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1
第一课 我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3.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4.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5.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调查。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利用学生所画的社区平面图复习地图三要素。
讲授新课:
我们人人都生活在社区里,但可能不自觉或很少留意。那么,现在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① 你生活的小区叫什么名字?
② 小区有没有管理处?如果有,它发挥着什么作用?
③ 小区主要有哪些购物场所?
④ 小区哪些娱乐健身场所?
⑤ 小区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吗?
⑥ 小区还为你做了什么?
⑦ 作为小区中的一员,你又能为小区做什么呢?
二、在社区中生活
教师:这些都体现了社区的功能。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体现了社区的什么功能?
师生总结:图1-5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体现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1-6和图1-7是人们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体现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①;图1-8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则体现了社区的经济功能②。
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结)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畅谈理想中的社区。
(作业)1.画一幅“理想中的社区”的平面图。
(预习新课)课后完成“社区商品调查表”。
多媒体素材引用索引:
图片全部来自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本
①——自拍 ②——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光盘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一、课标要求
1、尝试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信息。
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
3、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和其他地区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认识社区的分类与主要功能。
2、学生从身边入手,感受区域差异,理解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掌握从图表中获取相关有用信息的能力。
2、从对现象、问题的分析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入生活,形成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及实地动手调查的能力(内化)。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参与调查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2、感受城乡的差别,体会“城乡一体化”的真正意义,确立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社区的类型
四、教学难点:区域交流
五、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小组竞赛、社会实践
六、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本社区有哪些外地特产?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以“社区是我家,你都参观了哪几个地方?”,复习前一课的知识点。以给图1-3②和图1-9②找碴,找出图中的不同之处。形式上可用“小组竞赛”。
其中可由区域规模的“大”与“小”,设问、引导复习“比例尺”知识点。
教师归纳:重点突出“规模”和“特色”的不同。
提问:那么,你所居住的社区跟它们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色?(培养学生留意身边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巩固所教知识)
2、解决重点
(1)、展示课本图1-10②,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a、这是描绘什么地区的局部地图,说一说图中四个区域的方位。
b、仔细观察,分析四个不同社区的各自主要功能(特点),以此来给四个社区命名。
c、 “中关村”“王府井”“首钢总公司及附近地区”“方庄小区”等划分为社区的依据是什么?(功能不同)
d、 对照图中各社区的分布,说说当地这类社区的具体分布,并从便捷和生态等方面谈这样分布是否合理?
(2)、提出疑惑:
a、北京市算不算一个社区呢?它又是依据什么划分的?(行政管理范围)
b、我国的行政社区可分哪几级?划分区域大小不一的行政社区有什么意义?
(3)、学会归纳
根据上面所学,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
社区类型
自然形成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
举例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教师归纳:社区不仅表现为城乡差异,即使同一城市也会有不同的功能社区,各个社区间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活动:不同社区的同学交流所在社区的差异。
3、突破难点
提问: 想一想,这些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你怎样看待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可用现实例子证明),这些差异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引导学生得出“区域联系”
学生活动:
(1)、展示课前学生调查社区商场中从外地调动的商品名称和产地和本地特产……
(2)、这些商品中,很多都是某地的特产,那么本地能否生产?你知道不能本地生产是由什 么造成的?
(3)为什么要调动外地的物产?本地特产又是通过什么输往各地的?
教师归纳:
区域间的差异,使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和必要,通过交流,可以发挥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我们通常称为“优势互补”。
设疑,引发思考:
那么区域间产交流合作仅限于日常消费品吗?
学生活动:四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按顺序朗读代表四个地区的人的对话。思考:
(1)、山区和平原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相互间要进行交流,那么当地有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例子呢?
(2)、“跨区作业⑦”互帮互助的合作,那么为什么能在这些不同的地区实现?(农业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3)、模拟一次利用电话查询某一区域的商品信息的过程。
(4)、组织学生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区域间的其他方面的联系。
教师素材:
杭州西博③、南水北调⑤、奥运会④、青藏铁路⑥。
《美丽的大脚》剧照:(1)、(2)、(3)
4、小 结:
社区有规模、特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使社区的分类多样化。而正是不同区域的社区间的这种差异性,才使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和必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5、学生作业:
假如市长要你为本地的发展和繁荣献计献策,给报社写一篇文章,你分析本地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为实现“优势互补”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多媒体素材引用索引:
①——《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学光盘
②——课本相关图片
③——西博会网站主页
④——青岛新闻网
⑤——中国能源网
⑥——新华网
⑦——大连日报网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课程标准: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能力目标: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地图。
●教学手段、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置的一个好办法。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只是位置,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讲授新课)
【议一议】如果我想到杭州市区玩,手上却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为什么?
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
【选一选】如果你是林胜强同学,要了解中国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
【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教材图1-11a和图1-11b①,思考
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归纳:a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b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
【想一想】
3、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4、从两幅图中你人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a图?在什么情况下选择b图?并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发现: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过渡:选择好合适的地图后,该如何使用地图呢?
情境1:暑假期间,张京准备同妈妈从北京到杭州旅游。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张京找来了一些地图,如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杭州市交通图等,他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组展开竞赛。
【比一比】
1.引导学生读《中国交通图》②,设计出从北京至杭州的最短铁路线。
2.让学生量算一下北京──杭州的距离。
情境2:如果张京同妈妈想到杭州西湖玩两天,利用杭州西湖游览图③(历史与社会图册)第7页,该怎样设计安排才能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比一比】
出示《杭州西湖游览图》确定杭州西湖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线路,比比看哪个小组安排的路线最合适,走的重复路线最少(教师可在步骤上作适当的指导)。
情境3:出示图l-14④【想一想】
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
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
3.你会画等高线地形图吗?
教师出示立体图,和图1-14比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等高线较密的地方,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越平缓。
【议一议】
1.图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
2.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把路线画在图1-14上。
3.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
情境4:出示图1-15⑤【想一想】
1.你准备从哪儿进?哪儿出?(第一步:找到进入风景区的入口。)
2.为了缩短行程,应选择哪个饭店?(第二步:由于要在风景区内玩两天,所以必须找一个晚上住宿的地方。)
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点?第二天游哪些景点?(第三步:大致确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要游览的景区。)
4.在图上画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线路。(第四步:具体确定每天的旅游线路。)
请各组派代表当小导游介绍本组的设计路线。
情境5:出示图1-16⑥,结合图例阅读图。
【想一想】
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农用地”和“非农业用地” 的含义(教师补充)。
2.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3.1985年前的非农业用地与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1985年后非农业用地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三)小结
【想一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外拓展
请展示你收集到的教材以外其他类型的地图,说说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并把收集到的地图贴在课本上。
多媒体素材引用索引:
①、④、⑤、⑥——课本扫描
②——网上搜集
③——七上历史与社会图册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教学要求】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从地图中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难点】 理解海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大洲和大洋
[谜语导入]出示谜面: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两头寒,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猜一物体。
生答:地球。
展示地球,并简要介绍:这是1972年美国登月飞船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照片。播放旋转的地球,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那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就让我们先去认识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吧。
有人说:地球其实不是个地球,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你们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学生讨论]
出示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并通过利用《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加以明确: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71%,它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地,而陆地面积只占了29%,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展示大陆与岛屿图,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关大陆、岛屿、半岛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特点与异同点。
分别出示中国台湾岛、崇明岛地图:图上是我国的什么岛屿呢?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大陆、岛屿、群岛和半岛的名称。
再出示海陆示意图,明确大陆、岛屿、群岛和半岛的特征。
观察大洲和大洋图,在图中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岛屿、群岛和半岛的位置,并说出名称。然后教师在图中指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名称,并简单介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及轮廓。
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描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示意图,并请部分同学展示,并说出名称。
出示空白世界地图,请学生说出大洲和大洋的位置与名称。
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蓝色的宝库。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引导学生讨论海洋对人类的影响、与人类的关系。展示澳门填海造陆动画。
[学生讨论]
教师展示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和琼州海峡地图,要求学生指出它们所沟通的海域。引导学生归纳海峡的共同特征。
请学生自己来说明海峡在交通上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海峡的重要性,体会海峡具有的重要交通意义。教师应做鼓励性的评价。
[课外延伸]浩瀚的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影响着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从海洋中的索取也越来越多,给海洋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展示图片《城市向海洋排污》《海洋环境的污染》《海洋垃圾1》《海洋垃圾2》《赤潮1》《赤潮2》《赤潮3》《赤潮4》《赤潮5》《赤潮6》(根据课堂时间情况有选择地展示)等,播放石油泄露,使学生了解海洋中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造成海洋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明白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总结:陆地和海洋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环境,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它们,我们要爱护蓝天碧水和足下的土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们的明天更灿烂。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5.说出三大人种的特点,树立正确的种族观。
6.能够在地图站指出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地区,说明其分布特点。
7.初步理解环境对人种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三大人种的特点与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世界人种分布特点的成因。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不同肤色的人们”为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不同肤色的人们
[奇石导入]老师这里有三张三峡奇石的照片(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大家能看出象什么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你们看,这三块奇石象不象三大人种啊?你能说出哪一块是黄种人?哪一块是白种人?哪一块是黑种人吗?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学生回答]
那么,除了肤色不同以外,三大人种之间还有什么外表体貌上的不同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不同的特征?并展示黄种人1、黄种人2、黑人1、黑人2、白种人1、白种人2的图片。
[学生讨论]
人种外 貌 特 征
黄色人种黄色的皮肤,乌黑通直的头发,脸庞扁平
黑色人种皮肤黝黑,头发乌黑卷曲,脸庞平,嘴唇厚
白色人种肤色白,头发弯曲而金黄,鼻梁高,嘴唇薄
小结:由于过去人类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不同的人群长期生活在互相隔离的不同自然环境中,在外貌和体质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适应性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种。
播放日本、巴哈马、希腊雅典三段录像,并联系世界人种分布图,看看分别是什么人种?
日本――黄色人种,巴哈马――主要是黑色人种,希腊――白色人种。
根据地图,进一步思考: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世界人种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人种主要分布地区
黄色人种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黑色人种非洲、大洋洲、美洲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注意: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是黄色人种,阿拉伯人和大多印度人是白种人。
展示三大人种人口比重图,并总结人种分布特点: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又有小范围的散布。如黑人主要集中在非洲,但也有不少黑人在美洲和大洋洲。
在历史上,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大洋洲,使他们沦为奴隶。黑人受到歧视和压迫,看看这张漫画,说说你的感想。
而现在很多黑人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如:驰骋nba的黑人球员,获得奥斯卡奖的黑人导演,首位黑人世界小姐,反抗各族歧视的曼德拉等。
总结:世界上的人种尽管肤色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主人。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8.知道世界上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其大致分布状况。
9.树立世界上的国家否认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懂得任何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10.能够举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或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异的原因。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国家和地区”“关爱世界大家庭”为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二、国家和地区
[导入]世界上的人口居住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中。现在,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和国歌。国旗、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完成教材中国旗与国家连线,相信大家都能做得非常好。
我们再来看看几面国旗,你是否都能认识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这12面国旗依次是: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蒙古、墨西哥、南非、挪威、泰国、乌克兰、西班牙、希腊、印度、智利。
出示六大国轮廓,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六个国家,你知道是哪六个国家吗?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它们又是在什么大洲的呢?
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中国在亚洲,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加拿大在北美洲,美国地跨北美洲和大洋洲,巴西在南美洲,澳大利亚在大洋洲。
世界近200个国家中,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是哪10个国家?
学生回答后出示资料图。
目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区域不具有主权国家的地位,我们把它们叫做地区。如战事不断的克什米尔地区。
国家与国家之间是有国界的,国界是人为划分的。看看这些国界,想想它们如何划分的?
利比亚与埃及:用经线划分;
美国与加拿大:用纬线划分;
非洲部分国家之间:用人为设定的直线来划分;
智利与阿根廷:沿安第斯山脉划分;
泰国与老挝:以湄公河为国界。
国界线范围内的领陆、领水、领海和领空,总称领土。一个国家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播放德国和泰国曼谷两段录像,请学生描述两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思考其原因是什么?
不同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等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根据这种差异,世界上国家通常被分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展示对比图。现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还有亚洲的日本等。德国就是一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很大。泰国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三、关爱世界大家庭
展示环境污染图片,播放酸雨录像。世界上存在着许多象这样的环境问题,世界绿色和平组织就在积极努力着。
绿色和平组织是目前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他们用自己的船只去宣传和维护环境,如彩虹勇士号和极地曙光号。
XX年4月28日,在西班牙马拉加港外的海面,一名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爬上一艘运送数千吨转基因大豆的货船的锚索,并展开写有“转基因等同于破坏”字样的标语,以显示对生产转基因食品的反对态度。
XX年2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某海岸边停靠的一艘运木船上,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打出横幅抗议滥伐树木。
XX年4月8日,澳大利亚一艘军舰未能如期离开悉尼港前往伊拉克,因为绿色和平组织的反战者用登山装备把自己绑在军舰上,并在水下放置障碍物进行阻拦。绿色和平组织的反战者打出“反对战争”的标语;绿色和平组织的反战者把自己绑在舰首。
XX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年会召开时,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在会场外抗议。
1999年4月7日,在意大利阿维亚诺美军空军基地门前,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举行了示威活动,抗议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空袭。一名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把自己锁在了空军基地的大门上。
除了环境问题外,世界各国还面临着资源问题、区域战争等,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研究,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解决。如欧盟就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任何国家都应该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共同为维护世界大家庭的繁荣与稳定,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2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永兴中学 毛扬镜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 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
1、 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3、 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 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时间
导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1分钟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王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
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
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
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
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
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
小结
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上缴今天的讨论报告。
1分钟
课外调查
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
1分钟
《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3
第二课《在社区中生活》
灵桥镇中 吴雪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一课中第二课时,大家知道,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它的总体构想是以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逻辑起点,把人文社
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和空间线索加以统整。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第一单元就
是这一主题的切入点和序曲,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在社区中的位置,可以是我们认识在社区出发点,
了解社区的生活,也就迈出了认识社区的第一步,《在社区中生活》这一月。我想教材安排意图,
就是使学生从相对比较熟悉的社区生活入手,将社区内容深化从多个角度去掌握社区的功能。从而
达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我想设计本节课目标有 以下三点:
1、了解、感受社区生活及社区具有四大功能
2、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关心、热爱公益活动,培养一定的社会责任心。
二、教学思路:
本目篇幅只有125个字,四幅图,但中心明确,即“生活”两字。因此在教学上,我采用三种
不同的自然社区生活,以此为情景,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去观察、去探究、从而使新课标提倡的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点的三准目标得以初步体现。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以自然村为单位,分组调查本村的一些情况;自定一份调查表(见附录)。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大源镇人民的生活场景录旬并布置任务
观看、思考
以此为切口,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生活,学会更深刻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
学
探
究
1、邀请学生上台描叙录像中人们的生活
言语描叙人们生活进行互评互判
使用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体现学生为主体性,用评价面制激励学生
2、展示秋月小区平面图,设问:假设你是秋月小区的一住户,你对自己生活满意吗?有不便之处吗?
观察思考、探讨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去观察社会掌握社区各项内功能
3、要让学生展示课前准备调查情况分组讨论。
与他人合作、进步完善自己的调查报告,制定简单易行的可行性报告。
关心自己的生活,介入周围的环境,通入收集资料,主动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判断分析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评谁最有资格当村委的文任
新课小结
本材状况:
人口:
家庭:
人
们工作学习情况:
村里公共设施:
村里人的业余生活:
村委主任的
你对你们村最满意的是什么:
你对你们村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你认为分前你们村最需要的是什么?
《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4
《综合探究一》教学设计
东洲二中何建国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一个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学会地图的选择。然后分别设计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土地利用图四幅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学会判读和使用,从而使学生了解获取地图信息的基本要领。
二、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图1—11A和图1—11B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选择地图。
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运用不同类型的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使学生能将有关地图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图的种类
难点;地图的运用
四、 探究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出示各类地图(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土地利用图)
出示图1—11A和图1—11B提问:
1、 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 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 从两幅图中你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A,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B,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同学们知道那么多的地图,那么同学们会使用这些地图吗?这节课就让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使用地图的能力吧!看看谁用的好,用的妙。
学生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图。
学
生
思
考
教
学
探
究
情景探究一:
出示杭州旅游图,设计出自己的旅游方案。
提示:1、教师下发有关杭州旅游景点的介绍材料。
2、教师告诉学生策划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行程问题、景点停留时间、参观内容、以及路线兴趣。
情景探究二:
郭莉莉准备到湖南的张家界风景区游玩两天,想选择一个旅游公司,请各小组以一个旅游公司路线策划组的身份,帮助她设计一条路线,并且报出旅游价格,争取她加入你们的旅游团。
教师提供张家界景点的一些介绍,以及价格参考。
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
学生互评,选出最佳设计奖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
介绍方案
互评方案
新 课
小 结
提问:1、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2、你还有什么问题。
自我小结
作业
绘制新沙岛景观分布图
完成时间一周
《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5
《从社区看我家》教学设计
李 广 荣
第一部分
课题
从社区看我家
学
习
目
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说出社区的特点。
2、说出地图的“语言”及功能。
过程与方法(能力水平)目标:
1、使用地图,找到具体的地方,并向人们描述它的相对位置。
2、尝试用“东南西北”等术语来解说地图。
3、通过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地图,进一步加深对地图的感性认识, 增强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体验使用地图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和能力。
2、通过对社区情景的观察,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事情。
学习重点及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地图的“语言”及使用。
学习难点:社区概念、对具体地点相对位置的描述。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社区概念,由于较抽象,学生难以正确把握,需要通过直观手段来获得。
教学
媒体
录像:大源集镇社会生活场景。
实物投影仪:学生绘制的学校平面图及老师提供的学校标准平面图。
教学
策略
有关社区的概念、特点用谈话法。
有关地图的“语言”用发现法。
第二部分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悟情景
导入新课
布置要求
放录像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社区概念
思考:录像播放的是什么地方的社区场景?有哪些内容?
观看录像并思考上述问题
描述并回答上述问题,看书回答
用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生活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社区概念较抽象,用具体形象的录像,加强学生对社区的感性认识。
联系实际
突出重点
1、刚才录像中有我们学校一块纪念碑,如果有人想看一看,请你帮他设计一张学校平面图。
2、出示学生A图提问
3、出示学生B图,布置学生比较两图。(教师作如何比较的方法指导)
提问
4、出示学校标准平面图,提问
设计学校平面图,标明“周恩来同志视察大源纪念碑”位置。
思考:1、你是怎样绘制这张平面图的?2、你绘制这张图采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3、图中的符号代表了什么?
描述这碑相对于我们上课教室的位置。
各组展开竞赛,比较两图,找到差异的地方。
思考交流讨论:同一地点为何有不同画法?怎样修改才会趋于一致,使人易看懂?
思考:老师的图与你们的相比,多了哪些内容?
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场景,显得亲切自然。
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去发现差异,去发现地图的“语言”,使所学重点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竞赛的展开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内容
整理知识
刚才我们上课学了“社区”、“纪念碑在学校的位置”,“地图”、“地图的语言”请大家能否谈谈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展示联系图:
社区(社区特点)
→学校→学校纪念碑→平面图(地图)→地图“语言”(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思考老师问题,交流彼此看法,讨论问题结果。
要学会整理学过的内容,以便及时交流巩固,抓住关键,强化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联系和综合概括能力。
自评互判
延伸课外
展示问题
《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6
第四单元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浙江省上虞市滨江中学 陈华
一、教材分析
丝路明珠──着重介绍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
石油宝库──介绍了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开采。随着那里的地下宝藏──石油的开采,从此结束了人们的贫困生活。他们用石油输出带来的财富,发展工业、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茫茫沙海中建造了美丽的都市,使这一地区步入了现代化。
教材以两个不同地区为例,各有侧重。第一部分重点讲古老而传统的绿洲农业,这是干旱地区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部分重点讲石油宝藏带来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揭示了从古到今,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变化的历程,说明了无论是在怎样的区域环境下,人们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教学目标
1、以新疆和西亚为例,了解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也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和石油
2、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对人类的影响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人类如何利用环境和资源,改造环境,创造生活,表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学好知识去开发资源,改造社会。
三、重点难点
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 石油资源
难点:坎儿井的构造、石油运输路线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音像资料,自制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吐鲁番的自然景观及农作物,有关西亚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思路
播放音像资料——鸣沙山,创设情景,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景观,然后出示世界沙漠分布图,找找陆地上干旱地区,请学生说说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教师补充干旱地区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不少地区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来导入新课,以新疆为例,人们在干旱的自然环境,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西亚人们则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换取外汇,结累财富改造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表达展现了人们适应干旱环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创造灿烂的文化这一主题。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导入
新课
让学生观看鸣沙山录像,感受干旱地区的沙漠景观,并请学生思考这与我们前几节课学过的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有何不同,自然环境哪个优劣?人们又如何生活?
学生观看录像并思考比较干旱环境与平原、山区、水乡、草原环境的优劣,是否沙漠地区没人生活?人们该如何去适应环境?
观看录像,感知沙漠景观,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了解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进而激发学生如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师生
互动
合作
探究
——
丝路
明珠
1、出示世界沙漠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上找找陆地上的主要干旱地区,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和中国最大的沙漠,然后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学生找主要沙漠分布区并上台点击新疆、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先了解全球的主要干旱地区,然后点明本课要重点学习的两个案例
2、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2000多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经过这个干旱地区?引出沿路的绿洲为商人提供食物和水源。
学生思考回答沿途人们如何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提供便利,是什么起了决定作用?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线,理解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否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3、引导学生思考当地人们是如何把有限的水资源灌溉更多的土地呢?
出示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学生观察坎儿井的结构,思考其功能,水资源是如何被充分利用?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以动态的图示形象地展示坎儿井节水灌溉工程,它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成为与长城、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4、播放吐鲁番盆地景观片段,出示一组新疆瓜果图片,让学生观察
新疆盛产哪些水果?种植哪些农作物?你吃过新疆生产的哪些水果?绿洲农业的水从哪儿来的?在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年代,如何让古老的绿洲焕发青春?如引进以色利的滴灌技术等
以新疆民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犁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总结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
说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讨论如何将古老的绿洲农业焕发青春?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绿洲农业的前景
利用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绿洲农业的繁荣景象,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智慧,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献计献策
师生
互动
合作
探究
——
石油
宝库
让学生观察卫星上拍摄的阿拉伯半岛全景图,了解这里的自然环境,教师补:中东一些国家经常为水而战,水资源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使这一地区长期处于贫苦状态,但大自然却赐予了他们另一种宝贵的资源——石油,并出示美国打击伊拉克的时政图片
1、请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西亚并找出石油集中分布区,说出主要产油国的名字
2、出示西亚石油输出路线图,引导学生思考西亚的石油开采,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3、为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阿拉伯人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
4、这些石油国现在靠生产石油成为富国,但是将来石油资源开采完了,这些国家将如何生存与发展?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将如何开发沙漠地区的地下资源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实质
读图分析西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分布带和主要产油国,从西亚的产量、储量、出口量等方面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讨论石油输出的原因
读图回答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及主要输出国
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
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获取信息,读图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态的石油输出线路,生动形象地说明西亚石油输出量及输出地区
配以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认识到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许多产油国的石油资源将来就会枯竭,所以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及早另谋出路。
师生
互评
总结
提高
引导学生对各组交流、学习情况进行互评,最后以想一想、考考你等问题,指导学生小结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提出存在问题
师生互评和总结,目的是强调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巩固练习
读下图,回答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海域名称:
A B C
D E F
(2)该地区中部是世界最大的半岛
(3)该地区的居民主要是 人种。多数为 人。
(4)该地区主要是 气候,
资源极端缺乏。
(5)该地区地下宝藏—— (矿产)的开采,而这一的资源主要出口,主要输出到 、 、 等国家,请你设计几条比较合理的路线。
《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7
摘要: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现代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网络化教学突飞猛进,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产生了影响,如何使网络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优势,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与量的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课堂。
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开放的课程,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教学环境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社会问题,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如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增强,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微小的细节扩大化,复杂的演示简单化,但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就必须对网络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 网络教学的特点及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将以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
合,形成基于网络技术的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原则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与网络双重环境下进行的,它的优点表现为:
1、海量的信息资源,这是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一。互联网各个终端硬盘中的各类信息,配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配合网络信息可便捷检索的特点,互联网构成了史无前例的互型信息资源库,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使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历史与社会》学科,互联网上众多的历史、地理网站,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宏观从整个社会,微观到某个国家、地区,无不包括。
2、网络教学中,双向交互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易于组织、管理,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所以,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为新的教学过程,教师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3、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科进行网络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广阔社会社会空间,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活动形式多样,如总结网上信息,争论相关内容,思考怎样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证明课程中的观点,对同学的想法做出反应,对比相关的网站信息,总结课堂活动的方方面面等,有利于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生变化。
4、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网络等教学媒体不再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如何利用网络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如何利用媒体进行交流、反馈,如何利用媒体来自身的知识等等,都需要学生不仅懂得运用知识,也要懂得运用网络这个工具,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所以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二、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
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学生要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建立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同时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针对某些问题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这些观点与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不谋而合的,网络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网络环境可以向学生呈现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课堂讨论、协作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延伸到课外,并可以共享别人的成果,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自我评价,从而体现自我发展,协作发展的要求,符合建构主义的指导意义,也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用武之地。
三、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设计如下图:
标准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网上资源
教师
学生
学生活动
效果
个别探究
协作探究
自主评价
拟 定
依 据 激发 兴趣
评 价
反 馈
因此,我认为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习者的分析
网络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而能否因材施教就必须对学习者进行
分析。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为了学习者更好的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以自己的特点来学习,真正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活
动过程的依据。所以,网络教学设计仍然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教的全余地大大增强,网络技术又给沉重创设了一个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因此更加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3、学习环境与信息资源的设计
整合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获取
适合学习主题的多样化的学习信息资源,但因特网上的信息可能是重复、过时、零乱的。因此,首先应选取过滤出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但不能照搬,必须进取舍、加工,寻找与教材的切合点,达到与教材内容相互渗透融合,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完成知识的建构的目的。
4、教学策略的设计
以上的设计要通过课堂来展现,所以,教学策略的设计是落脚点,基于
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既体现网络的特点,又体现课堂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引入探究、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向学生展现创设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个别学习、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浏览网卡资源,可以根据个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自主探究,形成自我发展。
(3)小组合作、协同探讨。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识重组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交流,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小组协作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也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他人的包容能力,当然,这种讨论可以延伸到课外,通过聊天室、留言板等实现,从而实现整体知识的建构。
(4)教师指导、评价、调控学习过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的特点,但由于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差,特别是接受了六年传统教育的学生,学习习惯一时之间难以改变,学习过程带有很大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帮助,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讲解,充当好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以上是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5、教学评价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
价,更有对学生学习操行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特别是网络教学中的“人机”关系,它削弱了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教师要关于把握和利用网络教学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多种教学评价系统,不断反思、总结、改进、逐步完善,从而客观、公正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监测、考核、提高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以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尚与未来》为例,尝试网络教室上教学设计的探索:
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 第一课 第三课时 时尚与未来
课程标准
5-2 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消费行为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的人们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懂得在消费中既要珍惜财富、选择时尚、注重质量、选择文明、选择未来
2、通过学习,学生能合理得支配一定数量的资金;加强思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讨论区进行互动讨论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懂得在消费中既要珍惜财富、选择时尚、注重质量、选择文明、选择未来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利用教育平台互动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
导入
展示一位七年级学生的帐单
提问:你赞同他的消费方式吗?如果是你会怎么用?
点明怎么用是个人的选择,但是不是应该注意些什么?
观看
思考,个别发言
创设情景
明确个人消费观是不同的
探究一
引导点击幻灯片、思考、回答问题
参与学生讨论
发表个人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
屏幕监视
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把观点记录在WORD文档
点击论坛,把记录的观点在相应的讨论区中发表,同时查看他人说法,选择作出评价,也可发起新的讨论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不同的消费观
明确消费要追求时尚,注重质量,但要注意消费层次
阅读分析能力
自主探究、互动探究能力
利用教育平台进行交互
探究二
在讨论中引导消费中应注重环境和资源保护,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绿色生活方式
引导小组讨论,规定时间为5分钟,看哪一组讨论的最多。
展示结果
展示我的绿色生活方式
网上搜索
小组讨论,记录结果
评选“环保小卫士”
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小组合作、配合
小结
引导讨论导入中哪个学生的消费观较合理。
评选“新消费者”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课后探究
展示资源
课后探究
《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8
第一课 家住平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 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② 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
③ 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利用《世界地形图》,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世界主要平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认识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强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③学生学会理解、尊生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比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等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以下请下载)
下一篇:教学设计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