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让老师把控好上课的进度,提搞课堂的质量。那么关于三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3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时间,时、分、秒和时间有关的知识,他们对钟面、经过的时间等问题均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生活,比如电视和乘车的过程中等或多或少地与24时计时法有过交道,不会一点都没有接触到,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目标:
1、创设现实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掌握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特征,发现两种计时法互相转化的规律,能正确进行互化,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猜想、观察比较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异同、发现两种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等数学学习活动中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A、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B、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1、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2、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5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应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解决“租车”和“购买纪念品”两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掌握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课题:淘气他们学习今天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耍,这节课,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游园吧(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游园)。
一、租车
1.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数学信息是:有48人去游园,需要租车,小车每辆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车每辆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两遍,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一说:可以怎么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学生汇报思考的过程:可以租3两大车,坐54人,有6个空位,租金是3×160=480(元);
2.师:到底有几种租车方案?我们来整理一下吧。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车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小车辆数 大车辆数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1 方案2 生:独立完成表格,把各种租车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学生的列表后,师选出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小车辆数 大车辆数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1 4 0 4×12=48 4×120=480 方案2 3 1 3×12+18=54 3×120+160=520 方案3 2 2 2×12+2×18=60 2×120+2×160=560 方案4 1 2 1×12+2×18=48 1×120+2×160=440 方案5 0 3 3×18=54 3×160=48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1)观察上面几个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钱?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最省钱的是方案4:租1辆小车和2辆大车440元。
师: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数,为何租金不同?
(2)淘气说:如果我们是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你们能帮帮淘气吗?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汇报:租2辆小车,1辆大车省钱。
小结:租车最省钱的策略是: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坐不满,空座位必须尽可能少,尽可能用大车。
师:解决了租车的问题,同学们开心的乘车去游乐园里玩耍了。在游园的时候,同学们又遇到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二、购买纪念品
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观察,汇报:小包装里有3个玩偶,每盒5元,大包装里有4个玩偶,每盒6元。买30个玩偶,可以怎么样买?
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
请你写出3种购买方案,哪种最省钱?
问:怎样写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学生在题单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小包装 大包装玩 偶数量 金额 方案1 2 6 2×3+6×4=30 2×5+6×6=46 方案2 6 3 6×3+3×4=30 6×5+3×6=48 方案3 10 0 10×3=30 10×5=50 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3.师:利用列表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租车和购买纪念品时遇到的数学问题。现在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笑笑和淘气解决他们在游园时遇到的问题吗?
1.笑笑的问题是:买50个玩偶,怎样买最省钱?
2.淘气的问题是:如果大车可8人,小车可坐5人,我们28人乘车,怎样安排车辆空座最少?
学生独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展示,汇报。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游园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学生回顾,思考,自由发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一)(p1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连除、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比较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要复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复习,要使同学们更好地熟练地进行解答。
二、复习运算顺序
1、提问:有哪几种计算?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请学生归纳:(运算顺序及小括号)
3、练习复习(一)第2、3、4题。
(1)各自独立完成。
(2)校对,讲评2、3题,校对后讲评第4题。
三、复习应用题。
1、各自分析,解答第5、6题。
2、完成后,说说分析思路解题步骤。
3、引导归纳: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四、小结:(混合运算顺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二)(p12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会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所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分析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熟练地解答。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练习第8、9题题组练习。(观察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调解题时认真审题)。
2、练习10、11、12题,独立完成,逐题讲出思考过程,讲评。
3、练习第13题,明确题意,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答。
4、第14题是移多补少的逆向应用题。
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5、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应注意什么?
6、作业《作业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三)(p127)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平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9
第一单元: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录像、、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
(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
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
(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
1、体验10秒。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2、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
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
3、游戏活动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梁祝”。)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
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三、练习、感受,加深认识
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
四、课堂小结
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
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内,(出示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
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10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11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四、总结下课。
上一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免费
下一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