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要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1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2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4页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大胆探索问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所以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探索图形”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问题,并总结出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四、教学准备
魔方、正方体教具(教师)、正方体教具(学生)、学生小组探究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同学们玩过魔方吗?它是一个什么几何形体?(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有8个顶点、12条长度相等的棱、6个大小相等的面。
教师随机板书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魔方引入正方体,不仅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良好铺垫,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出示①②③组图,它们分别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吗?
生:图①2×2×2=8(块)
图②3×3×3=27(块)
图③4×4×4=64(块)
师:在它们的表面涂上颜色,那么这些小正方体都会被涂上颜色吗?
生:不是,有的会被涂上颜色,有的不会被涂上颜色。
师:涂色的面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观察分类:3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
教师随机板书:3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探究图形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三面涂色的问题
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
生观察回答:图①有8块、图②有8块、图③有8块。
师:怎么都是8块?分别在哪里?
生:都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上。
师:那么棱长上有5个、6个或7个小正方体的图形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生:也是8块。
师:这跟什么有关系?
生:跟正方体的顶点有关系,因为有8个顶点,顶点上的小正方体是三面涂色的。
教师随机板书:顶点
(二)探究两面涂色的问题
师: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又有多少块呢?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提示:
1、四人合作,利用学具探究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试着将发现的结果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在小组探究卡的表格中
小组探究
小组汇报
生:一面有4块,6面一共有12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除以2呢?如果是正方体块数非常多的话,用这种方法还方便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一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1×12=12块.
师:③号图形两面涂色的有多少块呢?你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生:在棱上。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两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2×12=24块.
师:那棱长是5块、6块的呢?怎样列式计算?
生:(5-2)×12=36块(6-2)×12=48块
师:用字母n表示棱长上的小正方体的块数,怎样表示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n-2)×12
师板书:在棱上(n-2)×12
(三)探究一面涂色的问题
师: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试着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探究并填表。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汇报(使用希沃软件同屏互传,让孩子边展示列式边解释方法)
生:②号图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一面有1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6块。③号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24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面有1块、4块一面涂色的呢?
生:数的
师:如果正方体的块数非常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有局限性
师:是的,不具有一般化,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前提。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②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3-2)得到的,6个面就有(3-2)×(3-2)×6=6块。
生:③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4-2)得到的,6个面就有(4-2)×(4-2)×6=24块。
师:看来你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棱长是5块、6块的图形呢怎么计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5-2)×(5-2)×6=54块
(6-2)×(6-2)×6=96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6=(n-2)2×6
(四)探究没有涂色的问题
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怎么计算?
生:可以用小正方体的总块数减去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以及一面涂色的。
师:这也确实是个办法。如果我只想知道没有涂色的块数是不是还需要算出其他的情况呢?是不是有些麻烦?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呢?
生:在里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生:拆开看一看
师用教具给学生演示拆开的过程,观察里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块没有涂色了吗?
生:②号图形有一块没有涂色
③号图形有8块没有涂色的
师:可以用算式计算出来吗?结合刚才拆的过程我们再看一看动画演示过程看看你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没有涂色的块数。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过程。
生:②号图形每条棱上有3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3-2)×(3-2)×(3-2)=1块。
生:③号图形每条棱上有4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4-2)×(4-2)×(4-2)=8块。
师:真棒!你能试试棱长是5、6块的吗?
生:(5-2)×(5-2)×(5-2)=27块
(6-2)×(6-2)×(6-2)=64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n-2)=(n-2)3
三、知识应用
出示棱长由1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请问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
学生计算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五、版书设计
探索图形
顶点上棱上面上中心
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
8(n-2)×12(n-2)2×6(n-2)3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19-120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教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
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4/7+2/75/11-4/117/12-5/12
1/2+1/28/9-5/915/16+5/16
学生口答得数后,说一说:这一组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同分母分母加、减法)
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猜一猜:这一节课我们将学什么?
(如学生猜测有困难,教师提示:能找一个与“同”意思相反的词吗?)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学生读课题,举例说出几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题。
教师板书学生所编拟的算题,再请学生辨析教师出示的两题:1/2+1/3、8/9-5/6(即课本中例1、例2),这两题与今天学习的内容相符吗?
引导学生看板书,说一说想到了什么?
二、新课展开
1、教学例1
(2)怎样计算1/2+1/3,请同桌先讨论算法,再试算。
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2)评析板演:看这些不同的算法,说说你们的想法?
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那样,把分子直接相加呢?
在学生讨论后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教具示范。(图略)
师:1/2+1/3,把这两个阴影部分合在一起,你能不能直接说出结果是多少?
教师指着合并后的图形问:把圆平均分成几份,就可以看出1/2+1/3等于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教具示范,进行验证。(图略)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分数单位相同,3份与2份合起来是5份。
(3)小结:通过学习计算1/2+1/3,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交流,得出: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把它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
完成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转化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追问,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通分)
(4)1/2+1/3=5/6,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学生汇报用交换加数位置的验算方法时,教师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做一做。
学生汇报用减法验算时,教师启发学生想一想:减法怎么算呢?学生试做,指名板演。评析时,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
2、教学例2
(1)8/9-5/6,学生试算并验算,指名板演。
(2)评析板演
3、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阅读课本,质疑。
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你有什么疑问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三、新课巩固
1、专项练习
师: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哪些知识基础?
学生回答“通分”时教师指出:通分是关键。并练习:
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2/3和2/5,1/5和3/10,1/6和3/8
学生回答“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指出:对!我们是把新学的知识转化为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这是我们学习中一种很好的方法。
2、强化练习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3分钟)选择课始编拟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题目进行计算。比一比,看谁做得既对又多。
指名汇报。汇报时先汇报做的是哪几题,怎么做的,其他学生判断他算得对不对。
3、发展练习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大家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今天的数学课,探究新知大约用了()/()小时,新知练习大约用了()/()小时。
学生先联系实际填空,再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计算?
4、课堂作业
5、选做题:()/()+()/()=11/12括号中是两个异分母的最简分数,这两个分数各是多少?(答案不唯一)
设计意图:
1、精心设问,激思导入
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新课开始,通过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口算题,习旧引新、承前启后。此时,教师再巧妙地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猜”的方式揭示课题,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内容的关注。接着
,共同对课题进行例释性“解读”,凸现了本课要探究的新课题的特点,又为学生下继的探究性学习、自式练习准备了材料。在学生所编拟的算题与课始的口算题表层现象(分母不同)的对比中,暗示了解决新问题的方案。教师随之的一句“说一说想到了什么”,看似平谈,实则在学生的头脑中激起了问题的波澜。学生自己生成问题,为探索、思考、创造提供了动力与方法。
2、遵循规律,自主探索
北师大周玉仁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例1的.教学,教师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大胆放手,把尝试与交流讨论融合一体,给学生的“探索”提供开放的、广阔的舞台。在学生形式地认识了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之后,组织全班学生理性地探索讨论,并结合动态的教具演示,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走向抽象。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获得内容性知识,而且获得方法性认识;不仅在知识方面获得长进,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这样的学习,才是全面的,才有“味道”,才有深度。
从例1异分母分数验算的教学,自然、巧妙地过渡到减法的教学,是由于有加法算法的迁移,对减法教学采取了略处理。如果说计算5/6-1/2、5/6-1/3倘有少数学生有一些困难的话,那么计算并验算8/9-5/6则对他们的学习有“补偿”作用,相信减法计算问题全班学生都能迎刃而解。教师的心中要想到的是全班所有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阅读课本、质疑环节的安排,又为学生在回顾与反思中内化新知,提供平台。
3、形式丰富,分层巩固
计算课教学的练习,很容易由于机械操练导致学生学习生活的枯燥乏味。如何克服这一弊端?本课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学生质疑之后,教师抛出问题:“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哪些知识基础?”从而使专项练习具有思考性和研究性。强化练习,以学生编拟的题目作为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并采用限时的方式,学生计算的“感觉”一定与往日不同。发展练习,既对这节课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了总结,又将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随之选做题的练习,它不是给这节课划上句号,而是添加了一个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系统地掌握有关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基础知识,并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学校买来个9足球,每个a元,买来b个篮球,每个58元。
2.让学生根据出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9个足球多少钱?
(2)b个篮球多少钱?
(3)篮球的单价比足球的单价多多少钱?
(4)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钱?
3.学生说出怎样表达这些问题的结果。(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式子,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二、系统整理
1.提问:我们除了学过用字母标示数量关系外,还学过用字母表示什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交流小组整理的结果。教师板书
a+b=b+a v=sh
a+(b+c)=(a+b)+c v=abh
a×b=b×c s=ab
a×(b×c)=(a×b) ×c s=ah
a×(b+c)=a×b+a×c ……
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
3.在书写数字与这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84页上做一做的内容。
4.启发学生谈一谈,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有什么作用?
5.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我们黙认“x”表示什么样的数?
6.让学生填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 )
求“x”值的过程叫做( )
7.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8.学生解方程并订正结果。
9.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
10.(课件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计划每小时走3.8千米,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1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课堂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情况。
12.班内交流结果。并让学生将解题过程演板。
13.谈一谈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三、归纳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对哪项知识做了复习和整理?
2.师:有一部分同学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习惯用方程解,老师建议大家,为了更好的与中学接轨,要多尝试用方程解,而且你一定会领悟到方程得简明和方便。
四、实践应用。
1.完成85页练习十五的习题。
2. 填空
(1)小华每分钟跑a米,6分钟跑( )米。
(2)三个连续的偶数,中间一个是M,另外两个是( )和( )。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如果a=4厘米,b=3厘米,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
(4)老王今年a岁,小林今年(a-18)岁,再过18年,他们相差( )岁。
(5)一堆煤,有a吨,烧了6天。平均每天烧b吨,还剩( )吨。
2、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
(3)6x=0是方程。( )
(4)因为a×6可以写成a·6,所以7×6可以写成7·6。( )
3、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1)5x (2)6x+1=6
(3)15-3=12 (4)4x+1<9
4、解方程
2x+9=27 x-0.5= 8+0.3x=14
8x-3×9=37 22.3x+11x=66.6 x- x=12
(要求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计算)
5、趣味数学城
(1)、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N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2.通过练习,巩固同学们学习的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基本练习:
1.求下面梯形的面积:
上底2米下底3米高5米
上底4分米下底5分米高2分米
2.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形,这个拼成的图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与()的和,高等于梯形的(),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3.梯形的上底是a,下底是b,高是c,则它的面积=()
4.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米,高是4米,面积是()平方米。
5.一个梯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如果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扩大2倍,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判断:
1)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2)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3)一个上底是5厘米,下底是8厘米,高是3厘米的梯形,它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三、提高练习: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6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是一个棋类特色学校,下个月马上又要进行各棋类比赛了,老师打算再(出示一副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你能算一算,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3、指名交流,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1)分步计算: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算式:12×3+15×4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例题。
1、谈话:两位同学用不同的列式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综合算式你同意吗?谁再来说说这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含义?
(指名交流)
2、提问:比较一下,12×3+15×4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
3、谈话: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那么这个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你能自己尝试一下吗?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说清自己是怎么想的。
4、小结:有加法和乘法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这样的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各有几组。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完整板书:12×3+15×4
=36+60
=96(元)
答:她一共要付96元。)
(二)练习。
1、出示:240÷6-2×1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说说运算顺序,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对。
3、提问:这两个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交流。
不同点:三个运算符号不同。
相同点:都是先算两边,再算中间加减法,计算原则是先乘除后加减。)
(三)完成“试一试”。
1、出示:150+120÷6×5
谈话:看一看这个综合算式中有哪些运算?你觉得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不同算法的两个学生板演。
4、指名说说自己计算时是怎么想的,全班校对,及时纠正错误。
(四)小结。
1、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在算式中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板书:不含括号的)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交流,说说运算顺序。
全班校对。
2、第2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改错。
(2)指名交流,说说错在哪里,分析错误原因。全班校对。
3、第3题。
(1)学生一组一组进行计算,比较上下两题,思考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
4、第5题。
(1)学生审题后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同学可先分步计算,再根据分步计算的结果列综合算式。
(3)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分析:美术组:18人书法组:18人的2倍合唱组:比两个组多6人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觉得在计算的时候哪些地方要值得注意?
2、布置作业:书本P36的第4、6题。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7
1、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概括和归纳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找数——观察——讨论——验证——归纳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学习难点:发现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4、教学过程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游戏复习、设疑导入
(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举起你们的学号给老师看一看,每个人的学号里都隐藏着数学奥秘!(课件)孔子有句话“温故而知新”,根据老师的指令请中奖学号起立,高高举起你的学号,看谁反应快。小组同学判断,准备好了吗?
(课件2的倍数)第一次中奖学号:是2的倍数起立。采访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课件5的倍数)第二次学号中奖:是5的倍数起立。再采访一下: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
小结:看来,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秘诀是,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行了。(课件圈出个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中奖学号游戏中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准备。】
第三次学号中奖:是3的倍数起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来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如何快速地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百数表,请在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圈起来。
2、学生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投影学生圈的百数表,并不断完善。
3、观察3的倍数,猜想一(横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仔细观察这个百数表。猜想二(斜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行吗?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活动3【讲授】学生摸索,教师讲解归纳
(三)举例验证规律
师:咱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只适合100以内的数吗?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小组合作学习二:验证、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举例
各位上的数的和
是不是3的倍数
验证摆出的数
是不是3的倍数
两位数:
48
4+8=12
√
48÷3=16
√
37
3+7=10
×
37÷3有余数
×
三位数:
四位数:
2、小组再次讨论总结。
3的倍数特征:
(四)、总结规律
下面小组的验证是否正确?
看来,通过我们的发现,进一步验证,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是(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注意】:与2、5的倍数的特征不同,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任何数字。
【设计意图:汇报验证结果形成共识,得出结论。让孩子们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体会“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孩子们研究数学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发现—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活动4【练习】三、闯关比赛:
闯关比赛:
3的倍数的特征相信你们已经掌握,闯关开始了,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手势判断。
926547203
711642073
老师质疑:7203为什么是3的倍数?如果打乱一下顺序,这个四位数还是3的倍数?你们有什么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图: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第二关: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一个数,组成三位数并且是3的倍数。想想共有几种填法?
老师质疑:一共几种填法?有什么规律?(只要相差3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不唯一,纠正自己的认识,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5【测试】师生闯关
第三关:师生闯关:
同学们,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一下。请学号1-9的同学上讲台,赵老师没有学号,用0代替。和你们一起组成10位数,看看这么大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请看,老师取走一个数,(9)这个9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再看,老师再取走一个数,(6)这个8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猜猜看,这次取走哪数,(3)这个七位数还是3的倍数?
你们有什么发现?(划去单个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你能快速发现下面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想好就起立。
【设计意图:发散练习:学生体会划去的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第四关:猜猜中奖学号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2、3、5的数的倍数特征,看见今天最后一次中奖学号是谁呢?同时是2、3、5的倍数的学号。(30)老师期待下一个中奖学号就是你。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的学号里藏着的数学奥秘】
活动6【作业】延伸和总结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课结束前适时总结,重在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一些研究的方法,使孩子们掌握一些“学法”。】
五、作业(课后延伸)
课后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探索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把这种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31-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能直接相加减?(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请你们拿出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1/2和1/4,再用两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分别折出1/3和1/9,折好后涂色表示这几个分数。
2、小组活动:学生交流各自的&39;表示方法。
3、教师设问:这里的1/2和1/4、1/3和1/9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1/2+1/4,并用实验说明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前面折纸并涂色的长方形纸来验证计算方法,分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
2、同理分析:1/3+1/9=3/9+1/9=4/9。结合板书讨论:
(1)从等式的左边到等式的右边,实际是做了什么?(通分)
(2)谁来说说这种方法的道理?(可结合学具图理解)把1/2化成2/4,这样平均分的份数相同,也就是说分数单位相同。因此,2个1/4与1个1/4合起来就是3个1/4,即3/4;第二题是3个1/9与1个1/9合起来是4个1/9,即4/9。
3.验算1/2+1/4=3/4。
(1)交换加数位置。
1/4+1/2=1/4+2/4=3/4
(2)用减法验算。(你会算吗?有困难的小组帮忙)
3/4-1/2=3/4-2/4=1/4
3/4-1/4=2/4=1/2
4、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完成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评析:承用前面的折纸,引导学生直观地看出计算结果。通过相互述说算理和检验计算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知道怎么算,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础练习。
1/3+1/4
5/6+3/8
11/12-5/6
3/4-2/5
1-1/6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各题的计算过程,注意对计算中的错误和不规范的书写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总结各类题型的计算方法及技巧)
2、深化练习。
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让学困生说说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要求能说出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4、重点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5、难点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境激疑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你能举了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板书两个分数:看着这两个分数,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分数知识?(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复习的很全面,咱们再具体做个练习好吗?
合作探究二、新课讲授,总结规律:
1、学习例题1:
师:刚才的复习告诉我,大家对分数知识掌握的很好。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的计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教师板书课题。
A、创设情境,出示题目:
B、出示例题1
师:请说出图上有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读题,列式,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
(2)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计算结果吗?学生说出得数。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得数是正确的。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3)方法展示:
图示法、线段法、数分数单位法。
2、学习例题2
师:刚刚学习了同分母的加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同分母的减法。
A、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1)师:你能用这两个分数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老师也用这两个分数编了一道减法应用题,想看吗?
B、出示例题2:为什么用减法呢?小数减法的含义和整数减法的含义。
请仿照例题1的计算方法计算得数。
出示例3、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下:
节目类型动画类游戏类教育类科普类其它。
时间分配
(1)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2)其它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拓展应用做一做1题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计算法则吗?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2.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1.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做一做1.下面的分数哪些是最简分数?
2.把上下两行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起来。
(二)教学2.
分组讨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24/30化简?
(1)分母30、分子24有公约数2,先用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
(板书: )
(2)15和12还有公约数3
(板书: )
教师明确: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就不能再化简了,这种过程叫约分.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反馈练习.
(1)、把下面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化成最简分数?请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
(3)把桃子放入相应的篮子里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回答.
(1)判断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出为什么?
(2)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哪些有公
约数3?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五、布置作业.
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11
学习目标:
1、我能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我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我有信心学会本节所学内容,我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归纳、推理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重、难点);
2.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分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课本上的对话请境框。
2.整理、归纳问题,并出示完整的题目。
3.顺势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分数乘法(二)。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巡视、指导小组讨论学习。
2.提问:怎样用算是表示6个1/2?
3.6×1/2这个乘法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4.归纳小结分数乘法(二)的算式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6×1/3如何计算呢?
6.总结计算方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5题试一试第1、2题。
2.组织学生做第6页练一练1-3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课外预习:课本第7-9页分数乘法(三)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练习练习,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
重点
难点重点: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环节过程
基本练习
通过分子都为1且分母最大公因数只有1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对比练习,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计方法的理解,并启发学生发现一些计算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
1、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指导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1)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交流计算结果。
(2)指导探索规律
教师提问:这组题中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两个数通分时的公分母有什么特征?每道题得数的分子与原来两个分数的分母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指出: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子的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减,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子的差。
(3)请学生举出几个类似的可以用这样的规律计算的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左边两组题的计算。
学生进行观察,并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明确规律后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右边两组题的结果。
学生举例,互相交流。
综合练习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通过第6,7题的练习提高学生估计及对计算结果的把握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实物图进行估计,再利用估计的数据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对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
1、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判断后教师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分数是否接近1/2,看分子是否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是否接近0,看分子是否接近0;分数是否接近1看分子与分母是否很接近。
2、完成第7题。
教师组织汇报交流,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估算是否正确。
3、指导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明确两个量杯中各有多少毫升水。
(2)指导方法:400毫升和800毫升应该等于多少升呢?你是怎样想的?
4、指导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理解题意。
(2)指导方法:估计一下每种蔬菜摆放的面积大约各占货架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3)让学生独立完成(2)(3)题的计算,教师组织交流结果。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第41页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3=(2+3)/(2x3)
1/2-1/3=(3-2)/(2x3)
接近0:1/10,2/25
接近1/2:4/7,9/20,7/15
接近1:8/9,11/13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判断,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中先估计,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与估算结果比较估算是否正确。
学生观察图片,先得出两个量杯中分别有2/5升,4/5升,再独立完成(1)(2)问题的解答。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指名上台指图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2)(3)题的计算,并进行汇报。
学生自由发言。在分数大小比较的练习中可以渗透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用运用估算的方法比较大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篇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83-84页例1、例2;P85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图形,使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借助线段、三角形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具体图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抽象,认识旋转的本质,发展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理解三角形旋转的特征。
【教学教具准备】
1、课件、投影仪、三角尺。
2、活动材料单,方格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健身强体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广场上、公园里无时无刻都会看到人们健身运动的身影,相信同学们也都是健身运动小达人。这节课我们就从运动开始。(板书:运动)请看老师在干什么?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在数学上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平移)
师:再看老师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旋转)
师;这是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图形的运动—旋转。(板书:图形的--)(课题:图形的运动—旋转)
二、初步探究,认识旋转要素
师:请看,这是一个点(出示)。这个点在这里不停的旋转是一个点,如果这个点想同一个方向平移到另一个点,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你来说:(手势,A到B)
生:线段。
师:请看,点A向同一个方向平移到点B,(边演示边说),形成一条线段AB,(板书线段)
师:A——B线段AB可以?
生:平移。
师:也可以?
生: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不研究线段的平移,只研究线段的旋转。
师:线段AB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AB上的C点,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来说?
生回答
师:线段AB上的C点也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请看,D点呢?你来说?
小结:也就是说,线段AB的每一点都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再看,旋转前后B点和B’到A点的距离改变了吗?
师:线段AB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线段AB上的每一个点都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并且每一个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像这样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点旋转的现象,钟表上也有,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材料单
自主完成,开始。学生展示
师: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并且知道线段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三、深化研究,旋转图形
师:如果是几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旋转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线段OA、OB、AB组成的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请看,谁来读要求?生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拿出材料单
和三角尺按要求转一转,并完成下面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小结: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旋转前后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大小,形状都不变,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有三角形的位置变了。
师:(演示180°)请看△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生答。
师:如果△AO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360°。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重合。
师:当△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就会旋转到原来的位置。
四、自主练习,应用拓展数学书第85页第1.2.3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旋转,知道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还知道了旋转前后的图形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每个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是三角形的位置变了。生活中人们利用旋转的特点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边演示边讲)旋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幸福。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当你为生活的山重水复而愁眉苦脸时,不妨旋转一个角度看世界,相信你会收获一个柳暗花明的心情。
下课!同学们再见。
上一篇:五年级表格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