皮纸的过渡人争执,拒不收钱。爷爷重提一年前和两年前端午节的事,翠翠俏皮地与爷爷逗笑。翠翠看着迎婚送亲的喜轿,听着爷爷吹的唢呐,心飘得很远很远……

3、请给“边城”加上一个恰当的定语,要求概括出小说所写的主要内容。

示例:风景秀丽的边城;民风淳朴的边城;宁静幽美的边城;至真至善的边城……

4、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

示例:美。

教师提示:作者在谈到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的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美可以概括为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三、“美的赞歌”——边城之美

1、学习小组的划分与分工。

把学生分为如下六个小组进行探究学习:民俗风情组;人物篇之翠翠组;人物篇之爷爷组;人物篇之兄弟组;人物篇之乡民组;自然风景组。

任务:民俗风情组主要探究小说描绘的风俗美,人物组主要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的描写方法,风景组主要探究小说描绘的自然风光美。

要求:从文中找出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指出特点,分析作用。

2、探究示例(教师引导)

飞扬的锣鼓——民俗风情美探究

(1)、《边城》充分地描绘了湘西边地风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请速读课文,划出文中集中描写当地锣鼓的相应的文字。

明确:课文第三章的第三、四、五段。

(2)思考这些风俗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明确:边城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而且相应的保持着古老的风俗习惯。锣鼓飞扬的场面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的和睦安乐的风貌,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

3、学生在学习合作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活动。

4、学生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示例(1)如诗如画的风景美

相应文字: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风景特点:这里的山——青青,水——碧碧,水寨苗家——韵依依。

作用:再现了边城的温柔、美丽、平静,远离世俗的尘嚣。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边城清丽明净的自然美。沈从文如此着力于边城的自然景物,其中一个重要的意图,就是以自然的明净状写湘西人心灵之明净。于是,自然纯朴的人性美和清丽明净的自然美就构成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示例(2)热情友善礼让的乡民

相应文字:第六章“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至”可以吃到镇筸城!”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这里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示例(3)翠翠物形象分析

翠翠被人送回家,“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这一段描写凸显出乖巧的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祖父的气,只是表现出一种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另外,翠翠第一次在吊脚楼下见到傩送二老,二老邀请她去家中做客。翠翠误会了,骂了他一句。二老说,你在这里,当心河里的大鱼咬你。翠翠说,大鱼咬不咬我不关你事。联系此细节,翠翠对爷爷说自己被鲤鱼吃去,实际上是对邂逅二老的情景的一个不自觉的温柔回忆。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颇带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总之,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于爱情羞涩又真挚,后来傩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的在等心上人回来。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示例(4)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爷爷形象: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勤劳,善良,对孙女爱怜备至,特别是为翠翠爱情,默默的操心担忧,对其心灵呵护备至。

重点赏析老船夫身上的人性美。

明确:老祖父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午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即使是为了陪翠翠而请人帮忙看船,也时时挂念朋友的孤单,即刻回去替换。他古道热肠、重义轻利,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天保傩送兄弟:两个人都深爱着翠翠,他们的爱情“决斗”方式却是最淳朴的对歌,当天保知道自己的歌比不过翠翠喜欢的是傩送时,自己选择了孤独的离开,成全两对有情人,但他最后却死于意外,而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内疚,也选择了离开。

师生共同小结人性美:

边城人们“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这种“优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天真纯洁的少女,纯朴厚道的老人,真挚善良的少年,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人性美:优美健康)

总之,这里的人性是健康、自然、毫不矫情的。在这里,人们没有尊卑的观念,众生平等,大家和睦相处,和平地生活。这里是人性美的世界,与作者在大都市所见到的迥然不同,而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本文的动机。

写几句话,寄语人物。如:翠翠,你就像……翠翠,我想对你说……

示例(5)古朴醇厚的风俗、人性

原文: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评点:百姓安康、安居乐业、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着。

原文: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评点:古老的习俗,不分等级,不慕名利。

原文: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评点:古老的民俗和古朴的民风联系在一起。

原文: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评点: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睦安乐。

原文: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了。”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评点:再现当地人的古朴、醇厚、善良、纯真、无私的性格和品质,洋溢着人性美。作者揭示了人性的淳朴和善良,认为帮助人是最本质的特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是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5、师生合作再探究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描绘这样一个理想世界,意图何在?

明确:其一,《边城》展现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和人生理想: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其二,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如虚伪、自私的市侩。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四、“爱的悲剧”——边城之痛

1、“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这是小说的结局,模糊而悠远,天保闯滩死了,傩送带着愧疚之心出走了,爷爷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留下翠翠守着渡船等待一个未知的明天。一个如梦如幻的爱情故事陷入悲剧结局,令读者陷入无边的惆怅。为什么呢?

个性探究:边城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1)悲剧的美更永恒、更深刻。(宝黛的爱情,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等等)

(2)悲剧本身就源于他们的善良、纯朴的天性(傩送的内疚,爷爷的自责悲痛,顺顺内心的隔阂……)

(3)小说中不凑巧的情节暗示(两年前端午节偶遇,一年前端午节错过,月下唱歌不知情,出走……“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而朴素的善,终究难免产生悲剧。”)

2、老师引导:“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透过人性美优美健康的光环,对作品的内蕴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不悖乎人性”蕴含的又是怎样的人性呢?

第一,这是一种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带来的悲剧。(原生态)

(1)这种自然、原始,是源于边城的偏远,闭塞;这种人性是“未经城市文明污染”的纯净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2)无欲无争是一种美,同时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可能错失良机,酿成悲剧。如翠翠明明喜欢傩送,却羞涩腼腆不说出来。爷爷不知,傩送先前也不知。

(3)内心的孤寂。爷爷虽然对翠翠无比慈爱,却不了解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翠翠也不了解爷爷内心在经历了女儿爱情的悲剧后,想要极力促成翠翠幸福的无比渴盼的心思。

这钟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纯净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第二,这是一种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不悖乎人性的悲剧。

(1)深情,绝望:爷爷对翠翠的宠爱,深情而毫无保留;爷老船夫对女儿的爱一样深情,女儿未婚怀孕,“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殉情,老船夫一句“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是有多深的无奈与绝望。而当翠翠的幸福同样无望是,老船夫终于在绝望中死去。

傩送对翠翠的爱是深情的,不要碾坊,只愿做个摆渡的人。翠翠在大老和二老之间,只认定自己所爱。翠翠父母的爱同样是深情而绝望的。

(2)矛盾、有所顾忌:傩送在对翠翠的爱与对哥哥的死的内疚感之间矛盾挣扎;天保在对翠翠的爱与对弟弟的手足亲情之间矛盾挣扎;爷爷在对翠翠的宠爱,为她的婚事操心,想要促成翠翠的幸福,可又不懂的翠翠少女的心思;翠翠内心对爱的憧憬,这种含蓄羞涩,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有所顾忌。

边城的人是可爱的,他们因爱而勇敢,有时为爱而奋不顾身,有时又因亲情而对爱有所顾忌,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都因真挚的爱而起,而不是因罪恶邪念,最终悲剧的结局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部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

五、“纯净人性”——边城之思

1、补充对联,概括本文内容。

风声,水声,歌声,唢呐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__情,__情,__情,____情,____情,情情乱痴心。

2、在全文分析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3、课堂练习:请仿照下边句子用一句话点评,要求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基调。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参考答案:《边城》是一幅斑斓的民俗风情画;《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边城》是老妪絮絮讲述的一个完美的童话;《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

4、教师总结。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5、延伸拓展。

(1)作品的结尾采用了西洋小说中常见的开放式结构,以翠翠在白塔下渡口边守着渡船等待傩送归来作结,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无数的读者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

请设想翠翠等待的结果,按照沈从文的艺术风格,给小说续上结尾。

(2)作者为我们展示的这种“人生的形式”在今天看来有着怎样的意义?

《边城》教学实录2

【课文品读】

一、简介《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时代顽劣异常,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不到14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一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_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解放后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抄卡片,作讲解,为各方面打杂……文学创作从此停止。“文化~~”中先后8次抄家,无休止的检查、之余是扫厕所,到农村“劳改”。但仍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作家转变成文物学家。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沈从文热”。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左身瘫痪。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培养语言概括能力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第一步,概括事件理解文章;

第二步,找出美景进行赏析;

第三步,精读体味了解风俗美;

第四步,具体品析人情美;

第五步:综合概括,品析边城之美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概括文中事件,体会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湘西风貌如同久在深闺的少女,谱写着一曲曲古典诗意的歌谣,纯情轻柔,自然朴实。走进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便如同舟行水上,触目尽是诗情画意,今天,我们来学习《边城》。

二、整体把握

第一步,概括事件理解文章;

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内容

明确:(一)边城紧锣密鼓筹备龙舟赛。

(二)两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三)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宝。

(四)渡口边迎婚送亲撩拨情思。

三、文本解读

认真读完文本,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呢?

生: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边城》教学实录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

1.湘西少年: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军旅生涯: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清乡所见》)

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用笔者求其有意义,有作用,传统写作方式以及对社会态度,实值得严肃认真加以检讨,有所抉择……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起步,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载《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并批判道:“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_而活动着......”

“我”在什么地方?寻觅,也无处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么?我写的全是要不得的,这是人家说的......我终得牺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这里,本来即是为孩子在新环境中受教育,自己决心作牺牲的!应当放弃了对一只沉船的希望,将爱给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张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节刚过去几天,早晨,他开始实现这一悲壮的举动,被儿子制止了。儿子走后,他又用几种方法寻求解脱,幸好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小舅子张中和及时来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许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师本不该如此离开人世;也许是天意轮回,中国的文物研究注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样,沈从文侥幸逃过了这次命运的劫难。在我看来,这是他个人之幸,更是国家之幸。

在医院,他仍然处于极度的精神错乱中,把戴着口罩的医生认定为伪装的迫害者。出院后,不断有朋友来看他。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从紊乱中解脱出来,变得安静了。

一和好的音乐对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认输。它是用过程来说教,而不是以是非说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师。一到音乐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们一样,整个变了。我似乎是从无数回无数种音乐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当前从一个长长乐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乐的滋润,心灵豁然洞开,沈从文已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层内涵:“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沈从文别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终有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甜酒•苦酒――沈从文的爱情生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沈从文

在中国公学,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沈从文曾跟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亲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后,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县;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回故乡凤凰,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

二.大师经典《边城》

1.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愁人的美丽:温暖而哀伤

我坐在后舱口稀薄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原来我离开了这个地方已十六年。想起这一堆倏然而来飘然而逝的日子,想起这堆日子中所有人事的变迁,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象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象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面前万象百物,对拉船人和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情感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我仿佛很渺小很谦卑,对一切有生无生似乎都在向我伸手,且微笑的轻轻的说:‘我来了,是的,我依然和从前一样的来了。我们全是原来的样子,真令人高兴。你,充满着牛粪和桐油气味的小小河街,……很可喜的是我们还互相认识,因为我们过去实在太熟悉了’。”(《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他深深感受到的东西,竟如刻骨铭心一般并且顽强地渗透在他的《边城》等作品之中。他对那些不能真正体味他作品的“城里人”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他的作品背后却又有着极现实又极恒定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比如说隔膜。沈从文小说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温情脉脉的(《边城》呒终处在一派淳朴之气中)。然而这淳朴之气下面,却是深深的隔膜(几乎是“存在主义”的隔膜)。顺顺与二老的隔膜,二老与大老的隔膜,二老与翠翠的隔膜,二老与老船夫的隔膜,老船夫与顺顺的隔膜,老船夫与翠翠的隔膜,翠翠与整个世界的隔膜(甚至对她自己都有隔膜)……注定了一切都将在悲剧中了结(一种比啼哭与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剧)。沈从文以为朱光潜先生对他所作的断语最在本质上:深心里,是个孤独者。这种孤独感散发在《边城》的字里行间。《边城》,这“边”字,就有了一丝孤独。作品一开头:“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孤独便又深了点。那独立山头的白塔,那类似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渡口景象,那一幅幅黄昏与夜晚的凄清幽远的景色……无一莫把孤独托现出来。作品背后,是一个无底的企盼(张德蒂的雕塑《边城》以翠翠的盼望做画,极传《边城》之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的简单介绍,为我们了解“边城”做了一点铺垫工作。但对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作品来说,我们所做的仅仅是个开始。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要用尽一生去阅读、体会、沉思,使我们在生命历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有一盏心灵之灯相伴左右。今天,我们继续前路,通过对所选部分做出简要的分析来聆听大师。

二.布置问题

(一)写了什么

1.阅读预习提示,指出小说“写了什么”?

明确: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

明确: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

3.这些“爱”中所突出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二)怎样写的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明确: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2.“薄薄的凄凉”――隐约的内心波动,无法勃发。

“胡思乱想”――摆脱不掉的情思,莫名其妙。

“忽然哭了”――无处言说,人情质朴。

心上沉重――入情渐深

轻飏的梦――爱有所属

梦外人生――傩送的爱

柔软的芦管――翠翠的爱

又摘虎尾草――心有所属

3.什么样的爱

明确:纯净平等真挚自然……似乎是超越人间,可又是深埋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谁不希望一场纯净的爱情。

比较: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上邪》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简•爱》:“你以为我穷、不美,我就低你一等?你错了。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同样穿行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简这样对罗切斯特说。

《呼啸山庄》:(凯瑟琳在与女仆交谈):“我在这世上的苦恼,就是希克厉的苦恼;他的每一个苦恼,从刚开头,我就觉察到,切身感受到了。我生命中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它一切都毁灭了。独有他留下来,我依然还是我。假使其它一切都留下,独有他毁灭了,那整个宇宙就变成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

《大话西游》:曾经有一分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花样年华》: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的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4.祖孙之爱:

关怀:祖父对翠翠无时无刻的挂怀;翠翠对祖父的依靠

5.兄弟之爱:

尊重:竞争

总结:

柔情似水,这里,柔情是一种贵也雅的情感。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淡然写出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或根据心的幻想去营造一个世界。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应,去享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干净起来,敞亮开来……

但当你合上书本,世事纷沓而来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阅读《边城》的那个场景那个瞬间是那样的不真实,仿佛是一段偷来的并不属于你的时光……于是,你摇摇头,笑了。

《边城》的意义:这美好的柔情也许只能存在于古老的湘西,那偏远的边地;这美好的柔情深埋在每个人的心底,那心中的一个角落。

《边城》教学实录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修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边城》是 沈从文 先生运用散文化的笔调为读者构筑的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是一曲人性美的赞歌,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模式。教学本文,可采用诱导、探究、发现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不断唤醒学生生命主体中“人”的意识,进行多元互动对话,探究发现文本的意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发现人性美。(2)、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延伸阅读。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导语激趣,诱发阅读期待

用多媒体播放韦唯的《爱的奉献》,渲染气氛。

在中国居住60年的新西兰作家艾黎说:“在中国有两个美丽小城,第一是湖南的凤凰,第二是福建的长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被称为最美丽的小城——湖南古镇凤凰,去欣赏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民有着怎样美丽的生活画卷,一起体验湘西人民曾经有过怎样美丽的爱的故事。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好奇心是学生的精神需求,探索的对象就是兴趣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可以唤起阅读主体的阅读兴趣,诱导学生去探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期待的情境。)

二、引导探究,体味人性美

活动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结构,明确人物关系

速读课文讨论:

1 、本文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2 、小说描写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感情?

本文的情节结构的营构特点是采用插叙,主体部分(四)、(五)是作为插叙的内容增添进去的。作用: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主要人物及其关系:翠翠与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二老的爱情、驻军官兵与百姓的军民情、爷爷与顺顺的邻里情、爷爷与他朋友的朋友情、爷爷与顾客的摆渡情、翠翠与大黄狗的人物情等。课文以翠翠与爷爷为主要形象,通过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的风俗民情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的美好生活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活动二:合作品赏作品中的人性美

作者在小说中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

各组选择一种大家所喜欢的情,结合具体语境,深入讨论。讨论后推荐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并可以选择喜欢的段落分角色朗读。

祖孙情 : 爷爷关爱翠翠,翠翠爱戴爷爷。

文中很多方面都能形象表现出这种浓浓的祖孙情。比如:

(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动作的灵敏、迅速。“一面……一面……”的连词运用以及“翠翠,翠翠”的连声呼唤,都说明了爷爷的焦急。“哑”字,表现出爷爷的苍老以及急促地神态。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轻轻”地说,是翠翠故意不让爷爷听见,“不是……不是……”“早被”这些心理描写,鲜明地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嗔怪,但这种嗔怪又不大声张扬,只说给自己听,不惹爷爷生气。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爱戴。

(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很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要提醒翠翠,又怕触动了少女敏感害羞的心,说话很小心。先说顺顺好,再说大老好,最后又似乎多余地说“这一家人都好”。可见爷爷对翠翠的爱是多么细致入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你就是没有说二老,你认识二老吗?你光心动,你有行动吗?为什么不去提亲?可见翠翠说话也很委婉,也是用暗示性的话,一则表现出少女的害羞与修养,二从对爷爷进一步采取准确行动的提示中,表现出对爷爷的信任与依赖。

(3)(祖父)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懂得孙女的害羞与懂事,不主动袒露心迹。“不加检点笑着说”表现出爷爷心情的迫切,但为了考虑孙女的心理承受力,他故意带着玩笑的口吻来明确试探,可见爷爷用心良苦。“你疯了!”一则表现出翠翠对婚事的重视与掩饰心态,还表现出对爷爷乱点鸳鸯谱的嗔怪。这些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出祖孙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军民情:官民同乐,军民一家 。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船只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你爷爷一定到军营里喝里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好勇取乐的军士……”其中“注重”写出了以民为本的慎重态度,“得法”表明了治安方法的得当,“既……也……”表现出治安成果的巨大,“莫不”是从范围上、“极”从程度上写出了官民同乐的普遍现象,“好事”写出了军士的主动性,“必”、“照例”写出了端午军民同乐的常规性、有序性,“抬”写出了军民一家亲的真诚之爱。这些都鲜明地表现出官民同乐、军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构筑了其乐融融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

邻里情:有仁有义,爱心奉献。

(1)“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肥鸭”说明鸭子的肥大健硕,是代表荣誉的战利品。将它不假思索地送于祖孙俩,说明顺顺的慷慨大方、尊老爱幼。“且知道”、“又送了许多”说明顺顺并不是为富不仁之徒,而是心里装有贫困人家,一有机会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也照应了前文的“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2)“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的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称赞翠翠长得很美,表明了顺顺对翠翠的喜爱,“问”了“又问”,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那份关爱之情。这些都表现出顺顺的仁义慈善美德。

(3)“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赶即”,表明翠翠不假思索,行动迅速,主动为他人着想。“望着”、“上山了”写出了翠翠同祖父视邻里如家人,目送时间之长,情意之真。

朋友情:人生知己,同怀视之

(1)“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来得及”,“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也”、“换换”、“不必”表现出老船夫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质。对朋友十分关心、体贴,真够朋友!

(2)“老船夫听说十分高兴,于是把酒葫芦取出, 推给城中来的那个人……一面 ……一面……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老船夫非但不埋怨老朋友不理解自己急赶回来的好意,反而“十分高兴”,表现出老船夫的乐朋友所乐!“推给”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两位老朋友间的互相谦让,更表现出老船夫的豪爽与热情。“一面……一面……”,所谓“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我们似乎可以看见老哥俩促膝交谈的无间场面,可听到觥酬交错、开怀畅饮的笑语喧哗。“醉倒了”,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须“一醉方休”!老人正是被老船夫的真情、盛情、关爱之情所深深陶醉了。

(3)“你那天只是很不得让城里的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这里通过翠翠的口,侧面表现出老船夫对朋友的无比真诚,对友情的万分珍重以及倾其所有的慷慨盛情。

爱情:甜而美

(1)“但男子听去却是另一番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境由心生,“好意”表明二老的善良质朴,不朝坏里想,对翠翠是一片好意。“放肆的笑”表现出二老对翠翠误解人意的宽容以及豁达、开朗的性格。

(2)“那人说是二老告诉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说明了二老“不见了”的去向。是特地派人专程护送翠翠回家,表现出二老对翠翠的爱护。

(3)“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沉没”的是表象,激荡的是内心,说明爱情已经在翠翠心头萌生,对二老人品的爱慕,使她展转反侧,寤寐思服,彻夜不眠。

(4)“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但”表示语意转折,说明语意的重点在后面。“总不如”,是用比较来烘托爱情的份量最重,那个端午最珍贵,爱情的滋味因真而甜,爱情的价值因善而美,爱情的长度因甜美而难以忘怀。

人物情:和而谐

(1)狗随人行,尽保卫之职责。翠翠到哪里,狗也随到哪里。“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

(2)狗通人意,尽探视之能事。“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性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可是一会儿那远处的声音被她发现了。”表现出狗的敏锐的感觉。

(3)人安狗闲,平等相处。“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簧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止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这是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静而神圣。

活动三:发现主旨——探究人性美的本质

作者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她想寻求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请同学们查阅各自手头的资料,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归纳:沈从文对边地小人物的赞美,常常是从对大城市的的上层人物的憎恶出发的。沈从文20岁之前生活在湘西,20岁之后是生活在对湘西的回忆之中。他抱着对新的人生追求与向往离开湘西的。但30年代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来到北京后,看到的是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于是他开始眺望他早年生活过的故乡,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心灵的赞歌。

一位美国学者在写给沈从文的诗的结尾处写到“我知道许多管渡船的老人/ 在迷人的渡口守望着河流/ 但是,我只知道一个翠翠/ 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 从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上/ 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 她永远等待/ 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这就是翠翠的魅力,这就是边城的魅力!一个充满着人性真善美的,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

(以上活动安排了“梳理人物关系——发现人性——发现主旨”等教学环节,由浅入深,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特别是对“发现人性美的背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究,不仅确保了学生阅读的主题性,也使该课教学走向了深入,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而对祖孙情、军民情、人物情等的探讨活动,不仅贴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而且切入口小,包容性强,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对长篇文章进行了战略性的重组,教学目标与内容生成的依据都植根于学生的个性需求。用多媒体渲染,用问题激发,用朗读唤醒,用合作来促进,很好地落实了学生主体性。)

三、拓展延伸,培养实践能力

《边城》一文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很多很多,请列举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

(拓展延伸部分的设计意在让课堂成为“发现”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中,发展其智慧技能,让举一反三在学生的实践层面上实现它的意义。)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1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主动发现,即能促进他们的言语实践,又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还能建构他们的精神世界。所以专题讨论的设计以及课后研究性学习的专题,都由学生自己确定,着眼于学习主体的兴趣与个性,一反原来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完全预设以及教师掌握的真理性结论的状况。把阅读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主动发现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言说争辩的权利。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惊喜地看到学生许多精彩读议的场面,收获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2 、关注教学内容生成性。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识,而是主动发现、探究、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生成的主体。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动态化的生成,需要学生主动探究和建构,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生成”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通过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又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超越自己的认识,汲取那些与自己不同理解的见解,形成更丰富、更深刻、更完善的理解。课后拓展延伸题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并确定学习主题,运用一切阅读手段来拓展自己的思维,通过整合零星的发现,增强自己的思维严密性与深刻性。在自主与合作的动态生成中,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和谐发展。

《边城》教学实录5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导入 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5、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总体特点是淳朴、善良,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都又是孤独的,寂寞的。课后请大家思考:造成人物孤寂的内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边城》教学实录范文相关文章:

★ 《边城》公开课教学实录

★ 《边城》读书笔记800字优秀范文5篇

★ 《边城》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 《边城》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 电影《边城》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 《边城》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

★ 边城读书笔记高中生范文

★ 读边城有感精选范文5篇

★ 边城观后感心得范文

★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范文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