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紫砂行业分析介绍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紫砂被称为“茶器之首”,自古就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说法,那么紫砂为什么会这么贵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紫砂行业分析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紫砂水深?听听一位紫砂从业者7000字的真实心声

自从我走进紫砂行业以来,经历的相关是非着实不少。至今,假手工假职称、以次充好、真假混合、价格欺诈等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令我蒙羞!在此,我希冀尽自己最大努力,非系统地就事论事,表达一下自己对一些敏感问题的专业认识和意见,希望能为紫砂朋友们带来一些细微的帮助。文章并非学术论著,不成体系,且因水平之限,一家之说,不可能全面周到,仅供大家参考而已。

矿脉和泥料配方添加物的问题

有关紫砂泥矿质属性的介绍,以往的某些书刊曾作过一些比较专业的描述。然而,有关紫砂泥矿的实况、成品泥的配比和泥料品种命名等问题,几乎语焉不详。

那些矿脉的介绍,其实也只有个别机构作过真正的勘测分析而有过第一手资料,大家所见到的这家那家的介绍,多数是互相抄袭和借用,有的已经误传甚至添油加醋而导致局面混乱,试问市场及玩家又怎么能辨别这些内容的真伪呢?

本人有幸,祖上为窑户,老家就住在黄龙山四号井的前面,小时候也经常到挖泥的井边去玩。自从走进紫砂陶以后,更是三天两天跑到进口去仔细观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我后来研究和配炼紫砂泥是很有帮助的。

宜兴黄龙山原矿

关于泥料的配比,也应该算是比较专业的话题,一般行家似乎不愿多说,更多的人或许是无从可说,因为90%以上的壶工是买成品泥使用,不涉及这方面的课题。写相关文章的大多数先生们,又很少亲身从业。对于众多玩家而言,想了解些什么,当然是没有选择,只能看看书上现成的介绍。

遗憾的是,大多数书中所介绍的矿源故事,只能给玩家带来朦胧的幻想,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指导;而书中没有涉及的材质结构和特性、比例配方的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却可以帮助玩家真正有所了解、指导正确选择和使用;面对实物去寻找一些较有意义的内容,领略紫砂陶艺的美学意蕴。比如,大家都知道“清水泥”这个名称,但究竟何为“清水泥”?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认知。

十几年以前,丁蜀镇的五个紫砂厂,各有自己的泥料车间,这个负责工厂所需的各种成品泥的加工场所,一般来说有五至八个品种。

而大多数品种的配置,都需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练成,为了理想的颜色效果,多半还要掺入一些磨得很细的金属氧化物,并且每种泥料里都必须加入0.2-0.3%的碳酸钡细粉,以转化对制坯不利的游离硫酸盐。

只有那些用同一种矿料不添加任何化工料配成的自然色紫砂,才叫做“清水泥”。按理说这种清水泥是属于真正的纯天然纯矿泥料,直接做壶岂不更好?

宜兴紫砂原矿

然而,由于其色泽偏淡、偏黄,远没有添加色素的卖相好,所以,只有少数人还在用清水泥做壶,也只有少数行家才喜欢真正的清水泥作品。所以,市场上许多说是用清水泥制作的茶壶,其实实在卖概念,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有关添加化工料的话题,是近年来市场上的议论焦点之一。那么,到底可不可以使用化工色料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

1

有史可查

在紫砂泥料中添加金属色素,并不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祖辈们在清中期后就有可能已经使用氧化铁、氧化钴等化工色料。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的一些朋友收到的部分特殊颜色的老茶壶,便可以推测到其历史的事实。

而民国以来,色料的使用就更加品普遍。原先紫砂厂叫习惯了的“拼紫”泥,实际就是用氧化色素拼配而成的紫泥。

至于有些经销商在无法向可人解释清楚的情况下,给予那些“一根筋”的买家一些精神安慰,倒也不一定是真心愿意去“自欺欺人”。

今天市场上大部分紫砂壶所用之料,或多或少已经添加了这样、那样的金属氧化物!为什么市场上的素菜、水果都是用过农药化肥的才好卖?不用味精的饭店恐怕要关门!那是因为人性有弱点,思维有误区,而谎言有时却偏偏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安慰剂。

2

有据可依

在紫砂陶土中确有一些化学性质活泼的无机色素不能使用,如氧化铜、氧化铅等。

原因是这些金属氧化物性质“软”,在水中很容易析出游离离子,何况茶水中有许多酸性物质呢?

事实是市场上可能会有添加了那些活泼氧化物的泥料所制作的茶壶,但毕竟还是少数。当然,这个也不是外行能看得出的,因此,不懂就不要装懂!以免添乱。

而那些为“好看”而制作的壶,为了某种色调效果,虽然添加了一些不能使用的东西,但基本上这些壶没有人用来泡茶,也就大可不必太计较了。

至于有人传谣在紫砂陶土中添加玻璃水的说法,那是他们不太懂得陶瓷生产了。玻璃水又称水玻璃,化学名称叫做硅酸钠,是增加泥浆流动性的一种介质,只有注浆成型的泥浆里和外表喷浆时才用得到。

如果加入紫砂土,能增加其粘性和游走性,而且会使表面起“面头”而无法修光,根本不能用正常的制作工艺来做成茶壶了。因此,加水玻璃来增亮茶壶的说法,纯熟无稽之谈!

3

有法可循

为了追求色泽效果,在泥料里添加一些必要的、性质稳定的氧化色素后,一定要将所制茶壶的结晶度烧足、烧透,否则,制备色素过程中所残留的一些没有完全反应的金属离子,还是有可能在沸水泡茶的那些含有鞣酸和某些生物碱的茶水结合而被喝进人体,这无疑是对人体有害的。(问题是,某些需要色彩表现的茶壶,往往是不允许烧足温度,否则就颜色达不到艳丽的要求。因此,只要不去挑选花花绿绿或者半生不熟的茶壶使用,也就不需要去考虑和担心紫砂茶壶有没有毒害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配制泥料时所加入的碳酸钡(除霉剂),虽然是微量,要是没有经过足够的温度烧结,万一在茶水作用下产生游离钡,所导致的结果倒是比较严重的。

因此,壶体的烧结程度最最关键。而事实上,吃足窑火的紫砂茶壶才能算是好壶,(紫砂陶的常规烧成是氧化或者中性),尽管烧透后会出现一些铁质疵点,这确实天然好矿源所难免的,而烧足的壶使用后产生的效果也会显得特别美好。

清代的大亨壶真正是好!他的壶方方面面都十分讲究,火候也烧得很透,且大部分都有点“过火”,而这又偏偏是大亨壶的一大特点!应该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紫砂陶土的几种常规组成及矿料品种名称

按传统要求配制的几种泥料分别是:紫泥、红泥、缎泥、墨绿泥和黑泥等等,亦即所谓的五色土。

最早、最正宗的这些矿藏都是来源于本山(丁山本地的黄龙山)底下的夹层中间,以多夹层块状形式存在。

黄龙山是一座不大的黄石山,因开采建筑用矿石,现在已经把黄石开光而没有了山坡(西邻的青龙山也因开采青石而早已炸平)。

来自宜兴:生活品味,品味生活

蕴藏在黄龙山底下的紫砂泥矿藏较深,开采时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挖。四号井的开采情况是从上往下依次为假土(杂乱的废料)→夹泥(紫褐色较硬较杂的矿块)→紫泥(较纯净紫红色,规定用来配紫砂泥的部分)→绿泥(即所谓的本山绿泥)或乌泥(质地最硬的乌黑色泥块),但有些地段的分层并不太清晰太有秩序,这就导致各个时期的泥质会有些不同。

这些泥在采挖时,全部是用铁轨小车用电机拉出井口进行选拣分堆,各种块泥的颜色、质地和性状并不完全一样,去向和用途也各不一致。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宜兴陶瓷公司曾一度比较繁荣昌盛,总共有二十多个隶属厂家。

开采丁蜀镇附近所有陶瓷矿料的工作,都是由公司下属的原料总厂负责进行,然后再根据各厂的生产需要而给予配送。

而原料总厂所产泥土的90%以上是供应给紫砂厂以外的单位。除从黄龙山矿出产的大部分紫泥和绿泥,以及他处三四种配红泥的料是送给紫砂厂的以外,其他的所有矿料则全部是供应给陶瓷公司的二十来个制陶厂家,这些单位的需求量,每一家都是紫砂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所以夹泥是制作大量粗陶的主要材质。当初根本不用它来做茶壶,最多也只是做花盆而已,(至于后来紫砂市场火暴,原材料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本来不是做壶的料也拿来配成壶料使用,那也是出于无奈)。

当然,夹泥并不是不能做茶壶,它只是比紫泥硬杂一点,颜色深一点,晶相质少一点而已,紫泥一旦紧张了,它就必然成为了紫砂产品的主要原料。

现在许多书里说的“甲泥”实际是把“夹”泥误写、误传、误抄的结果,丁蜀镇附近的矿土似乎不应该有甲乙丙丁之分,尽管有些想象丰富的文人把它说成是因其“身如铁甲”而释之,但要说颜色和硬度,乌泥倒更像“铁甲”……

这个问题,我曾见到一位行家在他写的书里有提到过。但更多的人从来是人云亦云,抄来抄去。估计要不要真正弄清楚也许并不重要,不过,既然要让大家知道点什么,还是应该尽量给出个究竟才对吧。

其实一个人要对某事物有真正的了解,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理性和感性的碰撞、反复对比总结的过程,要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写出相关的心得文章那就更需要一定的深度。

比如乡下一位老壶公,做壶几十年,施工精到技巧娴熟,可他用的料从来就是买成品泥,然后只需在家做坯就是,用不着自己去弄懂矿源、研究配方、炼制泥料,你硬是要他说出个紫砂陶土的一二三来,这不是在为难他么?

然而,为了应对一些客人的提问,他往往就被迫要去看书、背书,管他对错,原文照搬,反正没有标准,只要让一般人听来已经很“内行”就行了,更何况谬误传多了,也就有人相信了。似乎这样他就变得更完美了……(可笑)。

事实上,要真正认识紫砂陶土,光凭看书听故事是不可能弄懂的,宜兴附近算得上正宗的紫砂泥采矿点就有四五处,而可用来调配成各种可以做茶壶的替代泥矿却有十几处,如果没有下工夫认真地逐一考察采集;如果没有将所采集的各种生泥进行研究配试,怎么有可能获取这些实质性的第一手专业资料呢?

因此,流传的不少有关紫砂泥这样或那样的说法大多并不真实,而是为了推广产品而虚构编织出来的“工具”和“法宝”。

紫砂泥是五色土的一个统称,就紫色泥来说就有好几个品种,需要根据其粘性、纯度、硬度、成色等加以区分。

现在炒得比较热的“底皂青”清水泥,以前好象没有这个名称,按照这种质地,在十五年前来看并不是最好的紫泥,比起更优质的嫩紫泥来,底皂青的性质却要硬一些杂一些,远没有那么纯净。

底槽青

以前好的紫泥是需要嫩紫泥和底槽青这类的矿料相拼配而成,这样的泥料无论从粘性、级比、塑性和质感层次等方面来看都更加优越。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也就越来越无法讲究,更何况那种很好的嫩紫泥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这样一来,底槽青也就成了最好的品种之一。当然,不管何种紫色泥矿料,都是可以单一配成成品泥使用的。近年来新挖出来使用的几种如“红皮龙”、“降坡泥”等紫泥,在过去都是弃之不用或配粗陶用的浅层夹杂泥。不过,到也算得上是正宗的紫砂泥。

红茶,还是宜兴紫砂最配哦

再谈谈另外的几种泥料:

①缎泥:在我们看到的古旧紫砂壶中,有色泽深浅不一的好多种米黄色缎泥,颜色有偏黄一点的,有偏红一点的,有偏青一点的,也有偏灰一点的,所蕴含的颗粒也有好几种目数。事实上,近代正统的缎泥是由黄龙山绿泥掺入少量紫泥而配成的,比较标准的配比是85:15,改变它们的配比就能导致其最终色泽效果的改变。

有资料上说丁蜀镇有个“团山矿”,那里开采出来的泥就是缎泥。然而,自从我开始研究紫砂泥以来,却并没有见到过那个“团山”,也没有“团山矿”,我想,那个“团山矿”也许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吧。

由于本山矿藏的泥土是相互间夹存在,所以开挖出来常常有些夹杂。早期的缎泥也是因出矿就已经有绿泥和紫泥相混,比例也没有严格标准,导致其色泽必然无法一致。再则,绿泥和紫泥一样,有也颜色深浅和质地软硬之分。

因此,现代的缎泥是属于调配泥,不是由某矿开出来的单一品种泥料。根据绿泥破碎的方法,过筛目数的大小,就决定了其含砂的数量和颗粒级比。由于缎泥的含铁量低而含钛量相对高些,因此缎泥的烧结温度比其他几种紫砂泥要高,老一点的矿料所配成的缎泥甚至要经1200℃的温度才能烧透。

②墨绿泥:它是由单一绿泥(也可加入少量紫泥)添加氧化钴、氧化铬绿等配制而成的一个品种。

不加色素的任何一种矿料,都不可能烧成深绿色。民国期间的有一批绿泥,听说是在本山绿泥里同时加入了钴矿原料和铬绿色素而炼成的,虽不是直接加入氧化钴,但和加氧化钴的原理基本相同,只是钴矿比氧化钴成分复杂。

所致最终发色有别于添加氧化钴而形成了一种特殊色调的‘民国绿’。钴矿加入紫泥中使其发兰发紫,也和加氧化钴大致一样的结果。

同样,锰矿也可用来加进清水泥而使其发紫。至于安全性,应该说添加已经反应提炼而成的稳定氧化物更为合适。

③黑料:有二种选料配方。一是用紫泥作为基料,二是用绿泥或白夹泥作为基料,添加铬、铁、锰、钴的氧化色素调配而成,也可直接采用已经合成的黑色素来配制。

用紫泥所配的黑料最终是黑中带点紫红,这是因为紫泥含铁量高的原因所致。而用绿泥或白夹泥所配黑料的结果是黑中带些青蓝色。

二种虽都是黑泥,但结果却有些差异,有人喜欢偏暖一些的紫黑色,有人却也喜欢冷俊的青黑。不加氧化色素是不可能配出黑色泥料的。山东黑陶的黑其实是燃料碳素渗入的结果,故温度不能烧高,否则就褪色,因其原材料基本是接近白色的。

④红泥:是由小红泥(黄色泥性块状)加大红泥(砂性硬块状)配成的泥料(其中小红泥为基料,大红泥为骨架),是紫砂五色土中最热烈,鲜艳的颜色,分普通红泥和朱泥二类。更具体地讲,朱泥是精细的红泥。

明清时期,朱泥一直是制作小品壶的最佳材料。鲜艳欲滴的朱泥小品始终倍受玩壶品茗之土的青睐。

朱泥中的梨皮砂效果,即是根据设计要求调配进的目数较小的大红泥颗粒。由于小红泥细腻滋润,含铁量高,耐温低,烧结后的密度和玻化程度都高,吸水率又低,是质地最精致的紫砂泥品种。

除此之外,由于各种紫砂泥之间都可以随意混合而变为另一种色调的成料。因此,紫砂泥颜色的品种,实际远不止五种。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原料进行混炼,配制出意想需要的泥色。但不管如何调配,总只能局限在“五色”的范围以内。

至于有些“聪明人”把本来不属于紫砂的许多杂泥,拿来依赖化工色素调出的这样那样的泥,实际已经不属于传统概念之中的紫砂泥。

这种泥做成的茶壶,普通消费者当然是很难辨别,但把市场弄得这么大,全部要用真正本地黄龙山中的泥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这也是形势的需要,市场的需要。

紫砂泥品种的命名

几百年以来,紫砂陶土品种的名称并没有标准的谱考,从来是以其自然色调的直观属性而命名:紫泥就是紫颜色的泥料,黑泥就是黑色产品的原料,而烧出来呈现红颜色的就叫做红泥,其他还有墨绿泥、青泥、青灰泥、紫红泥、彩绿泥等等都是这样称呼的。从表面质感来看,含颗粒细一些的叫做细砂泥,颗粒大一点的叫粗砂泥。

紫泥杯

其中,惟独作为黄色调的缎泥没有叫黄泥,可能是叫黄泥很难与山田里的黄色泥土相区别,又因为其色调极似绸绢缎的黄颜色,故而命之谓缎泥……(本人的观点而已)。而绿泥与紫泥的配比比例决定其最终的色相。

由于纯正本山绿泥越来越少,那些与绿泥接近的几种淡色调矿块,就都将作为配制缎泥的原料。因此就出现了含铁质颗粒多的芝麻缎泥、灰缎泥等。然而,市场上的模仿缎泥也都有这些颜色。

在类似绿泥等淡色系矿料中加入小红泥之类的混合粘土,能呈现出黄加红的金黄色品种,即所谓的“全黄缎”。

但无论如何,没有标准纯正的绿泥砂粒存在的“缎泥”,是不具备传统缎泥所应有的层次效果和质感,而只有真正了解所谓好泥料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能作出最终正确的判断。如果没有十分深入地在理性和感性中反复接触对比,光靠看“书”或听故事,是远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内行玩家!

因此,面对狂热的市场和眼花缭乱的“壶涂世界”,就象是一串串迷茫考题,大多数人必然是难以答解,且又没有可信的部门和机构来依赖,故最可靠的也就只能看渠道,看人格,看信誉,再根据主观喜好,包括颜色、质地、形制,功用效果及性价比等来作为依据,否则,就当作一种乐趣,认真地学一学再玩吧。

紫砂泥的好坏与真假

紫砂泥料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取决于矿源的品质。其次,加工、配方、练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更细一点考虑,制作作品的工艺,施工的功力及烧成的条件等,也都会影响到材料的最终表现结果。

前面我已讲了有关矿源及配制的大概过程,不过,一般玩家因为没有感性认知,还是无法看懂泥料的真正好坏。我想,大家可以用一个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我们可以把几种相似的作品,从色泽的自然性、颗粒的丰富性、质感的柔和性、结构的致密性等方面进行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对比……,总之,鉴别真假好坏的最根本要点,还是在于其可欣赏范围的内涵和机理质感。

至于表面的亮度和敲击声音的清脆程度,那到不是绝对的标准。有的壶很亮但却不一定是好泥,有的壶敲起来很响却不一定是好料。

这些,都是要进行综合全面地评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不同色调的泥料,对于所因该表现的具体造型,也是需要考虑和讲究的。

比如,活泼圆润的款形比较适合用红泥来做;浑厚凝重的形态比较适合用紫泥来做;而端庄方正的造型则适合于更深颜色的表现。

一般来说,简洁是一个基本原则,越简洁的形制却越是难做好。而越是自然简单的色调,留给玩家品味的空间就越大。


紫砂这个行业要完蛋了!

引言:紫砂被称为“茶器之首”,自古就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说法,那么紫砂为什么会这么贵的呢?

01 始作俑者:来自台湾的贵宾

1979年,香港商人兼紫砂收藏家罗桂祥来到宜兴唯一生产紫砂陶的专业工厂——宜兴工艺厂,要求订制厂里20位名艺人最拿手的紫砂壶,这批作品共200多件,于2年后全部完成。

戴相明(左)、罗桂祥(中)与顾景舟(右)合影

1981年,罗桂祥携这批现代紫砂精品参加香港举办的亚洲艺术节,以“宜兴紫砂陶”为题展出,并邀请社会名流,与宜兴紫砂名艺人就宜兴紫砂陶进行研讨。展览会获得巨大成功,并由此在港台东南亚掀起一股紫砂壶收藏热潮。

紫砂壶的收藏市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大量侨民移居东南亚和台湾,在当地刮起了一阵紫砂热。

时间来到90年代,两岸贸易日益紧密,大量台湾同胞涌入中国,这时台湾同胞开始替代香港人成为宜兴紫砂壶的又一价格推手,在1993年的时候,万元户在中国都是稀罕事的时候,几万一把的紫砂壶倒一点都不稀奇了!

02 中国梦:国内经济大跃进

进入21世纪,台湾及东南亚经济衰退,紫砂却没显露疲态,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国内紫砂玩家数量呈几何倍增涨,在几年的蓄势后,2007年,紫砂热潮开始席卷内地,紫砂壶已经成为国内高净值人群谈论最多的收藏门类之一,2008年中国嘉德在秋拍中开辟了第一场紫砂壶专场拍卖。

03 紫砂泰斗:顾景舟成神

顾景舟是当代紫砂七老之一,80年代颇受东南亚收藏者推崇。

2010年,顾景舟制、吴湖帆题书画的一把“相明石瓢壶”拍出了1232万元的高价,也是从这时候起,伴随着一股“顾景舟热”,国内资本市场掀起了对中国传统紫砂壶的狂热追逐。

虽然紫砂市场也受经济、政策等影响出现波动,但顾景舟的作品一直是拍卖市场的硬通货,且每一次都能提振紫砂市场。

紫砂行业和资本一起创造了这位紫砂之神,为紫砂的火爆添了一把大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紫砂完成了商品-工艺品-藏品的三段转身,紫砂市场的火爆,又使更多的艺术家跨界紫砂,紫砂最终完成了艺术的升华,“壶随字贵,字依壶传”。

那么,紫砂这么贵有道理吗?

紫砂壶起源于宋代,明中叶期开始走入人们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紫砂壶不再是文人雅士、达观贵人的私藏,普罗大众也可以挑选一把属于自己的紫砂壶。所以紫砂壶这么贵,还是有道理的,但大多数还是没道理的。

艺术品还是商品?

众所周知,紫砂不同于其它商品,她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相悖又统一的属性。艺术是稀缺资源,而像制作紫砂这种工艺美术品的师傅,能被称为大师,在每个时代都是凤毛麟角。

大师是历史形成的,并不是册封。只有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邵大亨、黄玉麟、俞国良、冯桂林、顾景舟这样的紫砂大家,才能被誉为紫砂大师。他们的作品再怎么贵都有其道理。

而现在市面上,更多的商家会强调紫砂的艺术性,不管作品好不好,先说自己是艺术家,忽悠一个是一个,这样的紫砂贵的有道理吗?

紫砂行业乱象丛生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有。当被资本裹挟的时候,回报资本的唯一方法就是利润。前几十年,紫砂是最赚钱的工艺行业,大家其它行业的人才涌入紫砂,虽然让紫砂行业百家齐放,也给紫砂带来了巨大危机。

在高端紫砂行业,充斥着“代工壶”,名家、大师的紫砂壶贵,但一个大师能做的壶有限,满足不了那么多藏家的需要,让其它活好的工手制作,敲上大师的章,当作大师的作品出售,这种行为简直是对紫砂、对大师、对藏家的侮辱,他们毁了一个行业!

△淘宝宣传资料

在低端紫砂行业,对,说的就是那些在淘宝,搜“紫砂”,出现的几十,几百的紫砂壶,机车、灌浆比比皆是,这些壶简直就不能被称作紫砂,工艺上的差异,把紫砂的优点遗失殆尽,然而这类壶,却供不应求,有点滑天下之大稽。

紫砂这个畸形行业,现在像一头巨兽,在这里吞噬着艺术、道德、尊严以及金钱。在如此迷茫的年代里,紫砂最后又将何去何从?

宜兴紫砂何去何从?

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而紫砂行业也走到了不破不立的局面!如果紫砂行业还踌躇不前,那么等待中国紫砂的是完蛋!

价格体系要完蛋

这个市场最终将走向理性。同样职称的工艺师,同样级别的大师,作品的价格会出现分化,该高的高,该低的低,一切按作品说话。低端壶会有些市场。但大多数买家会寻找一把性价比高的实用紫砂壶。

职称体系要完蛋

当今,职称体系已经显露出了自己不可挽回的弊端,代工壶的泛滥其根本原因就是源自职称体系。现在中高级职称约有1000人,但其中叫上名的又有几个?今后,壶的价值要回归壶上,好壶才值好价。

生产体系要完蛋

虽然现在紫砂界有“利永”这种明星企业存在,但更多的还是以“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存在,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紫砂产业的发挥。紫砂是工艺品也是商品,就像以前需要神化顾景舟来推广紫砂一样,现在也需要这样一个明星品牌存在,来完成紫砂品牌化的使命。

销售体系要完蛋

紫砂“自产自销”的模式并不能带动行业进步,而会由于山头林立,难于监管,使行业更趋于混乱。


大家觉得现在的紫砂行情和以后的走势发展会怎样好吗?

如果你是紫砂行业的从业者,对行业有整体的宏观审视和思考是非常好的事情。我有短暂的行业从业经历,把我的思考分享给你。

紫砂行业满打满算六百年,经历了从手作茶器升华成艺术品的过程,成为艺术品的时间并不久,如果以陈鸿寿作为里程碑来看,也就二百多年不到三百年时间,之后行业的起伏更多是国家动荡和政治民生变化引起的蝴蝶效应。建国之后港台华人先知先觉的认可紫砂文化,推动了行业价值和价格双起飞,八十年代,国家制定的工艺师评审体系,成为紫砂文化从业者资历的金字塔和行业的权威背书,然后整个艺术品被先富起来的人们宠幸,价格反复起飞,一下子又变成了投资品。讲到这里基本你也看出来了,紫砂在短短的二三百年从茶器到工艺品到艺术品到投资品,被快速赋予了各种可能性,让从业者赚到了大大小小的钱,可是紫砂也逃不过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多维度的繁荣到全面过剩,行业红利消失殆尽,想容易赚钱已然不再容易,这就是现在的局面。如果想在行业里赚钱,心态首先要调整,要花心思,有耐性了。至于市场你选定那个方向,都有不同的玩法,我就不太监心思的把各种可能性都一一详表了。前路漫漫,君当上下求索,祝好!


紫砂行业分析相关文章:

★ 最完整的品牌策划方案范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