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篇1
《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词穷的狼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课文以对话为主,狼和小羊的形象在对话和神态描写中刻画得非常鲜明,一问一答中揭示了狼蛮不讲理的凶残本性,告诉我们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课堂上,我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寓意。
一、以“找碴儿”为线索,理解故事寓意
“找碴儿”是本课学生词语理解的一个难点,也是理清故事情节的一个重要线索,文中涉及了狼三次对小羊找碴儿了,找到这三次找碴儿,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清楚了。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为“找碴儿”定义,而是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到狼的无理和变本加厉,狼为了吃小羊是在故意找借口找小羊的麻烦,从而理解“找碴儿”。在狼第一次找碴儿时,我通过图示狼和小羊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上游”“下游”和“倒流”的意思,感受到狼的无理,而小羊的有礼辩驳,小羊的无辜说理在存心要吃它的狼面前是那么的无力,狼的恼羞成怒“不再争辩”,都说明跟像狼一样存心想干坏事的人说理是行不通的。学生在看到狼的一而再地找碴儿和小羊一次又一次的说理中,能很自然地感受到狼的凶恶和小羊的善良,悟出故事的寓意。
二、以朗读为主,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
朗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我始终以朗读为主。故事中的狼和小羊的角色形象非常鲜明,在第一课时时就有很多同学能读好狼的凶狠和小羊的温和,尤其是班上的男同学在朗读狼的语言时表达得非常到位。因此,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分析文本语言的表达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课堂上我抓住“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等语句中的标点符号和反问句的应用,以及角色对话前的提示语进行朗读。在课堂上,也尝试了让女同学朗读狼的话,部分女同学也能很好地朗读出狼的凶狠。当然,正如听课的老师们提的建议,如果能在朗读时提示学生注意表情方面也做到“凶恶”“温和”,相信学生会更容易融入角色。
三、演一演、编一编相结合,延伸文本、内化语言
在学生充分朗读后,我设计了演一演的环节,希望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学生能内化文本语言,带上自己的理解演绎文本对话。但由于自己的指导和示范不够到位,学生在演绎狼羊相遇时对话内容不明确,有学生直接将旁白都读了出来,也没有很好地表现出狼的凶恶、无理和羊的温和、可怜。有老师建议演一演可以在分角色朗读环节就开始指导,我想也是,这样肯定会比朗读结束后之间就演一演更自然、顺利。
课堂上,因为设计的环节和内容较多,在时间的把握和分配上把握得不好,续编故事环节直接有我一语带过了。课后,我在写话指导课上和同学一起展开想象,编一编小羊的结局。班上大部分学生都为小羊设计了一个狼口脱险的美好结局,有小羊用自己的智慧自救脱险的,也有被救脱险的。个别学生设计了小羊难逃厄运的结局,经过指导没话可说的学生也开始展开想象,小羊垂死挣扎,最后还是被狼吃掉。通过这样的演一演和编一编相结合,学生对文本内容、寓意和语言表达的认识更清晰了。
本次教学中,还是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比如反问句没有很好地教学,课堂中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己感悟的太少等,都需要今后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全面考量。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篇2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借口,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在引导孩子领悟寓意时,我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
一、认真看图,初步感受“善恶”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看书本上的插图,让他们观察一下,狼和小羊的面目,说说它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孩子一看便知是狼很凶恶,小羊很温和。我让他们具体说说,孩子们说:狼的眉毛都竖起来了,眼睛瞪得圆圆的,牙齿尖尖的露在外面,一副凶相。孩子们又说:小羊慈眉善目的,一看就是很善良很温和的。我告诉孩子们:狼的表面就已经那么坏了,它的肚里还有很多坏水呢,请你们从课文中找答案。为孩子们由图引入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观察图、描述图的能力。
二、朗读+板书,真切感受“善恶”。
狼为了吃小羊,一共找了三个借口,而小羊对于前两次借口作了申辩,二者的两次对话,更真切说明了狼的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和善良。为了让孩子们能真切感受“善恶”,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朗读加板书演示的方式。板书如下:
狼故意找碴儿:把我喝的水弄脏了
和背地里骂我蛮横无理
反正都一样
小讲道理:您在上游温和善良
羊去年我还没出生
在指导朗读时,为了让二年级的小朋友能记住朗读技巧,我采用了在关键词下加注黑点和在语句旁写语气词的方式,这样慢慢引领孩子们学会有感情朗读,并从反复的情境表演朗读中找到感觉,深切感受到狼和小羊的不同本质。
三、拓展延伸,巩固认识
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最后要让孩子明白做人的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自己身边的事出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问孩子们:你平时在生活中有见过像狼一样的人吗?。孩子们想了想,举出了一两个(还是好人多),接着我们又讨论,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们都说这样做不对,太坏了。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领悟到这个道理了。
尽管孩子们离踏入社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群,我觉得有必要让孩子们更多地去了解一下不同的人群,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自己该怎么做。尽管课堂所教有限,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自己所能,通过每天的点滴教育,帮助孩子们塑造健康的心态,努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围绕“这是一只怎样的狼?怎样的小羊?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且找出根据。”这一专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进行专题漫谈。学生围绕专题漫谈,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到联系上下文的句子,直至朗读处理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他们的漫谈既有专题,但又不受专题的限制,显得宽松而又自在,有一定的深度。
1、漫谈满足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是二期课改的改革要点。学生很想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告诉别人,不善抑制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给予学生较多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漫谈”。学生能围绕某一专题畅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满足了他们想说的愿望。也不会对老师的提问显得拘谨而不敢举手。学生不那么害怕,自然话也就多了。
2、通过漫谈相互促进,相互启发。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因,外因只是起促进和催化作用。学生学习知识关键在自身,只有自己想学、要学、有兴趣学,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启发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会本领。本塘课教学,给学生安排较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漫谈式教学学生的“说”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了要积极参与漫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因此,“读”和“听”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进步。我想三方面的提高一定会促进“写”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通过漫谈总结学法,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漫谈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先谈自己的看法,再谈这样说的依据。体现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突破。不再像刚入学时,回答问题表达简单。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有多样化的趋势,如:有的看图来理解,有的动作来理解,有的读句子的方法来理解,有的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还有的读句子,找关键词来理解。通过上述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的恰到好处,说明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真正掌握了学习课文的法宝----学习方法的运用。
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生漫谈谈他们对课文某一方面的认识和看法,在相互交流、互相启示、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学生由于再谈的过程中,受到了课件制作的影响,不能很自由地把小羊和狼穿插在一块儿谈。作为教师的我由于运用漫谈式教学的尝试刚刚起步,对于学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课堂上怕他们讲不出,有时接下话头继续帮学生讲,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加强,相信学生的能力,做到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在中年级呆了三个星期,今天正式进驻二年级了。昨天下午主任才安排我们下哪个班,任课老师就要求今天早上就上课,而且还是连堂,真是个不 小的挑战,但是庆幸的是这篇课文的趣味性比较强,所以心理就有了一点点的安慰。
第一课时主要是教本课的生字词还有让他们尽量地多听多读课文,让学生大致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我事先准备了狼和小羊的头饰作为导入,接着就成功地引出了课文的题目:狼和小羊。接着我给学生范读课文,要求他们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序号,第二次要求他们听课文录音,让他们小声跟着读,并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生字词方面,我采用了先让学生领读,在集体齐读,然后开火车读,最后讲解生字的间架结构和书空的方法来讲解。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和开火车读这两个环节,学生的反应都非常地热烈,但是自己觉得美中不足的是没能课堂纪律控制好,有点混乱,不少学生举手的时候都是站起来边举手边叫:“老师,我会,我会。”其实我开始讲之前应该讲明纪律要求的,比如可以充分评比台,告诉学生谁站起来举手的就扣他们小组的分数。在讲解间架结构时,我按照声调、偏旁、结构,组词的方法来教学,比如:狼:二声狼,反犬旁,左右结构,大灰狼,大灰狼。由于这种方法和他们原来老师的方法稍微有点不同,所以他们都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到了书空的环节,由于之前的任课老师没有让他们书空的习惯,所以这里我教得就比较辛苦了,举起个手领着他们写,带着他们说笔顺,书空完以后我还让他们用生字词说一句话,先让他们先在同桌和四人小组里说,然后再抽两三个学生说,整个生字词的教学,用了二十五分钟,剩下的时间,我让他们齐读课文,要求他们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整堂课下来,时间也是刚刚好,所以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就是时间的把握还有课堂的气氛。
第二个课时,导入我采用了简笔画创设情景,边画边说: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小羊糕正在喝水,这时候一只狼走了过来,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带进了课文中去,然后我又抓紧机会问他们:“想知道狼和小羊会发生什么事吗?”他们肯定会说想的,我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容易就答出:“狼很想出小羊,就故意找碴儿。找碴儿是一个难点,一是因为这个班的儿化音发得不好,二是因为这个词的词意比较难理解,但是个人觉得在引导词意的时候我做得不是很好,引导得不到位,很急于就把答案告诉学生了。
鉴于这篇课文的对话比较多,我把主动权都交给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方法让他们读,比如:自由读,同桌读,四人小组读,全班齐读,男女同学分角色读,分小组读,表演读等,学生们十分喜欢读,所以课堂气氛也非常好,但是有一个问题我是忽略的,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只有五到六分钟,所以后面的学生有些是开小差的,我没有顾及到全班的学生。
另外就是我对他们班的常规摸得不准,他们班有一个习惯就是每个同学回答完问题后,无论对错老师和学生都要一起鼓掌的,但是我不知道,叫他们表扬的时候他们看到我没有鼓掌很多同学也不敢拍手。
最后一个就是关于课件的,其实我应该把对话打到幻灯上去的,这样学生朗读就不用看着课本,表演起来就方便得多了。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篇3
望。也不会对老师的提问显得拘谨而不敢举手。学生不那么害怕,自然话也就多了。
2、通过漫谈相互促进,相互启发。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因,外因只是起促进和催化作用。学生学习知识关键在自身,只有自己想学、要学、有兴趣学,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启发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会本领。本塘课教学,给学生安排较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漫谈式教学学生的“说”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了要积极参与漫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因此,“读”和“听”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进步。我想三方面的提高一定会促进“写”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通过漫谈总结学法,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漫谈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先谈自己的看法,再谈这样说的依据。体现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突破。不再像刚入学时,回答问题表达简单。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有多样化的趋势,如:有的看图来理解,有的动作来理解,有的读句子的方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篇4
《狼和小羊》是本单元中的第三篇寓言故事,选自《伊索寓言》,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全文篇幅短小,内容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俄,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课文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孩子们老早就知道,也能流利地讲下这个故事,而本文作者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孩子会懂这个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通过读,明白道理: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怎样让孩子明白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朗读。所以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朗读展开的。在揭示课题后,直奔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础,激发孩子的爱憎之情,同时也为理解课文作铺垫。带着已有的点点情感,进入课文的朗读中,朗读学习课文,紧紧扣住“找碴儿”这个关键词。首先,理解它,“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挑毛病”的意思,那么“故意找碴儿”又是什么意思呢?“故意找碴儿“就是“故意找借口、故意挑毛病”的意思,”谁对谁故意找碴儿?(狼故意找碴儿),“一共找了几次碴儿?”“每次它都是怎么找碴儿的?”问题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到狼的面貌,狼的故意找碴儿就是想吃掉小羊。故事中的狼和小羊的对话,是指导的另一重点,生动的对话把主人公的特点表露无遗,狼的蛮横无礼,故意找碴儿;小羊温和而又据理力争的特点,与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的感情基础再上一个高潮,这时的孩子们,他们的情感是丰富的,这时提出又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呢?此时孩子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俄还是不难的,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能说的孩子还是挺多的。另外,柯文最后的省略号,使学生思维的又一拓展,结合学生的心情,提出“你愿意小羊死吗?”孩子们都回答不愿意,“你能想想办法救救小羊吗?”此时的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孩子们的机智是吓人的,各种各样的办法让我不禁为这一群可爱、天真、善良的孩子而感动,那一刻我真的感动了。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师: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的程度呢 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
生:很.
师:对!狼很想吃小羊.谁能把"很"换成别的词儿 就是说,还可以说成狼怎样想吃小羊
生:(一个接着一个说)狼真想吃小羊.狼可想吃小羊.狼极想吃小羊.狼特别想吃小羊.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狼心里想:看,小羊长得肥乎乎的,他的肉一定又嫩又香.要是捉住他,我就能美餐一顿了!
生:狼心里想:我肚子饿得咕咕叫,正好碰到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嗯!可不能放掉他.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 看看图,说一说.
生:狼嘴里的口水往下滴.
生:狼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两眼滴溜溜地转.
生:我对说的有意见:眼不会转,应该说眼珠滴溜溜地转.
生:我对他说的还有意见:他前面说狼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后面又说滴溜溜地转,怎么又动了呢
师:你们的意见提得好,说话用词要准确,前后不能矛盾.
生:我补充:狼盯着小羊,心里在想鬼办法.
生:我再补充:狼两眼闪着凶光,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心里在想鬼主意.
师:现在谁能把狼心里想的,外部的表现,连起来说说
生:狼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心里想:我饿得肚子咕咕叫,恰好碰到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要是捉住他,我一定能饱餐一顿.想着,想着,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滴,两眼直盯着小羊.
师:好 谁能先说狼的表现,再说狼心里想的.
生:狼看小羊正在小溪边喝水,眼珠滴溜溜地乱转,嘴张着,血红的舌头翻卷着,口水顺着嘴角流淌.他心里想:这只小羊可真肥啊!我正饿得心慌呢,哈!今天我可以吃个饱了.
师:好,你们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 )
教学反思:
怎样培养和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重视词句教学.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弄清了词和句的意思,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是通过"很想吃故意找碴儿龇着牙逼近大声嚷道"等词语,以及狼和小羊说的话,来揭示寓意的.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些词句,采用换词,找同义词,反义词,做动作,观察插图,改变句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仔细体会.这样细致,认真地教词教句,即使学生明确了词句的妙处,使语言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了朗读训练.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特别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我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每教一段课文都有讲有读: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以读助讲,以讲促读.
三,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了教学生会读书,在引导学生和读懂课文时,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能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逐步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且从中学到读书方法,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狼和小羊》选自《伊索寓言》,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课文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孩子们老早就知道,也能流利地讲下这个故事,而本文作者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孩子会读这个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通过读,明白道理:像狼一样的坏人,它的本性是凶残的,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可是怎样让孩子明白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朗读。所以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朗读展开的。在揭示课题后,直奔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既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础,又激发孩子的爱憎之情,同时也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找碴儿”这个关键词。首先,理解 “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找事”的意思,那么“故意找碴儿”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故意找借口、故意找事”的意思,”谁对谁故意找碴儿?(狼故意找碴儿),“一共找了几次碴儿?”“每次它都是怎么找碴儿的?”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既让二年级的孩子易于理解,又能让学生更清楚认识到狼的本来面貌,狼故意找碴儿就是想吃掉小羊。狼是凶残的,蛮横无理的,狡猾的;小羊的温和善良,与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中的对话最能体现两者的特点,因此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又组织了分角色朗读课文,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另外,我充分利用课文最后的省略号,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出“你愿意小羊死吗?”这一问题。孩子们都回答不愿意,“你能想想办法救救小羊吗?”此时的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有的孩子说羊找来了森林里的小伙伴帮助他一起对付狼,结果狼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有的说当狼扑过去的时候,羊快速地一躲,狼掉进了河里。有的说羊跟大灰狼说要洗干净再让狼吃,结果小羊趁机逃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的,方法是多样的。让我不禁为这一群可爱、天真、善良的孩子而感动,那一刻我真的感动了。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篇5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狼和小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一
有专家将语文味界定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位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缺一不可。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二年级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哲理。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制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并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了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1、理解“找碴儿”的意思,知道反问句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读出狼和小羊不同的语气变化。现在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设计,其中不乏成功之处,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品味语言,指导朗读。
语文课很简单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是基础,是内化的过程,怎样引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机,让学生满怀激情和思考到课文中去神游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想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抓住重点词句引领孩子们读出语言的形象,读出语言的情味,读出丰富细腻的语感,读出对语文的兴趣。
如第2自然段中“很想”一词表现了狼看见小羊时的心态,我让学生通过给“很“换一个词来体会这种心态,从而为后面对小羊的找碴儿作了情感铺垫。在指导读第一次找碴儿时小羊反驳的话时,我抓住了两个表示小羊神态的词语“吃了一惊”、“温和”,来让学生读好小羊的话。可喜的是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小羊说话时语气很温和,而且还很有礼貌。他们一下子就从小羊的话中找到了“亲爱的狼先生”、“您”等词,跟我的意图不谋而合。
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学生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当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受到感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彩绘变得富有感情的色彩。而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是比较差的。在课堂上,这就必须得从引导学生从正确理解词语开始,这样才会逐渐地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文讲了狼为了吃小羊,一共找了3次碴儿。在学习第一次找碴儿(课文第2、3自然段)时,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而且指导得比较详细。先出示狼说的话:“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我让学生注意一下标点符号,第一句用的是感叹号,第2句是一个问号,那应该怎么读?自己想想练练,自由试读。学生能从标点符号中体会出狼凶的语气。在理解完小羊说的话后,提问:“面对狼的胡搅蛮缠,小羊有没有生气?哪个词看出来的?”学生马上找出“温和”一词,我立即让女学生温和地来读一读小羊的话。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对对话朗读的方法已有所了解。于是,在学习第二此找碴儿(课文4、5自然段)时,我又对刚才的学法进行了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文中的标点符号、提示语来体会狼和小羊的对话,读得很不错。对话朗读就要这样体会。下面就请小朋友继续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4、5自然段。怕有学生不懂,我又解释了“提示语”,在说之前的一些词语,比如刚才的“温和”一词就叫提示语。学生们若有所悟地读起来。当请学生来朗读狼说的话时,他们抓住了第一句话后的“!”和“气冲冲”一词读出了狼比第一次找碴儿时更凶的语气。而小羊的话则是从“可怜、喊道、啊、呀!“等词中逐渐体会出害怕、惊慌的表情和语气。
三、突破难点,贵在无痕
常常很钦佩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指导朗读,还是理解难点,都是那么的不露痕迹,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课中的“找碴儿”一词对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觉颇为成功。“找碴儿”一词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就已经出现了,但我没有直接问学生它的意思,也没有急于把词的意思(找借口)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学习中逐渐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说的话时,学生们已经明白它是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于是,我趁势提出:“所以小羊怎么可能把狼喝的水弄脏呢?明显狼是在没事找事,用书上的一个词儿就是(找碴儿)”并出示这个词语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已无需多说,学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又追问:“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有学生回答出了。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出了它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课是狼不断地在找碴儿,当学完4、5两个自然段时,我又再次提及:“(因为去年小羊还没有出生呢,怎么可能说他的坏话)狼这样没有道理地捏造瞎编,就叫——(找碴儿)。”这样,再次让学生巩固了词的含义,也更让学生加深了印象。
四、阅读感悟,培养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解。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当学生自学完4、5自然段后,我采用了这样的问法:“小朋友,从他的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尤其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另外,学生们对文章的结尾很感兴趣,一个……让他们猜测不已,他们很想知道最后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由于教案中没有设计,故而绕开了这个话题,学生有些失望。对于全文的分角色朗读,可让学生带着表情加上动作来读,可能更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效果也会更好。为了拓展,找到了《摇尾巴的狼》,故事讲的太长,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生拉硬拽为了让学生理解我的意思。
理解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的确,要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二
《狼和小羊》是一个传统故事,我们的爸爸妈妈给我们讲过,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也讲过,现在我们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孩子们还是非常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我们对这个故事的教学采用了新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
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故事的结尾省略了,而是让孩子来猜想后来怎么样了?就因为没有了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纷纷主动的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机逃跑了……更有趣的是班里的康宁小朋友说:大灰狼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能随便打死,我们应该让大灰狼和小羊做好朋友,大家团结友爱在一起。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师把握好时机,幼儿就能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出更精彩的故事来。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三
今天上课,课前的感觉就有着莫名的不同,很没谱的样子。
很匆匆地上完,几位老师走过来与我分享听课后的感受。
首先,学课文不只是学习课文本身,还是通过课本学习如何其他文章,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怎么教?就靠老师平时教学时的渗透。
这节课感觉很匆忙,为什么呢?教师讲的太多。一节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要注意分寸。如何把握这个分寸呢?老师完全没必要自己花那么大力气来一次一次地讲找碴儿。老师有时候就是低估了自己的孩子,总认为还小,总是要包办一切。其实根据我们班孩子的能力看,完全可以。
这节课是按照我预先想的流程走下来了,但是感觉上下来,没有亮点,为什么呢?就是全是老师在引导,在讲。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不是孩子不行,是我今天根本没给他们机会,他们没时间来讨论,来自己表演。老师让孩子根据提示语来读,反复读,各种形式读,但是读来读去,都是孩子跟着老师的感觉来走。都是老师的理解。要孩子更加进入角色,必须让孩子自己来想,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角色。
其次,教师在该放开来讲的地方没有展开讲。说实话,我是很想展开的,但是课堂不允许。1、反问句。这个地方,我处理得很失败。我让学生读了47页课后练习上的两句话,一个是反问句,一个是陈述句。我只说前一句是不需要回答的,是反问句。然后我就问,这两句是一个意思吗?(太恐怖了!)学生说意思不一样。
课后老师与我交流,学生就这么一接触,当然说不一样了,因为他没有了解到这两句说的是什么。课文里的原话,老师要让孩子反复读,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会弄脏还是不会弄脏。
然后再看课后练习,就知道了。
2、生字特别匆忙,是为讲生字而讲生字。我听教研员说过一句话,上课满头大汗,就是准备不充分的表现。我到哪一天可以从容一点呢?
3、最后的延伸部分。其实这里是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遇到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到底应该如何做,如何保护自己。还有一个是关于省略号后的思考。这两个路我该选择哪一条呢?如果全部讲,是不是内容太多了?
最后,我有个新想法。整理一下教案和自己的心情,下周再找个班上一次《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篇6
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狼和小羊》一课,我先板书“狼”,问学生狼是什么动物;再板书“小羊”,让学生讲小羊是什么动物;然后在“狼”与“小羊”中间板书“和”,并设疑说:“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驯良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了课文,大家都会明白的。”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学生不论是欣赏,还是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讨论课文内容,都非常积极.
导入精巧,激情引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课间导入课文通过跳动闪现的画面……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把学生带进故事中,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基础。
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教师始终把“读”贯穿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形式多种多样的读,使学生读得有味,不感到枯燥;使学生读得有情,充分展露学生个性;使学生读得有悟,读出小羊的善良,狼的蛮横。大纲指出:“在低年级,要通过字、词、句和指导朗读等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换词、改词,找近义词,反义词,看插图、实物,演示、做动作,表情朗读,复述句子,改变句式,仿造句子,结合上下文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熟读,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如教《狼和小羊》第二小节,我先采用换词(把“很”换成“十分”、“特别”、“非常”、“极”)、找近义词(故意专门、存心、有意)、看插图描绘狼“非常想吃”小羊的外部表情、想象并讲述狼“非常想吃”小羊的心理活动等方法,弄清“很想吃”、“故意找碴儿”等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故意找碴儿”的语气朗读这一小节,重读“很想”、“故意”、“弄脏”,读出“!”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讲和读,狼残忍、阴险的本质就跃然纸上了。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加强词句教学和朗读指导,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读和写的能力。
曾有人形象地描述:“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用惩罚”。这里道出了教师体态语言的重要性。的确,有时候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形象的手势,胜似千言万语。尤其是教育活动,运用好体态语言,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灵活地运用面部表情,适时地运用手势动作。在教师与孩子的交流中,面部表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面部。孩子首先关注的是你的面部表情,你的微笑将使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从而自信心倍增,积极、主动地去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应该注重面部表情的运用。马卡连柯说的好,教育的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不可能做好教师。在教学时:把狼和小羊的态度随时配以适当的面部表情。这样,不仅使《小羊和狼》这一故事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而且也使孩子们对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如果教师整日扳着脸,不苟言笑,只会使孩子们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进而造成教育的失败。可见,灵活地运用面部表情,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举止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又一源泉。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打入孩子的印记中。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例如:当孩子们争先恐后,积极发言,乱说一气时,教师用一个“暂停”的手势,一个“举手”的动作,比你千呼万唤要灵验百倍。当孩子们在别人回答问题、不注意听讲小声议论时,教师一个“嘴巴不吐声”的手势,能使孩子们正襟危坐,专注倾听。当教师用手势动作来做音乐游戏“小小指挥官”时,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全神贯注,一个比一个笑逐颜开。当教师用手势来判断“对”或“错”时,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给予了他们正确的知识。使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并悟在心中,使其学以致用。往往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总之,亲切的眼神给孩子以启迪,和蔼的面孔给孩子以温馨,恰当的手势给孩子以感染,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灵活地运用体态语言,能给孩子自信,使其走向成功。
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豁然开朗 。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孔子就提出“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然而“学成于叻,思源于疑”如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能力,也是语文课堂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狼和小羊》时,在课结束前五分钟也提出了个“狼最后吃到了小羊没有?”这样一个问题让大家质疑,学生有的回答“吃了”;有的回答“没有”;有的则提出了小羊“没有吃掉”的理由,如“狼撞到山崖上昏到了”、“用力过猛摔死了”、“跳进前面的陷阱里了”等等。这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提问题!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自然界,引向了社会。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质疑问难,既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又让学生以课文为跳板,跃出了课文的知识圈,不仅使课堂教学目标巩固,更使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案例]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自然段,看看狼是怎样找碴儿的。(多媒体播放动画)
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想:狼找了几次碴儿?
生:狼我了三次碴。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狼找碴儿的。
二、读文质疑,读议解疑,学会读书
1、读文质疑
师:我们先来看狼第一次是怎样找碴儿的,请大家自由读2~3自然段,边读边想,有哪些内容读不懂可以提出来。(读书思考后质疑)
生:哪里是上游?哪里是下游?
生:“温和”、“找碴儿”各是什么意思?
生:狼是怎样找碴儿的?它的态度怎样?
生:它为什么要找碴儿?
生:小羊是怎样讲道理的?(师摘要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会读书会思考,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提出问题,真了不起。(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所提问题)
2、读议解疑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懂,可以四人一组讨论解决。(生自读后,展开讨论)
生:我觉得“温和”就是“善良,和蔼,温柔”的意思。
师:你能温和地跟大家说一句话吗?
生:亲爱的小羊,我真为你担心!
生:“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挑毛病”。
生:狼是有意说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脏,实际上是想吃小羊。
生:小羊跟狼讲道理说自己在下游,狼在上游,自己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的。它讲话的态度很温和。
师:谁来指一指哪是上游?哪是下游?(多媒体显示图画)
师:学完狼和小羊的第一次对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真是气人,狼为什么非要找小羊的碴儿,和小羊同饮一条河里的水不是很好吗?
生:狼是不会和小羊同饮一条河里的水的,因为它想找借口吃掉小羊。
3、感情练读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谁能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其他同学都来当小老师听一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好。
师:请大家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引导评价)
生:他读出了狼说话时有意找借口,盛气凌人的语气。
生:他把小羊说的话读得很温和,但是没有读出小羊小心翼翼据理申辩的语气。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能把这段话再读一读吗?
三、总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4~5自然段
师:我们在学习狼和小羊第一次对话时,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生:先读书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读书讨论弄懂问题,最后练习感情朗读。
师:我们还用这种方法学习狼和小羊的第二次对话。请大家自由结合分成学习小组,先读读课文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内容再讨论解决,最后练习分角色感情朗读。(多媒体显示学法)
生:(自读思考后,小组讨论学习)
师:(巡视指导交流)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学习情况。
生:狼第二次找碴儿比第一次态度更坏了。它气冲冲地说,不管小羊怎么申辩,都是坏家伙。
师;你能用“气冲冲”的语气跟大家说一句话吗?
生:凶恶的狼你真是个坏家伙,总想办法找借口干坏事。
生:狼又找一个借口,说小羊去年在背后说它的坏话,这个借口真可笑,那时候小羊还没生出来呢!
生:小羊真可怜,它在向凶恶的狼求情,和它讲道理也没有用。
师:大家学得非常认真,哪一组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自学了这一段你对狼和小羊有什么看法?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自主探究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虽然小羊驳倒了狼,但是穷凶极恶的狼会就此罢休吗?请同学们用学习2、3自然段的方法独立学习第六自然段。(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生:狼第三次找碴儿,态度变得非常残暴,它骂小羊是个小坏蛋。
生:狼找不到理由,只好说小羊的爸爸说过它的坏话,它不许小羊再申辩了,露出了原形,龇着牙向小羊扑去。
师:凶恶的狼就要吃掉可怜的小羊(多媒体显示狼扑向小羊的定格画面),在它扑向小羊的一瞬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生:小羊被狼吃掉了。
生:狼等不急了,扑向小羊的时候用力太大了,栽到河里,在河里挣扎着淹死了。
生: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小羊灵机一动,用它的小角猛戳狼的肚皮,狼疼得怪叫,这时候一位猎人听到了,一枪打死了狼。
五、分角色表演复述故事
[反思]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读”贯穿始终。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最后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发现探究式学习策略。
纵观整个教学片段无论是引导学习2、3自然段,还是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学习4、5、6自然段,都体现了在教师创设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读议结合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深入领会的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把发现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状态。另外小组合作形式多样,有两人组、四人组、自由结合组,在合作学习中,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3、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拓展想像。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法,即:读文质疑——读议解疑——感情练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有法可循,学会读书。另外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结尾时,利用多媒体定格狼扑向小羊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在学生奇妙的想像中赋予故事新的结尾。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 篇7
十月中旬,我执教了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狼和小羊》一课,这是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课文篇幅短小,通过狼和小羊的神态、对话,揭示了角色的本质,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回顾课堂,我很欣慰,也很激动。孩子们在和我相处的40分钟里,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是高涨的积极的,这正是我所希望带给孩子的享受,也是这篇寓言故事应该留给学生的享受。再从“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点出发来检验这课堂,还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一、品味语言,重视读悟
寓言的故事内容,是寓言的外壳,它就是靠这个外壳来蕴藏丰富的思想意义的。因此,对寓言内容理解愈深愈透,领会寓意就愈明愈深,而读则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读能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读” 字贯穿了始终,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关键词“找碴儿”这条线,设计教学,在引导学生找出狼“找碴儿”说的`三次话后,扣住“故意”、“气冲冲”等提示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层层递进,学生在变化句子表达方式的对比朗读中,体会到了带提示语朗读的好处;在看图观察、描绘狼想吃小羊的神情中,读出了狼迫不及待的心理;在“狼”、“羊”的对立、对比朗读中,体会到了狼凶残的本质,一个“读”字,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味、读出了解,也读出了对语文的兴趣!而后我又顺机将练习中伊索的话与文本进行了整合,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对寓言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二、突破难点,贵在无痕
常常很钦佩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指导朗读,还是理解难点,都是那么的不露痕迹,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课中的“找碴儿”一词对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觉颇为成功:在看图描述完第一自然段后,我就出示了“找碴儿”,先让学生读,目的是读准这个儿化音,而后相机询问:你知道“找碴儿”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木然,这时,我并没有急于把词的意思(找借口)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学习中逐渐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说的话时,学生们已经明白它是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于是,我趁势提出:“很明显狼是在没事找事,用书上的一个词说,就是——?(找碴儿)”并出示这个词语让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完小羊第二次辩驳的话后,我又再次提及:“狼说的话是真的吗?”而后出示词语“找碴儿”再次认读,此时已无需多说,学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紧接着追问:“找碴儿就是找——?”(借口、理由……)学生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很快理解了它的意思。
循序渐进的引导,潜移默化的训练,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小学教学反思:小鹰学飞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