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务文库!

数学教学反思:《圆形变变变》教学反思

A+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圆形变变变》教学反思 篇1

《圆形变变变》是一节关于添画的美术课。利用一个或多个圆变出各种东西,并适当进行添画,感受活动的乐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动开始时,我先让孩子们回忆,你知道哪些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形。让孩子们想想,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圆形的。孩子们非常活跃,有西瓜、轮胎、太阳、气球、甜甜圈、皮球等。孩子们想了很多,也说了很多。随后我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发现是一张纸对折成四分,每张纸上要画四幅图。对幼儿讲解完操作事项后,幼儿开始动手操作,尽情的在纸上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在孩子操作的时候,我发现只有个别孩子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画了蜗牛和毛毛虫。我问他们,你为什么会画毛毛虫呢?孩子们回答我说,好几个圆加起来不就是一只毛毛虫了么。孩子的回答引发了我的思考,我示范的图都是一个圆变出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因此交上来的作品都是空空的四个,有的孩子还画的很小,整张纸看上去就很空。在活动期间,我应该提醒孩子,一个圆可以变出什么?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圆可以组合成什么?(糖葫芦、毛毛虫等)圆形有的大有的小,把他们组合起来又能变成什么呢?(雪人、甜甜圈等)可以重合,可以叠加,用不同的方法试试会变成什么?而且提醒他们,构图要大胆。按原来的流程上下来,孩子完全是在教师的“教”下进行了圆形变身,孩子们画出来的画大多数都是照着老师的范画在模仿,创造性的很少,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没有很好的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各种细节,在很多方面都要考虑的周到一些,准备再更加充分些,让活动效果更加明显才好。

《圆形变变变》教学反思 篇2

案例:借形想象《圆形变变变》,要求幼儿根据圆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出各种不同的物体,组成一副有趣的画。这是幼儿展示讲述和评价的部分:

幼1:“我把圆形变成了一个皮球。”(画面上只有一个红色的皮球)

师:“你今天有进步,好棒哟!你们看,皮球的颜色涂得多均匀。”

幼2:“我把圆形变成了一朵漂亮的太阳花。”

师:“哇!好漂亮的太阳花,用了这么多种漂亮的颜色,老师也想要一朵。”

幼3:“我把圆形变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圆的游泳池,许多小朋友在里面游泳多快乐呀!”

师:“嗯,不错,这个大大的游泳池多圆啊,到了夏天我们一块儿去那儿游泳,好吗?”

幼4:“我把圆形变成了苹果、西瓜、葡萄、眼镜.....

师:“这位小朋友真聪明,他和别人不一样,变了好多好多的东西,如果能将其联系起来组成一副有趣的画就更好了。

幼5:“我把圆形变成了小朋友的头,画了小朋友们正在草地上做早操,太阳公公和小鸟也来了。”

师:“这位小朋友画面很丰富,构图很饱满,画面也很有趣,很完整。

………

评析: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赞美技能精湛,而是倡导一种精神,一种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精神,是诊断,是激励,是促发展。灵活的处理评价方式,鼓励创新行为,珍视创造结果,才能更好的保持幼儿创造热情。传统美术活动的评价是单维度、大而化之的用“好”、“不好”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这种评价没有存在的价值,只能造就一批平庸的人,不能促进幼儿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本次活动考虑到每个幼儿的差异,打破传统的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单维度评价标准,将幼儿的现实发展评价和幼儿未来发展潜力评价结合起来,用发展的眼光在了解幼儿现状的基础上对幼儿发展做出全面的评价。将美术作品的评价细化为:色彩、线条、创意、构图;是否进步、是否发展;差作品、好作品、个性化作品等多把尺子。即有一副作品,就有一把适合其评价的尺子。因为“被肯定和尝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产生行为动机的源发动力”。幼儿期待得到认同的欲望更为强烈,因此,好的评价方式能保持幼儿对美术活动兴趣及对下次美术创作活动良好的期待。

1、对“学困生”的评价。由于幼儿个性差异,在知识理解与表现上有一定差异,有聪明灵活的、有思维较呆板的,对于“差”的作品,幼儿最怕受到老师的挖苦和冷遇。但再“差”的作品都蕴藏着“闪光点”,因而教师在评价时要独具慧眼,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发现其作品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给其以鼓励,如表扬“想法好”、“用色大胆”等,鼓励这些幼儿要更大胆的创造,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用以勉励的口气评价较差作品,可以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增强其荣誉感,使其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对“优生”的评价。对聪明伶俐的幼儿来说,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对于他们创造出的优秀作品,我们不能简单粗糙的评价“真漂亮”、“画得真好”之类,而应具体指出哪些地方好?为什么好?创意体现在哪里等,并实事求是的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希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能积极努力并得到发展。

3、对个性化作品的评价。有些幼儿作品悖于常理,想象独特,教师不能因为用成人的眼光看不懂,粗暴的将之拒之门外,而应去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感受。教师要通过观察、倾听,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心里所想,了解其创作意图,理解其作品的思想。有了对幼儿更多、更真实的了解,再站在保护创造心、自信心的基点上恰如其分的进行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总之,在评价活动中只要你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孩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