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解说词的情境愈发增多,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解说词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例文,希望你喜欢。
关于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篇1
公元370年·东晋深秋
正在祁连山深谷中宁静思考的大学士郭瑀突然被外面的嘈杂声惊扰。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他成为许多执政者求贤若渴的邀请目标。
而这一次,前凉王张天锡派来的使者准备充分,这已经是最近第三批“请”他出山的人了。
郭瑀悄悄躲进洞中一个不易察觉的密室静观其变。
洞外,气势汹汹的军人和郭瑀的众弟子们之间的冲突正在逐渐升级。
这并非“洞中方一日,世上数千年”的寓言故事。
此时此刻,中原王朝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混乱与杀戮已经无法避免。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马蹄山和山下的临松薤谷,重峦叠嶂,松涛起伏,
山顶常年白雪皑皑,山下四季流水潺潺。
对于专心治学的人来说,马蹄山和临松薤谷是个可以潜心修行的地方。
大学士郭瑀已经在这里度过了整整20年的时光。
从马蹄山上望下去,远处的群山郁郁葱葱,万般世相,尽收眼底。
但,在他视线之外,中原正在经历着血腥而混乱的剧痛。
公元220年,汉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在历经409年的统治之后,最终还是崩溃了。
此后的中原,历经三国时期的混战、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迅速迎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西晋王朝司马氏家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混战。
公元311年,趁混乱之际,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游牧部落联盟,向中原发起了大举进攻。洛阳、长安相继被攻破,史称“永嘉之乱”。自此,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长达三百多年的大分裂与大混乱的格局中。
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下,北方人口锐减。
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千里沃野的中原转眼间已成人间地狱。
那些身世显赫、家学渊博的名门望族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
生存,还是毁灭?
生存,该去哪里生存?
他们被迫做出选择——
其中部分大族南下来到长江流域,并在江南建立了东晋王朝;另一部分,则向西北迁徙,渡过黄河,来到河西走廊。
经过汉帝国将近400年的经营,河西走廊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是躲避战乱的桃源之地。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直至今日仍保留着汉武帝在河西设郡时的名字——“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远处,祁连山的冰雪融化汇成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使戈壁深处出现大片湿地奇景,也为张掖留下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魏晋动乱之际,很多向河西走廊迁徙的世家大族选择在这里定居。
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前后一位名叫郭瑀的敦煌少年第一次离开了故乡。他一路漫游,来到马蹄山下的张掖。
和家乡气候干燥的环境不同,张掖的葱翠让郭瑀感到心情舒畅。
但,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此时的河西走廊,儒学之风盛行,他远道而来想要寻找的那位大学者郭荷,就隐居在这里。
关于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篇2
西晋末年,公元301年,京城官员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
河西走廊就隶属凉州刺史部管辖,州治设在武威郡的姑臧县。
张轨家族世代以专攻儒学著名。来到河西走廊之后他采取了中原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招收河西弟子五百人开办官学;同时,他还屡屡遣使持节,厚礼征聘知名学者任职或讲学,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井井有条。
就在张轨到达河西的第十年,中原发生了“永嘉之乱”。
而河西走廊因为地处偏远没有受到太多冲击。
在当时的长安,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秦中川,血没腕(读音:wan四声),唯有凉州倚柱观。”作为一块相对安定、平静的所在,大量人口迁徙至此。尤其洛阳以西及关中等地,投奔河西走廊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抛下了所有家业的郭荷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河西走廊的。一路同行的,除了追随他的弟子,还有极为珍贵的、数代家传的经史典籍。
郭荷,今天的甘肃秦安人,出身儒学世家,他的家族在东汉时期就以经学得名。
据《晋书·本传》记载,郭荷“明究群籍,特善史书”。
当郭荷带领众弟子穿过武威,来到张掖郡马蹄山下的临松薤谷时,他们停了下来。
千里风尘,艰辛辗转,望见这里的青山翠谷,郭荷感到内心宁静,这正是他心中所期望的安居之地。
和郭荷一样,那些西迁的家族在这里扎下根脉,不再东返。
渐渐地,他们成为当地著名的大姓,史称“河西望族”。
郭荷来到临松薤谷的消息,迅速在河西士林间传开了,对于崇尚学问的河西子弟来说,这是天大的喜讯。
年轻的学子纷纷慕名而来。
郭瑀就是其中之一。
郭荷恰好也喜欢这个有悟性的年轻人,于是,郭瑀成为郭荷的入室弟子。
郭荷的声望渐渐引起了当地执政者的注意。
某个晴朗的上午,一队阵势豪华的车马来到郭荷门前。
此时,河西走廊已经归于前凉王张祚的统治,张祚的使者带着贵重礼物面见郭荷,希望郭荷出山去做前凉主管教育的“博士祭酒”。
郭荷婉言谢绝了。
身处乱世,他只想专心做学问,而拒绝做官也是他们家族的家训。
尽管使者表示理解,但前凉王的意志同样很坚定。
他不断派使者登门拜访。
郭荷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了使者的要求,他来到了前凉的首府武威,拜会了前凉王张祚。
张祚是曾任凉州刺史的张轨的曾孙,此时张氏家族已经在河西走廊割据一方,建立了史称“前凉”的政权。
虽然张氏子孙继承了张轨的崇文举措,广泛征求儒学名士的支持。但是,这位刚刚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了王位的前凉王张祚并不是发自内心地真正尊崇学问。
当年已八旬的郭荷一路颠簸到达武威后,并没有担任官学主管,而是被雪藏到前凉王宫内,成了陪太子读书的宾客。
与他一起成为宾客的,还有另一位被迫出山的大学者宋纤。
宋纤,敦煌效谷人。他在酒泉南山中刻苦钻研儒家经典。开馆讲学。
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余人,规模堪比孔子。
年迈的宋纤被逼出山后,曾多次请辞皆被张祚阻拦,最终他选择以绝食自尽的方式保全学者的自由与声名。
郭荷对前凉政权的热情因为宋纤的悲剧,和张祚的无为,被熄灭了。
他向张祚请辞,张祚没有阻拦。
张祚派人护送郭荷返回临松薤谷。
不久。84岁的郭荷辞世。
郭瑀将老师郭荷葬在了书院的旁边,那里安静至极,只有流水与鸟鸣。他素孝裹身,冬寒夏暑,为老师守孝,一守就是三年。
对于这一越过规制的行为,他解释说:“我虽由父母所生养,却是由老师教导培育,古人不为老师服丧,不过是因为圣人谦虚。”
除了师徒之情。儒家的处世准则早已浸润到郭瑀的血液中。
三年期满后,郭瑀向临松薤谷的深处走去,他希望更加远离世间的纷争。
外面的世界越来越遥远。
在这里,他把郭荷传授给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写下了《春秋墨说》和《孝经错纬》,希望这些著作可以为后世所用。
随着汉朝的覆灭。中原的动荡与杀戮使得作为汉朝官学的儒学遭受了重大打击。
但河西儒学却独树一帜,异常繁荣。
武威文庙,是仅次子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的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相传最早建于前凉时期,是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传播繁衍的印证。此后,尊儒重教的文风在河西更加延绵不断。
郭瑀的匆匆十年一掠而过。
在这十年光阴里,不断有年轻的学子,或游学到此,或慕名而来,就像当年的自己。
郭瑀传承了老师郭荷的做法,在这清幽的山谷中向弟子们传道、授业、解惑,尽自己所学,让他们明白儒家思想的真谛。
学习之余,他还带领门下弟子在马蹄山开凿石窟。
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片原本只为安身而建的石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将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造像圣地——马蹄寺石窟群,同时也成为那个时代河西走廊上儒家与佛教两大文明交汇的见证。
尽管郭瑀为人低调、一心向学,但新任前凉王张天锡的使者还是循着一批批河西学子留下的脚印走到了这里。
就在郭荷去世不久,前凉王张祚就因血腥政变暴死街头。此时的前凉统治者已经换成了张祚的弟弟张天锡。
张天锡即位不久便下达了大规模的贤才征召令。
这或许是因为前凉国先祖的遗训。但更重要的是河西走廊长久以来形成的崇尚学识的氛围在起作用。
张天锡向精通儒家文化的郭瑀发出盛情邀请,希望郭瑀能帮助他治理国家。
但,郭瑀不为所动。
老师郭荷出山从政的经历,让他产生了强烈的隐忧。
更重要的是,这个靠篡权得到君主地位的张天锡,与郭瑀内心秉承的仁义道德标准相去甚远。他宁愿隐居山林,潜心读书,静待更合适的机会。
张天锡再次派使者前往马蹄山邀请郭瑀,并亲自书写了一封铿锵有力的信函。
他以兼济天下的儒家道义指责郭瑀逃避身为儒者应有的责任。
郭瑀沉默良久,最后指着山间飞鸟对张天锡的使者说:“此鸟也,安可笼哉?”
恼怒的使者下令抓捕郭瑀的学生。
面临痛苦的抉择,郭瑀仰天长叹:
“我逃避的是官府征召,又不是躲避罪行,岂能因隐居行义,害及门人!”
郭瑀被迫出山。
但他对前景不抱任何期望。
就在他们到达武威后不久,前凉王张天锡的母亲忽然去世。
郭瑀随即趁乱回到了马蹄山下。
关于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篇3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
至此,通向亚洲腹地与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开。
此时,再回望地处河西走廊上的河西四郡的命名,更能感悟到汉武帝的智慧与深远眼光——
只有控制了河西四郡,才能通过河西走廊从匈奴手中夺取并完全掌控西域,汉朝的版图才能到达帕米尔高原以西;
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这块土地和这条生死攸关的战略通道将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而打通河西走廊,对于汉帝国而言,不仅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更奠定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基本格局。
此时的汉朝已经成为和罗马比肩的伟大帝国,在两个帝国之间,是安息与贵霜两个生机勃勃的王朝。
随着河西四郡的设置,河西走廊也从汉军与匈奴鏖战的战场,急速转变为汉朝抗御匈奴的前沿地域。
为了固守河西走廊,确保往来军民的安全,以长城为主体的防御体系逐步建立。
长城,是古代中国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而被迫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
最早的长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214年,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派将军蒙恬向匈奴发起进攻。在秦军占据河套后,开始有计划地将秦、赵、魏、燕等各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甘肃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下令在河西走廊修筑东起永登、西至酒泉的长城等防御工程。已经停滞了一个世纪的长城开始越过黄河向西延伸。
数年后,汉长城又从酒泉延伸到了玉门一带,庞大的防御体系横贯了河西走廊的东西两端。
这个防御体系在当时被称为河西汉塞,它由烽燧、城障、坞院、出入境关卡等组成。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又命令在今天的内蒙古额济纳旗修居延塞。其北起居延泽,向南沿黑河河道延伸,分别与张掖塞和酒泉塞相连,在河西形成一个“人”字形的庞大的防御工事。
这3段防御体系组合严密、烽燧相连,有效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畅通运行。
此后,随着汉朝向西拓展军事外交,河西走廊的军事要塞沿着疏勒河流域一直延伸到古盐泽地区,即今天的罗布泊。
它们不仅构成了一条军事防御线,而且还是交通线和供给线。汉帝国中央政府的邮驿系统也随之延伸至酒泉、鄯善、楼兰境内。
关于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篇4
河西走廊一些缺石少土、流沙淤积的戈壁荒漠,给河西边塞的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
于是,建造工匠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将遍地而生的红柳、芦苇、芨芨草等植物茎秆创造性地运用到城墙与要塞的建筑之中。
河西汉塞因此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边塞建筑。
河西走廊也是今天汉长城分布最集中、保持最好的地区。
这些长城烽燧在河西大地上纵横伸展,两千年来始终屹立在戈壁风沙的苍茫岁月之中,见证着汉帝国对这条战略通道的宏大经略。
公元前105年,汉帝国的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向西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使臣在君主的面前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也派出使者带着鸵鸟蛋和通魔术的骊前人,作为礼品赠给汉帝国。
西域各国派往汉朝的使臣此来彼去络绎不绝。
通过河西走廊带到西方的丝绸源源不断地通向世界,而西方的物种、珍宝,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汉帝国的都城长安。
在世界范围内的海运兴起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世界的最主要通路。
两千年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第一次将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古代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在长城烽燧与驿站、驼队的映村下,记忆瞬间回到从前。这是河西走廊的荣耀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经启程。
关于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篇5
公元前61年汉·元康五年
清晨,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将悬泉置行政长官置啬夫从梦中惊醒。
从首都长安星夜兼程的邮差携带紧急公文到达这里。
置啬夫收到了一封装在木盒中并加盖封泥的凭信,他随即命令值班役卒给邮差准备早饭,更换马匹。
西北的黎明干燥寒冷,祁连山的轮廓线清晰起来,通向西域的道路若隐若现,远处驻屯部队营区里传来狗吠声。
对于地处河西走廊西北端的悬泉置来说,这将是格外忙碌的一天。
经过验证,这是汉帝国最高级别的公文,公文中说:一个事关国家西部安危的汉帝国使团即将到来。
此时此刻,他们并不知道,人们将会发现这次接待任务的文字记录和这里曾经波澜起伏的边关岁月。
1990年5月,地处敦煌戈壁荒漠一个叫悬泉的地方发现疑似盗掘迹象。
随着甘肃省考古队展开的抢救性发掘,一座汉帝国时代的西部驿站——悬泉置,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座方形城堡,办公区、住宿区、马厩、瞭望角楼等设施完备。
从这里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17650多件,其中,汉代筒牍便有15000余枚。
自19世纪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中国境内共发现汉简8万枚,其中6万枚出土于河西走廊。
对照文献记载解读这些汉简,两千年前汉帝国河西走廊的历史镜像逐渐凸显出来。
汉帝国反击匈奴的战争取得胜利,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后,汉武帝开始在河西走廊设置行政机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相继设立,长城、烽燧等防御工事以及邮驿系统也开始向西延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
邮驿被视为“国之血脉”。
上一篇:企业宣传片解说词范文
下一篇: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