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1
(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目标:
1、检查、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2、抓住语言描写感受儿子的可贵品质,进而体会到儿子是从父亲身上汲取了无比的力量,深化“父爱”这一主题;
3、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题,提高阅读能力,进一步感受不同形式的父爱。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词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大家在课前预习时已经做了《语文快乐园》中的练习,本课的生字词你会写了吗?给你一分钟的时间,翻翻书复习一下,一会儿,我们要听写。
师:大家准备好,我们听写几个词语。(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请认真书写:洛杉矶、混乱、顿时、废墟、爆炸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位同学写得怎么样?(集体检查订正)下面大家对照黑板先看看你自己写得怎么样,然后同桌交换检查。
师:这些词语,又一次把我们拉回到1994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洛杉矶大地震。谁能用简洁的话把你了解到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说给大家听?如果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就更好了。
生: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许多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人们顿时陷入了混乱中。有位父亲赶到儿子所在的学校时,发现那座三层的教学楼变成了一片废墟。他没有绝望,而是一刻不停地挖着,终于救出了儿子。
师:你说得很清楚,也很完整。
二、抓住语言描写,感受儿子的形象
师:从故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父亲的坚强执著和他对儿子强烈的爱。他的儿子阿曼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请大家找出描写儿子的部分大声读一读,边读边体会。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阿曼达是怎样的?
生:他相信自己的父亲。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读出来。
生:(读)“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师出示投影卡)
师:儿子相信父亲什么?
生:儿子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
师:我们听出了儿子对父亲坚定的信任。(板书:信任)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很坚定,也很信任. 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从儿子的话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儿子很勇敢。(板书:勇敢)
师: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和阿曼达一起正在那座三层教学楼里上课,突然,整个教学楼开始剧烈地摇晃,你和同学们的身体也随着不停地晃动。轰——厚重的房顶像山一样向大家砸来,倾刻间,所有的人被压在了废墟底下。这时候,你看到的是——
生: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师:你听到的是——
生:轰隆隆的声音。
师:对,房屋在不断地成片倒塌。还有什么?
生:同伴们尖叫的声音、哭泣的声音
师:是啊,这时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1:很害怕。
生2:很恐惧,很无助。
师:那大家说,七岁的小阿曼达会害怕吗?
生:不害怕!
师:他一点儿也不害怕?
生:害怕。
师:是的,他也会害怕。但他有没有被恐惧吓倒?
生:没有!
师:他还不住地安慰同学,多么勇敢!来,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读阿曼达说的话。男子汉,你来,勇敢地说。
师:在那样突如其来的可怕的灾难面前,阿曼达表现出了超乎一般的勇敢、坚强,是什么给了他勇气和力量?
生:是父亲的话。
师:父亲的什么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不论……总会……)
(2)你还能从哪句话进一步认识阿曼达?
生:“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出示投影卡)在这个回答之前,父亲声音颤抖地说——
生:“出来吧!阿曼达!”
师:从“颤抖”这个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生:父亲太累了。
师:是啊,父亲一刻不停地挖了38个小时,能不累吗? 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父亲很激动。
师:父亲终于确定儿子还活着!多么激动。还有什么呢?(生答不出来。)请大家看书上的插图:所谓的“安全的出口”真的很安全吗?
生:不安全,随时可能倒塌,废墟中的人随时都面临着危险。
师:这也是父亲声音颤抖的原因。来,谁来当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这句话?
生读
师:父亲经过了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多么激动!此刻,他唯一的念头是让儿子尽快脱离危险,将儿子紧紧地搂在怀中。(有感情地)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来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安全洞口被打开,当一丝光射了进来,当父亲冲你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生:马上冲出去。(众笑)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好。让我们听听阿曼达是怎样说的?
生读阿曼达说的话。
师:听了阿曼达的话,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生:阿曼达,你真勇敢,我很佩服你。
师:我听出了你由衷的敬佩之情。谁还想说?
生:阿曼达,你很有爱心,你真了不起。
师:(板书:爱心)说得好。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父子间的对话,你的朗读就代表你的理解。我当父亲,谁来当儿子?(师生分角色读)还想读吗?谁想读父亲?谁读儿子?
师:这对父子马上就要相见了,父亲是多么激动,多么急切!而儿子却把先出去的机会让给了同学。是什么让他有这样可贵的勇气和爱心呢?
生:是父亲说的话。
师:又是父亲这句话。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儿子想到了这句话,父亲也想到了这句话。还记得在哪一段吗?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感受到了父亲非常爱他的孩子,一想到孩子在等着他,就有了巨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不停地挖着,挖着
生2:感受到了儿子非常信任父亲,他知道父亲一定会来救他。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困境中,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才把他们父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让我们读读这句让父亲顽强执着、决不放弃的话!(生齐读)让我们读读这句给了儿子无比的信心,坚定的勇气的话!(生齐读)让我们读读让这对父子彼此信赖,心息相通的话!(生齐读)在生死关头,这句承诺,这句话,顿时化为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这就是——
生:爱的力量。
师:是的,这是一种伟大的不可摧毁的爱的力量!(师板画: )
师:是爱创造了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终于经受住灾难的考验,重逢了!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他们重逢的喜悦吧!(师生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部分)最后一句让我们一起来读。再幸福一些,来!(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的深情朗读,让我又一次重温了那感动人心的父子之爱、父子情深,也让我想到了《语文快乐园》中的一篇描写父爱的好文章——《父爱没有力学》请大家默读这个故事。
附:父爱没有力学
他是研究力学的专家,在学术界成绩斐然,他曾经再三提醒自己的学生们:“在力学里,物体是没有大小之分的,主要是看它飞行的距离和速度。一个玻璃跳棋弹子,如果从十万米的高空中自由落体掉下来,也足以把一块一米厚的钢板砸穿一个小孔。”
他说:“我提醒大家注意,千万别幻想能够把高空掉落的东西稳稳地接住,即使是一颗微不足道的石子!”
那一天,他正在实验室里做力学实验,忽然门被“砰”的一声推开了,他的妻子惊惶失措的告诉他,他们那先天痴呆的女儿爬上了一座四层楼的楼顶,正站在楼顶边缘要练习飞翔。
他的心一下子就悬到了嗓子眼,他一把推开椅子,连鞋都没有来得及穿就赤着脚跑出去了。他赶到那座楼下的时候,他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惊恐失措地站在那里。他的女儿穿着一条天蓝色的小裙子,正站在高高的楼顶边缘,两只小胳膊一伸一伸的,模仿着小鸟飞行的动作想要飞起来。
看见爸爸妈妈跑来了,小女孩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从楼顶上起跳了。很多人吓得“啊”的一声连忙捂住了自己的眼睛。看到女儿像中弹的小鸟般正垂直下落,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突然推开紧紧抓住他的学生们,一个箭步朝那团蓝色云朵迎了上去。
随着一声惊叫,那团蓝色的云已重重地砸在他的胳膊上,他感到自己像被一个巨锤狠狠地砸下。腿像树枝一样“喀嚓”一声折断了,眼前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他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躺了两天了。他的脑子还算好,很快就清醒了,可是下肢还打着石膏,缠着绷带,周身的疼痛让他倒吸冷气。他那些焦急万分的学生们对他说:“你总算是醒过来了,你站在楼下接孩子实在是太危险了,万一……”
他笑了笑,看着床边安然无恙的女儿和泪水涟涟的妻子说:“我知道危险,搞了半辈子的力学,我怎么能不懂这个呢?只是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
师:故事读完了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突然推开紧紧抓住他的学生们,一个箭步朝那团蓝色云朵迎了上去”从力学角度看,这样做的危险是什么?
生:从楼顶跳下来的女儿,会对他产生很大的伤害。
师: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这样做的危险?
生:随着一声惊叫,那团蓝色的云已重重地砸在他的胳膊上,他感到自己像被一个巨锤狠狠地砸下。腿像树枝一样“喀嚓”一声折断了,眼前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师:谁再来读读,读出这惊险的场面?
生读
师:作茧自缚为研究力学的专家,他明明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为什么还要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接住女儿?
生: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
师:父亲的话做了最好的回答。让我们把父亲的话完整地读一遍。
四、感受生活中的父爱
师:说得多好,只因为有爱,我们的父亲就可以无私地为我们付出一切。同学们,也许从出生到现在,你都没有感受到父亲那种无微不至的爱。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在平日的生活中,父亲为我们做了哪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的事呢?
生1:有一天傍晚我放学时,下起了大雨。我爸爸只拿着一把伞来接我。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让我自己打着,我怕爸爸淋湿了,就推给他,可爸爸又推给了我。到家后,爸爸全身都湿透了。第二天还感冒了。
师:这样的事可能大家都经历过。父亲的爱就是一把伞,随时为我们遮挡风雨。
生2:去年夏天,爸爸带我到青岛动物园玩。一路上爸爸总是牵着我的手,遇上凶狠的动物他就护着我说:“离远点!”
师:父亲的爱是温暖的手,处处呵护着我们。
生3: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拿来许多练习题给我做。当时是夏天天很热,我不停地擦汗。可过了一会儿,我感觉不热了,我回头一看,原来爸爸拿着扇子在给我扇风。我感到很凉爽,可爸爸的身上满是汗水。
师:父亲的爱是清凉的风,丝丝拂过我们的心田。父亲的爱己融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它也许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甚或是冲你痴痴地傻笑,给你一个满怀的拥抱,却流露出不尽的爱。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最值得珍惜,最值得回味,它就是——父爱!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语文快乐园》中的一段话。请大家看30页的快乐导读——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爱无形,弥漫苍穹;父爱无言,渗透时空。这份厚重的爱,让我们细细体味……请大家一齐读一遍
师:课后作业:课后,建议大家把这篇课文中有关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或段落抄写在积累本上。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不论……
总会……
勇敢、爱心、信任的儿子
(父亲和儿子中间有颗心和一条双向箭头)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语文课堂 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2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3
内容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日以继夜的挖掘,最后与儿子劫后相逢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中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学情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以“父爱”为主题的感人文章,对于学生来说,父母的爱并不陌生,所以学生理解和体会父爱比较容易,但对于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未曾体验过,所以要去体会文中父爱的人格力量,还是一件难事。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吟诵体会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第一课时主要是解决课文中生字难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用心领会父子俩的了不起,感受父子俩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的品质和父子之间真挚的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认识“塌、昔”等6个生字,会写“昔、漆”等8个字,掌握“昔日、漆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中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质,感受父母之爱,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子俩的了不起。
教学难点:体会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中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质和父子之间真正的爱和信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典、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地震情景课件,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残酷无情的,它使多少人亲离子散,流离失所。1989年,美国洛杉矶就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在地震中,有一对失散的父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最终劫后相逢了,同学们想不想认识这对父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认识并理解生字和新词。
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③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
①抽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找出的生字词,交流记忆方法。
②指名选择重点字词讲解。
③齐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2)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3)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默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四、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五、回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1.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都很厉害,不但学会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还会合作解决我们提出的部分问题,希望我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精益求精。对于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我们下一节课作为重点学习一下。
六、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2.围绕课后题及父子俩的了不起预习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2.复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领悟: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俩?课文里哪个词最能概括?
2.学生交流,师随机板书(了不起)
三、赏析词句,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师导入: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2.默读课文,找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4.指名汇报,课件出示有关语句,师相机指导朗读,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比如“冲向”一词体现了这位父亲寻子心切,担心孩子会有危险。)
②师指导朗读。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他一边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一边跪在地上大哭起来。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悲痛。
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哭着哭着,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于是,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学生交流感受: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
②师引导朗读。
(4)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①指名谈体会。
②句子比较:(感悟省略号的作用)
他挖了三十六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③师:课文没有给我们介绍父亲是如何挖的,我们来想象一下,面对着巨大石块,面对着破碎的玻璃,父亲是怎样挖的?学生想象父亲挖掘的过程。
④指名汇报。
⑤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父亲就是这样忘掉白天黑夜,忘掉疼痛饥饿,坚持不懈地挖着,那么是什么力量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齐读。
⑥引读:是啊!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这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就是这坚定的信念创造了奇迹,到第三十八小时,父亲突然听到儿子的声音,了不起的父亲同样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
四、以读导学,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2-22自然段。
2.品读体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
①通过朗读“我告诉同学们……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这句话,体会儿子在困难面前充满信心、不屈服的品质。
②通过朗读“不!……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儿子无私的优秀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师: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子俩的坚强和他们之间真诚的爱让我们感动。面对着这样的父子,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你此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2.学生动笔写自己想对父子俩说的话或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以后我们也要懂得珍惜回报父母之爱,向阿曼达学习,做一个坚强的儿女。
六、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教师总结。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作为课改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时,连叫了3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心中有些慌乱(因为这节课有校长听课)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也非常紧张,致使自己不在状态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学上离校长提出的教学思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氛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6
设计理念: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和配乐朗读课文,体会父爱如山,儿子对父亲的信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受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地震无情,人有情》的视频;《生死不离》的mv,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述:请全体同学肃立,今年的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的四川汶川县发了里氏8.0级地震,当时地动山摇,美好的家园倾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次地震中,共有8万余人遇难,中共中央决定5月19,20,21日是全国默哀日,国旗低垂汽笛长鸣,.让我们为在这次地震中的遇难者默哀,愿死者安息吧!
2,师生默哀一分钟.
3,师述:地震无情,人有情,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事情.
4,播放《地震无情,人有情》的视频.
5,师述:1994年,美国的洛杉矶也发生过大地震,在抗震救灾期间,也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情.今天,我们将学习的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就讲了其中的一件事.
6,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①自学生字,词语.
②回答问题:
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怎样的人.(了不起)
⑵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①小组讨论,交流.(第一至 小组的同学阅读第1至12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第 至最后一小组的同学阅读第13至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
②小组汇报,交流.
③师小结.
3,学习"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
⑴提问:是什么信念能让这位父亲坚持不懈地挖38个小时
⑵学生回答.("我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⑶思考:这句类似的话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 (3次)
⑶师述:这是一种决不放弃,生死不离的信念.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要有这种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救出更多的幸存者,才能让生者更坚强.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这是5·12大地震期间制作的mv—《生死不离》.
⑷播放《生死不离》的mv.
⑸在mv音乐声中齐读这句话,要读出父子之间生死不离的情感.
4,分角色朗读课文.
⑴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第12自然段至最后一自然段.
(6个同学一个小组,两人读父亲说的话,两人读儿子说的话,两人读叙述者的语言,最后一组同学相机安排.)
⑵指名小组上讲台读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播放《生死不离》的音乐,父子在读的过程中可据语境做相应的动作.
⑶师作简单的点评.
5,师小结:这篇文章通过对父亲和儿子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现了他们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父亲决不放弃,儿子信赖父亲,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们要学会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课后延伸:
1,如果这位父亲在连续挖了38个小时后,他发现的是儿子的尸体.这个故事将怎样发展下去,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把这个故事的结局写完.
2,写一件关于父亲或母亲关爱我的事情,注意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动作,通过这些描写来体现这种父爱或母爱的伟大,也要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
3,搜集在5·12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令人感动的事情和与抗震救灾相关的歌曲.
附:板书设计: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无论发生了什么,
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7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3、 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一些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现在想读给大家听听。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3、 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2)课文朗读展示,并说说自己读完以后的新滋味。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学习收获展示
生生展示: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五、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2、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写小本剧,然后排练表演。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2、引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3)表演课本剧。
二、学文悟情展示
1、全班展示学习活动,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创作性展示
1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2、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四、激发知识冲突
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五、归纳积累,从读学写,课外延伸
五、拓展延伸
1、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2.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3.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感受父爱的伟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到父子之间的爱与信任。读中感悟,读中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二、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面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三、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四、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己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五、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六、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七、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的问题及得到的收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9
一、导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体现父爱、母爱的诗歌、散文、故事、名言,准备打擂。
二、导学内容
1、整理课前搜集的材料。
2、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做好批注。(要先把课文认真地读一遍,边读边用笔标画出还不熟悉、读不正确、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我再自学课后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认读识记生字,生字词抄写2遍。)
(1)生字记牢 、注音、会写、会组词
记生字的好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爆( ) 砾( ) 墟( )矶( )曼( )
暴( ) 烁( ) 虚( ) 肌( )漫( )
(3)词语、句子会理解会运用(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昔日、废墟、疾步、绝望、开辟、破烂不堪
(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造句:
3、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通过读文来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 )——( )。是通过以下词句体会到的:
5、反复地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被文中的父子所感动,你能把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吗?此时,你最想对文中的父子说点什么?
6、本文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
外貌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动作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神态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心理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7、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我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请教。
三、课堂检测
1、听写词语
2、填空
a、不断有孩子的父母( )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 )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 )离开了。其中( )说明了父母的难过,( )说明了他们离开的原因。
b、他满脸( ),双眼( ),衣服( ),到处是血迹。这句话说明( )。
3、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a、“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
,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
。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它们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1)
(2)
(3)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看录像。
2、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从“中”字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是啊!地震并没有完全停止,危险也没有完全过去,在这个时候,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翻到93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2、学生交流,反馈。
3、默读课文,找出父与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三、讲读课文
1、提问:
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⑴ 全班交流。
⑵ 抓住重点段深入体会: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 为什么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不直接写36小时?
② 从“再”体会曾有人阻挡他,父亲与其他人的对比,丰满父亲形象。
③ 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朗读。
④ 想象画面,揣摩心理。
⑤ 有感情朗读。
过渡:父亲不懈的努力,寻找自己的儿子,儿子最终找到了吗?让我们听听废墟中传来的声音。(cai)让我们用掌声恭喜这位执着的父亲看到了希望吧!
2、提问:
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⑴ 小组讨论交流。
⑵ 全班交流讨论。
⑶ 想象画面,训练说话(cai):
他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对小伙伴们说:“ ……”
⑷ 讨论为什么“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
⑸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问:
安全出口打开了,父子可以团聚了,可父亲的声音为什么是颤抖的?
⑴ 讨论。
⑵ 小结:
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哪怕是同一句话,同一个词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键于我们读书要懂脑筋,用心去体会,才会有收获。
四、总结
1、体会“爱”,边总结边板书。
2、小练笔:
写出自己想对父子说的话,并交流。
3、推荐阅读书目。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爱子
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11
学习目标:
1、 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 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 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 准备写好的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 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启发谈话:你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的学生,问得老师瞪目结舌……)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什么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揭题。
2、 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 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 爸爸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 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 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 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
2、 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 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4、 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⑴①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⑵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⑶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⑷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讨论后指名回答并幻灯出示以下内容:(板书:爱)
双眼直直渴望帮助
一个念头信念坚定
爱
挖38小时坚持不懈
相拥而泣欣喜若狂
教师小结:
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⑴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⑵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⑶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⑷“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⑸“……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⑹“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父亲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父亲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所表现的是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对于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父爱时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品读文本,感受父子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同时再现情境,呈现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句。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法的选择上:
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和情境感悟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们通过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的推敲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学法上,我始终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3、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开课伊始,我设计了检复字词、理清文章顺序和回顾单元训练重点三个环节。教学中,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回顾,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一种整体上的认识,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课文的2~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了在大地震的背景下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文眼“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展开学习。先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之前学习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文章的相关学习方法,而后呈现阅读提示,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并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自读自悟文本和组内交流,学生勾画出了重点词句,并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冲”“跪”“站”“走”,外貌描写“满脸灰尘”“衣服破烂不堪”,神态描写“双眼布满血丝”和“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连串的数字描写来体会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更能通过人物间的语言描写直接体现出来,我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对话的朗读,同时更有教师的范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真正感受到父亲的伟大、了不起。
而对于儿子的“了不起”,我更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语言描写的捕捉,学生不难感受到儿子的勇敢、机智,体会到了儿子的“了不起”,从而完成了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
(三)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这对父子在这场大地震中谱写出震撼灵魂的乐章。而这震撼灵魂的乐章更源于他们彼此之间信念的坚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富于情感的引语帮助学生再次梳理了全文,并深刻感受到了父子间、亲人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已毕,但学生们仍然被这份浓厚的情感紧紧地包围着。因此,我适机呈现了一组08年汶川地震时的相关图片,引领学生真正感受大地震来临时的情景。最后呈现书中阿曼达和他的父亲得以相见、紧紧相拥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来描述父子相见时的感人场景。学生在说话的同时情感上得以升华,并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了素材,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所进行的说课,欢迎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13
各位评委:
我今天要说的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4、说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不放弃、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5、说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 自学练
1、 学习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认读词语。
2、 回顾课文内容。
3、 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 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1)“他挖8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怎么不直接写36小时,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章中三次反复出现这样的话?
7、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15
学习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对这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自由朗读课文1——12自然段,把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用“------”画下来,想象作者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A、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你有什么体会?
面对大家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怎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你有什么发现?
可是父亲说三句话的心情一样吗?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生合作,练读这几句话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抽读,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你体会到了什么?
比较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苦苦地挖掘?而这一切的一切,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从父亲的外貌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
2、配乐出示5·12地震时表现父母之爱的图片,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24自然段,找一找表现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用划起来。
学生交流汇报:
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里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读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抓住主线,引深感悟。这对父亲和儿子真是父子情深啊!课文中哪句话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过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了父子情深,我们还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文章描写方法上的见解。)
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请你仔细观察课件出示的画面,想象画面内容,用上今天所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了不起父亲
儿子
外貌动作语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16
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今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参考、反思和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就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
在清理挖掘时,不断在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拦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着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在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动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的,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父亲赶到学校时,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4分)
2.父亲请求帮助时,为什么人们都摇头叹息,没人帮他挖?(6分)
3.填空。(4分)
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 ,儿子对父亲的 。
4.文中画线句子对描写父亲起什么作用?(5分)
5.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那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两句话概括)?(6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1.(4分)因为他看到儿子上学的小楼已变成废墟,(2分)认为儿子一定死了,感到绝望。(2分)(意思对就得分)
2.(6分)人们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对他深表同情;(3分)但断定孩子绝无生还的可能,继续挖下去还会有危险。(3分)(意思对就得分)
3.(4分)责任感信任
4.(5分)突出父亲挖的时间长;(2分)表现父亲的执著(坚毅、坚韧、顽强),对孩子的深挚的爱。(3分)(意思对就得分)
5.(6分)
(1)父爱:
①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②救火队长关心父亲的生命安全。
③警察劝父亲控制情绪,并关心群众的安全。
④好心人劝慰父亲。
⑤过路人帮助父亲救出14个孩子。
⑥儿子鼓舞同学。遇救时先让同学出去。(此问3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就得分。)
(2)认识(示例):
①爱能够创造奇迹。
②爱能够激发人的潜能。
③爱使人高尚。④爱是精神的支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
⑤爱使人坚毅。
⑥爱是驱散黑暗的阳光。(此问3分;答案不限以上所列,只要切合文章思想内容、语言精炼就可得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17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ào zhà
() fèi xū
() zá kāi
() chàn dǒu
() wǎ lì
()
hùn luàn
() xī rì
() jí bù
() yōng bào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危险──( )绝望──( )幸福──( )
伤痛──( )漂亮──( )悲痛──( )
三、我能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型(只填序号)
a、陈述句b、反问句c、感叹句d、疑问句
⑴ “谁愿意帮助我?”()
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⑶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⑷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四、缩写句子
1、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教学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