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日暮阅读答案

师小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现如今,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简历文库小编收集整理的日暮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暮阅读答案1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⑴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价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你认为诗人含蓄蕴藉之笔是哪一句?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⑴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情景。

⑵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⑶含蓄蕴藉之笔是何须花烬繁。整首诗表现了山村寂静的景色,景色冷淡。最后一句诗人嗔怪灯花闪动,一切美好景色、恬静的氛围仿佛与己无关。江山非故园头白灯明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衰老感及怀念故园的愁绪。

注释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的杜甫在流寓夔州(重庆奉节)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译文

牛羊回到低处的栅栏

一扇扇门依次关闭,

风月纵横,夜晚清新而美好

可惜此地并非故乡。

我听见黑色的水流进石头的缝隙

草叶上的露水轻盈地滑向秋天的根部

一切似乎都在时间中走向低处。

我退居斗室,听见灯花如一声低语爆发

赞美一头不合时令的梨花

感到岁月的告别,

在穿窗而入的微风中颤栗。

赏析:

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像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王夫之对杜诗的评语也恰好阐明本诗的艺术特色。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仿佛喜兆和自己根本无缘,沾不上边似的,这样写确实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日暮阅读答案2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9、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10、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2分)

日暮阅读答案

9、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要点出景物和说明特点)(2分)

10、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和迟暮,意合即可。)(2分)

日暮阅读答案3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②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②苍:苍天。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诗歌开篇写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心乱如丝。一个“乱”字,统领后文作者积蓄已久的种种愁思怨意。

B.“小摇落”指秋风摇落片片黄叶,让人联想到诗人如同黄叶般飘零沦落的身世和命运,触景而生情。

C.颈联作者直斥奸佞小人,表明自己道义犹存,苍天可鉴,既有对小人的愤恨,也有对自己人格的自信。

D.作者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在华发苍颜的晚年更遭贬谪,身陷不幸又衰老憔悴,激起了读者更多同情。

E.“挂衣冠”指辞官归隐,而辞官归隐在此时此刻已太迟,更深一层写出作者贬官之后的愤懑无奈。

【答案】AE(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解析】A项,“乱”字统领全文种种愁思怨意错,统领全文感情的是“羁绪”二字。E项,“愤懑无奈”错。最后一句意思是作者深陷政治漩涡,如今想辞官归隐也太迟,表达的是悔恨之情。

2.请简要分析本诗颔联用典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用了屈原被流放和白居易被贬逐的.典故。(2分)

作用:①内容上,借屈原和白居易被贬之事写出了自己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现实。(2分)②主旨上,以屈原和白居易自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品德高尚、节操坚贞。(2分)(若答“结构上:承接上文‘羁绪’二字,是对作者此时万千愁绪的具体阐释。”亦可酌情给分)

日暮阅读答案4

日前,忽接老友、诗人刘岚山先生来信,提起了这么一档子事:“……我的故乡(安徽和县)仅存一份的《刘氏宗谱》复印后给了我一份,上载始祖刘福五公,系‘南宋度宗之三年,自江西南昌府梓溪刘’迁来和县三户刘;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即公元一二六七年,迄今已七百二十五年;谱上并标注‘校书堂’,实即以汉代刘向(刘邦四世孙)校书的官职为堂名。”

寥寥数语,真教我惊喜不胜!我立刻作复,告诉刘岚山:“在下正是‘梓溪刘’。七百二十五年前,咱们竟是一家子!”

究其实际,我和这个梓溪刘也关系淡漠;我们这一支刘氏血脉,早在爷爷辈,便已经既离乡又离土了。

余生也晚,爷爷奶奶全不曾亲眼见过。只是听上人平目带出来的三言两语,知道爷爷在先也是个作田佬,而且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地道雇农。从我爷爷那些年月算起,便沦落成了没有故乡的流浪汉,没有土地,没有根,惟一剩下的私有财产是乡音。

三代人,祖父、父亲、我,就在这种飘浮的状态下,家无恒产,居无定所,于南昌市区酸甜苦辣了百余年。父亲像只风筝,好歹还收了回去;自从我把斧头换作笔,风筝便断了线,只能飘到哪儿认哪儿了。

令人欣慰的是,我毕竟还珍藏着有关故乡的美好记忆。我还得“感谢”日本侵略者。要不是上海爆发了“八·一三”事变,要不是第二天白天南昌就遭到了贴着红裔药的飞机空袭,要不是我当时就读的百花洲被炸成了一堆瓦砾,我就只好把“故乡”一词唤作“故城”了。然而,乡就是乡,对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化积淀的东方社会,一个人,假如没有故乡,那简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怪物了。

连续三天的狂轰滥炸,到处是惨不忍睹的断墙残垣,血肉横飞;市民们惊恐万分,纷纷出逃。我父亲冒着危险,顶着大太阳四处奔走,最后找到了我的一位堂叔,他答应从乡下老宅中腾出两间房子来,暂供我们家的妇孺眷属借住。

这年是一九三八年,我十一岁。

望着一堆匆忙拾掇好的行李,母亲只是不出声的哭泣。我还不理解舍家抛业和生离死别的人生况味,相反,说来罪过,倒暗自高兴得到这么一个机会,可以回爷爷出世的地方去,看看乡下是什么样子,兴许还能和新交的小朋友一道去逮几只蚂蚱……

果然,走进北坊村,一切都新鲜,连空气都新鲜,再也闻不到中山路上那家雨具作坊臭烘烘的桐油味了,也没有必要在横穿马路时害怕汽车了,何况还有那许多陌生的东西刺激我的好奇心!无论哪棵树上,都有长一声、短一声的知了叫,无论什么水沟,都有闹一阵、歇一阵的蛙鸣,又是蝴蝶,又是蜻蜓,天天都能碰见扑下地来抓小鸡的老鹰。

从我们临时落脚的一砖到顶的大屋子里出来,不远就是两个暗中相通的大池塘。都呈长方形,并经过精心修葺,没有土坡,只有麻石砌成的塘沿和麻石搭成的踏板,踏板上,总有人淘米,洗菜,洗衣裳,洗锄头和箩筐。

这是一片撑满绿伞的荷塘,白的红的荷花,以及大大小小的莲蓬;而不长莲荷的地方,则是菱角藤的天下。小菱角有两种,一种色青,一种色紫,一律有四只角,仿佛永远长不老,永远是脆生生嫩汪汪的。更奇怪的是,这些菱角藤,像煞铺在水上不会下沉的网,尽管它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坠子”。我常常拖上一只腰盆,当作小船,划进池中,利用“归宗”的特殊身份,随意采菱角摘莲蓬吃;说实话,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尝过那么清甜可口的水生果实了。每想起那番滋味,我都不免对大自然油然感恩。并且生出妄念来,希望重演这一幕,只是光阴不再,人生不再,奈何!奈何!

父亲终于把我叫回南昌去,因为他已经请小工将堂屋(大厅)挖成防空洞;警报一响,不必再像没头苍蝇似的四下乱碰了。剩下母亲一人,孤单单地留在乡下,我当然舍不得。但我是家里惟一的男孩子,不便发嗲;留下什么表示一点男子汉的心意呢?临别前的三天,我每日早早晚晚,都扛起一柄长出我一个半头的大竹筢,满世界搂树叶子——秋凉了,到处都是黄里透红的落叶;不过,搂树叶子的人也不少,农家都靠这种有油性的东西填灶生火呢。

下乡的时候是搭的敞蓬卡车,回城去是步行。我的一双未经锻炼的细腿,走呀走的,过了沙埠潭,过了莲塘,过了青云谱。途中吃的是母亲替我准备好的饭,饭下边埋着两块腊肉,盛饭的家什是我们家乡通用的那种带盖的竹筒。六十华里,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唐人崔灏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他登黄鹤楼,北望汴梁(开封)时兴起的归思。如今我倒要借用他前面四个字,虽然既非登高,也无晚霞,全然与自然景观无涉。我不过意识到自己的生理年龄,已经接近人生的黄昏,又慨叹于一辈子浪迹四方,才无端生出这一段乡愁来;倘若真的叫我旧地重游,一旦看到,那像浓缩铀般微量而金贵的一切,俱已化作云烟逝水,还真不如索性“绝情”的好呐。

1992年10月18日

(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友人来信所提的《刘氏宗谱》的内容,交代自己与梓溪刘的`渊源,为下文叙述祖孙三代生存状态和自己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做铺垫

B.文中叙写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连续三天狂轰滥炸的景象,交代了“我”奔走回乡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C.文中“故乡”“故城”加上引号,作者是为了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区别,表现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正在逐渐失去它的生命力与活力。

D.文中叙述自己临别前三天每日早晚满世界搂树叶子,表明自己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的懂事、勤快,对孤单滞留乡下的母亲的牵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筝便断了线,只能飘到哪儿认哪儿了”这个比喻句,作者将自己比作断了线的风筝,写出了自己居无定所、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

B.文中以孩童的视角与自己走进北坊村时所见所闻,选取知了叫、蛙鸣、蝴蝶、蜻蜓、抓小鸡的老鹰等意象,使这一场景充满童心童趣。

C.“走呀走的,过了沙埠潭,过了莲塘,过了青云谱”这四个短句运用反复、排比手法,叙写自己离乡回城途中状况,流露出对家乡的依恋。

D.文章以乡情为线索,采用顺叙手法结构全篇,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句式整散结合,语言真切诚挚。

8.文章花费颇多笔墨描写荷塘景物与荷塘嬉耍,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赏析本文的结尾段。(6分)

6. C (文中“故乡”与“故城”区别在于:“故乡”是指带有归属感的,与自己血脉、情感、记忆有紧密连接的地方;“故城”只是一个长时间住过的地方,一个地理符号。而且此处也并无表现因城市现代化造成乡村衰败的意思。

7. D(“采用顺叙手法结构全篇”这一分析不准确,文章开头就采用倒叙手法。)

8.答案示例:①写荷塘景物,展现蓬勃生机,表达对乡村自然风物的喜爱之情(2分);②写荷塘嬉耍,展现童年故乡惬意自在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对重回故乡的渴盼之情(2分)。

9.答案示例:表现手法:引用崔灏诗句,呼应标题(1 分),简评之后引出个人感慨,卒章显志(1分),突出自己有别于崔灏归思的深隽情意(1分)。(如有其他合理的手法分析,请酌情给分。) (3分)

情感内涵:①对人生已至暮年的怅惘; (1 分)②对一生漂泊的感伤,无端而生的乡愁; (1分)③怕旧地重游却看到对故乡的珍贵印象全然消逝的恐慌。(1 分) 。

日暮阅读答案5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日暮

杜甫

日落风亦起,城头鸟尾讹①。

黄云高未动,白水已扬波。

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

将军别②换马,夜出拥雕戈。

[注]①讹:动。②别:另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暗写浓烈的战争氛围。夕阳落下,晚风吹起,城头上鸟的尾毛随风而动,随时打算飞离。

B.颈联运用细节描写,以羌妇的又说又笑、胡儿的边走边歌写出了来犯敌人的`趾高气扬和虚张声势。

c.尾联写唐朝边将换上另外的战马,暗示敌人将发起攻势,所以想要换上良马以胜任路途之艰辛。

d.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每联对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16.诗歌的额联无一字明写战争,但却将战争之前的紧张形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5.B(“虚张声势”错误,此处是以羌妇笑、胡儿歌写出敌人的趾高气扬,和唐朝边将的紧张防患形成对比)

16.额联动静结合,(1分)上句写天空中黄云高高悬挂不动,(1分)下句写地上的白水早已扬起波涛,(1分)一仰视,一俯瞰,一动,一静,描绘出边塞昏暗凄清的傍晚画面,(2分)将紧张的战争氛围融于写景之中,虽只字不提战事,但战争欲来的紧张情势已是描绘得入木三分。(1分)(意思答对即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