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

A+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好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喜洋洋的贴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贴脸游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瞧:

(课件出示喜洋洋图片)

2、出示喜洋洋图片1。

问:你们觉得这两个喜洋洋有什么不同?

3、学生讲,老师贴。

4、学生观察,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5、引入课题,喜洋洋为了感谢大家帮它找回了鼻子和嘴巴,现在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玩,在生活中去学习上下位置关系。板书:上下。

二、理解上下,培养空间观念。(重点)

出示主题图,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站,南京长江大桥,图中有什么交通工具呢?

学生观察。

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汽车和火车,你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详细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火车和轮船,你能再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小结: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

2、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难点)

出示汽车、火车、轮船,你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一会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又说火车在下面。对吗?

同桌讨论。生回答。

小结:对于三个物体来说,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例如:火车对汽车来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火车对轮船来说,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

现在,喜洋洋带我们来到第二站教室。

将你的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上面,然后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再从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铅笔放在文具盒的上面。

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生操作,师巡视。

(3)写一写。

四、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游戏,喜洋洋做,学生跟着做。

游戏儿歌:上上下下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向上爬,(双手握拳相互绕圈从下往上至头顶)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向下滑。(双手握拳相互绕圈从上往下至脚面)

太阳出来了, (双手在头两侧伸直打开,手心向前)

花儿也对我咪咪笑。 (手腕靠拢在下巴处做花朵状微笑点头)

上,下, (双手伸直上举,再弯曲至耳朵旁)

上,下, (重复上面动作)

休息一下。 (双手在脸侧做睡觉状)

2、第三站,动物器材室。

3、第四站,喜洋洋的房间。

4、第五站,回到教室。

联系生活,叫学生观察所处的教室,有哪些物体存在着上下位置关系。

五、小结。

今天,喜洋洋带我们游玩了这么多地方,你收获了什么?观察所处的教室,比如,讲台和黑板,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间存在哪些位置关系?这是我们后面几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

一、故事导入

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说一说,小东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小东早上7时起床)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时间的?”

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钟表,并及时教育学生怎样知识的?”早上按时起床,上学才不会迟到。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观察的结果说给小组的.小朋友听。”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指几位同学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的12个数,有三根长短不同的指针。

(3)边出示课件,边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3根针。又短又粗的——时针;较长的——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

3.认识整时。

(1)屏幕上再次出示主题图。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小东是早上7时起床的,同学们看一看图上的钟面,为什么钟面上表示的是“7时”呢?你还从哪里知道“7时”的?”

指导学生观察7时钟面上的分针分别指向几,建立7时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7时在电子表中的表示方法。

(2)师:“小东是7时起床的,那么同学们猜一猜小东上午上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

师:“你能在钟面拨出8时吗?拨给同组的同学看,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并叫两名学生上台演示。

出示电子表,让学生认识8时在电子表中的表示方法,并写法:先写8,再点两个圆点,最后在圆点的后面写上两个0。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3时和6时。

(4)引导学生观察8时、3时、6时,分组讨论:这三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所指的数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8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3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5)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三、课间活动(看动画,听音乐)

要求:看看动画中的钟所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并把它说出来。

三、反馈练习

1、拨钟游戏。

(1)教师拨钟,学生说时间;或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指名学生上台拨)

(2)小组活动:一个同学说时间,另一个同学拨钟。

2、《快乐的一天》

师:“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小东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课本92页插图。

(1)师:“看第一幅图,小东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并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师:“过1小时后是几时?小东在做什么?你能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吗?

其余的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小组间说说:小东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小东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并说出是什么时候?(如7时,是什么时候的7时。)

(3)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同组的学生说说,然后指名说说。并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习习惯。

5.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四、实践应用

1.找朋友练习(练习十六第1题)。

教师先说明题目的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2.创设情景:(边问边演示)

(1)老师中午12时吃饭,过一个小时要午休,你知道老师是几时候午休吗?

(2)老师晚上7时吃饭,过三个小时要睡觉,你知道老师是什么时候睡觉吗?

3.完成课本第94页练习十六第3 题。

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3

活动设计背景

“二十以内”的认数、读数、写数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在实际情况中体验数的意义。数的出现是对实际生活中物体、人数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生用符号表示物体数量多少、大小的起始阶段。研究表明,学生认识数的符号将经历三个过程:直观操作———图象符号———数字符号。

活动目标

1、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6~10各数的书写

6~10各数的书写

活动准备

“小小文具店”图,田字格黑板,6~1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师:新学期到了,同学们都买了什么文具?

(出示图)

1.你能数数这个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吗?

2.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几个?

3.教师零乱贴出6~10的数字卡片。

4.指导学生看书连线:我们的书中也有一个小小文具店,你能数一数,把学习用具和数字朋友连起来吗?同学们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连的?学生回答时教师连线。

二、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师:小小文具店的各种文具我们数清楚了,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文具盒里有些什么呢?老师也想了解一下,谁愿意数一数,再告诉大家?

活动一:数自己的文具

1.数出自己文具盒里的文具,记在心里,再和同桌的伙伴说一说。

2.再指定2~3组学习伙伴汇报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洁明了。

活动二:数两个人的文具

1.把同桌两人的文具合在一起,再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多少个?

2.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几支铅笔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法一:数出来的。

方法二:把两个人的铅笔加起来的。

对第二种方法要给予肯定的鼓励。

如果学生的文具数超过了10个,学生能数清楚或算出来,也要加以表扬。

3.延伸:在数你们两个人的文具时,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写一写,说一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两个同桌学习用品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要把今天认识的6、7、8、9、10写下来,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1.观察数字卡片6、7、8、9、10

2.指导学生写。

(1)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各数的书写要点:

(2)学生边看老师示范或课件演示,边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

(3)学生在第10页上先描4个,再独立写一个。

(4)小比赛:每个小朋友在本子上写6~10各两个,再在小组内评评谁写得好,并展示给大家看。

(5)你会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吗?试试看。

小组内说一说:6、7、8、9、10还可以表示什么?

四、练一练

摆一摆,说一说

(1)分小组把6、7、8、9、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分一分,说一说。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文具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这些数。

三、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数6——10的数及书写。

四、教学准备:

数字卡

五、教学过程:

(一)找朋友

交流图意。

先独立数数,说出每副图中有什么?多少?》

如:第一幅图中有铅笔10枝。

再连一连

连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连的。

全班交流。

(二)活动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的文具。

充分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交流,再说一说铅笔盒里有什么?有多少?

(三)写一写

小朋友能正确地数出这么多的文具用品,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写写吧!

6个圆圈,6本书,6枝铅笔,用“6”表示。

学写6,

同样的方法理解7、8、9。学写7、8、9。

注意书写“8”的顺序,师先师范,学生再练习。

还要注意6和9的区别。

让学生说说。

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或“门牌号码”!

(四)6、7、8、9、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五)练一练

先要弄清图意,看懂第一幅图提出的示范,再独立完成,“数一数,画0,再写数,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逐步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之间的联系。

第3题,学习数数,数数可以顺着数,也可以倒着数。

本题是发射火箭倒记时的情境,可以先从1数到10,然后再从10数到1。

(六)作业:

练一练1、2题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角有大有小,并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位新的图形朋友,(课件抽象出角)谁知道它们叫什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在哪里?(学生可能会用手指尖指某一点)老师把这一点画在黑板上,问:这是角吗?(不是)那角是什么样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这里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么?(一个小坑、一个小点。)是的,这儿有一个点。

那我们从这一点往这边摸,什么感受?(直直的)

再从这个点往这边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学们,我们摸到的就是角。

(2)刚才我们已经用手摸到了角,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样。

师:请睁开眼,屏幕上这几个角以及刚才咱们所摸的角,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生: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课件分别闪烁顶点、边)。

(3)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角的特点,下面老师就依据你们的发现把屏幕上的角请到黑板上,小朋友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画。

师示范:首先画一个点,接着从这一点引出一条线,这条线怎么样?(直直的)然后再从这一点往另外一个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了,而且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通常我们还会用弧线来给角作上标记。

2.学一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很早以前,数学家们就给角的各个部分起了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到数学书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诉你周围的小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边就组成了角。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它们是不是角呢?

4.数一数,图形中的角

师:下面我们来变个魔术,请大家盯住第一个图形,变!变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几个角呢?我已经知道其中一个,另外两个角在哪里?

还有几个图形朋友也吵着要来上我们的数学课,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体上也有角,咱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

师:三角形有3个角?四边形有几个角?五边形有?追问:六边形呢?十边形呢?是的,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题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创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张圆形纸、2根小棒)

思考一下,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活动,小组汇报)

(二)比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师也用小棒摆了两个角(课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为什么角2大?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活动的角,怎样让它变得更大?(把角的两边张开)怎么让角变得更小?(把角的两边合拢)

小结:看来我们要使角变大,只要把角的两边张开,要使角变小,只要把角的边合拢。

2.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法)

老师又做了一个角(出示),请拿出你的活动角,做出一个比它大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大吗?为什么?

做一个比它小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师:我们用眼睛看就能比较出大小,这种观察的方法在数学上经常用到。

3.比较角的大小(重叠法)

做好一个角同桌比比看,谁的角大?确信?有人不太确信(选大小近似的两个角)。哪个更大呢?(不同意见)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确信哪一个角大吗?

师:当我们用眼睛观察,难以判断大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4.比较角的大小(边的长度)

这儿还有两个角(出示红、黄角),哪个角大?

(1)老师要帮帮红角(剪短黄角的边),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为什么?

(2)(拉长红角的边)这样呢?

师: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3)(课件出示放大镜)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

(4)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

师:这说明角的大小其实只和什么有关系?

5.比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别两组角的大小,每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猜测哪个角大,并交流想法。

三、欣赏总结,走进生活

回顾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角(组图)。

师: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设计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6

教学目标 :

1、通过动手分类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

2、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确定分类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每人若干学具袋。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分类(二)]

分类可以按什么来分?(板书:1、用途2、特征)

分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对我们来说最平常不过的整理书包就要用到分类。

二、整理书包——激发分类的兴趣

1、让小朋友把书包里的书本倒在桌面上,动手分一分,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连的整理书包激发了学生动手分类的学习兴趣。

2、汇报

可能有两种分法:

(1)数学书与语文书放在一起;拼音本、写数本、生字本……放在一起。反馈,这样分的请举手。

想一想,按什么来分?(书与本子不同用途)

(2)数学书与算术本写数本放在一起;语文书与拼音本生字本等放在一起。反馈,这样分的请举手。

想一想:按什么来分?(数学、语文学科特征)(板书、学科)

(3)肯定学生的分类结果。

三、练一练

1、人物分类——体验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1)这儿有几个人(课件出示)想一想可以怎么分类,说给同桌听。

(2)谁来说一说按什么来分的?板书:(男、女)几号是男的?几号是女的?(板书号数)

按男女分就是按性别来分(板书)按性别分的请举手。

(3)按大人小孩分,学法同上。

(4)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有无戴眼镜,有无戴帽、头发颜色……)

小朋友想到了很多种分类方法真棒!

2、帽子分类——了解分类标准确定的多角度。

瞧!这是我们生活中都离不开的帽子(课件出示)请小朋友拿出学具袋里的漂亮帽子分类整理。

(1)谁愿意把结果拿上台展示。

①按什么标准来分?(颜色,板书)分成几类?(三类)说明分类不仅可以分成两类,还可以分成三类,甚至更多类。

②还有其它标准吗?(冬天戴的、夏天戴的)就是按不同用途来分。

③除了颜色、季节用途,想一想还有什么分类标准?(样式)

(2)小结:遇到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对于分类标准的确定也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3、狐狸大叔考考你——多角度思考分类标准,动手实践分一分。

(1)独立图形分类

①狐狸大叔听说小朋友学会了分类,带来4个图形(课件出示)想请小朋友帮忙分类。请小朋友拿出图形学具袋,想一想有几种分法都动手分一分。

②汇报:你想出的各种分法。

③展示不同分法提问: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板书:大小、形状……)

(2)合作车子分类

①连精明的狐狸大叔都夸小朋友很聪明,它又拿出一组车子考考小朋友怎么分类,这回同桌合作分类,商量有几种分法,动手分一分。

②请几桌派代表上展示,并解释自己的分类情况。

(可能出现的分类:按颜色、按机动车非机动车、按轮子个数、按用途……)

小朋友能从不同角度思考确定分类标准真棒!

四、小组游戏分铅笔——将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拓展思维。

现在我们来玩个“比一比哪组分法多”的游戏。请给我们的好朋友铅笔分类,看哪一组的分法多。

让几组上来展示,解释。

(按笔蕊颜色〈用途〉、按外壳颜色、按粗细、按长短……)

五、谈话——将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想一想平时生活中什么事用到分类,举个例子说一说。

六、总结

今天大家学习有什么收获?分类可以按什么标准进行?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布置“文具店”并作统计记录。

2、在游戏中练习简单运算。

3、能相互协商、听取同伴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装有各种文具的小书包。

2、笔、记录板

3、标签纸、各种自制纸币若干

4、售货员标志

活动过程:

1、介绍我的文具——幼儿分小组结伴,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文具。

——代表介绍。

2、布置文具店——每组布置一个“文具店”,讨论:怎样分类摆放。

——幼儿分组布置,并贴上自制的价格标签。

——给文具店取名,交流布置情况。

3、统计文具——幼儿具店统计员,统计并记录本店的文具数量。

——同伴相互交流、检查。

4、游戏;小小文具店——选出一个售货员,顾客自由地到各个文具店用“十元钱”购买文具用品。

5、把文具店的文具用品归放到自己的小书包中。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位置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一定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意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摸一摸: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小组活动在本课中非常重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平面的与立体的)。

这一过程的设计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我采用了这一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四个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在练习时也很有兴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样。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认识了这四个图形,同时也养成学生整理学具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

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汇报。

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2.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高楼、

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小鸟、

个数是8的有……小树

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数一数

12345678910

教后录: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方法:

1.出示课题,简单社会公益教育。

2.出示情景图:观察,说出主要信息。

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一):  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列式: 56 + 30 =

观察:两个数分别是什么样的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用小棒摆摆,同桌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拨珠子:先拨56,5个十,6个一。

加30该怎样拨?(为什么把“ 3”加在十位上?)

观察:加完“30”后,计数器十位、个位各有什么变化?

(十位:50 + 30 = 80 个位:没有变化)

完成算式: 56 + 30 = 86

对比:56 + 3 =

小结:两位数加整十数,十位相加,个位没有变化。

(问题二):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

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

列式: 56 - 30 =

学生摆小棒探究计算计算方法。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拨珠子,总结计算的方法;

完成算式

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相减,个位不变。

二、解决问题:

1.口算:P25 3

2.P25 1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解答。

“两只啄木鸟一共吃了多少条虫子?”

“大啄木鸟比小啄木鸟多吃多少条虫子?”小学资源网:www.xj5u.com

3.P25 2

看图,提问:原来有多少只青蛙?后来呢?

问“跳下去多少只青蛙”,怎样算?

小结方法:原来的 – 剩下的 = 跳下去的

列式: 38 – 5 = 33(只)

4. P25 4

看图,说说图意:

来了42名同学,只有30把椅子。

提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有的同学会没有椅子坐,因为椅子少了。)

讨论:有多少名小朋友没有座位?

(椅子比人少多少,就有多少人没座位。)

列式解答。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12

1.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用具和学生已有认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并根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同时,熟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具体情境,借助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来看,这个圆柱形状的物体。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边演示边讲解)

生成原理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生活动:要求“制作茶叶盒所需的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边演示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师:我们知道,圆柱的底面是圆,我们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可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们又该怎么求它的面积呢?

(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来求侧面积?(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圆柱的特征研究)ppt展示 小组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

(4)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师生活动:用字母表示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话,该如何表示圆柱的表面积。

深化原理

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面积之和。如果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则是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之和。如水桶。

应用原理

如果给圆柱形笔筒侧面裹一层彩纸,笔筒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那么想想得准备多少彩纸?

课堂小结

师:今天收获了哪些知识?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常用的学习用品?能否设计一个笔筒?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测量、确定笔筒的大小

师:如何确定?

生:确定底面半径,还有笔筒的高

师:课后利用所学知识给自己设计一个笔筒,并做一下“做一做”。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13

教学内容分析:

本堂课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程。本课教学内容的实质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通过“操场上”这一场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是加减法的强化训练。这里的比较多少,不但比较谁多,谁少。而且比出多几或少几?是第二单元“比较”的深入。同时用文字代替了图形。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小圆片。

课时安排:1~2课时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初步掌握“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操场上”图片。问:同学们看到了这幅图,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有人?学生有人?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老师比学生少几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二、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圆片,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桌子上摆一摆,并列出算式。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交流,并说说

8-2=65-3=2

4、评价.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位同学说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三、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1、摆一摆、填一填,要求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

3、小游戏,10把椅子8位同学坐,还剩几把椅子,列式计算。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四、课外延伸。

调查本班的男女学生数,并试着提一些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平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挂7面。 答:平均每行挂8面。

一年级的数学主题活动教案篇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102页练习二十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并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2、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顾。

1、根据下面的情景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结合情景说说怎样解方程,每一步算出什么。

8×5+3x=70

2、把下列解方程和检验过程补充完整。

5x-3.7=8.5

解:5x=8.5○()

()=12.2

x=()○()

x=2.44

检验:把x=2.55代入原方程,

左边=5×()-3.7=()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x=2.55是原方程的解。

8x-4×14=0

解:8x-()=0

()=56

()=56÷8

x=()

检验:把x=()代入原方程,

左边=()×()-4×14=()

右边=0

左边○右边

所以x=()是原方程的解。

3、解下列方程:

⑴6x=42

⑵6x+35=77

⑶6x+5×7=77

比较:这几道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题后有什么体会?

(这几道题方程的解都是一样的,后几道方程都是由第一道方程演变过来的,每一道方程都比前一道要复杂,解题步骤也相应地增多。体会:再复杂的方程只要解题方法正确,都能化成一般简单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可以把5x看作减数的是方程()。

A.5x-6=20B.30+5x=75C.30-5x=5D.5x÷3=20

2、2x在下列方程中可以看作什么部分数?

①2x+2.5=32.5()②2x-30=60()③2x-3×5=45()

④2x×7=42()⑤30×2-2x=12()⑥2x÷12=35()

3、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说说你的方法。

①7x+15=120的解是x=15。()

②5x-3×6=22的解是x=9。()

③6x÷5=12的解是x=15。()

④12×5-3x=30的解是x=10。()

4、解下列方程。(也可以选择第2题的方程其中3题)

4x-7.2=10

0.4(x-5)=16

1.2x+0.16÷0.2=3.2

5、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8与5的积减去一个数的4倍,差是20,这个数是多少?

以上各题4人小组独立完成后,先交流订正,再集体订正。

第4、5题,要求做错的题目,订正在练习纸的右栏。

三、错题分析。

1、出示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学生分析指出错误,并说说理由。(需批改作业时收集)

2、出示常见的错题。

观察下列各题的解方程是否正确,不正确的指出错处。

7x-3.5=17.5

解:x-3.5=17.5÷7

x-3.5=2.5

x=2.5+3.5

x=6

7x-3.5=17.5

解:x=17.5+3.5

x=21

7x-3.5=17.5

解:x=17.5+3.5

7x=21

x=21÷7

x=3

2x+4×3=48

解:2x=4×3

2x=12

2x=48-12

2x=36

x=36÷2

x=18

四、拓展练习。

1、根据方程24×6-x=80创作情景(编题)或把下列情景补充完整。(视学生情况而定)

情景:学校食堂买来6袋大米,每袋()千克,用去了一些,还剩()千克,()多少千克大米?

2、解下列方程(可以只选择其中两道方程,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做完)

①6x+5×7=70+7

②2×3x+5×7=70+7

③(3+2x)×2=30

3、如果2x+4=16,那么4x+8=()

4、⑴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等于12?

⑵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大于12?

五、复习小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