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语文教学反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pix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1

那节课,我们学的是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面已经了解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学习了景物描写的特点,接下来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了。我指导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允许他们以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提供的三种说法作为参考。

学生们四个人一组开始活动起来,他们讨论得很激烈,意见各不一致,于是我让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发言,第一组的刘洪超起来说:“我们组认为,本文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的私塾教育。理由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的天性,在本文中也写到了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老师的严厉、迂腐。这些都严重地束缚了儿童的天性。”“刘洪超同学说的有理有据,很好,有没有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呢?”我适时的启发学生进行争论。第三组的邱志雨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刘洪超说得很好,但应该换一个词,把“衬托”换成“对比”,会更准确,因为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的单词乏味生活形成了解明的对比。”“邱志雨同学对刘洪超同学的发言进行了调整,但他们的观点基本上一致,都是认为本文批判了封建教育,大家都同意他们的观点吗?”我仍没置可否,继续启发。第四组的陈佳玉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以为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我的理由是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没有任何疑问,而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并非总是枯燥、乏味的,他们也有去出游戏的机会,也可以偷偷的在下面搞小动作,这样的生活不是也充满乐趣吗?而且,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对少年时代生活的美好回忆,而并不是拿来做战斗的武器的。”“你怎么知道这些的?”我惊讶她的知识视野竟如此广阔,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自己查资料知道的。”这时第一组的王新站起来说:“我还是坚持刘洪超的意见,那位老师太古板了,学生满怀好奇心地去向他请教,却碰了一鼻子灰,这不是扼杀儿童的天性吗?”

教师里静了下来,他们在期待老师给他们一个答案,我没有否定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答案,而是这样作了总结:“今天同学们的发言很积极,各自都能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不必死记标准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传统篇目,历年来教参上都倾向于批判封建教育的主题,而新课改中的新教材则不强调标准答案,重在引发学生的争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张显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在本节课中,我就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进行设计的,我很感谢新课改、很感谢新教材,如果不是新课改时期,不是在使用新教材,我不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学生也不会有那么开阔的视野,也不会有那么精辟的见解,是新课改、新教材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在教育这片芳草地里,只要我们把握住新课改的精神,合理的利用新教材,这里的芳草一定会生得更加旺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2

一、基础练习

1、选出下面加粗字注音、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人迹至(hǎn 稀少) 人声鼎(fèi 水开)

b、成小球(cuán 凑在一起) 枕而卧(gāo 垫高)

c、在盒里(lǎn 放) 过去(ǎo 用力弯曲)

d、无处食(mì 寻找)  总而之(yán 说)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秘密)

b、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把枕头垫高睡)

c、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正派)

d、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后,真是人声鼎沸。(人声喧闹)

3、下面句中加粗的词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选词填空,再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____(a、现 b、晾 c、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____(a、架 b、支 c、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a、洒 b、放 c、撒)些秕谷,棒上____(a、拴 b、系 c、扎)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a、牵 b、拉 c、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a、收 b、拉 c、抽),便____(a、捉 b、逮 c、罩)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例句,用一组排比句向朋友们简介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朋友,百草园真是我童年的“乐园”呀!春天,你看那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草长莺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练习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6、根据文段内容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下面:

⑴ 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

⑷ ________________

8、文段写景很有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运用了较多的修辞,选你感受深的一种,先摘出例句,指明修辞手法,再说说例句修辞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中有许多动词用得精练传神,选其中一例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段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热点考题

(2004年·苏州市)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走出地平线

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四周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岁数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了。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在一个红花黄橘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见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随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是视物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感谢了。

人之所以感受到世界环闭,人生在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12、文中的“地平线”指什么?“走出地平线”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所说的“周遭的地平线”是怎样形成的?下面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a、地平线的形成,既有地理的原因,又有视觉和心理的原因。

b、地平线原来并没有,是一种视觉效果,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c、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居高临下”,形成了地平线。

d、地平线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天和地这两个大圆自然重合的结果。

14、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两次写儿时追赶地平线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似乎”和“确凿”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印象模糊,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因为“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都记忆犹新,所以用肯定的语气。

4、c b c b a b c

作用:这一系列动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而且写出了儿童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

5、示例:夏天,我们来听神奇迷离的美女蛇故事;冬天,我们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雪地上捕鸟去。

6、示例:五彩缤纷的“乐园”

7、找蜈蚣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8、提示:文段写景注意动静结合,色彩的调配,高低错落的掩映,将美丽的景色与儿时趣事相结合,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趣味无穷的画面。

9、示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岭、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表达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无限的乐趣。

10、如“伏”既写出黄蜂体形的“肥胖”,又写出了它娇憨可爱的形象;“窜”简洁形象地表现了云雀的“轻捷”等。

11、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少年儿童形象。

12、“地平线”是一种视觉感受,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走出地平线”就是跳出自己的圈子,“冲破思想的牢笼”,“扩展自己的襟怀”。

13、d

14、说明地平线是一种心理“视感”,是一个功与过的双面体,不断地超越它,就会有不断的进步。

15、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子,只不过站的高度不同,视点就不同,其目力所及也就不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3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重点讲解第二段写景的精彩之处。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也是充满新奇新鲜的读书乐趣的。文章虽先后写了两种不同生活,但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读书成长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⑴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⑵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讨论并归纳:莱畦,石井栏。

⑶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讨论并归纳: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板书)。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讨论并归纳: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2、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板书)。(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⑸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讨论并归纳:3、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板书)。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⑹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讨论并归纳:4、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板书)。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⑺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讨论并归纳: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⑴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⑵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⑶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②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4、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⑴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⑵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讨论并归纳: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⑶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小结: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3、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4

〖教学目标〗

①、识记积累有关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

②、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重点〗

目标②

〖难点〗

目标②中“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作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学法指导〗

1、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研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

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两部分]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过渡]”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在这一步的操作中同步完成一个板书(附板书一)

感情[美、喜爱]感情[丑、讨厌]

8对原文的词语改写,要求表达讨厌的感情。

油蛉在这里([低啼]);蟋蟀在这里([抽泣])

有时会遇见([吓人])的蜈蚣;喷出一阵([恶臭])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补充“板书二”)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补充“板书三”)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然后教师小结并板书(附

板书三)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部分”小结

依据“板书二”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课时小结。

六、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相关资料1、云间语文苑: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中基网语文栏目·图片资料

3、课件版:文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5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范文教学反思。

B、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6

知识目标

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显示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入手。

‖教学提示‖

给文章划分层次,要注意找过渡段。

目标导学二:体会“百草园”之乐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作用?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学法指导‖

景物描写顺序有三种:

(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

(2) 按方位顺序写。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

(3)按景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教学提示‖

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

赏美好景物

听神奇传说

百草园“乐园”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捕雪地之鸟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重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有趣的百草园,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三味书屋”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但鲁迅并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教学提示‖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目标导学三: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在全班交流)

三、板书设计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不足之处: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7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第二自然段。

2.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性色彩浓厚的语句,深人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1.感知教材,从课题着手,理清全文思路。

2.小组讨论。

(1)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贯穿全文的又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景极为精妙,妙在何处?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4)“……百草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野草”为什么能成为“乐园”呢?

(5)“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

(6)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7)童年鲁迅眼中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你们心中的那位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怎样全面评价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

(8)文章为什么要描述两个童年生活场所?

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1)雪地捕鸟的过程,作者用了二系列动词来描述,准确、生动,请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个游戏的过程,或描述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2)请你准备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让同学们来分享你的乐趣。

四、相关链接

1.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大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6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3.有关本文主题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写于鲁迅辗转流徙在北京至厦门的这段时间里,此时的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所以把原集名《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那一朵朵晨光中绽开的花朵拾来是为了自赏自慰,并不是为了战斗,本文也不能游离于该集外,因此说本文是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残害是片面的。

从课题及内容上看,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说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为了反衬百草园生活的自由快乐,表示对百草园式生活的加倍怀念和追求也是片面的。

4.有关三味书屋先生的评价。

对三味书屋的这位先生的正确评价有助于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全面理解。我们可以从作者对这位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三方面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这种方法对以后学习各类写人的记叙文或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都有很大帮助。

对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责。从课文的叙述中,可发现鲁迅叙及他的和蔼,对学生能因材施教(“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却不常用。这反映出他比较开明的思想。当然他那“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怪哉”式提问怒而不答)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及偶尔运用戒尺和罚跪规则的落后的教育方式也不足取。

5.有关课文语段赏析。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的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部包容其中了。知道石井栏“光滑”,是因为童年鲁迅曾多次好奇地在那里摸爬滚打过;知道皂荚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童年鲁迅曾多次攀爬过它,爬到它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枝权上,双脚蹬着树杈,两手成一字形横支在两边的树干上,摇啊摇,晃啊晃,甚至还爬上树权,弯下树枝荡秋千呢!当不小心摔在地上时,摸着摔疼的屁股,仰望皂荚树,才觉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呢!知道蜂之所以肥胖,那是因为同年鲁迅看到蜂之笨拙了!肥胖的孩子行动笨拙,行动笨拙的黄蜂自然也就是肥胖的了。知道覆盆子“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好得远,那是因为童年鲁迅不只一次地摘过尝过。童年鲁迅因此跟爱玩的儿童一样,不但摘、尝,还会用桑葚、覆盆子把口舌染得紫红;不但拔何首乌,而且还翻断砖,按班蝥;意外地遇见蜈蚣,不但惊吓,更有惊喜;班蝥后窍喷出烟雾,喜悦、满足,那是何等的乐趣。春有桑葚、菜花,盛夏有鸣蝉,秋天有蟋蟀,冬天又可玩雪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长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由此生发联想。这一联想有助于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虽然让人害怕、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6.欣赏品味童趣——《母亲的童年趣事》。

童年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每当母亲绘声绘色地讲述起她童年时代的趣事时,脸上总泛着红润的光彩,毕竟,那往事就像潺潺的流水在她心中萦绕,一旦进发应是那么滔滔不绝……

母亲小时候很顽皮。在外婆家附近,曾堆放着一摞又一摞厚实的稻草,放学归来的母亲耐不住寂寞,一头扎进草里摸爬滚打,嬉戏玩耍。从此,稻草堆就成了周围孩子们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不久,邻家的小孩掀起了玩“跳伞”的热潮。所谓“跳伞”,顾名思义就是撑开伞从楼上往稻草堆里跳。每天,都有一把把五颜六色的小“降落伞”从楼上“降落”到草堆里,使得四周“烟雾”缭绕。母亲见状,立刻心血来潮,加之别人怂恿,更是义无反顾地冲回家,翻箱倒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出一把灰溜溜的破伞。母亲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飞奔至二楼,撑开伞,刚想迈步,一股莫名其妙的紧张感猛地侵袭而来。她的心忐忑不安,双腿瑟瑟发抖,脸“刷”地白了。地下的一群好事之徒忙冷嘲热讽:“胆小鬼!窝囊废!”母亲火冒三丈,但双脚沉得像灌满了铅,动弹不得。这时,邻家好友就给母亲打气:“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母亲不负众望,一鼓作气,紧闭双眼,撑住伞把,纵身一跳。“嘣!”只听一声沉重的巨响,稻草堆四周草絮飘飞,轻烟腾起。母亲缓缓地爬起来,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一阵眩晕,边走路,还边打踉跄。但那惊险、刺激的一瞬却使她刻骨铭心。这种极具危险性的游戏最后被外公遏止了,母亲自然少不了一阵狗血淋头的痛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那堆稻草也“玉石俱焚”了。

每当母亲回忆起这些,总是“咯咯”地笑,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灿烂。仿佛一切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历历重现。母亲继续讲着年少时如诗的岁月,梦幻的季节……我想。童年就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

7.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到的——为什么鲁迅忘不了三味书屋?

推开油黑的竹门,我走进第三间房。

我放下书包,跟着同学拜过那幅画和先生,就到院子里去了。

今天书屋里不是往日的琅琅书声,而是同学们嘈杂的说话声。今天,先生是不可能拿着戒尺来赶我们回去念书的了。因为,今天是先生说的“散学典礼”,先生说要让我们休息休息,等春节后再上学。这,我们自然特别高兴。

后院的桂花树上长长的牵了几个字——“散学典礼”,一直牵到腊梅树上。还是用红红的朱砂写的。同学们一个个笑逐颜开,天南地北地谈着。大家谈得最热烈的,还是先生要给优秀学生发的奖品呢。我真希望,我就是那个优秀学生,奖品就是先生的那枝精致的狼毫笔呀,那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了。先生今天的头发梳得特别好,还穿了件总也舍不得穿的新长袍。他那总是板着的脸,也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意。“静一静,同学们,三味书屋的散学典礼现在开始。”喧闹的院子马上安静了下来。“同学们,你们在一起已经几个月了……”听着先生的总结,望望这里的一砖一瓦,我想起了在三味书屋度过的快乐时光。记得有一次……

那次,先生走进书屋就让我们对对子,还出了个特别难的题目:“比目鱼”。

他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拿着我们极想得到的一只蝉蜕作为奖品。我们想了一会儿。有的同学对的是“九头虫”。也有人对的是“双飞燕”……不过这些都没有令先生满意。后来我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独角兽。”没想到先生高兴极了:“答得好!比对独,目对角,鱼对兽,对得工整,真是绝妙好对!”这还是先生第一次夸赞我呢。

还有许多次,我和同学们一起去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提了苍蝇喂蚂蚁……

“周树人,周树人。”谁在叫我,我从回忆中醒来,转过头问身边的同学。那个买过我的绣像的同窗拍拍我的肩说:“周树人,你当优秀生了,还不快去领奖。”我惊呆了,真是我吗?我激动不已,跑到先生面前。

“周树人,希望你继续努力。”先生笑容满面,特别慈祥,他把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递给了我。我点点头,接过盒子回到了队列中。

打开盒子一看——啊,是那枝精致的狼毫笔。这枝笔,平常连摸一下都是不允许的。现在先生送给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和先生一样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我爱这个书屋,爱这个自然纯朴、学识广博的先生,爱那些一起快乐地生活过的同学。

(潘玉莹执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

3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题解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1、“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2、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3、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

确凿 záo桑葚 shèn脑髓 suǐ珊瑚 shān hú 菜畦 qí油蛉 líng陌生 mò倜傥 tìtǎng 斑蝥 máo缠络 chán觅食 mì竹筛 shāi攒 cuán秕谷 bǐ书塾 shú渊博 yuānbó豁 huò系 jì传授 shòu蟋蟀 shuài敛 liǎn蝉蜕 tuì宿儒 rú人声鼎沸 dǐng窦 dòu厥土 jué绣像 xiù人迹罕至 hǎn拗 ǎo金叵罗 pǒ盔甲 kuī锡箔 xī

2、释词:

轻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枕而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迹罕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整体把握

1、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⑴先听录音,然后指定学生朗读全文,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⑵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⑴第一部分(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⑵第二部分(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3、结合课后练习一⑶谈谈作者的感情。(这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提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⑵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⑶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引导: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六、布置作业

1、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2、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9

津沽高中田克君

教学目的: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记叙的感情色彩。

3、两相比照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aì缠络竹筛shāi觅食m渊博yuānbó

鼎沸dǐngfèi绣像xiù锡箔bó签赏jiànshǎng脑髓nǎosuǐ盔甲kuījiǎ

蝉锐chántuì.秕谷bǐgǔ锡箔xībó倜傥tìtǎng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人声鼎沸(水开).拗过去(ǎo用力弯曲)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ò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如何叙事)

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选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六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不必说(碧绿)菜畦(光滑)石井栏静景低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 (高大)皂荚树(紫红)桑椹 ↓ ↓

也不必说鸣蝉(长吟)(肥胖)黄蜂(伏)动景高夏季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动景高秋季

分写局部(详写){单是……就蜈蚣、斑蝥(喷烟) ↓ ↓

木莲果实(莲房般)静景低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鸟: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1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2多角度写景3融情入景4状物有序,条理分明

叙事: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10

一、本书分作两部分,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中间有一个过渡段。对于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一种意见认为,是对比关系。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又一种意见认为,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见“有关资料”)

二、本文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栏经过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是儿童的特别的感觉。叫天子的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具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的景物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后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融情入景,景中有人。本文在写景时洋溢着感情。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就是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描写景物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不仅确切、明丽,而且蕴含着喜爱之情,如“长吟”“轻捷”“低唱”“弹琴”之类。第四,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部分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三、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提到闰土的父亲,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增加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文章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11

姓名:周树人

生卒年月:18819-193610

历史地位:思想家、文学家

籍 贯:浙江绍兴

代表作:《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者生平轶事

1881年9月25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为生活而四处奔波。这又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因为上天赐予我们一个精灵,让他去遍尝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代表每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儿女,述说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他,就是周树人,我们更习惯于称他鲁迅先生。

古老的江南水乡——绍兴,有幸成为了鲁迅先生的故乡。读书、做官、兴宗耀祖或许是所有绍兴人的集体梦想,周家也不例外。先生的祖父名叫周福清,考中了进士,在朝中为官。父亲周伯宣虽屡试不中,却也是个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鲁迅先生自小便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他7岁入私塾,12岁入三味书屋,在学习“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等的同时,还博览“杂”书,如《西游记》、《山海经》、《荡寇志》、《茶经》、《释草小记》等,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一场突出其来的灾难改变了少年鲁迅的生活。1893年,先生的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而被捕入狱,父亲连惊带吓一病不起,家道由此中落。鲁迅前几日还是少爷身,现在却成了落难者和乞食客。在世态炎凉中,他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这个社会,弄明白了什么是生活。

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来到南京,就读于南京水师学堂,次年转入矿路学堂学习矿业。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缘自西方的新知识、新思想。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维新论的报刊、书籍,从此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种子埋在了青年鲁迅的心里。

在矿路学堂中,鲁迅先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可他的学业是最为出色的。每次考试总是很早交卷,成绩却往往是优。矿路学堂规定:在每月月考中成绩优秀者可获得一个三等奖章,累积到一定数量时,换发一个二等奖章,依此类推发头等奖章、金质奖章。而后者最为难得,在全班同学眼中如同摘星揽月一般,而鲁迅先生是惟一获得这项殊荣的人。得到金质奖章之后,他并没有拿着它四处炫耀,而是变卖成买书钱,以期获得更多的知识。参见钮岱峰《鲁迅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先生在他年轻时就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凡事都要从脚下做起,踏踏实实;青年时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好知识,不断提高、完善自己。1901年,鲁迅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派东渡留学日本。7年的留学涯改变了鲁迅先生的一生。那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落败之际,晚清政府的昏聩无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以及日本人的嘲笑歧视,令鲁迅先生真正懂得了“弱国寡民”的含义。大清学生初到日本时,拖着自以为“国粹”的大辫子,被日本国那些自视甚高者称作“支那猪”。有骨气的青年人纷纷要求剪掉这条象征着耻辱的辫子,却受到清政府派来的学监的严辞拒绝。鲁迅先生不管那一套,甘冒被除名的危险,毅然上街去剪了辫子,还拍了“断发照”作为留念,以表达自己同旧传统的决裂。

从东京的弘文学院到仙台的医科专门学院再到《域外小说集》的出版,鲁迅先生一直在苦苦

探寻着富国强民的道路。最终,他选择了文学:“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自此,先生就走上了一条思想启蒙的救国道路。

1909年,鲁迅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先后在浙江两所学堂担任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先生应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在教育部任职。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并没能持续多久,袁世凯上台后大搞恐怖统治,捕杀革命党人,先生迫于时局躲在绍兴会馆里抄古碑,读佛经,以此向专治的统治者做无声的反抗。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先生迎来了他第一个创作高峰:1918年4月《狂人日记》、8月《孔乙己》、1919年4月《药》、1921年1月《故乡》、12月《阿Q正传》……同时,积极参与争取自由平等民主的斗争。女师大学生风潮中,他坚决站在学生们一边,与同学们并肩作战,反抗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残酷迫害。而在随后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五卅”运动、与“学衡派”的论战中,鲁迅先生都显示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力量。他撰写的许多篇文章像匕首、投枪,直指反动派的要害,因此也受到当局的迫害,不得不南下避难。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鲁迅先生担任国文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为此而撰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略》也成为日后从事学术研究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1927年先生来到上海,从此开始了职业文人的生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上海,是当时的革命中心,又是各种势力纠缠斗法的“道场”,先生身处其间,自然免不了与那些“御用文人”打笔仗。这期间,先生作了大量的杂文,编成《三闲集》、《二心集》、《集外集》等出版,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音符。

鲁迅先生笔锋所指的,不仅仅是当时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以及令人痛心的国民性问题,鲁迅同样感到痛心疾首。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而对于国民的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等不良品质,鲁迅也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剖析。有人曾写道:“……我看,全中国人的大半好比一只熟苹果,外面尽管红是红,绿是绿,青是青的,饱满得很,而且颇惹喜欢哩!按其实,其心早已烂得只剩一包脓了。……偏偏有这个鲁迅,看准了,把这只苹果心里烂出来的脏东西,使劲一刀挖了出来共同欣赏。从此鲁迅,你个鲁迅……真真鲁迅……”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走到了自己人生之路的尽头,带着人生的凄风苦雨,在启明星升起的凌晨离开了人间。先生在遗嘱中写道:“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可是,人们怎么能够就这样轻易地忘掉自己民族最优秀的精灵呢?

如何评价鲁迅?鲁迅只是一个文学家吗?鲁迅先生死后,当时左派文人的主将王瑶曾写过一篇具有一定权威性的长文,文中说:

“把鲁迅先生仅只是视为一个文人是污辱了鲁迅,至少也是不了解鲁迅……鲁迅从来没有单纯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文学家,别人当然也不应该这样了解他;虽然在中国新文学的成长中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必然地占着极重要的地位的。”

那么,如何全面地认识鲁迅?也许以下的文字大致可以反映他的全貌:

一,鲁迅的青年气。

对于鲁迅先生的死,我们觉得是死了一位青年,一位勇敢的斗士。二,鲁迅的思想。他的思想影响于我们的太大;我们有许多思想,自己觉得仿佛是自己的,但却是受鲁迅思想的影响而来的。三,鲁迅的人格。他既忠实又勤勉。四,因鲁迅之死而想到中国人才之少。在鲁迅50岁的时候,他曾自己开过一个著译书籍的清单,在一度清理之后,他不禁感到自己工作的空虚。他尚且还自认空虚,我们应该怎样呢?——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工作!参见《清华人看鲁迅》,黄延复,《南方周末》200151。

必记名言

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会有的。

4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5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6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7我们应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不久,分在管轮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舱面了,便走出,又考进了矿路学堂,在那里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于是看些文学书。

8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

9人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虽然高下不同,必须有个意义。

10凡活着而且生长者,总有希望的前途。

11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12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总要历些风险。

1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4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母亲,却总是恳切地希望,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

附1:鲁迅自传

鲁迅,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亲无法生活,这才回国,在杭州师范学校作助教,次年在绍兴中学作监学。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但绍兴革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他说要杀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

育部办事,由此进北京,做到社会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长。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一面也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了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我的工作,除翻译外,及编辑的不算,创作的有短篇小说集二本,散文诗一本,回忆记一本,论文集一本,短评八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

(一九三四年)

注:鲁迅曾于1925年、1930年及1934年写过三份自传,本书收录的是1934年写的一篇。

附2:鲁迅琐事

(一)

鲁迅先生8岁的时候,妹妹端生仅仅出生10个月就夭折了。妹妹病重的时候,鲁迅一个人在墙角偷偷地抹眼泪。母亲问他为什么哭,鲁迅回答:“是为了妹妹的病。”

(二)

鲁迅8岁时的一天,父亲和族里的长辈在一起玩麻将,鲁迅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伯父见他

一副很关心的样子,就笑着问:“你希望谁赢呢?”鲁迅脱口而出:“大家都赢!”

(三)

1926年鲁迅先生离开了北京,去厦门大学教书。

厦门有一种树叫作相思树。有一天,鲁迅先生在住处附近看见一只猪正在吃相思树的叶子。他心里想:相思树的叶子,不管有没有人珍惜,怎样也不该给猪白吃了去。他顺手拿起一根杆子作为武器,要把猪撵走。

猪正吃得起劲,不肯放弃到嘴的美食,即使躲着杆子,却仍然围着相思树转来转去。鲁迅先

生的倔脾气上来了,也非要把猪撵走才甘心。就这样,一人一猪在相思树旁开始了“战斗”。刚好一个同事来找鲁迅先生,见到这个有趣的场面,不禁大笑起来:

“哈哈哈,……鲁迅先生,你怎么同猪决斗起来了?”

鲁迅先生也笑了:

“老兄,这原因嘛,可不便告诉你……”

(四)

东北流亡女作家萧红到了上海以后,一直受到鲁迅先生的关怀。一次,萧红穿了别致的上衣,坐在鲁迅先生家的客厅里谈话。鲁迅先生吸着烟斗,随便地谈着上海的梅雨天气。萧红

忍不住了,主动问道:

“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不漂亮?”

鲁迅先生认真地说:“不太漂亮。”他又接着

从颜色、式样搭配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萧红惊奇地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呢?”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了……”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鲁迅先生很难回答似的。先生的夫人在一旁笑着说:“周先生什么

书都看的。”

(五)

30年代,一位普通的邮局职员将他翻译的《勇敢的约翰》一书寄给鲁迅,希望鲁迅帮他发表。鲁迅看后认为:“译文认真而且流利。”虽然他明知道在那时的上海一个无名的作家出本书是很困难的,但还是热心地想办法出版这本书。为此鲁迅曾多方设法去找书局。但大的书局都

不愿意出版这种不赚钱的书,最后还是到一家小书店出版了。由于书店小,经费不足,鲁迅还垫付了230元。此外,鲁迅还承担了这本书的校订、注解、撰写后记,以至于书籍的校对、装帧、纸张的选用等等一系列工作。现在从鲁迅留下来的校稿上还能看到鲁迅当时修改的笔迹和他写的校后记及注解。从这些细致入微的批语中,我们可以想见到鲁迅当时为这本书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T2]必诵名段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BT2]作家与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的秋天。这一年的中国,仿佛暴风

雨来临前的夜晚,空气中都透着一股血腥的味道。为了躲避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鲁迅先生接受了厦门大学的邀请,南下担任该校国文系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

厦门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依山傍海,一派南国风情。但旖旎的风光并不能使先生忘却自己肩头的责任,远离北京,远离激烈的政治斗争,对于以战士自喻的鲁迅先生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人生的憾事,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孤独、大寂寞。而这孤独与寂寞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先生记忆的大门,于是就有了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品赏析

这是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选取了童年生活的两处地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围绕儿时的乐土集中展现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作者行文轻松自如,随意挥洒,铺陈成文。并非依时间顺序“步步为营”,也未拘泥于轶闻趣事之中,而是依照自己略带跳跃性的回忆,于点点滴滴的童年经历中勾勒出一幅“童趣图”。这里有对景物的描写,有对传说的回忆,还有对人物的刻画,林林总总,汇聚在一处,像一串五彩的珠链,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作者的语言也是富于变化的。写景状物时,文字细腻而又有层次;而刻划人物时作者又变换了另一幅笔墨,采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外貌、心理特征,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私塾老先生的形象。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也颇有值得学习之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作者所要着重表现的,而二者之间又安排了一个过渡段,由前者自然而然地引发出后者来,使文章显得前后贯通,文气流畅。

关键知识点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素以揭露、分析“国民性”并对之进行批判闻名。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在本文中描写了儿时的天真的生活情趣与枯燥死板的封建教育,笔调亲切。

补充知识点

1私塾

私塾,是中国旧时私人办的学校,为私学之一种。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也有属于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免缴学费)。

每个私塾一般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教材及学习年限没有固定的限制。

私学,中国历代私人办理的学校。西周以前学校由官府办理。春秋时,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

风,战国时私学大盛。汉以后,私学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的老师多由没有考上官的读书人担任。由于他们明白读书与不读书的天壤之别,因此对学生要求一般比较严,但对学生也比较爱护。

2 难句解析:

A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见《论语·述而》,大意是:“仁”和我远吗?如果我真心诚意地想达到“仁”,“仁”自然而然就到了。

B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见《幼学琼林·身体》,大意是,笑话别人缺牙齿,就说狗洞大开。

C上九,潜龙勿用

见《周易·乾》,原作“初九,潜龙勿用”。初九为乾卦第一爻,大意是龙在隐潜着等待时机,还不能出来做事。

D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这是学生读《尚书·禹贡》时念错的句子,原作“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包橘柚锡贡”。大意是:那块土地有好有坏;那进贡的东西,有专门用来祭祀的茅草,还有橘子、柚子之类的水果。

E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清末刘翰作《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中的句子。原文作:“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刘翰,江苏武进人,江阴南菁书院学生。这篇赋是颂扬五代后唐李克用父子的。大意是写李克用在喝酒时挥扬着玉如意,风流倜傥,兴致大发,喝了很多酒也不醉。

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共10篇。其中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以《旧事重提》为总题。1927年7月,鲁迅添写《小引》和《后记》,将它们结集出版,改名为《朝花夕拾》。第一版由北京未名社1928年9月出版,为鲁迅自己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32年9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都是鲁迅回忆往事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成长道路。它们文笔优美,感情深沉,都是散文中的佳品。除了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和山海经》等作品,还有《范爱农》、《无常》等名篇。

——摘自《中学语文现代文导读》(初中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之我见 篇12

自由的生存,永远的神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张五芳(213200)

[教学设想]

《自由的生存,永远的神往》是系列口语交际活动——做一回小记者中的一个部分。之前,我们刚刚学了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明确了作为记者和答者必须符合的条件和要求,当堂还进行了对“二○○二年江苏省奥数竞赛一等奖”同学的采访训练。基于学生对真正的采访,记者答问没有实践的经验,所以此节课效果不佳。洪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在《做一回小记者》后安排了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经典之作,大部分学生在新书发放的第一天就已经拜读过了,如果,还是采用老式的分析法来上课,也许不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之鲁迅的作品往往因为文浅意深而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接收,改用“记者答问式”的学法可能更能促使学生走近鲁迅与文本作者进行直接对话,乃至于走进他的心灵。《自由的生存,永远的神往》一课还为“记者采访”的下一环节——走出校门采访一位名人或普通人作了模拟的准备,只要教师调控得当,学生尽力而出,必然会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采访准备]:

(一)复习《做一回小记者》,了解记者采访的基本要求:

记者 答者

了解对象 耐心倾听

问题具体 有针对性

自信放松 从容大方

(二)分组分角色

1、2组的同学当记者;3、4组的同学及老师当鲁迅(成年)。

(三)访前准备

记者:(1)筛选问题;(2)提问要有层次,如由浅入深或由作品内容到作品艺术到作者本身等;(3)组长推选本组平时不爱表现的同学,给他心理鼓动,“勇”当小记者!

鲁迅:(1)精选答案;(2)熟稔课文,有备无患;(3)回答时的神态、举止、内容均要与文化名人鲁迅相仿;(4)先后扮演鲁迅的同学要口径一致,因为你们是“鲁迅”。

[采访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在自由的心灵里,世界是美好的,诡秘的,甚至是魅力无穷的。在少年鲁迅的心灵里,百草园是丰茂的,有趣的,甚至是知识充足的。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儿童乐园、生物园地、知识宝库;三味书屋也带给他无尽的回忆。让我们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走近鲁迅、走进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与鲁迅先生作一次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二、采访过程:

记:鲁迅先生,很高兴有今天的“一面”之交,更高兴与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据说你把自己的一些回忆性散文收录在《旧事重提》中,为何

又改名为《朝花夕拾》?

鲁:《旧事重提》收录的都是我童年及少年时代生活情形。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只能来个“朝花夕拾”。

记:《朝花夕拾》共多少篇?分别是什么篇名?

鲁:10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记:看来你对童年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我想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向你探讨几个问题。

鲁:行!

记:你把百草园比作“乐园”,它“乐”在何处?

鲁:它曾给我带来丰富的动植物知识、观赏之乐、口舌之娱!

记:前天,我读了《梦回“百草园”,梦回“三味书屋”》,您自己在一开头时也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个只有野草的园子,何足以乐?

鲁:你的问题很有价值,它又勾起我对往事不尽的记忆。是的,百草园中多的是野草,然而,在少年时代,百草园是我唯一的、也是最自由的

嬉戏场所。在此,我饱览了缤纷的菜蔬;品尝过紫红的桑葚,更有探险猎齐心理的满足——那就是按住斑蝥的脊梁让它喷出烟雾;徒手掘出何首乌,考证它是否像人形,是否吃了能使人成仙。这些都是我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其中也不乏我在成人之后,在面临现实的复杂、沉重、压抑中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美妙幻想,也许真正的百草园没有我描绘得那么美,可能是“距离产生美感”吧,也或许是人性的本然。总之,“百草园”是我永远神往的精神家园。

记:百草园中还有别的趣事值得你回味吗?

鲁:那一定是冬天捕鸟了!

记:你曾经捕到过鸟吗?

鲁:也捕到过几只,但终究捕获不多,至今还是一种遗憾!(笑)

记:你遗憾的是什么?

鲁:润土父亲在教我捕鸟的同时也教给我实际的技能,并教导我做事要耐心、细心。而我却常常因为操之过急,导致收获很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记:做事要耐心细心,也是我们必须培养的品质,谢谢你提醒我们。(笑)然而,百草园如此美丽又富有乐趣,却也有凶险的地方——美女蛇的出没,你怎样看待美女蛇的故事?

鲁:对美女蛇的故事,有许多人认为是一种迷信,而我却是宁肯信其有的。美女蛇当然是不可能遇到的,但像美女蛇这样的人却是常常会遇到的。“美女蛇”的故事,自然是长妈妈希望“我”对待类似这类凶险之人时,要有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美女蛇的故事”教给我最初的人生经验。

记:后来,你不得不离开百草园了,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呢?

鲁: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体验当时的心情,朗读第9段。

记:(朗读第9段)

记:你能描绘一下你的私塾先生的模样吗?

鲁:他长得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

记:先生都让你们做些什么事?

鲁:读书、习字、对课。

记:先生教给你们的书都懂吗?

鲁:大部分不懂,唯有对对子,方能引起我的注意。我从对对子中习得了不少知识,寿先生也因此而比较喜欢我了。

记:对你提问“怪哉”一事,寿先生没有给予回答,你认为是他不会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

鲁:应该是不愿意回答吧!过去的教育,都是让我们读经、史、子、集之类被视作是正规的书,对“怪哉”这类旁门左道的问题,先生是拒绝回答的。

记:你刚才提到“教育”,那么你怎样看待你的先生,怎样看待当时的教育制度?

鲁:寿镜吾先生是一个宿儒,对他我还是相当敬重的,在他那儿,我学得了不少书本知识,这为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他还很和蔼,这从他有戒尺而不用,有罚跪的规矩而不使上可以看得出来。至于当时的教育制度,它只顾传授书本知识而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体验,严重束缚了孩童富于想像的头脑和心灵。它用时也束缚了授课老师的手脚,使他们连“怪哉”之类的问题也不敢作答。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我是不满意的,这从百草园自由生活与三味书屋乏味生活的比照中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记:你说得太好了。我们可否这样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要来揭示旧的教育制度的弊端,进而表达您儿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情?

鲁:可以这样理解。甚至可以说,“百草园”不仅是我儿童时代的游戏场所,更是我成年之后,回首遥望家园时的一种精神寄托。百草园,永远是我一个美妙而神奇的梦想,在那儿,我可以自由的玩耍、嬉戏、猎奇、生存;百草园永远是我心弛神往的精神乐园,在那儿,我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成长与成熟的快感!

记:鲁迅先生,你说得太好了!你诗化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灵气而又富有纯美人性的你!那么,从文章本身来看,你最得意,最拿手的

是哪一段,为什么?

鲁:不敢谈得意,许多人都来信询问我对文章第2段的写法,你们的课本上也注明要背诵这一段,我就谈谈这一段吧。(1)从表达上看,描写

与议论相结合;(2)从表现手法上看,我用“不必说……也不必说……

单是……”的句式来描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景色,其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这一议论句,由面而点,打开了百草园的生物世界之门。我还调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视、听、嗅、味、触觉),让大家跟我一起体验童年生活的美好神奇。(3)从语言上看,我尽力调用描写色彩的词汇;句式长短交错;读来音韵

和谐。你们可以尝试着与我一起来朗诵第2段!

记:(朗诵)谢谢!

四、总结采访得失:

师:感受着同学们的采访热情,我止不住也要做一回记者。请问,经过这次模拟采访,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好文不厌百回读。用记者采访的形式,使我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如真因为鲁迅保持着天真无邪的童心,才有《一面》中对青年人关怀的热情。

生: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昨天老师让我向同学作采访,写采访稿时,我还一头雾水。现在我知道采访,不仅可以对今人今事,也可穿越时空,与古代人,未来人作心灵的对话!

生:我终于明白了作为记者所必需具备的要求和素质,充分占有被采访者的查关资料;热情、大方、不出怪问。

生:我很遗憾,自己作为“记者”没有勇敢地站出来直接面对“鲁迅”,下次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会争取的。

生:……

师:鲁迅先生在答问中提到“教育”的事,那么你怎样看待现行的教育制度及老师?

生:现在的教育主张我们自主、合作学习,我很喜欢。

生:综合实践活动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这很受我们的欢迎。

生:大多数任课老师都能书本结合生活,让我们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生:我希望家长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值不要太大!

生:……

师:同学们感触良多!期望值太大的问题,也许正是现行教育里的一个弊端,作为老师我一定要争取转变观念,合理要求学生,为大家营造

一片宽松、自由、民主的学生环境。

五、收束全文:

师:一座百草园就是一个生物世界;一间三味书屋就一所综合学校;一篇经典名作就是一座知识宝库;一位优秀作家就是一本心灵之书。鲁迅,一个伟大的名字,它是形式与内容、行动与思想、精神与人格的完美结合体!让我们以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切入点,去读更多的有关鲁迅的文章,尝试着从采访长妈妈、寿镜吾、阿累、闰土等一系列人物的过程中,更广更深的了解鲁迅,以习染他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