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这里分享一些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下载,供大家写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参考。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利用层级分类板将三角形、圆形、方形、菱形等若干图形进行二级次分类。
2、观察分类板、看是否标记尝试把图形二次分类。
3、在“闯关游戏”中充分体验分类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形宝宝,引入主题。“今天除了客人老师,还有谁来到了我们班?是什么图形宝宝?图形宝宝来干什么呢?”
二、在闯关游戏中把图形二次分类。
1、闯关开始:请观看唐老鸭设计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应该怎么走?幼儿尝试操作。
2、幼儿操作,看标记把图形进行第一次分类,并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3、继续闯关:
(1)小组讨论路线图;
(2)请个别幼儿介绍操作方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导;
(4)幼儿的操作结果展示在黑板上,一起验证。
三、闯关成功。请幼儿讲讲在这次闯关游戏中的感觉?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2
【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故事主要内容,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和水分。
2、学会根据句子“我来抱你吧!”进行创编。
3、乐意听故事,感受故事中成长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种子,阳光雨水,小树苗,小鸟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
师:把苹果切开来,我们会看到什么呀?
幼:种子。
师:种子是怎么颜色的呀?
幼:黑色。
师:对的,今天呀,我们就来看看《苹果种子的故事》,看看它最后会变成什么。
二、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三、师:刚刚老师讲的是什么种子的故事呀?
幼:苹果种子的故事。
师:这颗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竖起我们的小耳朵听一听。
(重复“小鸟吃苹果的时候,苹果核里的一粒种子掉在了地上”)
师:苹果种子是哪里来的呀?
幼:小鸟吃苹果的时候掉出来的苹果核里的。
师:那你们知道这颗种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了吗?
幼:小树苗。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我们再想想看,苹果种子是怎么变成小树苗的呢?再听听故事里面是怎么说的,比比谁的小耳朵灵,听得更仔细。
(再讲一遍故事,“泥土像又轻又暖的被子盖住了他”到“抱一抱,小芽就长高了”)
师:现在有哪位小朋友能告诉我苹果种子是怎样变成小树苗的?
幼:抱抱。
师:那是谁和谁抱了抱小芽呢?
幼:是太阳和雨水抱了抱小芽。
师:恩,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听得可真仔细。种子发芽、长大需要什么呀?
幼:太阳雨水。
师:恩,对。种子发芽需要太阳、阳光、雨水。那你们还记得太阳和雨水是怎么说的吗?哪位聪明的小朋友可以告诉我啊?
幼:太阳说:‘我来抱你吧!’雨水说:‘我也来抱你吧!’
师:真棒!我们就来学学这句话。太阳说……雨水说……我们还可以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一个名字,像妞妞,小宝……那就是“妞妞,我来抱你吧!”我们一起来说说看。现在和你边上的小朋友也说说看。
(幼儿接太阳和雨水说的话)
师:太阳和雨水抱了抱小芽,小芽就长成了小树苗,小芽他自己知不知道啊?
幼:知道…不知道……。
师:我们一起看看故事里的小芽又发生了什么吧。
(“一天,小芽正在晒太阳”到结束)
师:原来呀,是小鸟告诉小芽他现在是小树苗了!我们现在再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苹果种子的故事。(再一次完整讲述故事,中间空出一部分让幼儿接)
师:苹果种子先是发芽了,然后小芽又长成了小树。一点点长大了。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或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师:我们都为种子发芽感到高兴。我们小朋友也是像种子一样会一点点长大,最后我们也要长得高高大大的。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安步学会记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天平盐萝卜白菜南瓜(一个)菠萝(一个)两个苹果西瓜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把物品放在桌上,让几位同学上来,把物品放在手里,感受一下哪种物品轻?哪种物品重?今天我们就来带领大家学习"比较轻重"。
2、新授课①把一个苹果和一个南瓜放在天平称上,南瓜一端往下沉,苹果一端往上翘。让孩子们举手说:"南瓜重,苹果轻"。
②再称南瓜和白菜教师把南瓜和白菜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侧,天平一直保持平衡。说明白菜和南瓜一样重。
③依次称出不同物品。
3、课堂练习看课本30页,根据小动物们在天平谁重?谁轻?并按从重到轻在()里填上序号。
教学小结:
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天平的状态,比较物体的轻重;观察图示,运用推理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反思:
让孩子理解几组中从重到轻交叉换位思考,部分学生难于掌握,要多实践,对比。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帮算式宝宝搬家的过程中,学习按运算方法和得数进行分类。
2、能迅速准确地进行8以内加减运算。
3、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算式卡片(8以内加减算式卡)分类图一张
学具:分类图、加减算卡、看标记写算式的小鸡图
活动过程
一、学习游戏:
1、碰球(7、8)
2、开火车(8以内的加减)
二、帮算式宝宝搬家中学习按两个特征分类
1、算式宝宝要搬家了,他们想请小朋友一起去帮忙。有那些算式宝宝要搬家呢?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分类图读一读)这些加法、减法算式宝宝应从哪条路上走呢?(引导幼儿讲出按运算符号走)那这些算式宝宝的新家在几号楼呢?(引导幼儿讲出按得数找家)
2、教师先示范,然后请部分幼儿练习按两个特征分类,随机引导、纠错。
三、练习活动:
1、帮算式宝宝搬家
2、看标记写算式(小鸡图)
四、讲评活动:出示个别幼儿的小鸡图,集体检查,然后带标记读算式、去标记读算式。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5
教材分析: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所以是小朋友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
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精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在认识、感受10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感,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学好数学有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会独立认、写10,并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孕伏“10个一就是一个十”的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盒、智慧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数复习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进入情境
小红帽遇到大灰狼,回答相邻数问题。
2、点数奶奶家的门牌号码:1—9
二、跟随情境,学习新知
1、师:奶奶家已经有9个小朋友等着和小红帽玩呢!
初步了解9的后面是10。
2、出示直尺,直观感受10以内数的顺序关系。
3、分别出示摩托车和自行车,比较大小。
4、情境教学10的分解。
5、幼儿动手操作摆小棒练习10的组成。
6、“两个数凑成十”游戏。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三、探索发现,书写表达
1、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你会怎么记住它?(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并把好的贴在“作品栏”里。
4、用“10”说一句话。
四、熟悉题型、巩固练习
1、填空
2、连线
3、涂色
五、师幼游戏、感受快乐
1、操作:捆小棒
师:我们走过山洞就来到了小辣椒的家里,辣椒哥哥想让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请同桌两人合作完成。然后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10根捆成一捆,就是一个十,让小朋友举起“一捆”说: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游戏:“找朋友”
教师拿出一张数字卡片,说:“我是1,谁是我的好朋友?”
手拿能和它凑成10的卡片的幼儿快速说:“我是9,我是你的好朋友。”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6
活动要求:
认识、比较物体的粗细,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用的4种不同粗细的物体(小棒、牙签、蜡笔和水彩笔)幼儿标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强的为7种不同粗细的物体,能力中等的为5种不向粗细的物体,能力差的为3中不同粗细的物体)(牙签、小棒、蜡笔、记号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请幼儿用自己盒内的东西穿木珠提问:你在玩木珠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牙签、小棒穿进,蜡笔等没穿进)
2、寻找原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棒、牙签细,蜡笔粗)
3、小结:原来东西有粗和细之分。
二、比较粗细出示小棒师:刚才我们玩了穿木珠的游戏,有的东西穿进去了,而有的东西没有穿进,那么小棒刚刚穿进了,它是粗的还是细的?
(1)若回答细的,则出示牙签,让幼儿比较
(2)若回答粗的,则出示蜡笔,让幼儿比较那么这支笔到底是粗还是细。
得出结论:
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粗细的,要两样东西才能比较出租和细。
三、利用粗细不同的物体排序师:你们盒子里的东西有粗有细,那么我们来帮他们排上队1、幼儿操作任意排2、提问(1)你是怎么排的?(从粗一细,从细一粗)
(2)你是怎么排出来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先找出最细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依次排队。
(2)从盒中先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一,然后再在盒中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二,反复运用这个方法依次排队4、请幼儿采用互换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排列。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大小,能简单区别10个和第10,会写10。
2.使学生在活动中、操作中,归纳并掌握10的组成。
3.通过学具的拼摆,使学生经历发现、归纳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习方法和能力。
4.通过游戏、儿歌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引出关于10的故事──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
1.数字娃娃排排坐: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找我们的好朋友。一起来吧……
(播放音乐《找朋友》,学生跟着拍手唱。歌曲结束时,画面切入0~9十个数字娃娃的动画。)
师:原来是数字娃娃呀。还认识吗?
教师指,学生认读。
师:数字娃娃来到直尺上,要找自己的位子。谁能帮帮他们?
学生口答,电脑将数字在直尺上正确排列。
师:为什么0在直尺上排最前面?
(因为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2.10的故事:
师:数字娃娃坐得可直整齐。0排最前面,在直尺上表示什么呢?
(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0还表示一个也没有。)
师:所以,在这十个数字中,谁最小?
(0)。
师:的呢?
(9)。
师:9一听自己,可得意了。它神气地对其他数字说,你们谁都比不过我,我是的。尤其是你,0!还有1。0和1听了,可伤心了。其他数字也很不服气。于是,0和1凑到一起想了一个办法……
猜一猜,他们怎样打败9,变得比9还大呢?
(1和0联合起来,站一起变成10,10比9大。)
(演示1和0变成10。)
师:1和0团结起来,变成──10。同学们团结起来,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在“田”字格中,10该怎么写呢?
(先写1,再写0)
师:对,10要占两个格,一个格写1,一个格写0。
以前学习的0-9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10在直尺上该排哪里呢?
(9的后面)。
(将10归位,排在直尺上9的后面。)
师:最小的0和1,站在一起变成比9还大的10。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0,1,……9,10。)
3.比大小
师:9看见10站在自己后面,比自己还大,就不服气了。它拿出九个点子说,我有这么多,你比我多吗?同学们说说看。
(教师板书9的点子图)
(当然是10比9大,因为9个点子再加一个才是10,10比9要多一个。)
师:请你上来画出10个点子。
(学生在黑板上合适位置画出10个点子。)
师:现在,10>()
(9)。
(10还大于8、7、6、5、4、3、2、1、0。)
(10。)
师: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认识神奇的新朋友──10。
板书课题:认识10
二、创设关于10的情景──感受用10表示事物的数量,区别10个和第10
1.主题图中的10。(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你能找出图中藏着的10吗?
(图上有10只鸽子。)
(图上有9个小朋友,还有1个老师,一共有10个人。)
2.拿小棒表示10。
师:动动小手,拿出10根小棒,看谁拿的又对又快。
(学生一边拿一边数。)
3.寻找生活中的10。(说一句话或动作表演)
师: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用10表示的?
(妈妈买了10个苹果。我有10支铅笔。我们有10个手指。还有脚趾也是10个。我们组有10个人。)
(间奏:唱儿歌。)
师:对呀,我们的双手正好是十个手指。两棵小树十个杈……
(学生拍手打节奏唱儿歌: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猜它是谁?手。)
4.写10。
师:是啊,数一数咱们的手指吧,刚好十个。能写会算还会画呢。10该怎么写呢?
(演示10的书写过程,教师示范。)
师:10是两位数,写的时候要占两格,一格写1,一格写0,1和0要不能隔太远。
学生书写,并在田字格中描红写10,用水彩笔完成10的卡片。
5.——认识序数第十
师:咱们的新朋友10说,从左起,只要排第十的,就和它是一家人。谁是10的一家人?这样好了,先作一个自我介绍吧。
(学生开始自我介绍:我坐在第N组,第N个,同时举起卡片N。)
师:排第10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
师:数一数,共有几个?
(8个。)
师:怎样才能变成10个呢?
(再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共10人。)
三、解决关于10的问题——理解10的组成
师:把10个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可以怎么分呢?
学生分,并说出10的组成,写在黑板上。
1.实践操作,分小棒:
2.师: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大家用10根小棒表示,自己分一分,说一说10的组成,并写下来。也可以直接写。
3.(教师巡视,发现不同情况。)
4.2.汇报板书:
5.学生汇报各自发现的10的组成,在投影仪下用小棒演示,说一说,并写在黑板上,并领导大家读一读。
6.3.归纳发现:
7.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黑板上板书的10的组成,按一定顺序读一读,并发现其中的规律:10的组成有5组,共9个。
8.——看到10可以分成1和9,就能知道10可以分成9和1,交换位置。
9.——10的组成中,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后面的数就越来越小。
4.理解中记忆:
10.拍手打节奏,诵读10的组成——按不同规律和顺序诵读后,尝试闭眼诵读10的组成。
11.四、享受关于10的游戏——巩固10的组成
12.1.教师和学生互动,伸手指:
13.我出1,我出9,1和9组成10。
14.……
15.2.引导学生创造新的游戏:拍手对歌——
16.你说1,我说9,我们都是好朋友;
17.你说2,我说8,团结起来力量大;
18.你说3,我说7,我们从小爱学习;
19.你说4,我说6,说话诚实不吹牛;
20.你说5,我说5,两数凑十不马虎。
21.五、总结关于10的知识——关于10的知识的回顾总结
22.这节课,大家学的开心吗?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了解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23.六、完成关于10的练习——应用有关10的知识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双"和"对"的含义。
2、能找出身边成双成对的东西。
3、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活动准备
手套、鞋子、筷子、袜子、茶杯一对、耳环一对、小熊玩偶一对、操作材料、贴纸等。
活动过程
一、分类游戏,引出"双"、"对"的概念。
1、教师展示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
教师:请你们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好吗?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
(将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全部打乱放在一起,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配对。)
2、观察分类好的物品,初步了解"双"、"对"的概念。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分好的东西,说出分类的理由。
(引出"双"、"对"的概念,让幼儿了解一双或一对由两个组成,理解"双"、"对"的概念。)
教师:我们把他们叫做"一双手套"、"一双鞋子"、"一双筷子"。
二、分类游戏,进一步了解"双"、"对"的含义。
1、教师展示茶杯、耳环、玩偶等物品。
教师:请小朋友再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尽量将这些东西也配成一双或一对,并且说说分类的理由。
2、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物品都是有关联的,
我们将这两样具有相同用途或造型的物品称作"一双"或"一对"。
三、找找身边成双成对的物品。
1、教师:除了老师准备的东西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成双成对的东西呢?
(比如:身体,教室环境等)
请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可以成双成对的。
2、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成双成对的东西,他们双双对对多漂亮啊!
四、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本活动中所学经验。
1、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操作材料,我们大家带动动手将它们进行成双配对。
2、教师展示幼儿操作材料,分组进行操作。
3、幼儿成果展示。
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成双成对的不仅仅是那些物品,我们人也可以成双成对,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去试一试吧!
五、结束部分
游戏《成双成对》。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和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进行分类。学习按物品功能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幼儿的慨括能力,理解类别的慨念3、记录并正确表达分类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鞋的图卡,9双鞋,数字教具,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游戏、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胡老师,今天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和我们沙寨学前班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我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让老师听听你们的热情掌声。小朋友愿意和老师做一做手指游戏吗?
我有一双小小手,变成风车转一转;变成小鸟飞一飞,变成星星闪一闪;我有一双小小手,变成小狗汪汪汪;变成小猫喵喵喵,我有一双小小手;乖乖放在我身后。
小朋友,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同时出示鞋的图片)幼儿答。(皮鞋、运动鞋、拖鞋)请小朋友们数一数一共有几双鞋二、活动展开:
1、出示9双鞋图片请幼儿数一数一共有几双?
2、提问:看看这9双鞋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
3、请幼儿观察鞋子图片的不同,并由老师在黑板上记录鞋子分类过程。
4、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小朋友们可真聪明!现在请所有的小朋友们都到前面来,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吧,看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鞋子)让几个小朋友拿着鞋子,好了,现在我们开始准备找朋友,看看谁能找到和自己有共同特征的朋友,并告诉大家他和你哪里一样呢?师和幼儿一起唱《找朋友》,歌声停后让各组学生说为什么找到他。
我们再继续找看看除了他之外你还能和谁成为朋友?
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好啦,现在回到座位上休息一下。
二、分组探究,老师给予支持性帮助教师指出具体要求。
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小同学们可听话了,而且还特别的.聪明能干,于是,老师就请小朋友们打开教材第13页的《整理鞋柜》,用涂色的方式记录每种鞋子有几双,有几双就涂几双,并将数量填在相应的()里。
指明幼儿示范,给予鼓励。
小朋友真棒,师指导示范,订正。活动结束,每组选一人说说你是怎样涂色的。
三、汇报交流、分享成果
1、展示记录结果,集体验证是否正确,并及时纠正。
2、每组选一人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幼儿根据统计回答问题:
小朋友,现在你知道那种鞋最多?
(运动鞋)那种鞋最少吗?(拖鞋)大人的鞋有几双?(3)小朋友的鞋有几双?(6)指明幼儿回答,给予鼓励。
四、安全教育小朋友,你们来上学的时候要穿皮鞋或运动鞋,随时要把鞋带系好,千万不能穿拖鞋上学或穿拖鞋运动,以免把我们的小脚崴伤。
五、活动结束小朋友,我们农村很多家里没有鞋柜,我们可以想出一些更好的办法来整理鞋,老师希望你们回家以后把自己家的鞋整理一下,不要弄得乱糟糟的,好不好?老师有空会到你们家里,看看我们小朋友是不是按老师的要求做了。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10
活动目标⒈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⒉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黑猫警长》、老鼠卡片若干、小河若干条。
活动过程㈠游戏捕鱼⒈教师:今天天气真好,猫妈妈带你们一起出去玩吧!看我们来到哪里啊?(小河)让我们一起来钓鱼吧!
⒉个别幼儿讲述钓了几条鱼,并送到相应的篮子里。
⒊集体送鱼。
㈡认识数字7⒈教师:小鸭子想吃鱼,我们看看来了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和小鱼哪个多?小鸭子能吃饱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添上一只鸭子》,又游走一只小鸭子,现在哪个多?要让他们数量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去掉一条鱼》
⒉教师:数字7象什么?数字7除了表示7只小鸭还可以表示什么?
㈢游戏猫捉老鼠⒈教师:听,谁的声音?(老鼠)教室里有许多的老鼠,请宝宝帮忙用添去的方法抓身上幼个点子的老鼠。
⒉幼儿操作㈣听音乐玩游戏(猫捉老鼠)教学反思: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11
教材分析: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所以是小朋友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
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精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在认识、感受10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感,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学好数学有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会独立认、写10,并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孕伏“10个一就是一个十”的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盒、智慧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数复习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进入情境
小红帽遇到大灰狼,回答相邻数问题。
2、点数奶奶家的门牌号码:1—9
二、跟随情境,学习新知
1、师:奶奶家已经有9个小朋友等着和小红帽玩呢!
初步了解9的后面是10。
2、出示直尺,直观感受10以内数的顺序关系。
3、分别出示摩托车和自行车,比较大小。
4、情境教学10的分解。
5、幼儿动手操作摆小棒练习10的组成。
6、“两个数凑成十”游戏。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三、探索发现,书写表达
1、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你会怎么记住它?(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并把好的贴在“作品栏”里。
4、用“10”说一句话。
四、熟悉题型、巩固练习
1、填空
2、连线
3、涂色
五、师幼游戏、感受快乐
1、操作:捆小棒
师:我们走过山洞就来到了小辣椒的家里,辣椒哥哥想让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请同桌两人合作完成。然后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10根捆成一捆,就是一个十,让小朋友举起“一捆”说: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游戏:“找朋友”
教师拿出一张数字卡片,说:“我是1,谁是我的好朋友?”
手拿能和它凑成10的卡片的幼儿快速说:“我是9,我是你的好朋友。”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12
活动目标:
1.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
2.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物品用途的相关经验。
2、物质准备:若干实物,图谱标记、实物图片,分类盒,分类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整理物品,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引导幼儿将篮子里的物品,按照它们的特点分到篮子里的三个格子中,想想看可以怎么分。
2.分好后和同伴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三、师观察幼儿操作并个别指导。
四、师幼互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他是怎么分,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在一起?
五、运用图谱标记帮助幼儿梳理分类经验。
1.师:出示嘴巴、手、苹果、积木、汽车等标记卡,引导幼儿从中选出分别代表“吃的”“玩的”“用的”的标记。
2.师引导幼儿根据标记,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
六、分组练习,巩固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介绍操作材料。
2.提出要求。
3.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活动反思:
一、活动开始我用为“小白兔”搬家作为引入让我们班的孩子自由去探索“小白兔”家的物品,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还能更有兴趣学习。虽然有兴趣,但是可能我想的不够周到,我只考虑孩子的兴趣,却完全没有去考虑孩子们的能力水平,我提供的搬家物品(桌面玩具)类型太多了,如果我先2.3样再慢慢增加,我想就会更完美了。
二、我在让幼儿第一次探索时候,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也有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这让我表示很欣慰,但是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有差别,能力强的孩子一直拿,一直再进行分类,而能力弱的孩子却在那边玩玩具,所以在针对这点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多去帮助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活动,而不是只顾着能力强的孩子。还有在幼儿探索完成的时候,我的小结不够明了,我只是一句带过,让很多幼儿都懵懵懂懂,他们分玩具是要干嘛。这点很需要反省。
三、第一次探索完接下来就是第二次探索,第二次探索的物品,我选择的是生活中幼儿常见的水果:苹果、香蕉、梨子这三样水果。在环节开始时,孩子们看到一堆水果,不知有多兴奋,多开心。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让孩子先认识这3样水果,然后再进行名称分类,并让幼儿学会用__和__放在一起。在分水果的时候,几乎全部的孩子都能够参与在活动当中,无论是能力强还是能力弱的,这让我感到很开心。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很棒,可是在让他们说是怎样分了?把__和__放在一起?能力强的孩子就会说,但是也没有说的很完整,而能力弱的孩子就不会说了,可见我们班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要更加加强的。
四、整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如果将第一次探索和第二次探索交换一下会更好些,因为分水果只有3样,而且比较明了,桌面玩具太多,而且形状也多,让孩子一开始就探索比较难的会比较不合理。
总之,要上好一堂好的公开课,没有充分的准备,充实的思考,是不能够诠释好一堂好的公开课的。在这次的公开课,我将反省我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一名教师。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13
一、活动目标
1、幼儿用身体动作有节奏的表现出三种蔬菜黄瓜、番茄、茄子的形象,体验欢快的音乐节奏。
2、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更加喜欢吃蔬菜。
二、活动重点
用身体动作表现蔬菜的形象。
三、活动难点
合着音乐节奏表现。
四、活动准备
1、布置菜市场场景。
2、尝过黄瓜、番茄、茄子做的菜。
五、活动过程:
1、用儿歌的形式,有节奏的说说对3种蔬菜的认识。
幼儿与教师一起用儿歌的形式买菜,踏步进入场景。合着2/4拍的音乐节奏,用儿歌形式表现出买菜。(歌曲洗澡歌)
T:走走,走走走,跟着妈妈去买菜,小脚小脚动起来,小手小手动起来。
T:今天妈妈去买菜。
S:买了什么菜?
T:番茄圆又圆。
S:我爱吃番茄。
T:今天妈妈去买菜。
S:买了什么菜?
T:茄子弯又弯。
S:我爱吃茄子。
T:今天妈妈去买菜。
S:买了什么菜?
T:黄瓜长又长。
S:我爱吃黄瓜。
小结:番茄、黄瓜和茄子,统统把它买回家。买回家呀买回家,统统把它买回家。(幼儿入座)
2、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出三种蔬菜的形象。
(1)T:宝宝跟着妈妈到菜场买了哪些菜呀?
S:哦!有番茄、有茄子、还有黄瓜。
T:这些菜,你们都喜欢吗?谁喜欢吃黄瓜?黄瓜吃在嘴里怎么样?(脆脆的黄瓜我喜欢,我爱吃黄瓜)
T:谁喜欢吃茄子?(好样的,祝你健康)。
T:还有什么?
S:番茄
T:番茄吃在嘴里。
S:酸酸的,甜甜的。
T:甜甜的番茄我喜欢,我爱吃番茄。
小结:原来,这些好看的,好吃的蔬菜你们都喜欢。
(2)T:既然那么喜欢它们,你知道茄子长什么形状?
S:弯弯的。
T:你能不能用动作告诉我?(幼儿用动作表演弯弯的茄子)
小结:弯弯的茄子我喜欢,我爱吃茄子。
T:茄子宝宝我们来跳舞吧!幼儿与老师一起跟着音乐表演弯弯的茄子。
(出示番茄)
T:这是?
T:番茄长什么形状?用动作告诉我。小小的番茄,那大大的番茄呢?(幼儿用动作表演小番茄、大番茄、还有最大的番茄)
T:番茄可以怎么吃?
S:番茄炒蛋拌番茄
T:番茄炒蛋我喜欢,我爱吃番茄。
T:番茄宝宝,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跳舞吧!(幼儿与老师一起合着音乐跳舞)
T:妈妈还买了什么蔬菜呀?(黄瓜)
黄瓜长什么样子,用动作告诉我。
T:黄瓜摸在手上什么感觉呀?
S:有点戳人。
T:刺刺的,谁来做个刺刺的样子。(刺刺的黄瓜我喜欢,我爱吃黄瓜)
小结:今天我们买了许多蔬菜。圆圆的番茄我喜欢,我爱吃番茄;长长的黄瓜我喜欢,我爱吃黄瓜;弯弯的茄子我喜欢,我爱吃茄子。
3、结束活动。
蔬菜宝宝,我们跟着音乐跳起来吧!幼儿根据老师出示的蔬菜宝宝合着音乐有节奏的进行表演。
课后反思:
在本节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能跟着我的思维,我的动作进行表演、展示,孩子和我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非常的好。在试上时,我想通过自己形象的肢体动作让孩子了解、表现黄瓜"刺刺"的特征。但有的孩子并没有懂得,只是跟在后面一味的模仿。听课老师们建议我先让孩子自己来表现刺刺的样子,若孩子不能很到位的表现,教师再帮忙,这一建议,进一步突出孩子的主体性。再次进行活动时,我让孩子自己来表现刺刺的样子,孩子们一个个都做得唯妙唯俏,非常的棒。整个过程中我都一直在鼓励孩子用不同的动作形象表现三种蔬菜,同样,我舞蹈中的动作全部来自于孩子。整个活动环节清晰、层层相扣,很好的体现出游戏化教学和以孩子为主体的教学。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14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学生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按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2对不同物品分类、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衣服、鞋子、书及作业本、瓶子、篮子、玩具狗。
活动过程
评价等级:
小朋友每6人一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瓶子、小狗、书等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有小狗、书、衣服、还有鞋子、瓶子、篮子。
师;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鞋子、衣服、瓶子喝的放在一起不卫生。
师;你能给老师好的建议吗?
生;应该把东西整理好。把同类放在一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教师引导幼儿每组选择收拾一种物品、每组把东西一样一样地分类放好。
师:老师想看那位小朋友最能干、生兴趣很高、乐于参与。有序的上来捡本组物品。
让幼儿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师觉得每组分得都好、很整齐、很漂亮。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七八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学前班数学教案免费篇15
设计意图:
分类是把物体分成各具共同属性的几组,也就是按照一种属性或几种属性把一些物体放在一起。这里所谓的"属性"指的是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粗细、长短、高矮、厚薄以及数量等。分类的结果实际是“集合”的具体形式,它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并获得初步的集合概念。有关"物体的分类"在幼儿园计算教学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分类能力是幼儿认识数和学习计数的基础。依据大班幼儿喜欢探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结合幼儿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与兴趣,我设计了此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层级分类,体验内包含关系。在材料的提供上,注意了多样性,力求调动幼儿的探索兴趣,并且在难度上也分出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在过程的设计上,主要通过经验回忆、直接地探索、体验等方式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事物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体验类包含关系。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教具:课件;颜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图片若干个;学具:帽子、手套、背心图片每人一套活。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形王国,激发幼儿兴趣;
二、学习二次分类
1.观察演示。出示图形,让幼儿观察其特征,想一想如何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幼儿进行讨论。
2.幼儿讨论回答后,教师选择一种分法进行演示,如:将图形分成大小不同的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想一想如何将每一部分再分成两部分。教师演示分法。
3.教师小结:可先将图形按形状分,再按大小分;也可先按大小分,再按形状分;
4.学习对图片作二次分类。
发放操作材料,让幼儿观察图片的外形特征,然后按其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三、经验迁移。游戏"看谁站得快",进一步巩固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延伸:
提供二次分类板及各种材料纸让幼儿继续学习层级分类(在各种图形的层级分类基础上可引导幼儿扩展到动植物的层级分类)
活动反思:
“二次分类”这一课设计时,我充分把握住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本节课的主目标。为此,我的设计针对学前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掌握分类的标准,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伴随着这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学会广汲博纳,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讲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感知数学问题。
多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低年级老师一提问,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的举起来,而到高年级则寥寥无几;低年级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充满了个性;而高年级学生的回答则显得规范、标准,但却单调划一;创新色彩在许多学生身上随年龄的增长在褪色。这一切源自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好奇心。
本节课我先利用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牌找座位,让学生初次体验到按指定标准分类,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从中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实践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只是无意识的成分多一点。若老师简单地给出这个名词,在每次分类时,不断提出分类的标准,那么分类的过程(可能会)显得更为简洁,分类的结果可能显得更为准确。学生作为容器也完全能够顺利盛下这些知识,但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精神被忽略了。
在本节课中,我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出分类的标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正是在这空间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到同类物体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所产生的不同意义和作用。教学中我充分抓住学生“好动”这一特点,在不停的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给予孩子们“好表现”的机会,培养孩子们合作交流的意识。
作为个体的学前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这一点较其他年级学生而言是显得最强烈的。在这节课中,我没有生硬的讲解和周详的演示,而是把小组那一块空间作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汇报演示,在介绍解说的表现过程中,学生袒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发散思维和语言得到了训练,感性知识在一次合作、交流当中上升为理性知识,一次次的自我表现,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利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创新意识的拓展。
四、注意张扬孩子们个性。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看法。面对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框住学生思维,反而是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去分类,体会分类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稚嫩的眼光去划分世界。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其个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还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不足:对于时间安排上我是前松后紧,所以有一个习题没有进行完。以后在教学上我一定先预设好每一个环节让课堂更完美。
上一篇:通用小学英语教案
下一篇:怎么写数学教案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