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数学教学反思:《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案例与反思

APLUS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

片段:

师说:以前都是老师出题,你们做,今天换一下,你们出题,考考老师,任意说一个数,我准能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报数。

生1:34。(师:不能被3整除。)

生2:912。(师:能。)

生3:我家的电话号码是6815163,就这个数吧。

师板书:6815163。想了片刻得意地说:能!

本以为如此迅速的回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达到预定目的(让学生感到奇怪,继而引导学生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个我也会”,突然,一个学生私底下在说。虽然声音不大,但还是能被大家听见。教师一愣,但马上反应过来:“这位同学,你能说说是怎样想的吗?”

“只要把它们(指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和能不能被3整除就行了。”学生自豪地说。

老师当即表扬了他,但又反问:是不是所有的数都可以按这种办法判断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猜想……

反思:

“这个我也会”,说明了学生敢于挑战教师。那教师该怎么办呢?是置之不理,装作没有听到,继续教学,还是一句表扬“哦,你连这个都知道了”,然后言归正传,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呢?都不是!这位老师没有这样做,他意识到这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好良机,先表扬了学生的“先见之明”,然后调整了原先准备好的教案,让学生来唱主角,这样做一方面尊重了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教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试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对学生认知基础的了解,仅仅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认知的起点(想当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没有学过,学生不可能知道这个知识),那么难免会面临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尴尬的场面而不知所措,也极易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及师生关系的失和(在结论已知的情况下,探索是无意义的)。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无视学生的经验基础,而是通过适当的引导与点拨(是不是所有数都有这个规律呢);不是通过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展开,变发现规律为验证猜想。

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在社会发展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的今天,学生可接触的知识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教师传授,还有其他的途径,诸如:课外书,上网,与同学的交谈和家长的辅导。正是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各不相同,才导致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对此教师是忽视、限制,还是尊重、利用这些差异呢?新课程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2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进行的。由于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即可;而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则要看这个数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能否被3整除,与前面的有所不同,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它,还是有难度的。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本节课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激趣、育智

上课开始,将学号引入课堂,不仅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也增强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习的动力。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即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通过引入学号、任意摆数,结合了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知识。本节课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二、猜想、合作探究

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影响,猜想和推测更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学生猜想“失败”,需要教师从感情上予以关注,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走出误区,帮助学生利用现实情境“做”数学。本课在学生猜想未果的情况下,教师利用两组由相同数字所组成的不同的三位数,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终于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性与灵活性。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本课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成果。同时,练习的开放设计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协作能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