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识字和阅读能力的教育,通过系统教学和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阅读流畅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最新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
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2、回顾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
(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
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3、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歌词赏析。
①歌词美在对环境的描写,桃树环抱的村庄,明净的水面映着盛开的桃花,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又传来孩子们的欢笑,显现姑娘们喜悦的脸庞,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人文风景画卷,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歌词美在对边防战士的刻画,为了美丽的故乡,为了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意驻守在最艰苦的地方,这种“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③美在运用映衬的手法,更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一面是如画的故乡:盛开的桃花,明净的水面,孩子们的欢笑????一幅祥和宁静的生活画面;而另一面则是风雪交加的边卡,两相对照,更映衬出战士们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4、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歌词。
5、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6、用同样的方法赏析其余四首歌词。
让学生对歌词中的“意象”进行圈点批画,并进行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品读。
三、课堂小练习
1、补充诗中作者用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感。
悠悠( )矿,切切故乡情。
( )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 )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家在梦中何日到,( )
江南几度( )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2、回顾期中测试卷上的阅读短文《故乡》
“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段话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 )、( )、( )、( )、( )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四、课堂小练笔
假如你参加夏令营半个月不能回家;假如你求学在外半年不能回家;假如你在异国他乡工作几年不能回家????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画面,以“想家”为话题,用上景、物、人或事这些表达情感的意象,运用“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叙事抒情”等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之情和你对家的理解。
最新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时,作者多大年纪?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
月
是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故 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乡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明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教学反思
1.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
2.运用习得的学法,自主阅读。
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3.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
链接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本文有些地方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和学生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新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精选篇4
【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对家乡的景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对家乡的景、对童年的事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课文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学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亲身经历过,课文叙述及表达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可能了解很少。对于这些比较陌生、了解很少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策略】
1、识记生字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语境读准生字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篝火、澄澈、旖旎、无垠、点缀”等容易读错的词语。出示词串“燕京、燕园、燕山、姓燕”,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燕”。
2、朗读教学
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找出季羡林爷爷直接描写家乡月亮的句子进行品读,直接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3、语言运用
本文最大的语言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找出文中的对比句品读感悟,仿照文中的对比句说一说。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吟诵古诗,导入课文题目
1、引导吟诵: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古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你们想到了哪一首诗?
2、学生吟诗。(课件出示吟诵月亮的诗句)
3、导入课文题目:吟诵月亮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月是故乡明)
4、简介作者。
《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吧。(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
5、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羡林爷爷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
诗歌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了解题目的出处,为感悟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感知往事和经历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读准多音字“燕”。(课件出示词串)
课件出示
燕京
燕园
燕山
姓燕
指名学生认读。
3、学生自主阅读。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
(2)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
4、全班交流,感知往事和经历。
(1)引导交流: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指名交流)
(2)引导概括: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要概括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板书: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初读课文,感知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板块三
再读课文,感悟作者内心
1、引导交流: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2、品读描写外国月亮的部分。
课件出示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1)指名朗读,交流:你有什么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
(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外国月亮的语段,学生读“我”的内心感受。
3、品读描写北京燕园月亮的部分。
教师引导:北京燕园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引导交流: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师生合作朗读。
4、品读描写故乡月亮的部分。
(1)默读课文: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季羡林爷爷心中故乡的小月亮又是怎样的呢?在文中找出描写故乡的月亮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2)指名学生朗读。(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评价,再齐读。
5、教师小结:外国的月亮再美,北京的月亮再好,我永远忘不掉故乡的小月亮。对比之下,故乡的小月亮究竟好在哪里呢?(指名学生说)
6、师生在配乐中朗诵课文。
7、教师小结:季羡林爷爷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季羡林爷爷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依然对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板块四
回读课文,感悟表达
1、感悟写法。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凸显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见过的月亮都美妙绝伦,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的,月始终是故乡的明。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1)仿照这句话写一个对比句。(学生练习写对比句,老师相机指导)
(2)展示台上展示写得好的对比句。
2、季羡林爷爷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对那个小山村念念不忘呢?(因为那里有季羡林爷爷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那里是他的故乡)
3、作者只记得那些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除了记得在故乡发生的事,他还记得故乡的什么?(他还记得故乡的景色,比如故乡的水)
4、在作者心中故乡的水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指名读,再齐读。(板书:景——月、水)
5、作者写故乡的月亮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他为何要写故乡的水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
6、教师小结:原来故乡的水是给故乡的月亮当陪衬的。作者写家乡的月也好,水也好,都是为了借物抒情。借故乡的月亮,借故乡的水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故乡的一切都是他无法割舍、无法忘掉的。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季羡林爷爷心中的那个小月亮,寄托了多少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啊!(板书:情——思乡)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感悟衬托和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板块五
布置作业,搜集诗文
1、回扣课文题目,出示杜甫的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一句诗。(课件出示《月夜忆舍弟》)
(1)指名学生读这首诗。
(2)老师简单介绍:这首诗写了杜甫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的月亮,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2、布置作业。
请大家课下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扣课文题目,交流杜甫所写的思乡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
1、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
2、运用习得的学法,自主阅读。
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3、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
链接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本文有些地方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和学生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新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晶莹澄澈、风光旖旎、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点缀”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抓住重点句探究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著名学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课件出示:季羡林(1911.8-20_.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随文理解下列词语。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篝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过累积木材或树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在活动里点燃的火堆。
旖旎(yǐ nǐ):柔美的样子。
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很大的人。
2.自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
(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为主线?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2-4):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三部分(5-6):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
第四部分(7):月是故乡明。(呼应开头,突出主旨。)
三、自主学习,引导感悟。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哪些事?
2.交流。
(1)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数星星,捉知了)
(2)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看月亮,梦月亮)
3.默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
(1)作者离开故乡后到过哪些地方?找出来。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
在北京度过四年,
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
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
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
(2)作者到过这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①课件出示: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②学生在朗读当中感受故乡的月光下有我儿时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③学生在配乐《思乡曲》中深情诵读。
课件出示《故乡的月亮》。
④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师生总结。
再读课文第一节与最后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样写能突出强调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给同学们说一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1) (总起全文)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2-4)
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5-6)
月是故乡明(7) (前后照应)
思乡之情
教后反思
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始终以月亮作为线索,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拓展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感悟抒发思乡之情的这类文章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