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数学教学反思:《数据的波动》教学反思

学习委员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数据的波动》教学反思 篇1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与探究:

投影:A、B两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问:

(1)这一天A、B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

(2)A地这一天气温的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B地呢?

(3)A、B两地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解题时先引导复习平均数、极差、方差计算方法,对照图表请学生先说出两地在每时的温度,再计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意义和作用,更好掌握计算方法。)

二、议一议

投影:学校要从甲、乙两名跳远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校际比赛,在最近的10次选拔赛中,他们的成绩(单位:cm)如下:

甲:585 596 610 598 612 597 604 600 613 601

乙:613 618 580 574 618 593 585 590 598 624

(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甲、乙这10次比赛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

(3)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各有什么特点?

(4)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m就很有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谁参加这次比赛?如果历届比赛成绩表明,成绩达到6.10m,就能打破纪录,那么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谁参加这次比赛?

(本题第(1)、(2)问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但第(3)问要对学生分析加以正确点评。比如学生说甲运动员成绩比较稳定因为其方差、极差都比较小,也可以说甲的成绩比较好,还可以说乙较有潜力,因为乙的最好成绩比甲的最好成绩好等。对第(4)问,可以说在10次比赛中,甲运动员有6次成绩超过5.96m,而乙仅有5次,因此一般应选甲运动员参加校际比赛。但若要打破6.10m的跳远记录,则一般选乙运动员。)

三、想一想

方差越小是否就意味着这组数据越稳定?

(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其实并不尽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说明)

四、做一做

课本“做一做”

(1)两人一组,在安静的环境中,一人估计1min的时间,另一人记下实际时间,将结果记录下来。

(2)在吵闹的环境中,再做一次这样的实验。

(3)将全班的结果汇总起来,并分别计算在安静状态和吵闹环境下估计结果的平均值和方差。

(4)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是否一致?说说你的理由

(组织学生实际操作,用录音机播放一段吵闹的声音,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目的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过

《数据的波动》教学反思 篇2

下面是3篇关于八年级数学《数据的波动》教学反思的范文,老师们参考并加以修改,便可以运用到课堂上了,一起看看具体的内容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波动》教学反思范文一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波动》教学反思范文二

本学期在滕老师的带领下,我参加了数学生活情境化教学的教研工作,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本人精心组织了八下第五章《数据的波动》一节的教学活动,现就本节教学活动做如下反思:

所谓数学生活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以教材及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为基本内容,通过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情趣,培养探索能力和探索方法,主动、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要求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情境化。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讨论—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知识应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充分借助于教材中三个厂家的统计图,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交流获得知识信息,在反馈与交流中感受到知识的不够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探究的状态。

本节课在充分利用了教材给定的内容之外,我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引入了本次期中检测成绩来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方差的意义和方差的算法。班上在前十名中正好有总分相同的两学生的成绩,我便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学生的总分相同,那么他的学习状况是不是就一定是一样的呢?电脑排名总有个先后顺序,那电脑又是根据什么来排名的呢?我们又有什么办法来区别这两名同学成绩的异同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便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两名同学成绩的方差来,发现他们的成绩相对平均分的波动状况不同,其中一位同学成绩相对均衡一些。这样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方差含意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一组数据方差的算法。在这里我还有意识的强调了学生要对各门功课都要有相同的重视程度,力求全面发展,尽量不要偏科,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也深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了。

本节课在各环节的把握和时间的撑控方面比较成功,但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计算两同学成绩方差的时候应该更加充分的放手让学生去算,还可以让计算能力较强的同学演板就更好了。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波动》教学反思范文三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教材背景:本节课,教材一开始结合温差及女子排球比赛中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情况的问题引入的。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和统计知识的背景.当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时,就会思考该如何从其他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好处的.

2.学生背景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已经会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对它们可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有所体会。对统计含义有了一定了解。极差和方差是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数,也就是数据的波动大小。研究一组数据,通常研究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二.教学实施过程:

本节课先是从实际问题出发——产生极差、方差的必要性——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方差公式的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练习——总结反思,这样的主线设计的。在探索方差概念之前,创设问题情境,回忆相关概念,明确新的学习方向,提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在探索过程中,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等活动,始终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体,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解决引例问题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引出矛盾。这里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本节课的重点是方差公式的推导。当平均水平相同时,就要分析数据的稳定性。而画折线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能直观的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因此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画图实践,锻炼了学生画图的能力,从中体会画折线图是描述数据波动大小的一种方法,进而引出如何用数值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确定知识点,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体会方差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三.课后体会:

在教学处理中层层设疑,步步推进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成功,给学生搭建了比较广阔的思维平台。在推导方差公式时,将问题细化,设置了两个问题:

1.用数值怎样表示一次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2.怎样表示10次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外利用多媒体解决大量的计算问题,为推导公式,解决重点赢得了时间,感觉效果也不错。在引例选配上采用的是课本上的例子,不太贴合学生实际。

《数据的波动》是一堂以情景探究为主线展开的合作探究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备课前我通读本章教材,再来看本课时的内容,对本章有个大体的把握。我发现本节课情境活泼,数据不复杂,关键就看如何处理情境,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对情景做了处理,不像书上那种直接呈现所有问题,而是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事实证明,这一处理是成功的,课堂上学生更集中思考问题了,有学生提出了比较有见解的想法。

当然,具体操作中因本课内容较多,还是要注意控制好活动的时间,否则活动时间会比较仓促,还有,在课后还是要落实不用计算器求方差。

教学中为了照顾全体学生,缩小两极差异,采用分步提问的方法,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