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8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小秘书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知识和世故不同,真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那么,8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又有哪些的呢?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8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欢迎参阅呀!

8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易错点

1.重要的历史名词书写:

开国大典、《共同纲领》、最可爱的人、西藏解放、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其他:

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而不是新中国成立后。

②《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作曲,田汉作词。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③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④土地改革是农民土地所有制,之后的几次农业改革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此之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共同纲领》

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点

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1956,而非1949。

②三大改造中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通过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③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只是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港澳台尚未回归。

④建国初期,为巩固新中国政权,政治上解放西藏,经济上土地改革。

⑤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

⑥一五计划时期的交通成就:川藏、新藏、青藏公路;宝成、鹰厦铁路。

⑦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⑧三大改造时期,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易考点

①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

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②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

(土地改革会结合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起考,要分清只有土地改革是私有制,其余是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发展,其余三个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发展)

③“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鞍钢、长春一汽、交通成就、武汉长江大桥。(结合苏联五年计划记忆)

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⑤三大改造在一五计划期间完成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⑥我国第一个自治区是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有五个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考题: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的领土?让学生结合古代史知识回答。

⑦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易错点

1.重要历史名词书写:

(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阶段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或改革开放新时期)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人物名:邓稼先、焦裕禄

易混点:

1.区别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表现:①大跃进: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虚报产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共产风,统一经营,平均分配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废除的是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是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由地主私有—农民私有)。这在实质上还是一种土地私有制,而非公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通过完善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即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并不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只有使用经营权)

3.注意: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格局中起到窗口作用和示范作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特点(特殊性):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而不是政治上的特殊。

易考点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经济特区的设立及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易错点

祖国统一大业:

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性质不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港澳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最早成功实践于港澳问题。

易混点

1.明晰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中美建交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易考点

1.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袁隆平);衣食住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其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2.新中国外交: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3.祖国统一:港澳回归的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本)、“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人民渴望回归等;“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有哪些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明白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楚,最好分要点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中考应该怎么备考复习

1.注意复习基础知识

考试越近,就越应该重视考生的复习,只有稳步复习,才能实现成绩的提高。因此,考生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断夯实基础,提高知识掌握能力。

很多考生觉得基础知识很简单,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复习时间,而只有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考生才能取得进一步的提高。无论题目有多困难,都只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研究。

2.正确有效地做题

做题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式,但很多考生在做题时容易片面追求题数,陷入题法的海洋。这样会耗费考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复习效率低,而且容易使考生感到疲劳,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考生要适当而有效地进行解题,注重解题过程的体会,从而提高解题能力。考生要根据知识点进行专项解题,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3.在考试中学习和提高

到了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考生往往经历不止一次的考试,有些考生会因为分数的起伏而左右得失,从而影响复习。

事实上,考试只是对考生知识的测试,并不能决定考生的成绩。因此,考生应该在考试中学习和提高,通过考试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自觉地加强和巩固优势。

此外,考生还要在考试中进行应试技能和提升的训练,从而在考试中达到一个超水平发挥。

4.在学习中突破自我

对于考生来说,要想在中考取得好成绩,不能只从复习、做题和考试三个方面出发,而是要把整个学习过程贯彻到提高成绩上。

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分数。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自己知识的突破点,从而实现成绩的提高。

考生要彻底了解所学的知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达到类比、提高的效果。

此外,考生还要重视有难度的知识点和练习,认真理解和掌握,这才是提升成绩的关键所在。

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1、名词五点法

即用五个要点概括名词

即: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评价或意义。此法适合于人物、事件、著作等类别的名词。

如:《孙子兵法》可这样概括:①春秋时期;②吴国;③军事家孙武所著;④总结了前人及自己作战经验写成《孙子兵法》;⑤世界闻名的古代兵书。

2、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4、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

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5、关键字词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历史课上听什么

(一)听导入。教师的导入语往往是章节间知识或规律的衔接,或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而这种导入又往往体现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所以,听课要从导入开始。细心体会知识间的衔接,领悟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自己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作用。对导入语,应认真地听,积极思考,明确回答,仔细领悟和深切体会。

(二)听讲解。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讲解历史知识时不能作过多的艺术渲染,加上内容又多,学生听起来难免感觉枯燥乏味,但只要思想上重视起来,态度认真起来,根据课本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作些符合史实的想象,深入情境,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就会觉得其乐无穷,从而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勇于探索历史的精神,掌握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

同学们应跟上教师的引导与思路,带着疑问去听、去解、去思、去辩、去悟,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成果。

(三)课堂上要以听讲为主,记笔记为辅。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思考问题,为了记下某个重要知识点而没能听老师讲解其他重要知识点,或者为了听老师讲某个重要知识点而忘了做笔记,这样听课的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企图在课堂上把笔记做得很完美,课后再对照笔记去消化,这样实际上是将课堂任务移至课外,得不偿失,当然事倍功半。

(四)听总结。课堂总结,或者画龙点睛,或者提纲挈领,或者纵横联系和综合分析,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抓关键,抓重点的能力不可或缺,学生要从领悟老师的思维习惯与方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习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