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1
。这也引发了笔者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让文字有灵性
“本色”一词在词典里解释为: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语文如何彰显自己的本色呢?就是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使一个个文字符号成为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灵性之物,叩击学生的语言敏感点,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在课题的导入中,笔者从汉字的本义出发理解“启蒙”,由形及义,形中通义,字中藏理,感性而富有意味。中国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如“斩”字,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如“国”字,“口”与“戈”合成,“口”为人口,“戈”为武器,合起来便是用武力管理、保卫人口,这正是国家的职能。如果我们在字词教学时能够多一点对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字词的意象、意蕴、意趣,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和热爱。
如“长”字的教学,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长”字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智能应包括7种彼此相互独立的能力,其中第一种就是“语言能力:对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这一理论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语言能力的重要性。而语言能力的获得,有赖于对教材范文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评点、推敲、赏析甚至质疑,对标题、标点、词语、句式等种种实例增、删、调、改,在对照中展开对话,从而识别文字的“通”与“好”,“好”与“妙”。由言及意,由言悟神,以“语文的方式”练就学生的“眼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阅读的技能,自主建构语文的能力。
素描淡抹又何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素面朝天,干干净净,不蔓不枝。一支粉笔一本书,演绎最本真的语文常态,是为境界。
面对多种媒体声色光影的“入侵”而影响学生“拥抱”文字的现象,目前有这样一种导向:语文要走一条回归路,要学会勇敢地拒绝外来的“干涉”。一位参加全国小语阅读大赛的选手执教《月光曲》,为是否播放乐曲而犹豫不决:语文的五彩缤纷已承受了较多的争议,播与不播,都是问题。
语文课堂唱起了歌谣,是不是喧宾夺主、哗众取宠?
课文中出现了民歌、童谣。关于童谣,那些天真烂漫、贴紧儿童的童谣,在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被唤醒,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它们的明快、流畅、含蓄和幽默。
但是,民歌不行。如果不能让这美妙的民歌复活,如果不能感受这些文字背后民间文学的精彩,学生怎么去体会母亲声音的美妙,感受月光下母亲的美丽?1分28秒的无伴奏吟唱,改变了现场的温度。宁静的歌声所带来的心的潮润,对课文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来的“营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使语文更为健康红润而诱人。譬如,音乐与文学,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让人有灵性。合适的音乐非但不会伤害语言,而且会让语言自身的意味保持得更长久。
量体裁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素描淡抹又何妨!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2
一、教材解读:
本文一是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学生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洁,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2)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4)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5)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9)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
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生朗读
②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满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课堂写话练习:
【板书设计】
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母亲唱童谣启蒙“我”
猜谜语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3
作者:张多嘉转贴自:通州教育点击数:139
《月光启蒙》给我的启蒙
作者:张多嘉 来源:通州教育
我与大师同执教
——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会员教学感悟
编者按:一堂课,一堂在特定环境、特定背景下所执教的课,常常会给人以刻骨铭心的感觉。
3月4日至5日,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特别邀请了享誉全国的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和孙双金来我市讲学并执教公开课,与这两位大师同台执教的有市“名师协会”的四位老师。亲近大师,与大师同台执教,这四位老师有许许多多深切的感悟。这里特选择了其中两位老师的体会文章。让我们随着他们的叙述,一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那段难忘的时光给他们带去那份真情、那份感动、那份思考、那份执着……
《月光启蒙》给我的启蒙
就在执教的前一天晚上,我受市教科室秦主任的邀请,到孙双金老师下榻之处——富尔豪酒店与之聚谈……就这样,面对面地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坐在一起,聆听着、感悟着、感动着……孙老师儒雅睿智的谈吐令我折服;对我课的点拨,更使我“一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执教课文《月光启蒙》中的原句)……
亲近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自接到上课的通知后,我便着手选教材。翻开本学期我任教的第十册教材,发现能上出一点味道来的课文几乎都让孙老师在各种场合执教过了。我不敢与大师“对抗”,故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篇新入选的课文《月光启蒙》。说实话,我不非常喜欢它,总觉得文中的歌谣、童谣没啥深度。我把我的感觉告诉了孙老师,孙老师的神情略显得有些严肃:”你必须喜欢它,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否则,你明天绝不会成功。我们语文得做文本的知音哪……”
是夜,我倚在窗前,借着淡淡的月光,回味孙老师的话。是啊,孙老师说得对,课要上得有感觉,必须读着课文自己先有感觉,教之前自己得先读进去。于是我将课本翻开,默默地读,默默地品、思,一遍又遍,一遍又一遍……慢慢地,一个个生冷的词语有了温度,一个个沉静的话语变得水灵、活泼。读后掩书而坐,我能感觉母亲与孩子搂坐在月光下的那份悠然与快慰;透过耳边仍然响着的甜甜吟唱,我甚至能触摸母亲此刻那和月光一般的目光,触摸母亲那随月光一起飞翔的心……再读,再读,我不觉走进了自己的童年——年幼时,每到夏天,我和妹妹洗完澡,母亲不也是这样一边轻摇蒲扇,一边给我们讲故事、唱童谣的吗?读者想着,想着读者,泪水不禁盈泪满眶——我找到感觉了,我读出自己!明天,一定能上好这堂课!
夜深了,在网上寻找作者的详细资料,无意间又读到了课文的原文——《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于是作者回忆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的往事——此即《月光启蒙》的内容。读完,我发现,教材编者删减的恰恰是最含情最动人心的。我想,教学这篇文章不能只教课本,原文一定要带进。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的月光启蒙图,这是快乐的时光,这是母亲带给“我”智慧、想象、品格的甜的时光。然而,当将被删减的情景放在全文中看时,竟会立刻在心头涌出无限的酸痛——呵,这就是天下的母亲啊!这就是把全部全部的爱献给天下子女的母亲!当即,我下载了原文开头片段做个简单的课件,决定明天带上课堂……
教师钻研文本,越深越好
从课题上看,“月光”是一个关键的词语。“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神秘的夜空,给“我”美的陶醉和无穷的幻想。作者的在文中对月光的痴情,我想与他儿时持久的受月光的熏染是分不开的。
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分析全文,“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深入地钻研文本后,我的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感悟”而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色朦胧,二读感悟母爱亲情,三读感悟怀念感恩。
课堂教学,越简洁凝练越好。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遗憾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的艺术。的确,《月光启蒙》这篇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果照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来上,可能远远不只是40分钟的问题。怎样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孙老师的点拨又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对!对教材大胆取舍,简简单单教语文——
在学生静心品读文章后,我让其谈阅读感受:“你最喜欢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迷语中的哪哪部分?”进而谈及作者从中受到什么启蒙;在学生说出个性化的答案后,我随机牵出文章的“抓手”——课文的中心段(未段),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歌声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一读感受母亲的歌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二读感受那份浓浓的母爱——“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收成很少,却有很多歌谣;黄河岸边淳朴的民风孕育了那里淳朴的人们,淳朴的人们用最质朴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的不仅仅是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三读理解“芳香的音韵”。文中运用的是一种通感的手法,讲的是听到妈妈甜甜的歌声,就仿佛闻到了芬芳的花香。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全围绕“母亲的歌声”展开,既能涉及对人物的分析和对主题理解,同时也大在省去了老师的串讲,使学生有充分时间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深明白;教师找准了突破口,课堂才会简洁凝练,课堂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正如孙老师所期待的“简约中见丰满,简单中见深刻”。
缺憾?
就在那日,我上完了《月光启蒙》,还沉浸在课堂凄美的意境中咀嚼回味时,身边的好朋友唏嘘不已:“其它还好,就是有几个学生读书真差,你怎么不提前带他们偷偷练读几遍的?要不,也借个育华小学的班级来上呀!
我一点也不怪我的学生。我知道,我的学生是没有完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才读不好课文的。是我走上了极端。我固执地认为,他们的想象一定比用多媒体呈现的情境精彩。我恰恰忘记了——他们是一群城里的孩子,只能看到“城里的月光”,而不是我们那个年代在乡村田埂上自由泼洒个性的孩子,能经常见到如课文中描写的似水、似雪、似银的月光。
想到此,我忽然有一丝莫名的悔痛袭上心头……
至于借其他班上课,我的确不想这样。我深深爱我的学生,把他们视若自己的孩子,所谓“母不嫌子丑”。
此时,孙双金老师的话又萦绕在耳际:“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我不觉欣慰起来;这堂效果不是非常“轰动”的语文公开课,也许正是因为她不完美,而展示了她的另一面——真实的美。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编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要形象再现歌谣意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真听,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一弯新月静静斜挂在蓝色的夜幕上,几缕纤云在如钩的新月下悠游,月光悄悄穿透树梢摇曳出了一地的碎花,在如水的月辉下,那此起彼伏的天籁之音衬托出夜的恬静和安宁,在这样充满诗意的月光下,远山近水都隐约着一种朦胧的美。) 交流感受。
所以在作者的眼里,(投影:“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二、体会“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读文,这美妙的夏夜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一、(唱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在这美妙的夏夜,作者被母亲搂在怀中,会是怎样一种感觉?
2、在这如水的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这又时怎样的一种感觉?
3、投影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交流朗读,体会母亲歌声的甜美)
4、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5、母亲只是在我吟唱歌谣吗?她想要通过歌谣告诉我什么?(研读歌谣内容:勤劳) 她还想告诉我们什么?
投影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讨论交流:对故乡的爱)
是呀,一首首如诗的歌谣,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所以作者说: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做简单的交流)
在作者的眼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出示)
过渡:这永远的美妙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讲故事
讲了哪些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
此时的
唱童谣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自由读,有什么感受?
指名朗读,读出有趣。
这种童谣如果我们合着节拍来读,你会觉得更有趣,我们一起来打节拍唱童谣。 听着母亲那风趣的童谣,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交流)
正是这些童谣让作者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所以,作者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猜谜语
三、理解月光启蒙
每个夏夜,我沉醉在母亲动听的歌谣、幽默的童谣、美丽的神话和有趣的谜语中,渐渐进入了梦乡。母亲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给了我最初的启蒙。也许母亲并不知道这些对“我”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母亲凭借这些民歌民谣表达了她对儿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作者受到了最初的启蒙,使他爱上了生活,爱上了文学,正是这种爱,照亮了作者一生的道路。所以我们说,月光启蒙实则就是爱的启蒙。(板书:爱的启蒙)
难怪课文最后有这样一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四、延伸表达——升华母亲形象
1、在母亲的启蒙和影响下,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著名的民间文学的作家。作者在回忆自己一生经历的时候,最难忘怀的会是什么呢?
2、是呀,多少年过去了,许多往事已经消失在记忆的长河中,可是这一幕却宛如昨天。当作者再次回到乡下看望自己的母亲时,母亲却因患了老年痴呆症,完全失去了记忆。投影
看着母亲木然的神情,想起母亲给我的最初的启蒙,作者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不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3、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深的母爱,感谢她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5
一、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读了课文,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给我启蒙的?
生: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
师:对,这些都叫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孙友田的心里,母亲在月光下给他启蒙的情景定格成了一幅画面永远沉淀在了他记忆的长河里。看,这就是那篱笆小院。(出示图片)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觉母亲搂着我,他们很温馨。
生:觉得月夜很柔美,他们后面虽然是茅草屋,但是很幸福。
师:让我们打开书,来读一读这段优美的文字,感受夏夜的美妙。(生齐读第一节)
师:有了月亮星星的陪伴,小院就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出示: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师:你能读出诗的韵味来吗?指读、齐读
师:就在这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月色中,母亲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想听吗?闭上眼,用心聆听
(放歌谣的音乐)
师: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母亲的声音很甜美
生:我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感觉很温馨
生:我觉得就像丝绸划过的感觉,很柔和
师:是啊,孙友田又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文字:她用甜美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老师发现这里有个词用的很特别
生:是芳香,因为音韵是听到的,而芳香是闻到的。为什么说芳香的音韵呢?
生:我认为那是因为母亲的声音很甜美,很动听,让人陶醉
师:真聪明,你是用心去听的。母亲的歌声那么动听让人陶醉,就像闻到了花香一样,令人心旷神怡。语言文字就应该是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味道呢,我们平时写作文也要注意这样写。
师:那为什么说母亲唱的歌谣对我也是启蒙呢?她到底通过歌谣还把什么给了我?快速默读第5节找找答案。
生:母亲通过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一边板书混沌一边问: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是一团模糊
师:那指哪里一团模糊呢?
生:就是指头脑里迷迷糊糊、不懂
师:对了,那用课题中一个字来解释就是——生接“蒙”,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蒙里面不能少写一笔。那么豁然开朗换个词说就是——恍然大悟,边板书豁然开朗。这个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在月光下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就是月光启蒙。那么母亲把故乡的爱给了我,故乡的爱又包含了什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故乡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吗?
生:清苦的生活
师:那是因为什么?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只长歌谣
师:第一堂课结束时,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不长五谷,老师通过查资料知道了答案,那是因为黄河泥沙沉积,常常改道,那留下的故道土地贫瘠,难以长出五谷,或者说要有收获就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可是作者没有抱怨,而是说——生齐: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有同学奇怪,歌谣怎么长出来呢?
生:这个长出来是指人们传唱
生:是指编出来
师:谁来编,这些歌谣从哪里长出来?从劳动人民的心里,他们在劳动中创造,在劳动中传唱,一代代,口口相传,今天母亲又把歌谣传给了我,其实传给我的岂止这些,透过歌谣,你还能品出什么呢?再轻轻吟诵歌谣。
生:我感觉这里的人很勤劳,晚上还在洗衣裳
生,我觉得他们很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向往
师:你能具体谈谈从哪里看出来吗
师:所以你们知道了吗,“故乡的爱”指什么?生活可以清苦,但心中不能没有那一轮明月,母亲就像那月光照亮我混沌的童心——所以作者感激地说:——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家乡的故道不仅长歌谣,还长神话故事呢。你听到了哪些故事?
生:我听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师:那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迪?
生,我学到了嫦娥善良,为了大家乐意牺牲自己的品质
师:你还听到了什么故事?
生:我还听到了后羿射日的故事,我知道了要勇敢,为大家着想------
师:神话故事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母亲正是通过这些故事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了他的心田,所以他深情地说——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神话故事令人遐想,我听得入神了,母亲也醉了,从哪个词看出来了?
生:“沉浸”
师: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仿佛成了一尊玉石雕像。大家一定还记得昨天下课时有人问了个问题:——母亲怎么会成了玉石雕像?
生:那是因为母亲冰清玉洁,在作者眼里非常美丽
师:你看到了母亲的内心
生:母亲很慈爱,仿佛女神
师,母亲慈爱圣洁,就像我心中的女神,这就是我的月光母亲!我们应该怀什么感情去读好这句话?——生:崇敬
齐读
这时母亲又唱起了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带到人间,自由读读这些童谣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读的时候还摇头晃脑的,你怎么会这么读呢
生:我觉得很有节奏
师:你们喜欢这些童谣吗?
生:喜欢,因为童谣很有趣,很明快
师:那你们觉得怎么读有趣呢?
生:可以拍手,跺脚还可以表演呢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选择一首读读
(全班自由朗读,气氛很热闹)
师:这些童谣明快、风趣怪不得让人越读越爱读呢,其实呀,你读读这些童谣还有一点启迪呢,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什么样的小红孩——勤劳,所以勤劳就有干饭吃,小老鼠呢——引说只能啃锅沿。多有意思啊,像这样把道理蕴涵其中就叫“含蓄”
母亲用这些明快风趣含蓄的童谣给了——想象,给了我童心,所以我情不自禁地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孩子们,夜深了,你听了这么多,该睡了吧?(暗示一个孩子)
生:不,我还不想睡觉呢
师:那你还想干什么呀
生:我想猜谜语
师:你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歪着头想了一会
师笑着说:你真笨,是咱们种的花生呀
师;你生气吗?说你笨呢
生:我不生气,因为我知道妈妈是说着玩呢
师:我们也感觉到了流淌在母子间浓浓的深情。孩子们,今晚你听了这么多有什么收获?
生:我懂得了要勤劳乐观,我学会了想象----
师:母亲不识字,但他有爱有智慧,她把对文学的爱对生活的爱如春雨点点播洒进我的心田,所以作者在心里无数遍感激地说——引读最后一节
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一名煤矿诗人,他白天辛勤工作,晚上热情创作,他用诗表达他对爱的理解
出示《黑土地》片段及“我是煤我要燃烧”
你能寻找到母亲当年启蒙的影子吗
生:我读出了他愿意奉献自己的思想,这是母亲当年教给他的爱
生:我读出了他对生活的热情
师引导朗读好这句诗
(出示母亲年轻与年老对照的图片)
师:如今我长高了,母亲的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岁月带走了母亲的美丽容颜,带走了母亲的甜美嗓音,甚至带走了她的记忆,她不再记得我是谁,不再记得我的童年往事,可我仍然想付在母亲膝前,深情地告诉她:母亲,您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您——引读最后一节,自然改变人称配乐《母亲》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母亲都一样平凡而伟大,她们默默奉献,让我们把最想对她说的话写下来,贴在她的床头,因为爱是需要表达的。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通过朗读体味民歌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上一课大家和老师初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
过渡:看来,母亲在夏夜月光下,为“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印在了同学们心中。 (板: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以月关启蒙为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两首歌谣,体会“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谁先来读读歌谣,说一说读懂了什么?(看出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勤劳,对生活充满了美好向往。)(2)指导朗读。(带着向往、欣喜等情感)
2、同学们,我们刚才读歌谣,想不想听母亲为我们唱的歌谣?让我们来到月色如水的篱笆小院中,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体会作者的感受: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自由读。读出感受。
(4)指导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齐读。(在读中相机引导感受芳香的音韵。)
(二)学习三首童谣
过渡:母亲的歌谣让小院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母亲还为我唱童谣。
1、我们再来读一读童谣。
(出示:三首童谣:
a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b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多读读,并说说原因。(内容有趣,节奏明快,句末押韵)
3、找生读。
4、指导朗读。用喜欢的方式读。(感受童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三)理解母亲唱歌谣、唱童谣的用意。
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那么多的歌谣、童谣呢?她为什么给我唱歌谣、唱童谣呢?
1、默读五自然段,用笔圈画相关语句。
师巡视,相机点拨。
2、全班交流:
1)相机出示:(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个“长”是生长,第二个“长”是流传、孕育。)
2)母亲用这些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混沌”什么意思?“豁然开朗”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
(四)回顾学法
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母亲在月夜下为我唱歌谣、唱童谣这些内容的?
师生交流,教师总结并出示。
(五)生自学讲故事、猜谜语。
1生自读课文相关内容,勾画相关语句,自读感悟。
2师生交流阅读收获。(母亲讲神话故事,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智慧。)
三、理解质疑
1.学到这,谁能联系我们刚才所学的内容,再结合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说一说问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
2.生交流。
3.过渡:母亲在这柔和的月色里,用歌谣、神话、谜语为我播下了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他在文章最后写到: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1、自由朗读,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找生说。(感激、怀念……)
3、带着感受读。
4、带着感激、怀念再读:(出示)
感谢您,母亲
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
为我打开了
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
月夜浓郁的诗情。
……
(这里将最后一节内容以诗歌形式出示,再配上音乐。)
四、总结升华
1、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母亲却渐渐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当作者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
出示:母亲,您可曾记得------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2、生根据自身感受,完成写话练习:
3、深情朗诵。
五、作业布置
1、继续搜集民歌民谣。
2、阅读孙友田作品。
附板书: 月光 启蒙
唱歌谣 打开宝库
讲故事 展开想象
唱童谣 陪伴童年
猜谜语 启迪智慧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7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42
重备《月光启蒙》的教案
点击浏览该文件〖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ijianli.net】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8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学生会齐读课文
2.我们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一定浮现了一幅画面。
学生说:我想像到一个宁静的夜晚……(非常能说的一个孩子)
老师点评;幸福都写在这个孩子的脸上了
学生说:我看见了这样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地面,一位美丽的妈妈自爱给孩子讲故事。
(多么优美的画面啊)
宁静的夜晚上有很多繁星,……
3.同学们,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二、新授
1.出示图片、音乐,和相关的文字。教师范读: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1)指名读;学生读得很好
(2)同学们,这样的景象美吗、美在哪些地方呢?
(3)师生交流
(4)说得真好,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
(5)在这美妙的夏夜里,作者再次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母亲给自己唱的歌谣,讲的故事。
2.自读两则歌谣
(1)自读――指名读
这里的亮堂堂可以读第一声,再指名读――接着再读第二首
知道母亲是怎样唱这两首歌谣的吗?看谁有一双慧眼。
学生说:她用甜甜的嗓音……她又是怎样唱歌谣的呢?
学生说:飘满她唱歌的声音,请你读读这句话。
学生说,我从芳香的音韵和立即看出母亲唱歌是非常好听的,
学生说:我从吟唱这个词语看出,妈妈唱歌很好听
母亲的声音就像这三月的风,又像小溪的声音……谁来读读这一段呢?
学生读,读得并不好。
(2)老师没有点评,只是说:母亲的声音是那样的美妙,我请两个同学再来读一读母亲吟唱的歌谣,一定更有感觉了。
教师点评
再请两位学生进行朗读
(3)这歌谣拨动了作者的心田,她拨动了你的心弦了吗?自己读读
学生读――师生交流――说明母亲的勤劳,母亲的快乐,美好的祝福,唱出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现在的日子怎样啊?
生活是非常清苦的,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
体会: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第二个“长”字体会到什么?
我们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话:“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名读――母亲还把什么伴着月光给了我?
师生交流:把想像的翅膀给了我;
完成填空题: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同学们,歌谣是含蓄的,母亲除了给我唱歌谣之外,还有给我唱童谣呢,童谣是幽默、风趣的。自己读童谣,说说哪里最有趣,告诉我们。
(1)学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你觉得哪里最有趣啊?
学生说:
母亲不仅给我唱童谣,还给我讲故事,说谜语。
4.谁来读读这段话?
(1)学生读
(2)这一个镜子,让你看到了什么?
(3)学生说:看到了嫦娥,看到孩子一边天,看到他幸福的样子。
(4)再请同学读
5.指名读讲谜语的段落。
(1)这一个母亲的“笑”字,又给你带来了什么?
(2)如果说母亲用歌谣伴着月光,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此时,母亲用 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6.同学们,其实母亲并不知道对于我来说有多么重要,她只是把她全部的爱给了我,识不识字都不重要了,关键是在她的举手投足间把爱给了我。一起读读这一段话,看看我们又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是母亲用那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
教师语言过渡:(被删除的那部分教材)出示:幻灯,音乐,
同学们当泪流满面的我,当我在母亲耳边说:“母亲,你可曾记得……”(请学生跟着续写)
学生说:是您用勤劳的手打开文学的宝库;您可曾记得您为我演唱的歌谣吗?你可曾记得是您让我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故乡不会忘记母亲,我更不会忘记。让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学生齐读)
7.同学们,让我们目光再回到这里:“月光启蒙”,你们又品味出了什么吗?
学生:母亲对我的爱
学生:那些童谣的美好回忆
学生:我体会到了启蒙的内涵
学生:月光不仅仅是月光,还有那些歌谣、故事、谜语带来的智慧
教师板书:母亲的爱中饱含“诗情”和“智慧”
电脑出示:母亲的歌谣
下课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9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板书)
2.童谣和歌谣让大家产生了兴趣,老师希望大家把对歌谣和童谣的喜爱之情放在自己的脸上。
(1)指名读
(2)你觉得这首歌谣怎么样?(声音再响一点)
(3)还有谁想读呢?
(4)你为什么喜欢呢?
(5)再指名读(你为什么喜欢呢?)
二、新授
1.妈妈的声音就更好听了,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这一部分(出示相关的课文内容)
(1)学生自己读
(2)说说在妈妈的歌声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3)师生交流
妈妈很勤劳
(4)老师想请大家读读这一段,看看你们体会到什么?
妈妈的声音很甜,为什么?给你的感觉呢?
“吟唱”是怎样地唱吗?
轻轻地唱,柔和地唱
妈妈为什么要轻轻地唱呢?(妈妈很温柔,在月光下,)
(5)请大家找出文章中描写月色的词去体会体会,
学生读书
学生说:星星……月亮升起来,月色立即……
谁能像她一样,让我们感受到月色的宁静。
(指名读)你读得真深情啊,男孩子愿意吗?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指名读)老师来读读,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看到那副画面了吗?齐读
还找到了哪些词和句呢?
同学们,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呢?(学生说纯洁,而且一动不动)
从母亲的歌谣中感受着母亲的圣洁和美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感受一下。(指名读-再指名读)
4.文章的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感受浓浓的母爱呢?
(1)学生说:
(2)指导“混沌”、“豁然开朗”的意思。
(3)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你们明白了什么?“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为什么我们生活清苦,却充满了快乐了
(5)这两个“长”的意思一样吗?
学生交流
5.是啊,我们的家乡土地贫瘠,所以我们精神生活是丰富,不仅是对我的爱,对生活的爱,对故乡的爱,也传递给了我。知道有这样一首歌谣就是表达了这个意思
(1)学生齐读
(2)文章中还让你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学生说文章第一小节(母亲已经很累了,……)
(3)你们有这样被妈妈搂过呢?你有什么感觉吗?什么情况下?请你带着这种被搂的感觉读读这句话。(再指名读,又请了一位)
(4)其实同学,母亲也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啊,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相应的课文内容。(第一节)
6.同学们,在母亲的歌谣中,饱含着浓浓的爱意、浓浓的深情啊。请一位学生再来读读这一句
(1)指名读-女生齐读-
(我不知道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问题,还是老师的指导方式有问题,总之我觉得读得不到位。)
7.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芳香的音韵,是怎样理解的呢?
(1)学生说
(2)听起来妈妈的歌声就是闻到了花香,我们也用甜甜的嗓音来读读妈妈的歌谣呢……
(3)指名读――再指名
诗一般的感受,诗一样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打断大家了,谁愿意来读读。(配乐)再指名(这个学生读得好棒的)
(这里的音乐声音响了一点,如果和刚才那个学生一样来读,那该有多好啊。)
8.童年的孙友田是幸福的,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作家了,他说母亲不识字却是他的启蒙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谁来说说看,母亲是我启蒙老师
(3)因为母亲在歌谣中交我……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4)如果你用自己话说说就更好了。这是老师点评的话。
(5)其实母亲并不知道童谣对我这样,会将作者熏陶成一个作家。孙友田告诉我们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的妇女,但是……
读:
但是是母亲读:“启迪”
虽然母亲不认识一个字读“飞向王国”
9.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是月光启蒙?这是一个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你们发现什么了,
(1)小组交流
(2)师生交流
(3)载月光下启蒙我的,把母亲比喻成月亮,照亮自己混沌的童心,母亲和月光一样……母亲用甜甜的嗓音衬托出了月光的柔和。
(4)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课文吧(齐读文章的后面一个自然段“飞向诗歌的王国”)
10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我长高了,母亲……,我长大了……,我……
(1)听人读课文,(感情真深刻)
(2)这就是现在的母亲,(出示母亲的图片)
(3)教师说: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是曾经……读(出示相应的文字)
可是曾经想三月的和风,学生读。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当我们再想起那些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为自己的吟唱的那些歌谣的时候,你们此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学生谈自己谈感受:童年的幸福,
11.同学们,让我们在走回那个美好的夜晚,看看母亲年轻的时候为我们做的一切
(1)出示flash,《明月千里寄相思》
(2)再读读吧(出示相应的文字)
(3)现在的母亲,……如果你是孙友田,你会说些什么呢?
(4)请大家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写给自己的母亲。
音乐,柔美的音乐,图片,一个半月,一张大手握着小手的图片,在黑与白的颜色中,感受着点点滴滴的爱,母亲的爱,深切的爱。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写出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很好的一种情境。宋非担心孩子会不会流泪,因为这是一种表象的内容,但是周锋说得对,上这样的课文,不是为了孩子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母爱。
(5)突然音乐停了,学生完成了,音乐又响了,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表达孙友田对母亲想说的话,
(6)同学们,这是多么美妙的一首诗歌,母亲给我的歌谣,是很美的。
12.老师谢谢大家陪伴我过度过一段非常美妙的时光。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10
一、板书课题,初品课题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新课课题,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提示“蒙”是后鼻音,齐读)
师:再看看课题——《月光启蒙》,你觉得这个题目起得怎样?
生:读起来很好听。
生:让人感觉很美妙。
生:能让人产生疑问。
师:的确,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总能吸引读者再三品味。
二、初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月光启蒙》这篇文章挺长,生字特别多,有信心读好吗?(生)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当然,也可以悄悄地请教我!
(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个别学生请教老师)
师:读完课文,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有!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五个生字词,能读好吗?
多媒体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指名读“”篱笆“时辰”两个轻声词和三个生字,正音,然后齐读)
师:把这些生字词送到段落中读读看。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味道。这一课中,还有两个多音的生字,找出来了吗?
(副板:莲花落 混沌,提醒“落”(lào)、“混”(hùn)的读音,齐读词语)
师:把“混沌”这个词送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混沌——记得在哪一课学过这个词么?
生:《盘古开天地》。
师:记忆力不错。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在这一课中也是这个意思么?
生:不是,是“不明白,迷迷糊糊”的意思。
师:知道了“混沌”的意思,那你推想一下,“豁然开朗”会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生:其实就是恍然大悟。
师: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
词来说(指板书),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课上到这儿,你能根据课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么?(生举手)不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有新发现了举手示意我。
师:谁先来提问题?
生:我想问的问题是:母亲为什么唱歌谣?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师:从题目着眼提问,不错。谁还能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
生:文章既然是写母亲对“我”的启蒙,为什么又叫“月光”启蒙?(教
师在课题旁打“?”)
师:多有价值的问题啊!还有吗?
生:课文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呢?(副板:芳香?)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她的孩子呢?
师:是啊,不识字的母亲,怎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呢?(副板:老师?)
师:善于提问,对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就本课而言,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认真读书。
生:认真看课文。
师:不仅要用心读书,还要学会用心思考,这样,再难的问题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三、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师:接下来,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副板: )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用三角号(副板:△ △)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开始吧!
(学生静读大约5分钟)
师:谁来说说,母亲怎样启蒙“我”的?
生:母亲唱歌谣启蒙“我”。
生:母亲唱累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给“我”唱童谣。
生:让“我”猜谜语。
(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母亲对“我”的第一种启蒙方式。这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读,教师提示“亮堂堂”后两个字在这里读成“阴平”更有味道。)
师:多么美妙的歌谣啊!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的吗?
生:想!
师:用耳倾听,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乐曲《空》响起,教师深情朗诵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穿插播放女声清唱的两首歌谣录音,学生陶醉其中)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
生: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搂着“我”坐在草堆上吟唱着歌谣。
生:我仿佛看到月亮从天边慢慢升起,听到了母亲那甜甜的歌谣声在耳边响起,整个院子都飘满了这美妙的歌声。
师:假如你就是文章的作者,什么感受?
生:有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生:非常宁静,非常温馨。
师:是啊,此刻,我们的眼前一定都有这样一幅美妙的月夜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及第一自然段)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能不能读出月夜的美妙来!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是啊,月色美,其实更美的是——
生:更美的是母亲那甜甜的嗓音。
生:更美的是在母亲怀里听歌谣的感觉。
师:是啊,此刻,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母亲那甜美的歌声。
多媒体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这是写母亲嗓音的一段话,谁来读读。
(学生朗读)
师: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生:这里写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非常的动听。
生:母亲的歌谣,给整个小院带来了芳香的音韵。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么?
生:“芳香”一般说的是花草,而这里是说母亲的嗓音非常美,仿佛让我们都陶醉了。
师:你的理解真好!课前是哪个同学提的这个疑问,现在明白了吗?(生点头)我们来推荐班上嗓音最甜美的同学来读这段,好吗?
(一女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作者童年那温馨的月夜。母亲用甜美的嗓音把美妙的歌谣,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的童年生活更加美妙。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11
一、课前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看到这幅画面,你们可曾想过长大后的孙友田做的什么职业?为什么?从课文中的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储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两首歌谣
1、生读“(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储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看到这一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3、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两组歌谣
(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谁先来读读书上的两组歌谣
(指名读,学生评)
(2)指导朗读: 书上母亲的声音是怎么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除了“轻轻的”还应注意什么?(温和、流畅、有情)
(3)学生练习
(4)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但母亲是——唱的,谁会唱?
(5)教者示唱(放音乐)
(6)教者教节拍,学生唱
(7)a好听吗?这两首歌谣的道理你也听出来了吗,从这两首歌谣中,你听出了什么?
点拔: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门楼洗衣裳……妈妈白天辛劳,晚上还洗衣服,b这说明了什么?(勤劳,辛苦)
c你们觉得他们生活得怎么样?(贫苦)
d为什么妈妈这么辛劳,还这么清贫呢?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两个“长“都是生长的意思吗?(蕴育)
师总结: 是啊,滚滚黄河,溪溪故道,勤劳的黄河儿女满怀希望地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辛劳耕植,虽然由于土地的贫瘠,生活清苦,但是一首首精美动听的歌谣却从这片深情的土地里蕴育出来,像月光般洒在人们心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
(二)、分析三首童谣
1、我们再来读一读母亲的三首幽默风趣的童谣
(出示:三首童谣:
a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b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生读,这三首歌谣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独自诵读,也可以同学之间合作表演!
3、生表演!
三、同学们听完这几首歌谣,童谣,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是啊,同学们,正是这些歌谣,让孙友田“ 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同学们,我建议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储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在孙友田心里,妈妈是多么厚重啊,那在同学们的眼睛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
四、是啊,这是一位多么令人敬爱的母亲啊,可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妈妈已不能再说起过去的往事,(放音乐:母亲)
更记不得这些动听的歌谣,甚至认不清面前的她所深爱的儿女她只是笑、笑、笑……笑得儿女泪汪汪!
同学们,说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想想这位伟大的母亲,再想想自己的妈妈,你有什么想对她们说的吗??
同学们,当我们身处在爸爸妈深深关爱之中时,我不能觉察到自己的幸福,有时还有一些不能理解的反判,但当真正失去时,就像文章中的作者一样,才能体验到父母无私的爱,伟大的爱!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我们在坐的所有爸爸妈妈们说声: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们永远爱你们!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篇1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民谣童谣的内容,领悟二者的内容美、形式美。
3、 学习作者描写母亲歌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2、《月光启蒙》的作者是?介绍作者。
3、设疑:那么,起初究竟是在谁的引导下,让他走进诗歌的王国,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的呢?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读。
3、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一是他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二是他用智慧和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4、齐读。
5、母亲是怎样引导我走进诗歌的王国的呢?她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6、生汇报并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7、小结:母亲就是通过这些形式,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三、学习第一部分。唱歌谣
1、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什么?
2、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
3、读么美妙的夏夜呀!书上是怎么说的?自由的读一读!
4、愿意听老师读吗?(示范读)
5、听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夏夜多美妙呀!)
6、读出美妙,(指名读---齐读)
7、最美的时辰,就应好好享受母亲唱的歌谣!母亲唱了什么歌谣?美美的读出来!
8、指名读
9、听了它的读,你发现了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
10、你愿意读吗?给你这个机会,自由读歌谣,想一想,透过歌谣你读出了什么?
A、母亲白天忙忙碌碌,晚上还要洗衣裳。真辛苦呀!再读读出对母亲的深情!
B、要实现理想就要好好努力!齐读
11、夏天的夜晚是美妙的!母亲的童谣是美妙的!现在我们就坐在农家小院,请静心听。(示范读)
12、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用一个比喻句说说!书上是怎样说的?(生述第三小节)
13、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歌谣美、声音美)
14、齐读
15、小结:母亲那美妙的歌谣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
四、唱童谣
1、母亲唱了美妙的歌谣,又唱了有趣的童谣。她唱了那些童谣呢?
2、指名读
3、听了有什么感觉?是呀!童谣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4、再读,你的感受会更深!童谣寄托了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让我们感觉到,那里的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5、一起打节奏读。
6、妈妈心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民谣童谣呢?
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8、读文中的话。
9、过去,黄河常常泛滥成灾,改道之后留下的故道,黄沙沉积,十分贫瘠,从来长不出旺盛的五谷来,所以那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很清苦)。他们觉得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0、家乡的人们勤劳,勇敢的与自然做斗争,最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在歌谣民谣中,使孩子明白了要爱什么?要追求什么?使他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11、再读五首歌谣童谣。
五、讲故事
过渡:歌唱累了!又讲起了故事,讲了什么故事呢?
1、这些故事,都发生在“高深莫测”的夜空中,能引起孩子无限的遐想。所以在孩子眼里,母亲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母亲和它的故事一样,都边美了!!
2、齐读讲故事的部分。
六、说谜语
过渡:歌谣童谣唱完了,故事也讲完了,他还不想睡!他还要听谜语!
1、谁来分角色读一读?
2、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3、母子间的亲情令我们感动,愿意读吗?集体分角色读!
七、小结
1、母亲的歌谣、童谣、故事、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
2、出示最后一节,引读。
3、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做题目了吧?
4、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的启蒙教育。我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5、带着这样的感情读
八、延伸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什么帮助?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
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无法忘记的,让我们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让我们深情的说一声:妈妈,谢谢您!(出示:齐说)
九、作业
1、收集孙友田的诗文
2、收集家乡的民谣、童谣。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看雪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