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颂》教学反思 篇1
《豆腐颂》在作者笔下平民中见不平凡,融情于物,这样交相辉映,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课文以中国豆腐为线索内容丰富,句式多变,但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1、2自然节特别适合朗读。因此确立了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美,感悟美,从而学会欣赏美。在此处的朗读训练的方法过于单调,还没有在朗读的方式和方法上给学生非常明确的引领,这有待教师深入的学习和体味其中的教法。
另外还觉得这节阅读课教师引领学生能够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创造性的将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教师对文本的教育教学的作用,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与现实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设计的操作中给人以教法不细,导法不精的感受,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引导方式比较辛苦,但这是无益的白劳,课堂之上教师真正的启思的引领能力还有不足。
静心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自己在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针对以上教学设计的思考,我觉得要想扎实有效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还要做到导读写训俱全,如豆腐一般朴素,但却又不失几分华丽,才能是一节富有浓浓语文味的教学。
“导”:首先老师的课堂导语要凝练而流畅,与林海音此篇文章的那种节奏明快而清丽的语言风格相当吻合。其次教师的“导”注重了整体引领,以“在字里行间品味豆腐的平民化和不平凡。”这一个问题统领全篇,既契入要点,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自然段教学取舍得当,做到“当讲则讲”,体现了合理、简约的教学过程。
“读”:整节课教师要关注语言,重视多读,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恰当,读得入情,既读出了语言的韵味,又从中习得方法,激活思维。比如“它洁白,……;它柔软,……;它香淡,……”一句的读,教师抓住一个“美”字,让学生亲历从揣摩文字,到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到体会表达效果的过程。
“写”:教学中把品语言和悟写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既注重得意,又注重得言。对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教师不要把重点只放在品读上,而是让学生揣摩写法。这样做,从大了说是把教学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从小了说也是为落实了课后习题做好铺垫。
“训”这节课体现了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上的指导。第一,能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第二,引导学生“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应成为高年级学生读书的习惯。第三,设计语言文字训练,崔峦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确提出“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可见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本节课对课文中心句这一难点的教学,可谓“画龙点睛”。“我们的中国豆腐”不同层次的理解,不仅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豆腐颂”中作者蕴含的深深的“豆腐情结”和“中国情结”,也让学生从练习、交流、评价和修正中得到真正的语言实践,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豆腐颂》教学反思 篇2
前几天听了杨老师讲的《豆腐颂》一课,她在梳理课文的写作内容后都抓住了豆腐的柔软、宽厚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它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与做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这一句子含义的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作者借豆腐来颂扬中华民族历史久远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表达了深厚浓郁的民族感情。文中提及“小葱拌豆腐”、提及豆腐官,这一内容实际上就是在歌颂为人为官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教师巧妙的领引,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人们常说语文教学就是解决三大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怎样写的。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做到了全盘把握、局部探究、前后勾连、揣摩品味,特别是文中一些看似闲笔的东西有时蕴含了不平凡的用意,杨老师挖掘的非常透彻,给听者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作为语文教师,杨老师教学中不仅自己有这种思维意识,而且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思维品质。这样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有趣、有法,进而学所有得。另外,杨老师注重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和写作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杨老师通过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丰富了孩子们的头脑,同时也进行了爱国教育。这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上一篇:小学教学反思:《成长》教学反思